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詩詞大會易混淆的兩句詩,是李白杜甫不同的人生

2020-12-14 小白讀詩文

01前言

有兩句詩在幾季詩詞大會出現,它耳熟能詳,然而總會讓選手混淆。現在考考你,看你能不能正確回答。

1問:「星垂平野闊」的下一句是?

A.月湧大江流

B.江入大荒流

2問:「江入大荒流」的前一句是?

A.山隨平野盡

B.星垂平野闊

正確答案請看下文分解。

這四句詩,兩兩相似,一首來自李白,一首來自杜甫。單看這幾句詩,不僅字面相似,意象與意境都很相似,難怪讓人容易混淆。但是,兩首詩所呈現出來的卻是李白杜甫不同的精神風貌與人生際遇。

02理想滿懷的李白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一聯,它來自李白的詩作《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唐·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李白,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詩人了,其生平前面多有介紹就不再贅述。可參考前文:

讀詩|李白杜甫的20歲: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和杜甫誰對後世的影響更大?

在《李白杜甫的20歲》一文中,曾經談過李白少有才名,20歲左右遊歷成都,再次拜謁李邕,然而沒有得到重視,憤而留下《上李邕》表明自己的志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之後的他繼續在成都一帶遊歷,增長見識也尋找機會。

大概二十四五歲時,李白出蜀,這首詩便是此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告訴我們李白離開巴蜀來到了楚地的荊門遠遊。我們可以想見:意氣風發,自詡大鵬的年輕英俊小夥李白,此時正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長江兩岸山清水秀,崇山峻岭,江水滔滔。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江漢平原,視野逐漸開闊,這是不同於巴蜀的風景;這是屈原故裡,有著不同於巴蜀人文。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隨著船前行進入江漢平原,崇山峻岭隨著低平的原野的出現而逐漸消失,視野極度開闊。浩蕩的長江奔湧向前,消失在荒原盡頭的天邊。這一聯,短短十個字,作者描繪了四種壯闊的景象:起伏的山嶺,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長江,遼遠的荒原。從廣闊的視角白描了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用流動的視角寫景物的變化,讓讀者也跟著詩人感受到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度到平原,山峰一點點地消失,視野不斷擴大,無邊無際的平原上江水向著天邊奔騰而去,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的美感,仿佛是航拍的山水紀錄片片段。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江面雲霧生發,水汽蒸騰,結成了海市蜃樓。這一句是長江近景的描寫,著眼於江上不同時段景色的變化,同樣顯得大氣磅礴。「月下飛天鏡」,水天相接,互相映襯,大概是是月夜之景。「雲生結海樓」,江上霧氣升騰,變幻莫測,大概是白晝所見。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意思是我還是憐愛故鄉的水,它流出萬裡送我遠行。這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故鄉水擬人化,借寫故鄉水有情,送我遠赴萬裡之外,是家鄉、家人對遊子的依戀與不舍。其實,這是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依依不捨的留戀之情。

巴蜀與楚地雖然有長江聯繫,兩地民眾能「共飲一江水」,但這畢竟是遠遊。初次離別,李白怎能不無限留戀故鄉與親人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送我萬裡遠行,濃重的思鄉之情溢於言表,言有盡而思無窮。

詩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或者說是動態的影視片段,「隨」字描繪出山脈的走向與趨勢,富有流動感和空間感,仿佛隨著盡頭推移,新的景象在你面前徐徐放映。而「盡」字則道出了山脈消失,隨著山脈的走向越來越低,無邊無際的平原也愈加廣闊,詩人的視野也更加開闊。「入」字則帶著強烈的嵌入感,描繪出了長江衝擊荒原的力量,也表現了詩人即將融入此地的心情。

從這兩句與全詩來看,二十四五歲的李白初次出蜀遊歷,來到了文化氛圍濃厚的屈原故國,內心滿是激動,理想滿懷。尤其是在李邕那裡碰壁之後,他更加渴望一番新的天地,一些新的際遇。「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可以感受到詩人進入另一番與巴蜀不同之景所表現出的豁然開朗的一種欣喜,感受大鵬他內心如同奔湧的長江般的激昂奮進,也隨著水流奔向遙遠的天際。

這是一個積極進取的李白,一個滿懷理想信念的李白,一個渴望在新天地做出新成就的李白!

