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的這兩句詩頗為相似,為什麼意境和心情卻大不相同?

2020-12-14 品詩詞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他們堪稱詩詞界的「雙子星」。

我們在讀李白和杜甫詩作的時候,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在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中,有一句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而杜甫的《旅夜書懷》中,有一句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如果將兩句詩對比起來看,字面意思是非常相似的,都描繪了夜晚時分,在江中感受到的廣闊天地。但是從整首詩來看,其意境卻是完全不同。

今天,我們欣賞這兩首詩,感受李白和杜甫寫這兩首詩的心境。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才25歲,這一次,他要渡船從四川到湖北湖南一代漫遊,此時的李白,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正如現在我們常說的「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李白乘著一葉扁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這裡曾經是戰國時期的楚國領地,船兒漸行漸遠,兩岸的景色越來越美,不僅讓李白讚嘆不已。

李白順水而下,慢慢地,高山消失了,遼闊的平原出現在他的視野中,江水仿佛流進了廣闊的荒原中。

通過這句詩,我們感受到李白博大而寬廣的胸懷,這是一種喜悅和青春的氣息。

李白非常喜愛月亮,多次將月亮寫入詩中。在這首詩中,李白將月亮描繪成天上飛來的明鏡,江水波光粼粼,倒映著月亮的影子,空中的雲變化成奇妙的景象,宛如海市蜃樓一般。

到了荊門地區,李白回頭望著家鄉的方向,突然有了一種思鄉之情,陪伴他的只有這來自家鄉的滔滔江水,這江水奔流不息送李白萬裡行舟。

李白的這首詩,充滿了對未來的展望。

再來看杜甫的《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年過花甲,自從安史之亂後,他便帶著家人開啟了流浪的生涯。

