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失意之作,短短20字寫盡了遊子的愁苦,連杜甫都在模仿!

2020-12-22 張赫赫的小宇宙

正所謂明月千裡寄相思,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來寄託情感是很常見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發情感的憑藉。

自古以來,月亮都是人們相思、愁緒、孤獨、悲傷之情的寄託之物。當你孤單一人在皓月當空的夜晚想念遠方親人時,往往會對著月亮將自己的滿懷複雜的情緒借著著一輪明月,傳給遠方的人。

如果你是詩人,你會向月亮訴說什麼呢?月亮又會怎樣的勸慰他呢?古代很多詩人的詩句中都少不了月亮、月光這一永恆的景色,比如: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今天小赫赫為大家介紹這首詩同樣是詩人借月光的皓亮白潔寄託自己那外人不能理解的情感。這位詩人就是著名的孟浩然,這首詩就是《宿建德江》。

孟浩然是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園大詩人,他出生於襄陽的一個書香門第,雖不是大富大貴之家,但也比出身貧寒的孟郊等人好的多。

老孟家是亞聖孟子之後,胸中自有氣象。雖然「結廬在人境」,卻也能做到「而無車馬喧」。

孟浩然年幼聰穎,加上優越的家境、良好的家風,在讀書方面,家裡人沒有發多大的愁,未及弱冠之年的孟浩然,就寫下了家喻戶曉的一首詩——《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可是就這樣一位「神童」級的人物卻直到了39歲才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最終卻因一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得罪了唐玄宗。

失意的孟浩然離開了長安,從此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遊遍江南各地,結交天下文人墨客,不斷釋放排遣著多年來心中的抑鬱和苦悶。

一天,孟浩然在旅途中眼見天色漸晚,江上正好出現了一片小洲,想起了往事依依,作下了這首經典的詩:《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01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所謂渚(zhu3),就是江中的一小塊陸地,比我們常聽到的洲要小。

前兩句的意思是,這樣一個估計的夜晚,我把小船停泊在一個水霧瀰漫的小洲上,日頭西下,江上的船逐漸稀少,自己這他鄉之客只能夜宿江渚,不由得新添了漂泊客滿腔的思鄉愁緒。又有新的愁緒湧上了我的心頭。

這兩句交代時間,地點,意象,和整篇詩的基調。野外極其空曠,感覺天空比樹還低,得虧江水清亮,讓那孤單明月可以到身邊來陪我,對於一個不得志的他鄉之客而言景色越是單調,月色越是明淨,視野越是開闊,心理的孤寂之情也就越濃。

如果我們不太理解孟浩然此處的「愁」究竟是為何,可以參考一下他年輕時寫過的一首詩:

「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

三十載的奮鬥,一事無成,無論是讀書還是寫詩,沒有一樣成功的,只能隻身遠離這傷心之地——洛陽,到吳越之地泛遊,既然一事無成還不如到吳越尋找好山好水,結交好友來排遣心內不得志的失意。

在這兩句中最妙的是「愁新」二字,愁本沒有新舊之分,只有程度的區別,孟浩然就用這樣的手法寫出了愁之深,同時又不落俗套,令人眼前一亮。

02

後兩句是千古絕唱,也是五言詩句的代表。

「野曠天低樹」一句是寫景,日暮時分,在船上放眼望去,只見空曠的江面上微波粼粼,不見一點人煙,「天低樹」說明作者的眼界視野開闊至極,如此曠野之內卻只有自己、煙波江水、孤涼的月光。他將形單影隻的自己 ,置身於茫茫無際的曠野中,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錯覺。

因為曠野越寬廣,他心中的愁緒越是濃重,這句話似乎讓人想起杜甫的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而最「江清月近人」是最為人所稱道的一句。

江水清清,此時已是月上中天,月亮倒映在水中,明月的倒影就在身邊,感覺和我很親近。如此孤寂的情況下,如此空曠的江水中,只有明月的倒影相伴,也算給我一些心理安慰。

後來杜甫也曾模仿著寫下「江月去人只數尺」,後人評價「浩然之句渾涵,子美之句精工」。

縱觀孟浩然這首詩,可以用兩個詞語來形容它的美:淡中有味、渾然天成。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20字,卻寫盡了天涯遊子的愁苦,引起了千古共鳴。