03孤獨無依的杜甫

若說「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這首詩裡的青年李白充滿進取之心,那麼「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這首詩裡呈現的就是一個無所依憑的孤獨老人杜甫。且來看原詩。

旅夜書懷唐·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旅」便是說的漂泊不定。

詩的前四句描寫「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江面孤獨地停泊著。第三、四句寫遠景:漫天星光低垂,平野廣闊;月光照耀江面,倒影水中,隨波濤翻湧,隨大江東流。

詩的後四句是「書懷」,即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第五、六句說,有點名聲,哪裡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

成都的生活應當是杜甫中老年時光中難得的安定生活,當時杜甫離開成都是迫於無奈。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他辭去節度使參謀職務,四月,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53歲的杜甫在成都無生活來源,也沒有多少知己好友,便決意離蜀東下。由成都乘舟東下,經嘉州(今四川樂山)、榆州(今重慶市)至忠州(今四川忠縣)。此詩大概就是這途中所作。

船走走停停,某一夜晚夜宿在江面上,他看到兩岸的微風吹動細草,也看到「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天高地闊,江水遠流。在這兩個寫景句中寄寓著詩人的什麼感情呢?有人認為是「開襟曠遠」(浦起龍《讀杜心解》),有人認為是寫出了「喜」的感情(見《唐詩論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但是聯繫前面的「危檣獨夜舟」和後面的「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來看,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表現出天地的廣闊與人的渺小,這廣闊的天地更加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悽愴心情。這在古詩裡是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經常使用的。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用春日的美好景物映襯離別之愁緒、傷悲!

杜甫大體上是一個純儒家的詩人,他有遠大的政治抱負,渴望「修齊治平」,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有才華從不得重用。因此他說「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聲名竟因文章而得,這不是他的心願。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於被排擠。從中感受出詩人心中的不平與不得志的不滿。

生活上居無定所,不能安定;政治上失意落寞,不得重用,所以政治上他也是漂泊無依的。最後他說,我飄然一身像什麼呢?大概就是廣闊的天地間的一隻四處亂飛沙鷗罷了。讀來滿是孤獨、落寞、痛苦,真是字字血淚,感人至深。如果和他的《登高》「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四句合在一起讀,更是讓人忍不住心生酸楚,淚流滿面。

全詩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用壯闊的天地江水這宏大的景物與渺小孤獨的夜船與詩人對比,烘託出一個獨立於天地之間孤獨飄零老杜形象。

這是一個失意的杜甫,一個四處漂泊的杜甫,一個孤獨落寞的杜甫!

