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有兩句詩在幾季詩詞大會出現,它耳熟能詳,然而總會讓選手混淆。現在考考你,看你能不能正確回答。
1問:「星垂平野闊」的下一句是?
A.月湧大江流
B.江入大荒流
2問:「江入大荒流」的前一句是?
A.山隨平野盡
B.星垂平野闊
正確答案請看下文分解。
這四句詩,兩兩相似,一首來自李白,一首來自杜甫。單看這幾句詩,不僅字面相似,意象與意境都很相似,難怪讓人容易混淆。但是,兩首詩所呈現出來的卻是李白杜甫不同的精神風貌與人生際遇。
02理想滿懷的李白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一聯,它來自李白的詩作《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唐·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李白,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詩人了,其生平前面多有介紹就不再贅述。可參考前文:
讀詩|李白杜甫的20歲: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和杜甫誰對後世的影響更大?
在《李白杜甫的20歲》一文中,曾經談過李白少有才名,20歲左右遊歷成都,再次拜謁李邕,然而沒有得到重視,憤而留下《上李邕》表明自己的志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之後的他繼續在成都一帶遊歷,增長見識也尋找機會。
大概二十四五歲時,李白出蜀,這首詩便是此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告訴我們李白離開巴蜀來到了楚地的荊門遠遊。我們可以想見:意氣風發,自詡大鵬的年輕英俊小夥李白,此時正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長江兩岸山清水秀,崇山峻岭,江水滔滔。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江漢平原,視野逐漸開闊,這是不同於巴蜀的風景;這是屈原故裡,有著不同於巴蜀人文。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隨著船前行進入江漢平原,崇山峻岭隨著低平的原野的出現而逐漸消失,視野極度開闊。浩蕩的長江奔湧向前,消失在荒原盡頭的天邊。這一聯,短短十個字,作者描繪了四種壯闊的景象:起伏的山嶺,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長江,遼遠的荒原。從廣闊的視角白描了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用流動的視角寫景物的變化,讓讀者也跟著詩人感受到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度到平原,山峰一點點地消失,視野不斷擴大,無邊無際的平原上江水向著天邊奔騰而去,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的美感,仿佛是航拍的山水紀錄片片段。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江面雲霧生發,水汽蒸騰,結成了海市蜃樓。這一句是長江近景的描寫,著眼於江上不同時段景色的變化,同樣顯得大氣磅礴。「月下飛天鏡」,水天相接,互相映襯,大概是是月夜之景。「雲生結海樓」,江上霧氣升騰,變幻莫測,大概是白晝所見。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意思是我還是憐愛故鄉的水,它流出萬裡送我遠行。這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故鄉水擬人化,借寫故鄉水有情,送我遠赴萬裡之外,是家鄉、家人對遊子的依戀與不舍。其實,這是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依依不捨的留戀之情。
巴蜀與楚地雖然有長江聯繫,兩地民眾能「共飲一江水」,但這畢竟是遠遊。初次離別,李白怎能不無限留戀故鄉與親人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送我萬裡遠行,濃重的思鄉之情溢於言表,言有盡而思無窮。
詩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或者說是動態的影視片段,「隨」字描繪出山脈的走向與趨勢,富有流動感和空間感,仿佛隨著盡頭推移,新的景象在你面前徐徐放映。而「盡」字則道出了山脈消失,隨著山脈的走向越來越低,無邊無際的平原也愈加廣闊,詩人的視野也更加開闊。「入」字則帶著強烈的嵌入感,描繪出了長江衝擊荒原的力量,也表現了詩人即將融入此地的心情。
從這兩句與全詩來看,二十四五歲的李白初次出蜀遊歷,來到了文化氛圍濃厚的屈原故國,內心滿是激動,理想滿懷。尤其是在李邕那裡碰壁之後,他更加渴望一番新的天地,一些新的際遇。「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可以感受到詩人進入另一番與巴蜀不同之景所表現出的豁然開朗的一種欣喜,感受大鵬他內心如同奔湧的長江般的激昂奮進,也隨著水流奔向遙遠的天際。
這是一個積極進取的李白,一個滿懷理想信念的李白,一個渴望在新天地做出新成就的李白!
03孤獨無依的杜甫
若說「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這首詩裡的青年李白充滿進取之心,那麼「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這首詩裡呈現的就是一個無所依憑的孤獨老人杜甫。且來看原詩。
旅夜書懷唐·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旅」便是說的漂泊不定。
詩的前四句描寫「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江面孤獨地停泊著。第三、四句寫遠景:漫天星光低垂,平野廣闊;月光照耀江面,倒影水中,隨波濤翻湧,隨大江東流。
詩的後四句是「書懷」,即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第五、六句說,有點名聲,哪裡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
成都的生活應當是杜甫中老年時光中難得的安定生活,當時杜甫離開成都是迫於無奈。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他辭去節度使參謀職務,四月,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53歲的杜甫在成都無生活來源,也沒有多少知己好友,便決意離蜀東下。由成都乘舟東下,經嘉州(今四川樂山)、榆州(今重慶市)至忠州(今四川忠縣)。此詩大概就是這途中所作。
船走走停停,某一夜晚夜宿在江面上,他看到兩岸的微風吹動細草,也看到「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天高地闊,江水遠流。在這兩個寫景句中寄寓著詩人的什麼感情呢?有人認為是「開襟曠遠」(浦起龍《讀杜心解》),有人認為是寫出了「喜」的感情(見《唐詩論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但是聯繫前面的「危檣獨夜舟」和後面的「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來看,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表現出天地的廣闊與人的渺小,這廣闊的天地更加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悽愴心情。這在古詩裡是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經常使用的。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用春日的美好景物映襯離別之愁緒、傷悲!
杜甫大體上是一個純儒家的詩人,他有遠大的政治抱負,渴望「修齊治平」,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有才華從不得重用。因此他說「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聲名竟因文章而得,這不是他的心願。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於被排擠。從中感受出詩人心中的不平與不得志的不滿。
生活上居無定所,不能安定;政治上失意落寞,不得重用,所以政治上他也是漂泊無依的。最後他說,我飄然一身像什麼呢?大概就是廣闊的天地間的一隻四處亂飛沙鷗罷了。讀來滿是孤獨、落寞、痛苦,真是字字血淚,感人至深。如果和他的《登高》「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四句合在一起讀,更是讓人忍不住心生酸楚,淚流滿面。
全詩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用壯闊的天地江水這宏大的景物與渺小孤獨的夜船與詩人對比,烘託出一個獨立於天地之間孤獨飄零老杜形象。
這是一個失意的杜甫,一個四處漂泊的杜甫,一個孤獨落寞的杜甫!
如果喜歡請點個讚,關注一下吧。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