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看文人失意的喟嘆,盡在落第的詩中

2020-12-04 唐詩宋詞天地

李唐王朝,歷經初、盛、中、晚幾個階段,幾百年的風風雨雨,,都一一在長安這個古城鐫刻。

長安是那樣繁華,凝結著讀書人至高的求仕理想。他們寄希望於帝王之都,以期實現「共沐恩澤鳳池上,朝朝染翰待君王」的政治抱負。

赴長安應科舉是文人士子們入仕的唯一途徑和重要經歷,為此他們必須先熬過苦讀詩書的寒窗數年,再經過山高路遠的長途跋涉,最後才四海雲集到京城趕考。

然而一舉登科者,總是寥寥無幾,更多的是像韓愈,孟郊這類幾經落第者,當然更糟糕的是,有的人屢屢受挫,或考到年老白了頭,或一生從未中榜。

於是,落第的文人們,就把自己的心酸落寞,苦悶愁腸熔鑄成了一首首落第詩。所謂落第詩,指的是科舉應試不中而落第的詩,和友人落第時投贈的詩。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科考不順的文人將這種情緒訴諸筆端。文場蹉跎、失意懷羞;羈旅行役、思鄉念國;懷才不遇、感時傷懷。簡言之,就是金榜無名,做官不成的心態記錄。

跨越山河湖海,穿越千年而去,讓我們一起去尋訪那些落第長安的失意者們,了解他們筆下的落第愁情。

蹉跎懷羞

常建,就是那個寫下「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唐代詩人。

他是開元十五年的進士,在此之前也有過落榜的經歷。這首《落第長安》就道出了他當年夢碎後的失望和苦惱。

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恐逢故裡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

家園是那麼美好,此時正春光爛漫,然而他在這聖明的時代卻考不上進士,感到無比羞愧。

若是回到家鄉,又恐怕遭到鄉人的譏笑,可能連故鄉的花木鳥兒也會嘲笑自己,索性先留在長安,暫且度過一個春天吧。

智慧如常建,融失意進詩意,寫盡無可奈何,窘迫難堪的心事。

科舉制度發軔於隋朝,成熟於唐朝,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給下層的寒門子弟提供了一條出路,激發無數讀書人的入仕熱情。

然而,唐朝科舉制度還受到薦舉制和門蔭制度的影響,致使承接落第命運的,總是那些佔絕大多數的下層士子們。

考場失意,古已有之。何況科舉本就是一條競爭激烈,跌跌撞撞的路。若想脫穎而出,必須擁有一個不怕打擊的強大內心。

縱然當下前途渺茫,依然要保持一腔自信,擇日再戰,不能因為曾經跌倒,就不願再站起來趕路。

要知道,任何的成功都是耐心耕耘和靜心等待的結果,常建最後也終於進士及第,如願以償。

羈旅懷鄉

每個文人墨客都有長安情結,城裡有他們對仕途對生活的所有嚮往。

長安真是一座神奇的城,它能讓人金榜題名春風得意,也能讓人跌落神壇遭逢厄運。

不知是哪一位詩人寫了一首與常建類似的落第詩,佚名的他在史冊留了詩,卻沒留下名。

他這首《雜詩》語境絕美,有人評價說比常建的那首情感更細膩,手法更高妙。

舊山雖在不關身,且向長安過暮春。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

這個佚名的詩人作為落第的考生,也羈旅在長安。細尋榜單不見名,落到孫山人不知,所有落榜者都體會過這種希望破滅的心情。

「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這句對故鄉唯美而深情的思念,猶如神來之筆,驚豔千古。原來,詩人想起故鄉那開的正盛的一樹一樹的梨花,還有溪水中彎彎的月影。

這動人的情思,頃刻間就撩撥到讀者們的心弦,似乎在告訴我們,在外面受挫了,家中的親人還會接納你,故鄉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月依然在等著你。

