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自古至今給我們的印象便是一位不懼強權的偉大詩人,詩詞豪放,這點從李白的詩中可以看出來,像李白曾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寫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中寫出「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這些的詩句都能體現出李白的性格。
有人問,李白是豪放不畏權貴的浪漫主義詩人,又為何會寫下吹捧楊玉環美貌的《清平調》呢?等等,問題來了,李白寫《清平調》到底是不是吹捧楊貴妃?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
其實《清平調》並不一定只是表面上的吹捧,也可能是在譏諷唐玄宗,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解讀一下《清平調》的三首詩便知道了。
歷史上李白創作《清平調》是被唐玄宗叫去寫作的,並非李白自願為楊玉環所寫。一日,唐玄宗與楊玉環在宮中觀賞牡丹花,伶人們表演助興的歌舞,唐玄宗卻以「賞名花,對妃子,豈能用舊辭」一說,急召當時的翰林學士李白來為楊玉環寫新的樂章。李白奉詔進宮,作《清平調》三首。
《清平調》的寫作水平以及文學價值都是毋庸置疑的,構思巧妙,辭藻華麗,更是將古代典故融入其中來讚美楊玉環,但問題就在於這個典故的理解,詩中李白將楊玉環與趙飛燕進行對比,趙飛燕是誰?趙飛燕確實是古代的著名美女,但也是紅顏禍水,漢成帝極其寵幸趙飛燕及其妹妹趙合德,以至於荒廢朝政,那麼李白是否是想接此來諷刺唐玄宗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呢?
元代時一位詩評家蕭士贇在《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中提到「神女刺明皇之聚麀,飛燕譏貴妃之微賤」的觀點,聚麀一詞的意思是父子共佔一個女子,楊玉環曾是唐玄宗的兒媳,諷刺兩人不倫的關係。清朝劉文蔚所編撰的《唐詩合選詳解》中記載著「巫山妖夢、昭陽禍水,微文隱意,風人之旨」。意思也是在說這兩個典故一是諷刺兩人的倫理關係,二是諷刺唐玄宗沉迷美色,不理朝政的意思。
但如果李白當初寫作時真有譏諷之意,為何當時沒有人指出來呢?唐玄宗的詩詞雖不及李白,但仍有深厚的詩詞造詣,難道他看不出來麼?就算他真的沒有看出來,唐代那麼多詩人都沒有人能理解麼?這不合邏輯,況且李白雖不畏權貴,性格豪放,但他是個有學識修養,有格調的人,不可能會做出當面譏諷他人的事。
清代詩評家王琦則認為人們對《清平調》過分的解讀了,而且這兩個典故在唐詩中引用的也很多,李白當時正值自己的官職巔峰時期,沒有任何緣由去諷刺唐玄宗跟楊玉環,這對他一點好處也沒有,反而可能給自己招來橫禍。李白不是一個愚蠢狂妄的人,不會做出這種事的。
以普通人的角度來看,李白如果是真心實意的讚美楊玉環,難免有些過頭了,讓人看著感覺有諂媚的意思。當時身為翰林學士的李白,在長安也是名聲大噪,他的詩已經傳遍坊間裡巷。達官貴人們也都知曉他,其中不乏有一些賞識他的人,李白若是想升官加爵,大可不必通過向楊玉環諂媚這種事。就算是唐玄宗要求寫的,他大可以用華麗的辭藻來幾首制式詩來應付一下,翰林院的人就是做這個的。他完全沒有必要惹出事端來害自己。
但後來李白被賜金還鄉離開長安之後寫的一首《雪讒詩贈友人》中說到:「彼婦人之猖狂, 不如鵲之強強; 彼婦人之淫昏, 不如鶉之奔奔。」這個彼婦人說的就是楊玉環。從詩中可以看出李白對其是厭惡的,那為何之前又寫出《清平調》這種佳作來讚美她呢?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可能李白一介布衣能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坐上翰林學士的位子,讚美楊玉環只是想報答唐玄宗對他的知遇之恩吧。
不管李白在《清平調》中是吹捧楊貴妃還是譏諷唐玄宗和楊玉環,相隔一千多年的我們都無從驗證了,歷史上的評論家們為此也在不停地進行撕扯,但這並不影響他在我們心中「詩仙」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