杜甫一家開始是在四川成都定居,後來由於好友嚴武去世,杜甫失去了經濟援助,不得不繼續流浪的生活。他們一路沿著江水東下。

在途中,杜甫感受到人生的艱辛與漂泊的無助,寫下了頗為悽楚的《旅夜書懷》。

在詩中,杜甫望著江邊的細草,在微風的吹佛下不由自主地搖擺,此時,杜甫仿佛就是這細小的野草,渺小而無助,任其凋零殆盡。

立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孤單地在江邊停泊著,浪花不時地拍打著小舟。

夜幕降臨,星星垂在天邊,原野空曠而幽靜,月光也隨著波浪湧動,長江之水滾滾東流。

天地之大,杜甫卻找不到一個安身之地,此時的杜甫沒有朋友的資助,也沒有工作,更意味著沒有收入,這如何養活一家呢?此情此景真是令他沮喪至極。

杜甫不禁反問道:「自己有點小名氣是因為寫文章嗎?」此時年老體衰也該休官了。

常年的漂泊生活,感覺自己就像是天地間一隻孤零零的鷗鳥,甚至還不如鷗鳥。

可以說,李白的這首詩是充滿自信走向盛唐,而杜甫則是在人生暮年,走出盛唐。

相關焦點

  • 讀詩|詩詞大會易混淆的兩句詩,是李白杜甫不同的人生
    這四句詩,兩兩相似,一首來自李白,一首來自杜甫。單看這幾句詩,不僅字面相似,意象與意境都很相似,難怪讓人容易混淆。但是,兩首詩所呈現出來的卻是李白杜甫不同的精神風貌與人生際遇。這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故鄉水擬人化,借寫故鄉水有情,送我遠赴萬裡之外,是家鄉、家人對遊子的依戀與不舍。其實,這是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依依不捨的留戀之情。巴蜀與楚地雖然有長江聯繫,兩地民眾能「共飲一江水」,但這畢竟是遠遊。初次離別,李白怎能不無限留戀故鄉與親人呢?
  • 詩仙李白的一首「爛詩」,前兩句大失水準,後兩句卻把這首詩救活了
    詩仙李白的一首"爛詩",前兩句大失水準,後兩句卻把這首詩救活了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在大家心目當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在我心裡,他是一個張狂的人,別的不說,走遍大江南北,高興了就在牆上寫詩。
  • 李白很有意境的一首詩,通篇意境優美如詩如畫,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李白是盛唐時期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還與中唐詩人李賀,以及晚唐詩人李商隱,等人並稱為「三李」;李白是那個時代最具有才華,也最具有創造力的詩人,他的詩想像力豐富,另外風格多樣,流傳下來的作品大概有1000多首,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精品之作,一些經典的詩句
  • 李白杜甫寫下相似詩句,高下難分,聽了康震講解,才知道沒可比性
    沒有李白和杜甫的大唐,註定是殘缺的,我們都知道李白和杜甫在中國詩壇上頗負盛名,他們雖相差十一歲,卻仍是很要好的朋友,一個「詩仙」,一個「詩聖」,他們令詩壇為之一震。最有意思的是,他們竟連詩都能寫得相似,想必很多朋友都已經猜到了,沒錯,就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這兩聯。
  • 李白一首非常勵志的詩,最後兩句更是被傳頌千古
    乘風破浪李白中國盛唐時期著名的大詩人,被稱為「詩仙」「酒仙」「劍仙」,當然劍仙有待考證,但李白少年時期確實曾研習劍術,從那首著名的《俠客行》就可以看得出來。同時他還與杜甫合稱「李杜」兩人一仙一聖,稱之為詩詞界的泰山北鬥亦毫不為過。李白的一生可謂矛盾之極,既有灑脫豪邁的一面猶如謫仙臨凡,又有報國未果的惆悵苦悶。而這首《行路難》就是李白在不被皇帝認可並被迫離開長安時所寫,抒發他當時苦悶心情的同時也激勵自己終有一天自己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 王維是人才,杜甫是地才,江湖術士李白為什麼會被稱為天才
    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杜甫對李白崇拜得不得了,王維雖然和李白不對付,也不得不承認李白的才學。王維是人才,是可以培養出來的王維是隋唐傳統的士大夫,是門閥制度的受益人,是有良好家學和受過系統教育的「人才」,是那個時代培養出來的貴族。
  • 李白和杜甫,誰才是唐詩第一人?
    因此「唐詩第一人」的稱號只能在李白和杜甫之中產生,要客觀比較兩個人的高低,就需要從不同的角度比較,俗話說的好,「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得出的結果也只能僅供參考。從數量上比較,無疑是杜甫勝出。體裁李白創造的詩歌及幾乎囊括了所有的詩歌體裁,李白鍾情於古體詩,而擅長七言歌行、五言古詩、樂府詩、五七言絕句和五言律詩。反觀杜甫,題材上並不廣泛,但是不管選擇哪種題材,都能做到臻於化境。
  • 李白和杜甫的詩詞水平到底誰更勝一籌
    說起唐詩,我們不得不說起李白,也不得不說起杜甫,一人稱詩仙,一人謂詩聖,有人問誰的詩歌水平更勝一籌呢?眾所周知,李白和杜甫屬於同一時代的詩人,李白年長杜甫11歲,兩人有深交,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一生也都活了五、六十年的光景。
  • 杜甫愛李白,李白愛孟浩然,三人共愛的是洞庭湖水
    杜甫夢李白贈李白憶李白懷李白,李白卻說「吾愛孟夫子」。而三個大詩人有一個共愛,那就是嶽陽樓。同樣是寫波瀾浩瀚的洞庭湖水,那誰的胸襟境界更高呢?此詩是一首投贈之作,詩人面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發出了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從而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希望張九齡予以援引之意。這首詩寫出了洞庭湖的壯麗和磅礴。呈現出八百裡洞庭的闊大境象與壯偉景觀,取得撼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 都是在月夜乘船遠遊,李白和杜甫各寫下首經典五律,高下立判
