孟浩然20歲時,寫了一首詩,竟預言了他的一生

2020-12-22 楚予微茫

作者:黎遇之,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如果你可以選擇

你想過怎樣的生活?

也許是現在人們生活太煩累

許多人開始嚮往山居

張可久在《人月圓》中

一句「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便將山居的意蘊,寫到極致

眾所周知,孟浩然一生不入仕

他在二十歲初時,

曾寫過一首詩

未曾想,竟成讖語

成為孟浩然一生生活寫照

阮籍推名飲,清風坐竹林。半酣下衫袖, 拂拭龍唇琴。一杯彈一曲,不覺夕陽沉。餘意在山水,聞之諧夙心。

——《聽鄭五愔彈琴》

鄭愔這個人,

就像魏晉時期的阮籍一樣

因為善飲酒而聞名

每當清風吹拂過幽幽竹林時

他總會坐在其間暢然飲酒

有時候,他喝得半醉微醺

便會用衣袖,拂落琴上的竹葉

然後悠然彈奏琴樂

聽說他每喝一杯佳釀

便要彈奏一曲

喝著喝著,

不知不覺,就到了日落黃昏

我和他一樣

很喜歡山居的生活

在這山水間,看朝霞日暮

聽流水蟬鳴,聽風,吹過山谷的聲音

如果能這樣過一生,

那該多好啊

一盞淡茶、一柱檀香,

一人獨對一山,一心靜面一世

只是想像著,就覺十分美好

孟浩然本身也善彈琴

對音律十分有天賦

鄭愔的琴音,在孟浩然看來

仿佛伯牙遇子期

他們都愛這山水閒雅之趣

都能懂得這琴曲之曼妙

20歲的孟浩然

腦海裡勾勒出這樣一位名士:

善琴音,喜飲酒

既高士的出塵氣質,又有阮籍的瀟灑不羈

人生恣肆,莫過於此

然而此時的孟浩然不知

鄭愔會貶於貪贓,亡於叛亂

鄭愔,17歲時中進士

武則天執政時,居殿中侍御史

因是張易之兄弟向武后推薦

在張易之被貶下臺後,

鄭愔也受到牽連,貶為宣州司戶

從「侍御史」到「宣州司戶」

中間落差有多大呢?

古代官職設有「三公九卿」等官職

「三公」包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包括:

奉常、郎中令、衛尉、廷尉、

太僕、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

其中「御史大夫」下設部署職位中

有一個,便是「侍御史」

主要是掌管文書唐朝的「侍御史」

接受公卿奏事,舉劾非法;

有時受命執行辦案、鎮壓農民起義等任務

「唐侍御史,

掌糾興舉百官、入閤承詔、

知推(推鞫)彈(彈舉)公廨(知公廨事)、

雜事(御史臺中其他各事)等事,

以知雜事最忙。」

這個官職,怎麼看,都挺威風的

「司戶」是個什麼官兒呢?

簡單直白的說,官員等級

從七品下

emmm……俗話說「七品芝麻官」、

這「從七品」「下」

咳咳,落差實在是有點大

後來到了唐中宗時

鄭愔又被任命中書舍人,太常少卿

公元709年2月還升職到了宰相

當然……只當了4個月

同年6月,又被貶「江州司馬」

沒錯,就是白居易的那個江州司馬

被貶原因,貪汙……行吧……

可能遭受打擊太大

第二年,鄭愔跟譙王李重福混一塊兒了

emm……打算謀反

不用猜,敗了,然後就被誅殺了

孟浩然若是能預知到鄭愔的結局

他應該不會將此人引為知己吧

畢竟,

一個真正喜愛田園牧歌的人

怕是幹不出來聯合藩王造反的事

不過,他們還是有相似的地方

——仕途相當不順!

孟浩然雖被稱為「田園詩人」

但若真正問他,願意入仕嗎?