如果喜歡請點個讚,關注一下吧。歡迎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詩仙李白的一首「爛詩」,前兩句大失水準,後兩句卻把這首詩救活了
    詩仙李白的一首"爛詩",前兩句大失水準,後兩句卻把這首詩救活了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在大家心目當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在我心裡,他是一個張狂的人,別的不說,走遍大江南北,高興了就在牆上寫詩。
  • 詩詞大會康震:錯用杜甫千古名句開場,這首詩大多數人都用錯了!
    他在央視《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中擔當點評嘉賓,廣為人知。他講起中國傳統文化,聽起來真是一種享受。不過,近日看《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內容,發現康震老師出錯了。此詩一說,有心的網友可能已經意識到康老師用錯了,事實上這句詩大多數人都用錯了,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杜甫的原詩:《贈花卿》唐.杜甫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 李白一首不起眼的詩,力壓賈島名作,讓88位詩詞大會高手敗北
    《詩詞大會》五季的播出,不僅對傳統文化的詩詞得到了普及,還讓大家對詩詞熱愛程度空前高漲。大家在看節目的時候,就會關注選手和百人團的對弈,百人團都是由精通詩詞的達人們組成,他們的答題的正確與否決定了選手能夠晉級,這種較量和挑戰隨時都讓人心潮澎湃。
  • 難得遇知己,如今竟別離,一首詩蘊含著李白對友人的深厚情誼
    「詩仙」李白的大名朋友們應該都有所耳聞吧!這位唐代的偉大詩人留下了數百首膾炙人口的詩詞,一直受世人傳頌至今。對於他的詩詞,小編覺得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感情豐富。每一首詩詞都是這位偉大的詩人用心雕琢而成。對於一些廣為流傳的詩,相信大家都已經十分熟悉了,小編就不在此作過多介紹。
  • 李白和杜甫的這兩句詩頗為相似,為什麼意境和心情卻大不相同?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他們堪稱詩詞界的「雙子星」。我們在讀李白和杜甫詩作的時候,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中,有一句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而杜甫的《旅夜書懷》中,有一句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如果將兩句詩對比起來看,字面意思是非常相似的,都描繪了夜晚時分,在江中感受到的廣闊天地。但是從整首詩來看,其意境卻是完全不同。
  • 杜甫晚年窮困潦倒,為了借錢寫下一首詩,讀來句句是淚字字心酸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相信很多人對此話深有體會,人生大起大落,難免經歷各種困境,落魄到吃不飽飯也不是沒有可能,古往今來皆如此。比如詩聖杜甫,名氣與李白不分伯仲,但他沒有李白那般幸運,至少李白一生基本衣食無憂,而杜甫相對寒酸。
  • 李白的這首詩只有20字,卻根本讀不下去,因為讀著讀著就想哭
    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因此鑑賞詩歌也就往往從景物描寫這個角度去把握詩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不過這裡需要注意一個地方,也就是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所說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 中年人的詩詞:初讀不識詩中意,再讀已是詩中人
    李白和杜甫,是中學語文課本上最常見到的詩人。在語文課本上,李白總是一幅瀟灑飄逸、躊躇滿志的年輕形象;而杜甫則是一副苦大仇深、憂國憂民的衰老面容。所以現在我們回憶起李白和杜甫,總是覺得李白年輕而杜甫老。可是實際上,杜甫年紀比李白小很多,小了11歲!為什麼我們會形成這樣刻板的印象呢?因為我們對他們的印象,基本上來自於他們寫的詩詞。
  • 李白寫了首「譏諷」杜甫的搞笑詩,初讀令人捧腹,再讀讓人落淚!
    李白寫了一首滑稽的詩《嘲諷》杜甫。第一次閱讀讓人發笑,第二次閱讀讓人哭泣。在唐代詩壇,有兩座巍峨的山峰,即被稱為「詩仙」的李白和被稱為「詩聖」的杜甫。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雖然他們的創作風格不同,但他們在中國詩歌史上的成就卻是相當的。李白比杜甫大11歲,比杜甫更早成名。然而,在他僅有的三次會面中,他在生活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天寶三年(744年)的夏天。當時,43歲的李白和32歲的杜甫在洛陽相遇。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相遇了。兩人一見鍾情,成為了敵人。
