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他們堪稱詩詞界的「雙子星」。
我們在讀李白和杜甫詩作的時候,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在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中,有一句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而杜甫的《旅夜書懷》中,有一句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如果將兩句詩對比起來看,字面意思是非常相似的,都描繪了夜晚時分,在江中感受到的廣闊天地。但是從整首詩來看,其意境卻是完全不同。
今天,我們欣賞這兩首詩,感受李白和杜甫寫這兩首詩的心境。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才25歲,這一次,他要渡船從四川到湖北湖南一代漫遊,此時的李白,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正如現在我們常說的「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李白乘著一葉扁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這裡曾經是戰國時期的楚國領地,船兒漸行漸遠,兩岸的景色越來越美,不僅讓李白讚嘆不已。
李白順水而下,慢慢地,高山消失了,遼闊的平原出現在他的視野中,江水仿佛流進了廣闊的荒原中。
通過這句詩,我們感受到李白博大而寬廣的胸懷,這是一種喜悅和青春的氣息。
李白非常喜愛月亮,多次將月亮寫入詩中。在這首詩中,李白將月亮描繪成天上飛來的明鏡,江水波光粼粼,倒映著月亮的影子,空中的雲變化成奇妙的景象,宛如海市蜃樓一般。
到了荊門地區,李白回頭望著家鄉的方向,突然有了一種思鄉之情,陪伴他的只有這來自家鄉的滔滔江水,這江水奔流不息送李白萬裡行舟。
李白的這首詩,充滿了對未來的展望。
再來看杜甫的《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年過花甲,自從安史之亂後,他便帶著家人開啟了流浪的生涯。
杜甫一家開始是在四川成都定居,後來由於好友嚴武去世,杜甫失去了經濟援助,不得不繼續流浪的生活。他們一路沿著江水東下。
在途中,杜甫感受到人生的艱辛與漂泊的無助,寫下了頗為悽楚的《旅夜書懷》。
在詩中,杜甫望著江邊的細草,在微風的吹佛下不由自主地搖擺,此時,杜甫仿佛就是這細小的野草,渺小而無助,任其凋零殆盡。
立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孤單地在江邊停泊著,浪花不時地拍打著小舟。
夜幕降臨,星星垂在天邊,原野空曠而幽靜,月光也隨著波浪湧動,長江之水滾滾東流。
天地之大,杜甫卻找不到一個安身之地,此時的杜甫沒有朋友的資助,也沒有工作,更意味著沒有收入,這如何養活一家呢?此情此景真是令他沮喪至極。
杜甫不禁反問道:「自己有點小名氣是因為寫文章嗎?」此時年老體衰也該休官了。
常年的漂泊生活,感覺自己就像是天地間一隻孤零零的鷗鳥,甚至還不如鷗鳥。
可以說,李白的這首詩是充滿自信走向盛唐,而杜甫則是在人生暮年,走出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