我想,他是願意的

只是,當努力過,失敗了

他更懂得與自己和解,選擇自己成全自己

也許,孟浩然也曾不甘

但終究,他真的放下了

開元十五年,孟浩然38歲

這是他第一次趕赴長安科舉

第二年初春時,他還曾寫詩

表達自己對及第的渴望

《長安早春》

旭日朱樓光,東風不驚塵。

公子醉未起,美人爭探春。

探春不為桑,探春不為麥,

日日出西園,只望花柳色,

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

這首詩的心情

頗有幾分孟郊筆下的瀟灑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然而,他落選了

也在這一年,他認識了王維

王維極為欣賞孟浩然,

還曾為他畫像,兩人成為忘年交

也許正是因為有了王維的鼓勵

他落選後並沒有回到家鄉

而是繼續留在長安

四處寫詩獻賦,以期賞識舉薦

後來,他大概是真的失望了吧

或者,又想起那山水棲居的牧歌

於是寫了一首《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他怨嗎?曾經怨過吧

但他終究是那個「不忘初心」的孟浩然

寫這首詩時,他已經39歲了

距離那首《聽鄭五愔彈琴》已近20年

堅持這麼久

他似乎在開始問自己

值得嗎?還需要繼續執著嗎?

最後,他選擇了山間清風,清泉明月

還曾有人將他這首《歲暮歸南山》戲言

說他在友人家中做客時

(一說王維,一說張說)

恰逢玄宗皇帝到來

他驚嚇到躲避在床下,不敢面君

但友人不敢隱瞞,據實說了

於是玄宗皇帝說,我也曾聽聞你的才華

那就作一首詩吧,看你是否真才實學

聽聞他因一句「不才明主棄」

惹怒玄宗皇帝,

玄宗怒言

「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

後將孟浩然放歸襄陽

自此他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

我總覺這個故事是後人杜撰的

友人不論是王維還是張說

都不敢對玄宗皇帝有所隱瞞

那渴望被舉薦的孟浩然,

又豈敢避之不見?