  • 李白很有意境的一首詩,通篇意境優美如詩如畫,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李白是盛唐時期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還與中唐詩人李賀,以及晚唐詩人李商隱,等人並稱為「三李」;李白是那個時代最具有才華,也最具有創造力的詩人,他的詩想像力豐富,另外風格多樣,流傳下來的作品大概有1000多首,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精品之作,一些經典的詩句
  • 李白描寫美人的一首詩,無一「美」字卻美到窒息,僅28字流傳千古
    說到唐代最負盛名的詩人,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李白和杜甫,杜甫生前還曾用「白也詞無敵,飄然思不群」這句話來形容李白,他的意思是說,李白的詩歌無人能敵,他的作品中有一股與生俱來的氣勢。詩的後兩句,李白的思想逐漸的飄渺起來,「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如果不是在群玉山頭見到的飄飄仙子,也應該是月下瑤臺中的驚豔仙女吧。讓人驚奇的是,李白的整首詩用詞如此誇張,但是讀起來卻並不讓人覺得雍容華貴,反而給人一種素淡的感覺。
  • 主席喜愛他的詩甚於李白,點評了他91首詩,魯迅也激賞他的小品文
    唐詩是我國詩歌的高峰,詩人群星燦爛,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賀、李商隱……實在是太多了,如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各自閃耀著光芒。在人們數著唐朝這些巨星時,可能數了好久,也沒數到他的名字。他才氣沖天,詩作也不少,但星光甚弱。這並非是他的詩文水平不高,而是另有原因。但是,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只是遲早的問題。 這不,到了近代,他被兩位偉人挖掘出來了。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5歲半小選手認識3000字,熟背580首詩
    大年初四,《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正式拉開帷幕,但令人失望的是,董卿不再主持,換成了一個年輕漂亮的女主持人龍洋。龍洋是二套財經頻道新湧現出的一名新秀,在之前的主持中廣受好評,這次被委以重任。但從現場效果看,她距離董卿還差了一個朱迅的距離。
  • 中國詩詞大會:李白此詩殺氣騰騰,但盡顯大詩仙的江湖豪情
    在寫《中國詩詞大會》的過程中,有人讓我說幾首江湖氣十足的詩。我立馬想到的是李白的《俠客行》。裡面名句「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啟發了很多武俠小說的寫法。細想想,寫了一年多的詩詞大會相關詩詞,還沒有寫到李白哥哥的這首詩。
  • 詩詞大會選手讀不懂「鋤禾日當午」,暴露了很多人背詩的一大毛病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兩句詩可以說是婦孺皆知。 可是在中國詩詞大會的第二期節目上,卻有選手在這兩句詩上栽了大跟頭。 選手讀不懂「鋤禾日當午」,暴露了很多人背詩的一大毛病。
  • 詩詞大會考了一首李白的詩,小學生都能背,百人團卻有62人答錯
    重溫詩詞大會第一季,發現有道題很有意思。這道題考的是一句我們讀小學時便能背的詩,百人團100位選手中卻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答對。這句詩出自詩仙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李白「我輩豈是蓬蒿人」中「蓬蒿人」是什麼人?詩詞大會34人答錯
    前段時間,英國BBC拍了部很有意思的紀錄片,名叫《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說實話,拍得還行,畢竟是致敬咱們詩聖的作品,情懷總歸還是有的。不過不少網友對這個片名倒是有意見了,小美身邊也有詩詞迷表示:杜甫最偉大,那是把咱詩仙李太白擺在哪兒了?
  • 李白一首非常勵志的詩,最後兩句更是被傳頌千古
    乘風破浪李白中國盛唐時期著名的大詩人,被稱為「詩仙」「酒仙」「劍仙」,當然劍仙有待考證,但李白少年時期確實曾研習劍術,從那首著名的《俠客行》就可以看得出來。同時他還與杜甫合稱「李杜」兩人一仙一聖,稱之為詩詞界的泰山北鬥亦毫不為過。李白的一生可謂矛盾之極,既有灑脫豪邁的一面猶如謫仙臨凡,又有報國未果的惆悵苦悶。而這首《行路難》就是李白在不被皇帝認可並被迫離開長安時所寫,抒發他當時苦悶心情的同時也激勵自己終有一天自己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 李白和杜甫的詩詞水平到底誰更勝一籌
    說起唐詩,我們不得不說起李白,也不得不說起杜甫,一人稱詩仙,一人謂詩聖,有人問誰的詩歌水平更勝一籌呢?眾所周知,李白和杜甫屬於同一時代的詩人,李白年長杜甫11歲,兩人有深交,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一生也都活了五、六十年的光景。
  • 李白有多狂?杜甫在這首詩中寫絕了,還讓一個成語火了千年
    李白在當時就是全民偶像,唐玄宗親自宣召他入京,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汪倫對他敬仰萬分,從皇帝到平民,各個階層都膜拜他的身影,傳頌著他的作品。杜甫則不同,他的詩歌流傳並不廣泛,也不是眾星捧月的偶像,他沒有「鬥酒詩百篇」的天賦,只能以勤能補拙,終成大器。杜甫的地位,那還是在他去世幾十年後,被元稹、白居易不斷推崇之下才樹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