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是我國詩歌的高峰,詩人群星燦爛,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賀、李商隱……實在是太多了,如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各自閃耀著光芒。
在人們數著唐朝這些巨星時,可能數了好久,也沒數到他的名字。他才氣沖天,詩作也不少,但星光甚弱。這並非是他的詩文水平不高,而是另有原因。
但是,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只是遲早的問題。 這不,到了近代,他被兩位偉人挖掘出來了。這兩位偉人,一位是文章聖手詩詞大家毛澤東,一個是大文豪大思想家魯迅。
這位詩人,就是晚唐詩人羅隱,不過原來不叫這名字,叫羅橫,羅隱這名字是他自己後改的,原因就是他屢次科舉不中,對當時的社會感到深深地失望,改名明志,表示自己要歸隱。
主席特別喜愛中國傳統文學,讀了大量唐詩,曾經評點過400多首唐詩,其中李白80首,李賀82首,杜甫69首,而羅隱的詩,達到91首,比李白的還多。
主席本來就是詩詞大家,造成了近體詩詞的奇蹟,讓近體詩詞在瀕臨拋棄時,卻迎來了一個巔峰。主席的詩,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這也是他點評李白、李賀詩數量很多的原因。
而大文豪魯迅,那是當代雜文的開山鼻祖,他跟主席一樣欣賞羅隱的作品,但他更看重羅隱的小品文,雜文,也是可列入小品文之列的。
兩位偉人對於羅隱都這麼看重,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羅隱若是有知,定然不想再「隱」了。
其實,羅隱的名句,有的在民間流傳甚廣,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引用他的詩句,即使是沒上過學的人都會說。也許有人不信,沒上過學的文盲還引用什麼啊?非也,這是因為羅隱的詩詞名句已經變成了老百姓的口語,在用他的名句時,並不知道是他的詩句。
舉例來說,一個不識字的人也會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這話沒幾個人不會說吧?但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兩句話,原創是屬於羅隱的。
主席喜歡羅隱的詩,主要還是因為這些詩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而且這種反映裡,有著詩人鮮明的態度,對於他的敢於諷刺封建帝王,是頗為欣賞的。同時,對這些詩裡的一些哲理,規律,不少也是認可的。
比如羅隱的這首《華清宮》:
樓殿層層佳氣多,開元時節好笙歌。也知道德勝堯舜,爭奈楊妃解笑何!
羅隱是唐朝人,寫這樣的詩,敢於直接諷刺唐朝的皇帝,這首需要勇氣的。古人寫詩,也有諷刺封建帝王的,但都會借古諷今,拿前朝的皇帝說事,直接說本朝的,是犯了大忌的。這也是主席喜歡羅隱詩的原因之一。
再看一首《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這首詩對於自古以來一直把王國責任推給女人的做法,進行了詰問,說明帶來亡國結果的,並不是西施這樣的美女,並非什麼紅顏禍水,就是皇帝自己!
還有我們上面提到的他那兩句名句,是出自這樣一首詩: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羅隱《自遣》
這首詩最受舊知識分子歡迎,往往跟他們產生強烈的共鳴。詩中表現了懷才不遇就及時行樂的頹廢情緒。不過這首詩在藝術上表現上頗有獨到之處,重疊之中富於變化,形成了絕妙的詠嘆。主席對於內容,是以批判的眼光來看的,而對於藝術形式上,是予以肯定的。
至於魯迅激賞羅隱的小品文,我們只要讀一讀他的小品文集《讒書》就懂了。羅隱的小品文,代表著晚唐小品文的最高成就,是晚唐諷刺文學的一座高峰,魯迅怎麼可能不看重?
對於羅隱這位晚唐詩人,朋友們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