相關焦點

  • 孟浩然最失意時寫下一首詩,年年入選教科書,連杜甫也忍不住模仿
    可以說,這是孟浩然寫下的最謙虛的詩,然而,這首詩並沒有讓玄宗看到孟浩然入仕的迫切,相反,一句「不才明主棄」讓玄宗十分生氣。玄宗覺得這句話並非是孟浩然的謙虛,而是覺得孟浩然在怨恨自己沒有重用他。因此便將孟浩然放歸向陽。 開元十八年(730),孟浩然離鄉赴洛陽、再遊吳越,派遣仕途失意的悲鬱之情,在建德江邊,揮筆寫下了千古五絕《宿建德江》。
  • 孟浩然讓人意外的一首詩,不相信是他寫的!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入選了《唐詩三百首》,也是語文課本上必背篇目,我們大家都對這首詩很熟悉。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自然認為這首詩沒什麼奇特的。事實上,孟浩然詩集作品中,這類渾健的作品寥寥無幾。這首詩寫得既雄且壯,有俯視一切的氣概,甚至與杜甫的《登嶽陽樓》並列為描寫嶽陽樓的千古絕唱。如果我不是先在課本上學到這首詩,我簡直要懷疑這是另外一個人的作品了,無論是王維、杜甫、李白,或者是其他人,就是不敢相信是孟浩然寫的。因為孟浩然的整體詩詞風格,和這首的風格太不一樣。
  • 窮困潦倒之時,杜甫寫下了這首詩,短短56字,堪稱古今七律之首
    導言:窮困潦倒之時,杜甫寫下了這首詩,短短56字,堪稱古今七律之首。杜甫作為與李白同時期的詩人,被後人稱作詩聖,他以其獨特的才華在唐代文壇留下了自己的印記。杜甫這一生是悲慘的,有啥說啥,杜甫這一輩子不如李白過得瀟灑寫意。晚年的杜甫窮困潦倒,連自己的孩子都被餓死了,可能這樣的經歷讓杜甫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對於人生的感悟也就越深刻,因此寫出來的詩也就更真摯。杜甫出身名門,其祖父杜審言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也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杜甫自小便接受正統的教育,為他之後的詩歌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都是在月夜乘船遠遊,李白和杜甫各寫下首經典五律,高下立判
    所以本期便拿出兩人的兩首五律來作個對比。這兩首五律都是兩人在月夜下乘船遠遊時所作,都是唐詩中的經典五律,但這一次杜甫卻用這首詩實力碾壓了李白。這兩首詩雖不是同一時間所寫,但無論是詩風還是遣詞都有相似之處,後世的文壇名家們也都紛紛來「看熱鬧」,讓我們先來讀一讀這兩首詩:《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 唐代詩人「三角戀」,杜甫欣賞李白,李白衷心孟浩然,孟浩然?
    我們讀過許多古詩以及一些故事都知道,對於「詩聖」杜甫來說,李白正是他的偶像,他深深地喜愛著李白,一生為李白作詩有十首之多,有《冬日有懷李白》、還有《春日憶李白》、《夢李白二首》等等。同時我們也知道李白生性隨性,想到什麼就幹什麼,而杜甫還是為人比較周正的,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比較嚴謹的人,卻陪著李白的突發奇想一起去求仙訪道去了,有了和高適三人「採仙草、找仙人、煉仙丹」的傳奇之事,可見杜甫對李白的愛之深沉。
  • 20首經典詩詞,都是在船上寫的,每一首都流傳千古
    古人愛在船上寫詩,除了舟船上的風景很好,更重要的是,詩人在船上,更易引發情思,或是思念家鄉,或是感慨飄泊…… 今天推薦20首經典詩詞,這些詩詞都是在船上寫就的,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值得大家背下來。
  • 孟浩然一首感人的送別詩,僅開篇短短的5個字,讀來就耐人尋味!
    盛唐時期的詩壇群星璀璨,其中的李白、王維、杜甫、賀知章、張九齡、王昌齡、孟浩然等人,每一位都光芒四射,是那個時代最重要的詩人,他們對於後世的影響力最大。其中孟浩然的人格魅力最突出,連一向驕傲的李白都極為敬仰,還寫下《贈孟浩然》一詩,以此表達自己的敬意,在開篇就稱孟浩然為孟夫子:「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可見在李白心目中,孟浩然的人品,還有學識,可以與聖人相媲美。
  • 李煜的「封神」之作,開篇驚豔,無一生僻字,詞中道出他無盡愁苦
    詞的開場就很漂亮:「無言獨上西樓」其中的「無言」寫出了李煜的愁情,「獨上」寫出了他是孤獨的,僅僅四個字,既敘述了事情,又寄託了愁情,沒有一個字可以替換。隨後寫看到的景色,從天上的月亮寫到了人間的深院,有層次。月亮不滿,深院蕭條,梧桐寂寞,李煜滿眼的景色沒有寫一個「愁」字,卻體現了個中的愁苦,濃得化不開!
  • 傷春、惜春、贊春……看杜甫、孟浩然、高鼎筆下的春天
    5首關於春的詩歌,讓我們走進杜甫、朱熹、孟浩然、高鼎,去看下詩人筆下的春天與春意。NO.1[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是杜甫一首描寫春夜雨景的五律名作。詩的前四句描寫了春雨應該帶來的條件「知時節」「潤物」——春天的及時雨悄然而至,潤物無聲。後四句寫了夜晚、和白天的兩重景象。下了一宿的雨水,暢想天亮後,整個錦官城(現成都)都是嬌豔欲滴了吧。寫詩貴有所寄託,這首詩表面上是寫春雨以及「好雨」應該具備的品格,但也能看到作者的寄語「景語皆情語」。
  • 央視花3年拍出杜甫紀錄片,9月即將刷屏
    選擇魯大東走孟浩然這一段路,主要是因為他的性格有些像孟浩然,在吳越之地有不少好友。魯大東選擇模仿孟浩然慢旅行的方式,騎自行車幾百裡,從杭州出發,一路行至溫州。大家都知道李白當時是一個非常遺世獨立的人,誰都看不上,但他竟然對無官無爵的孟浩然另眼相看。當時孟浩然科舉失利,李白去黃鶴樓送他,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不經意間養活了千年後揚州的旅遊業。