即便是膽小,也不會選擇躲避皇帝

藐視、欺瞞帝王的罪名,在那個時代

沒有人擔得起

孟浩然,更不會這樣做

也許上天

就這樣給開了一個玩笑

給了他極高的天賦才華

卻不忍他被朝堂的浮華迷了眼

於是

便讓他做一個閒人

看看這山,這水,這明月

聽聽這風,這雨,這琴聲

【作者簡介】黎遇之,願在充滿忙碌的生活裡,尋一隅靜處,清茶一盞,閒書一本,讀一首詩給自己,聆聽萬物的聲音。

相關焦點

  • 孟浩然讓人意外的一首詩,不相信是他寫的!
    這首詩寫得既雄且壯,有俯視一切的氣概,甚至與杜甫的《登嶽陽樓》並列為描寫嶽陽樓的千古絕唱。如果我不是先在課本上學到這首詩,我簡直要懷疑這是另外一個人的作品了,無論是王維、杜甫、李白,或者是其他人,就是不敢相信是孟浩然寫的。因為孟浩然的整體詩詞風格,和這首的風格太不一樣。
  • 孟浩然: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初聽「浩然」二字時,胸中升騰起一股正義之氣,及了解其人秉性,便覺「浩然」之氣留存於世,其形大抵如此了。孟浩然兩歲時,武則天終於圓了自己的夢想,成功登上帝位。接著改元天授,時為公元690年。而孟家也就在這年,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個兒子——洗然。洗然比哥哥小一歲,這與王維、王縉兄弟的情況略為相似,只不過王維本人也要比孟浩然小十歲。
  • 孟浩然在夏夜乘涼之時隨手寫了一首詩,卻成為經典,被選入教科書
    (中 一作:終)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園派詩人,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詩風則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他一生未入仕,為人灑脫,喜交朋友,他和李白,王維都是知心好友,他一生中為朋友寫了很多詩,來抒發自己對朋友思念與別愁。如送朱大入秦中"遊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如為王維留詩"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 孟浩然最失意時寫下一首詩,年年入選教科書,連杜甫也忍不住模仿
    提起孟浩然,大家並不陌生,因為很多人都會記得課本上曾出現過的他的詩句。作為唐代著名田園詩人,孟浩然的一生留下了許許多多描寫田園山水的經典詩句。這與他的經歷也分不開,一生未曾步入仕途的他,還曾因此得到過「孟山人」這個稱號。
  • 他被稱為「最懶詩人」,一生只寫了一首詩,卻成為難以逾越的經典
    清朝的乾隆皇帝留下了四萬多首詩,在歷朝歷代的文人中獨佔鰲頭,可是那又如何呢?誰能背出他的一首詩來?反觀有些詩人,雖然僅留下幾首詩,卻千年傳唱不衰。例如張若虛,他流傳下來的詩歌就兩首,但是卻憑一首《春江花月夜》力壓李白杜甫,登上了唐詩頂峰的頂峰。
  • 孟浩然23歲看破紅塵,假的!他別有所圖,唐詩三百首為何選這首詩
    孟浩然是個矛盾的人。他終生布衣,一生未獲得任何官職,除在襄陽隱居外,餘生均在漫遊。他雖然以隱逸出名,卻始終未忘情仕進,一直到晚年,希圖做官的念頭才逐漸淡漠。他是唐朝「山水田園詩派」的開創者,一生寫了很多氣象清遠,意象高潔的詩作,但《新唐書》卻記載他「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頗有幾分「俠客」的氣質。唐睿宗景雲二年,23歲的孟浩然正值風華正茂,卻決意歸隱山林,寫了一首著名的《夜歸鹿門山歌》。年紀輕輕,孟浩然為何要離群索居,隱居山野?他是不慕名利,淡泊無求,還是別有所圖?
  • 孟浩然一首感人的送別詩,僅開篇短短的5個字,讀來就耐人尋味!
    其中孟浩然的人格魅力最突出,連一向驕傲的李白都極為敬仰,還寫下《贈孟浩然》一詩,以此表達自己的敬意,在開篇就稱孟浩然為孟夫子:「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可見在李白心目中,孟浩然的人品,還有學識,可以與聖人相媲美。
  • 孟浩然很冷門的一首詩,其中五個字,卻贏得了李白的崇敬!
    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的一段佳話。李白的那首《贈孟浩然》讓世人記住了「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也讓世人知道了他對孟浩然的崇敬之情。李白說孟浩然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自然是他切身感受。而我們只能從詩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看看到底哪些地方贏得了李白的崇敬。
  • 孟浩然留詩給王維,懷才不遇之感撲面而來
    盛唐時期有一新興詩歌流派,那就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人物的田園派,又稱為「王孟詩派」,今天咱們要說的是孟浩然和他的詩。孟浩然出生於書香之家,從小讀書練劍,然而他卻沒有入世為官的想法,二十多歲時與張子容同隱鹿門山。
  • 孟浩然是一位田園詩人,他的《春曉》一詩,體現了詩人的田園情懷
