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明月千裡寄相思,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來寄託情感是很常見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發情感的憑藉。
自古以來,月亮都是人們相思、愁緒、孤獨、悲傷之情的寄託之物。當你孤單一人在皓月當空的夜晚想念遠方親人時,往往會對著月亮將自己的滿懷複雜的情緒借著著一輪明月,傳給遠方的人。
如果你是詩人,你會向月亮訴說什麼呢?月亮又會怎樣的勸慰他呢?古代很多詩人的詩句中都少不了月亮、月光這一永恆的景色,比如: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今天小赫赫為大家介紹這首詩同樣是詩人借月光的皓亮白潔寄託自己那外人不能理解的情感。這位詩人就是著名的孟浩然,這首詩就是《宿建德江》。
孟浩然是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園大詩人,他出生於襄陽的一個書香門第,雖不是大富大貴之家,但也比出身貧寒的孟郊等人好的多。
老孟家是亞聖孟子之後,胸中自有氣象。雖然「結廬在人境」,卻也能做到「而無車馬喧」。
孟浩然年幼聰穎,加上優越的家境、良好的家風,在讀書方面,家裡人沒有發多大的愁,未及弱冠之年的孟浩然,就寫下了家喻戶曉的一首詩——《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可是就這樣一位「神童」級的人物卻直到了39歲才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最終卻因一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得罪了唐玄宗。
失意的孟浩然離開了長安,從此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遊遍江南各地,結交天下文人墨客,不斷釋放排遣著多年來心中的抑鬱和苦悶。
一天,孟浩然在旅途中眼見天色漸晚,江上正好出現了一片小洲,想起了往事依依,作下了這首經典的詩:《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01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所謂渚(zhu3),就是江中的一小塊陸地,比我們常聽到的洲要小。
前兩句的意思是,這樣一個估計的夜晚,我把小船停泊在一個水霧瀰漫的小洲上,日頭西下,江上的船逐漸稀少,自己這他鄉之客只能夜宿江渚,不由得新添了漂泊客滿腔的思鄉愁緒。又有新的愁緒湧上了我的心頭。
這兩句交代時間,地點,意象,和整篇詩的基調。野外極其空曠,感覺天空比樹還低,得虧江水清亮,讓那孤單明月可以到身邊來陪我,對於一個不得志的他鄉之客而言景色越是單調,月色越是明淨,視野越是開闊,心理的孤寂之情也就越濃。
如果我們不太理解孟浩然此處的「愁」究竟是為何,可以參考一下他年輕時寫過的一首詩:
「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
三十載的奮鬥,一事無成,無論是讀書還是寫詩,沒有一樣成功的,只能隻身遠離這傷心之地——洛陽,到吳越之地泛遊,既然一事無成還不如到吳越尋找好山好水,結交好友來排遣心內不得志的失意。
在這兩句中最妙的是「愁新」二字,愁本沒有新舊之分,只有程度的區別,孟浩然就用這樣的手法寫出了愁之深,同時又不落俗套,令人眼前一亮。
02
後兩句是千古絕唱,也是五言詩句的代表。
「野曠天低樹」一句是寫景,日暮時分,在船上放眼望去,只見空曠的江面上微波粼粼,不見一點人煙,「天低樹」說明作者的眼界視野開闊至極,如此曠野之內卻只有自己、煙波江水、孤涼的月光。他將形單影隻的自己 ,置身於茫茫無際的曠野中,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錯覺。
因為曠野越寬廣,他心中的愁緒越是濃重,這句話似乎讓人想起杜甫的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而最「江清月近人」是最為人所稱道的一句。
江水清清,此時已是月上中天,月亮倒映在水中,明月的倒影就在身邊,感覺和我很親近。如此孤寂的情況下,如此空曠的江水中,只有明月的倒影相伴,也算給我一些心理安慰。
後來杜甫也曾模仿著寫下「江月去人只數尺」,後人評價「浩然之句渾涵,子美之句精工」。
縱觀孟浩然這首詩,可以用兩個詞語來形容它的美:淡中有味、渾然天成。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20字,卻寫盡了天涯遊子的愁苦,引起了千古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