一個人漂在異鄉,無論這一路經歷多少坎坷波折,至少在念起故鄉,想起父老的那一刻,人們的心中都盛滿了眷戀。

一場單純的考試,就算不能決定終生的命運,卻決定著一個人命運的走向。在出路不多的時代,這種影響會更加深刻。

誰不渴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然而更多人嘗盡的是「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

鼓勵勸慰

對於大多數考生來說,逃不過名落孫山的命運,失望與痛苦可想而知。這時,落第者的友人,也會寫詩贈給他們,深表勸慰。

唐代錢起的這首《送鄔三落第還鄉》就屬於投贈詩。

郢客文章絕世稀,常嗟時命與心違。十年失路誰知己,千裡思親獨遠歸。雲帆春水將何適,日愛東南暮山碧。關中新月對離尊,江上殘花待歸客。名宦無媒自古遲,窮途此別不堪悲。荷衣垂釣且安命,金馬招賢會有時。

其中「荷衣垂釣且安命,金馬招賢會有時」與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都飽含著對未來的希冀,大有異曲同工之妙。

錢起對落第的朋友給予極大的同情,反覆慰勉,不止用真摯的言語安慰友人,還肯定他的才華,鼓勵他不要灰心懊喪,規勸他要堅信終有一日定能蟾宮折桂。

這樣情詞懇切的送別詩,自然會給傷心的友人帶去溫暖和感動。相信友人讀過後,也能獲取前行的勇氣,直面慘澹的人生。

科舉一帆風順的人,有如鳳毛麟角,更多的人有如大浪淘沙,籍籍無名。

錢起在科考路上,也是歷經風吹浪打,那句「花繁柳暗九門深,對飲悲歌淚滿襟」就是他失敗的悲歌。

久困科場

有多少讀書人最大的人生追求就是能夠進士及第,光耀門楣,濟世安民,又有多少人雖然詩名出眾,卻屢考屢敗,久困科場,抑鬱苦悶。

唐代寒士趙嘏寫下「落第逢人慟哭初,平生志業欲何如。鬢毛灑盡一枝桂,淚血滴來千裡書」,說他落第之後,逢人便痛哭流涕,訴說一把把心酸淚。

他還寫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借深秋拂曉的長安夜色,表達黯然神傷的羈旅思歸之情。

王維寫下「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送落第後的丘為歸江東,嘆息他又一次不能稱心遂意。

溫庭筠之子溫憲落第後則是心如死灰,憂嘆之餘,在崇慶寺的牆壁上題下「鬢毛如雪心如死,猶作長安下第人」。

才子盧綸落第後的真切感受,則是「落羽羞言命,逢人強破顏」。

科考是一把標尺,是為選拔人才,評判考生而生的,令人悲傷的是,這把尺子丈量了太多人的挫敗和低谷。

每個踏入長安城的考生們,起初都是鬥志昂揚的,不管是庸俗地圖功名為利祿,還是只願齊家治國平天下,初衷都為改變命運。

因此,長安城也跟著見證了他們一生中的榮辱,悲歡,成敗和得失。只是,當有人失敗歸來,記下滿腹惆悵,寫下內心掙扎時,又怎能想到,他們落第後的喟嘆和吟詠,會引起無數後人們的共鳴。

