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我們詩詞藝術領域的地位舉足輕重,他一直以來的豪放灑脫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當我讀完這首詩之後卻發現,原來我以為頗具風骨的李白也曾對當權者卑躬屈膝,極盡討好啊。
了解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之後,更是令我大跌眼鏡。
根據記載,其實這首《清平調》是一組詩,一共有三首,只是這一首流傳最為廣泛。
當年唐玄宗和楊貴妃正在御花園遊玩,看到牡丹盛開,唐玄宗想要藉此來讚美楊貴妃的美貌,但是自己一時又想不到合適的詞句,所以就立即召見李白。
據悉,李白接旨之後便快馬加鞭進宮見駕。
得知唐玄宗是要求他寫一篇新樂章,隨即揮毫潑墨,在金花箋上一口氣寫了這組?《清平調》。
難以想像,生性灑脫的李白竟然也會心甘情願為皇族服務。大家可以讀一讀這首詩的原文感受一下李白當時的樣子。
李白寫的第一句其實是可以有兩種解釋的。
「雲想衣裳花想容。」這裡的「想」是一個通假字,通「像」,而「花」則是指的牡丹花。
一種理解是楊貴妃身上的衣服就像那天上的雲彩一樣輕盈,她美麗的容貌就好比鮮花一樣嬌美。
另就像一種理解是當人們看到天上漂浮的雲彩就會想起貴妃雍容華貴的衣著,欣賞到那嬌豔的牡丹就會想起貴妃的盛世美顏。
雖然可以有多種解釋,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李白在極盡所能的誇讚楊貴妃的美貌。
通過豐富的聯想和修辭的修辭手法,讓讀到這句詩的人都情不自禁地去想像楊貴妃的國色天香。
然而楊貴妃真的有那麼美麗嗎?又有哪些資料可以佐證呢?
李白接下來說:「春風拂檻露華濃。」
不得不承認,李白的文筆與才情確實堪稱一絕。
那春風輕輕地撫摸欄杆,清晨的露水將鮮花浸潤得更為動人。
這句表面上是說春天的風讓人倍感舒適,突出自然環境之美,實際上很多人沒有領會這句詩背後的意思。
李白也是在暗示楊貴妃深得唐玄宗的恩寵,可謂春風得意,萬千寵愛在一身。
尤其是李白將楊貴妃比作鮮花,有了春風的愛撫、露珠的滋潤,真可謂如花似玉的美人兒。
儘管有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手法,但是李白對於楊貴妃美貌的讚嘆真是不遺餘力啊!
接下來一句「若非群玉山頭見」還是緊扣主題:讚美楊貴妃的花容月貌。
「群玉」其實是一座山的名字,指的是神話傳說當中的仙山。
這一典故出自《穆天子傳》,此書的另一個名字是《周王遊行》。據書中記載,西王母就居住在「群玉山」上。
李白正是在借用仙人居住的地方來稱頌楊貴妃沉魚落雁般的容貌,怎麼稱讚的呢?
李白說:「如果不是在『群玉山』上,那是不可能見到你這樣國色天香的美女的」。
我們通常都說一個人美的好像仙女下凡一樣,看來李白也是這樣讚美女子的呀。
但是從藝術手法和表達效果上來說,這句詩確實極具美感,給了我們非常寬廣的想像空間。
楊貴妃那種飄飄欲仙的美麗形象已經逐漸浮現在我們心頭,但是這還遠遠不夠。
李白最後又寫:「會向瑤臺月下逢。」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詩是接著上一句來的,就是不在「群玉山」上見到你,那就只有可能是在瑤臺仙境才能看到你了。
仙山、瑤臺、明月等等多種意象都是古詩詞裡非常柔美的意象,然而在李白這首詞裡卻全部成為了楊貴妃的陪襯。
儘管有些奉承的痕跡,但是李白詩詞中的意境和藝術手法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本文由賞詩詞品歷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