  • 杜甫在草堂寫的一首詩,只有20字卻妙絕千古,詩聖寫詩已入化境
    杜甫是唐朝和李白齊名的大詩人,他出身於一個書香門第,祖父是初唐「文章四友」之首的杜審言,母親崔氏也是名門望族之後。所以杜甫也曾有過富貴無憂的青少年生活,只是後來家道中落,再加上連年的戰亂,使得他窮困潦倒。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當時的杜甫因為回鄉探親,所以躲過了一劫。
  • 讀詩|詩詞大會易混淆的兩句詩,是李白杜甫不同的人生
    A.山隨平野盡B.星垂平野闊正確答案請看下文分解。這四句詩,兩兩相似,一首來自李白,一首來自杜甫。單看這幾句詩,不僅字面相似,意象與意境都很相似,難怪讓人容易混淆。但是,兩首詩所呈現出來的卻是李白杜甫不同的精神風貌與人生際遇。
  • 解讀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孟大哥,兄弟想你,你慢走
    李白和孟浩然認識時,孟浩然已經小有名氣,而李白剛剛出道,在孟大哥面前,只能以小弟自居,應該說李白是仰慕孟浩然的,按現在話來說,李白是孟浩然的粉絲也不為過。有人曾質疑二人的友情,可能孟浩然只是把李白當普通朋友看待。
  • 李白獨創一種詩體,連題目都沒有,卻寫下唯美的相思,流傳千古
    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這是北宋文壇宗師蘇軾的評價。儘管很多人認為,宋代的蘇軾,是才氣唯一能夠比得上唐朝的李白的,但就詩道而言,蘇軾卻自嘆不如,認為古今詩人,都不如李白、杜甫,「古今」之中,當然也包含他了。李白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地位,早已無需贅言。在他踏月而去的一千多年來,無數文人從不吝嗇讚揚之詞,以表達對詩仙的崇敬。唐詩的兩座高峰,杜甫全能型選手,李白則是天才型選手。
  • 蘇軾晚年的這首詞很少有人知道,卻道盡了人生愁苦,不忍卒讀
    但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行香子·秋與》,卻一反蘇詞平常的豁達樂觀,而是字裡行間充滿了對官場坎坷、世路滄桑的感嘆,以及對自己風燭殘年的悲傷。概括來說,它是一首風格悲涼悽婉,情感沉鬱纏綿的悲秋之作。與尋常悲秋之作所不同的是,蘇軾這首詞集合了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為一體。那麼蘇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呢?
  • 孟浩然內心深處問自己的2首詩:前途在何方?我將要去哪裡呢?
    >杜甫,也是李白和杜甫一生崇拜的前輩。同年孟浩然與王維結交,王維為孟浩然畫像,兩人成為忘年之交。應進士舉不第後,孟浩然做了最後一次努力:時唐代還有一個薦舉制,他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可惜未果。開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離開長安,輾轉於襄陽、洛陽,夏季遊吳越,與曹三御史泛舟太湖。
  • 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作者】孟浩然(689—740 ),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早年隱居家鄉襄陽附近的鹿門山 ,閉門讀書,以詩自娛。曾遊歷長江南北各地,巴蜀、吳越、湘贛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四十歲時遊長安,應進士不第。張九齡鎮荊州時,署其為荊州從事,不久,患疽而卒,終年五十二歲。有《孟浩然集》。
  • 柳宗元被貶柳州,寫下一首思鄉詩,短短28字感人至深
    如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菅,一夜徵人盡望鄉」等。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便是唐代詩人柳宗元很經典的一首思鄉詩。一般來說,唐宋時期的思鄉詩大多寄寓了複雜的思想感情。
  • 杜甫為諸葛亮寫的一首詩,最後14字成千古名句,選入中學課本
    晚年漂泊蜀地杜甫仍心系蒼生胸懷國事,為此他特地為諸葛亮寫了一首詩,其詩最後14字更是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選中學課本!據《舊唐書·杜甫列傳》記載:「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位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閒,終奉天令。」也就是說杜甫祖上世代為官,其祖父杜審言更是唐高宗年間進士,因此青少年時期的杜甫過著安定富足的生活。而受家境門風影響,年僅七歲的杜甫就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 杜甫一生去過很多地方,其詩歌藝術和仁愛思想也存在於香港
    杜甫在草堂住過四五年,這杜工部之屋,千多年來有過多次修葺和擴建工程;現在的草堂規模宏大,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是我們瞻仰偉大詩人的聖地,我曾多次造訪。人潮中,各地的炎黃子孫濟濟一「堂」自不必說;每次都有「紅須綠眼」的外國遊客,手執厚重的導遊書,來向"Du Fu"致意,指認景區的亭臺園林。有一次一洋人和我搭訕,把杜甫二字讀成「豆腐」那樣的音,令我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