作者:彎彎,喜愛詩詞,痴情民國,願用厚重作紙,清淡作筆,書寫流年。

相關焦點

  • 赴京上任,杜牧卻滿懷憂慮,一首詩寫盡了晚唐文人的痛苦
    長安,是唐朝的國都,也是盛唐文人們渴望實現理想抱負的地方。但是,晚唐文人則不同。我們之前讀過許渾的《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韓琮的《暮春滻水送別》,能夠明顯感受到詩人對長安的排斥心理。那麼,晚唐文人為什麼會排斥長安呢?杜牧這首《自宣城赴官上京》,比較細緻地刻畫出了晚唐文人心中的痛苦。
  • 在中國歷史中,什麼才是真正的文人?
    什麼人有資格稱為文人呢?是不是那些能寫幾篇酸腐文,能畫幾筆臨摹畫的人就是文人了呢?是不是那些只看到所謂「陽光」的人,那些處處標榜「陽光心態」而看不見黑暗和危機的人呢?如果這樣的話,那小學生也是文人,他們會寫作文,會畫畫呀!
  •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 這兩句詩到底是什麼意思
    眾所周知,這兩句詩出自李商隱的《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是一首閨情詩或者愛情詩,有宮體詩和樂府民歌的味道。
  • 雪月風花VS儒學義理:「詩人之詩」與「文人之詩」到底有何差別?
    而文人之詩卻與詩人之詩相反,雖然一眼看去質樸無華,但其中意蘊綿長,歷久而彌新。所以詩人之詩與文人之詩在內涵、表達形式上形成了對立關係。南宋盛如梓的《庶齋老學叢談》中記載:「有以詩集呈南軒先生,先生曰:『詩人之詩也,可惜不禁咀嚼。』或問其故,曰:『非文人之詩。
  • 賞荷消夏、曲水流觴……五龍潭曾是風光無限的文人俱樂部
    藝術家在這裡吟詩、作畫、鬥茶、敲棋,賞荷消夏、曲水流觴,簡直是神仙過的日子,這無異於一個暢享人生、風光無限的「文人俱樂部」,盡顯高雅的文人情趣和名士風流。再看桂馥此詩,妙在「隔水聞棋聲」句,這叫有景有情有人有聲,令人回味無窮。弈棋的主角,看來依然是研慮這位「野僧」;當然,五龍潭有這等弈棋高手的帶動,那整體水平自然也高。且看清代詩人丁揩所作《芳林》詩:悅目有眾芳,安心忘塵跡。莫招爛柯人,機事起對弈。
  • 黃庭堅很瀟灑的一首詩,8句話盡顯文人清高,最後14字美到極致
    【臨其詩境】不過北宋的文人都有一個特點,他們在文學中是比較從容的,你看蘇軾,無論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到了怎樣的挫折,反映在他的詩或者詞中,還是一種比較淡然的心態。北宋時期的文人觀念相比於前代是有變化的,他們向內轉身,更加重視自己的道德修養和心靈狀態,也可以說是更加有主體意識,不再將現實生活中的建功立業當作是人生唯一的標杆了,這種心態下的創作自然是平和的。這一點也體現在黃庭堅的身上,蘇軾的一生如此坎坷,身為蘇門弟子的黃庭堅自然也少不了遭受迫害,一生仕途不順,沉鬱下寮。
  • 從《長物志》看明末文人的無奈與堅守
    《長物志》被收於《四庫全書》的子部中,足見其經典地位。內容編十二類,涵蓋室廬、花木、水石、禽魚、蔬果五卷,另外七卷書畫、几榻、器具、位置、衣飾、舟車、香茗,品味一以貫之,崇古尚雅,處處講文人生活的「古雅」。
  • 孟浩然的失意之作,短短20字寫盡了遊子的愁苦,連杜甫都在模仿!
    失意的孟浩然離開了長安,從此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遊遍江南各地,結交天下文人墨客,不斷釋放排遣著多年來心中的抑鬱和苦悶。一天,孟浩然在旅途中眼見天色漸晚,江上正好出現了一片小洲,想起了往事依依,作下了這首經典的詩:《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 大雪降溫,從詩畫中看古人過冬的文藝範兒
    宋代詩人陸遊《暖閣》詩文中的冬天,溫暖愜意又帶著卓然的詩書文藝氣息,相較而言,我們空調+暖氣的「貓冬」生活就有些實惠接地氣。回望千年,少了空調、暖氣、電熱毯等「御冬」利器,在傳世的古畫中,看古人如何過冬,就成了一件引人遐想,好玩又獵奇的「貓冬」趣事兒。
