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李白既是詩仙也是酒仙,賀知章稱他是「謫仙人」他的人生字典裡好像沒有「悲」字。話說李白因為性格孤傲,調戲楊國忠與高力士等權臣宦官遭到構陷,被認為是「非廟堂之器」,最後被「賜金放還」。
但即使政治上遭到嚴重挫敗,他還是沒有氣餒,洋洋灑灑、大氣磅礴地寫下了《將進酒》這樣豪情與悲壯的詩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何等的自信與豪邁,這既是寄託也是自勵。
但上面這都是假象,眾人面前強顏歡笑,夜晚一人獨飲泣。在我們看來,月下飲酒本是詩情畫意的事情。但是再好的美景也要好的心情,李白這一首《月下獨酌》也是在「賜金放還」後寫就的。
卻是他難得一見也是他人生最孤獨的一首詩,詩中明明是他一個人,他卻非要寫成三個人,越是這樣越能反襯他內心之孤獨。
月下獨酌
【作者】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正如蘅塘退士在《唐詩三百首》中說:「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覆推勘,愈形其獨。」這首詩大意是說,雖然也在花前月下,但我(指的是詩人,下同)只能一個人喝悶酒。
於是我突發奇想,邀來明月與自己的影子一起來陪我飲酒。但是月亮不會飲酒,影子也是只跟在我後面,什麼也做不了。
不管了,暫且就讓它們陪著我吧,人開心時就要趁早。於是我唱歌時,月亮在給我伴舞;我跳舞時,影子也隨我亂舞;清醒時我們(月亮與自己的影子)相處甚歡,但醉後又只剩下我了。但願我們能永遠這樣相伴,期待有一天能在遙遠的天河相見。
「謫仙人」李白何以落成這樣呢?當年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躊躇滿志入朝,想以「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功業自許,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實現「談笑安黎元」「終與安社稷」的理想。但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很骨感。
到了長安後,他供奉翰林,並沒有得到重用,只是陪侍皇帝玩樂的一個御用文人。李白人生抱負難以施展,所以每天過著「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生活。他這樣放蕩不羈,而且聽說還跟王的女人楊貴妃有點曖昧,因為自從他寫下了這首讚美楊貴妃的詩:
清平調
【作者】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從此王的女人,對他也是仰慕加喜歡,這更讓李白肆無忌憚。後來他甚至還讓高力士脫靴,讓國舅楊國忠磨墨,這樣一個官場中異類,官場又豈能容得下他!懷才不遇,奸臣當道,李白只能借酒澆,但愁更愁。
白天還好,晚上孤獨就爬上心頭。當明月與影子這樣「無情之物」在李白醉倒後,都離開了他。他發現還是自己孤身一人,「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形體的狂歡,驅趕不了內心深層的孤獨與絕望。
被稱為「謫仙人」李白畢竟還是凡人,他也會有孤獨。其實,天才都是孤獨的,因為常人理解不了,他也看不起別人,更不需要向任何人去解釋。
盛唐因為有了李白,才會顯得更加光彩奪目,才有了大唐氣象。在「詩仙」與名臣選擇面前,我更喜歡的是「詩仙」,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