    導語:他布衣一生卻青史留名,他才華橫溢純真自然,他好友遍天下卻自得田園之樂,他就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文獻典籍《新唐書》中是這樣說的: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陽人。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隱鹿門山。年四十,乃遊京師。嘗於太學賦詩,一座嗟伏,無敢抗。張九齡、王維雅稱道之。
  • 讀一首詩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一篇文字,寫滿孤獨
    ——唐代: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詩人必然是孤獨的,正是那份孤獨成就了詩人的詩篇。有人說喜歡孤獨,我感到疑惑,嘗過孤獨的滋味,我卻是一點也喜歡不起來。不知道他到底將孤獨做了怎樣的處理,使得孤獨突然有了可愛的一面?或許他是個詩人吧?以孤獨為材料,將其加工成悽美動人的詩篇。
  • 孟浩然很豪放的一首詩,為朋友一擲千金,最後5字豪氣幹雲
    之前對孟浩然的了解,停留在他向當時的皇帝吟誦自己的「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最終與自己嚮往的光明仕途擦肩而過,一生游離在廟堂和江湖之外,進進不得,退也退不得。只是,活的再如何不堪,只可歸結於其人沒有做政治家的天賦。
  • 黃庭堅7歲時寫的一首詩,年少讀不懂,讀懂已是中年人
    他這一生有許多稱號,他和秦觀、晁補之、張耒先後拜在蘇軾的門下,合稱「蘇門四學士」。他在書法上也頗有造詣,和他的老師蘇軾還有蔡襄、米芾並稱「四大家」。而他最大的成就應該是在詩歌上,他開創了江西詩派,提出了「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等理論,對後世影響深遠。
  • 孟浩然早期的一首詩,僅憑開頭的10字就驚豔了歷史,堪為千古絕唱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討厭做官而隱居在鹿門山。悠然的40年,難到極致的仕途就這樣悠哉悠哉地度過了大半生,40歲的一天他突然想出來做官了。也許是他想通了作為一個孝子,應該盡到一點自己的責任;也許是厭倦了這種悠然的生活,想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刺激精彩,但不論什麼原因,孟浩然「出山」了。但是,幾十年的隱居使他被時代遠遠拋在了後面,他想做官的想法終究還是想法,兩次科舉不中,令孟浩然心內鬱悶無比。甚至在一次與皇帝面對面的機會,也沒有使得幸運女神眷顧到他。
  • 李白曾為自己的「偶像」孟夫子寫過一首詩,你知道孟夫子是誰嗎?
    語文課本上出現過李白的一首名詩《靜夜思》這首詩真的是很妙的。但更重要的一點,是這首詩好像是要背誦的。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是這首《靜夜思》而是另一部著名的詩。王維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比較單一。
  • 孟浩然最低聲下氣的詩,卻成千古絕唱,結尾10字被不少人當座右銘
    王維的詩帶著空靈感,而孟浩然的詩作則更貼近現實,簡單來說就是接地氣,從他的五言詩中就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過故人莊》這首詩相信是很多人學生時代必背的一篇,用詞簡單卻有美意,給人想像的空間;《春曉》更是成為千年佳作,通俗如白話,卻靜謐純美;《宿建德江》中的「江清月近人」更是給人描述了一種別有意境的冷清感。
  • 孟浩然本可為官,但因在君前背詩時觸犯忌諱而與仕途無緣
    唐朝的山水田園派詩人眾多,箇中翹楚當首推孟浩然,其名望之大、詩才之高,以至於連李白都曾由衷地感慨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不過,這位名揚天下的大詩人在政壇上卻屢屢碰壁,終其一生也未能躋身廟堂,去實現他治國平天下的宏偉抱負,之所以會如此,跟孟浩然一次糟糕的表現有關。一切,還要從孟浩然的經歷說起。
  • 李白送給偶像的一首詩,極盡讚美之詞但卻不切實際!
    在和李白同時代的人當中,能讓李白崇拜的那真是鳳毛麟角,但是孟浩然卻是其中一個,李白對孟浩然的崇拜之情不亞於杜甫對他的崇拜,從李白贈給孟浩然的這首詩中就能看得出來。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 孟浩然的失意之作,短短20字寫盡了遊子的愁苦,連杜甫都在模仿!
    當你孤單一人在皓月當空的夜晚想念遠方親人時,往往會對著月亮將自己的滿懷複雜的情緒借著著一輪明月,傳給遠方的人。如果你是詩人,你會向月亮訴說什麼呢?月亮又會怎樣的勸慰他呢?古代很多詩人的詩句中都少不了月亮、月光這一永恆的景色,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 從「一山、一士、一考」及「兩詩」,看孟浩然的田園山水情
    讀了他的詩,不由得也有歸隱山林的念頭。孟浩然活了五十二歲,他的一生都寄情于田園,隱逸於山水。關於他的田園山水情,可以從「一山、一士、一考」及「兩詩」中進行分析。「一山」指的就是孟浩然的家鄉——湖北襄陽的鹿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