    雖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卻終究擋不住大家對李白和杜甫誰是唐詩第一的爭論。如果用武俠人物將二人做一個對比,那李白或許就是楊過,他個性灑脫浪漫,出招不講究章法,憑的是出奇制勝;而杜甫則更像郭靖,他個性沉鬱耿介,出招穩健,憑的是硬實力。若這兩人真的打起來,誰勝誰負當真是未知數。
  • 李白有多狂?杜甫在這首詩中寫絕了,還讓一個成語火了千年
    在這些詩中,不僅有讚美李白才華的「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春日憶李白》),還有發洩無盡相思的「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夢李白二首(其二)》),但更讓人感興趣的是他刻畫了狂傲的李白形象:「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 李白的這首離家詩,浪漫豪放,難怪被後人認為「不著紙」
    在他們之中,最閃亮的當然是李白和杜甫,這對雙子星的存在,讓大唐無可爭議地成為詩歌王國。更為絕妙的是,李白和杜甫的詩歌類型完全不同,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教科書上的評價,李白的詩歌豪邁奔放,杜甫的詩歌沉鬱頓挫。其實,還有人評價過,李白的詩「不著紙」,杜甫的詩卻是力透紙背。這完全是兩種最高境界,讓人心嚮往之。
  • 李白寫了首「譏諷」杜甫的搞笑詩,初讀令人捧腹,再讀讓人落淚!
    李白比杜甫大11歲,比杜甫更早成名。然而,在他僅有的三次會面中,他在生活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天寶三年(744年)的夏天。當時,43歲的李白和32歲的杜甫在洛陽相遇。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相遇了。兩人一見鍾情,成為了敵人。同年秋,他們按照約定來到宋亮(今開封、商丘),遇到了詩人高適,三位志趣相投的詩人。
  • 同一地點,杜甫一首便拿下唐詩第一稱號,李白8首也難以匹敵!
    說起唐詩,最耀眼的兩位大咖級別人物便是杜甫和李白,一位稱為「詩仙」,寫詩浪漫瀟灑,頗有仙氣和傲氣,讀來讓人稱快,有忘卻煩惱的功效;一位被稱為「詩聖」,寫的詩工整規矩,多為老百姓苦難和國家興亡發聲,讀來仿佛是在閱讀一幕幕的歷史,讓人沉重卻引人深思。
  • 李白少有的現實主義詩作,被譽為近乎杜甫,如今卻鮮為人知
    古代詩歌大致分為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浪漫主義詩歌往往描寫對理想世界的追求,通過熱情奔放的語言,塑造瑰麗奇異的理想世界。而現實主義詩歌則如其名,是對現實社會的深刻寫實,並加以深化,反映現實社會的不公不平。詩仙李白便是浪漫主義的代表,而詩聖杜甫則是現實主義的代表,二人在各自的風格領域俱都達到了巔峰成就。
  • 杜甫的這首罵人詩頻頻被選入教材,卻總被認為是誇人的詩
    2、杜甫的志向杜甫的一生不如李白來的傳奇,也沒有王安石那般的官運亨通,但儘管名聲不顯,也沒有在仕途上取得高位,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信念,始終貫徹了他的一生。但是,這種指責與批判是有危險的,有些有錢有勢的貪官並不允許杜甫肆意煽動民意,對自己的利益造成威脅,因此,很多時候杜甫詩中的指責與批判是隱藏得很深的,看似精彩絕倫、文採奕奕的一首詩,實際上卻把很多大人物痛罵了一頓,正是這種隱藏的諷刺,讓杜甫更加聲名大振。
  • 杜甫1500首詩中別具一格之作,開篇就令人叫絕,勢如破竹大起大落
    詩寫到一定水平了,就如同武林高手入了化境一般。到這個時候寫詩,可以不受詩體裁的限制,哪怕是長短句相接,也一樣能寫成經典的。在這一點上,詩仙李白堪稱代表人物。《將進酒》開篇就是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奇語;而《三五七言》中三言、五言、七言相接,更是令人眼前一亮。
  • 詩聖給詩仙的詩:杜甫深愛著李白,就像月亮仰慕太陽
    二、千年的追憶:看太陽和月亮牽手1、看大咖評價大咖:韓愈對李白杜甫極為推崇;在《調答張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白居易:「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後來人們對此有著至高的評價,學者聞一多盛情謳歌李白和杜甫的相遇:這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刻,也許只有老子與孔子的相遇能與之媲美,是太陽與月亮的相碰。同樣的時代、同樣的高才,讓兩個惺惺相惜的人有著太多的共同語言,大有相見恨晚之意,從此結下深厚的友誼。
  • 古詩文學習026:二年級下冊,杜甫《絕句》
    透過窗戶看見西嶺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外江面上停泊著即將駛往東吳的客船。賞析《絕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閒居時所寫。在此期間,詩人共寫絕句4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繪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色。同時,詩人舒暢愉悅的心情也蘊含於寫景之中。
  • 歷史中「最懶」的詩人,一生就寫兩句詩,詩句卻人人會背
    古詩 在詩詞著作名家中,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及詩鬼李賀等人物,他們的詩各有特色,李白的一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瀟灑暢意,展現了他對人生的看法。杜甫的一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寫出了他對國事傷感的悲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