  • 風流倜儻不可怕,就怕流氓文人有文化,這樣的才子太可怕
    一、導語記得有朋友總結說,文人皆風流倜儻。但風流倜儻不可怕,就怕流氓文人有文化,從古到今,兩個分別成為現象級詩詞文化標杆的朝代-唐、宋朝,是出了名的「髒唐亂宋」……這個總結是有理有據的。特別是「髒唐」,這種的髒還是從上到下的:上至帝皇將相,下到文人才子。
  • 唐朝詩人失意時寫了一首隨感詩,流傳至今成經典,還被納入教科書
    我們中國的詩詞從古至今源遠流長,尤其是古詩詞,:從先秦的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到唐時興起的五律、七律、五絕、七絕,詩作講究韻律,平仄押韻,對仗工整。
  • 這五首歌詠櫻花的小詩,寫盡唐朝賞櫻的盛況
    這是白居易的詩,詩名為《酬韓侍郎張博士雨後遊曲江見寄》,白居易和韓侍郎、張博士三人一起遊玩京城長安的曲江,觀賞櫻花,途中遇到下雨,落得滿身骯髒的泥水,因有此感慨。詩中說,還不如在附近的紅櫻小園子裡自由地走動好,這樣既賞了花,又不累,那才是真正的看花賞花,怡情養性。
  • 千古文人俠客夢——15句寫劍的霸氣古詩詞,講述詩人的劍膽琴心
    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劍」的意象不得不提。從詩仙李白的仗劍江湖到王昌齡的邊塞烽煙,古代文人一路霸氣不止,劍嘯長虹。中國文人的劍氣,不僅流淌在古詩詞中,還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自古以來,李白、辛棄疾、蘇軾等文人不僅有出仕濟世的夢想,他們也都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大夢,就是仗劍江湖的俠客夢。今天我們就用這篇文章來看一看古代15句寫劍的霸氣古詩詞,講述詩人的劍膽琴心。
  • 從詩畫中看古人過冬的文藝範兒~
    宋代詩人陸遊《暖閣》詩文中的冬天,溫暖愜意又帶著卓然的詩書文藝氣息,相較而言,我們空調+暖氣的「貓冬」生活就有些實惠接地氣。 回望千年,少了空調、暖氣、電熱毯等「御冬」利器,在傳世的古畫中,看古人如何過冬,就成了一件引人遐想,好玩又獵奇的「貓冬」趣事兒。
  • 從一首詞看一個文人官員-錢惟演的暮年
    春愁本來就是詩詞中常見的主題,這裡詩人的感情似乎更過濃鬱。回過來再看詞的前兩句,會覺得「鶯語亂」是作者心緒煩亂,「春拍岸」又如同愁悶拍胸,讓人不安。「情懷漸覺成衰晚,鸞鏡朱顏驚暗換。」前句寫年華老去,而內心的願望卻沒能實現,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不可能。後句寫攬鏡自照,驚於自己面容枯槁,形色憔悴。
  • 這些膾炙人口的詩都是偽詩?專家:證據確鑿,不服來辯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策馬渡懸崖,彎弓射胡月。人頭作酒杯,飲盡仇讎血。此詩被收錄於《中國古代愛國詩詞賞析》中,上面赫然署名:「清.石達開」的字樣。注釋也寫得有板有眼:「該詩是作者在被迫退往西南,最後進入四川的時候所寫。這時作者的處境十分困難,但從詩中可以看出他的豪邁的英雄氣概,依然不減當年,他所念念不忘的爭取目標仍是消滅敵人。」編者還別出心裁地把原詩譯成現代詩:當大盜也有道德,讀詩書我所不屑。
  • 阮籍半夜睡不著,寫下一首「失眠」詩,道盡了人生的孤獨與寂寞
    在魏晉有這麼一群人,他們視封建禮教於無物,常在竹林中縱酒高歌,後世給他們取了個雅號叫「竹林七賢」。這七人分別是: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王戎、向秀。在這七人中山濤最年長,嵇康最帥,劉伶最能喝,但若要論誰對後世詩歌文學影響最大,那一定非阮籍莫屬了。
  • 草堂讀詩|朗誦:龐培《長夜將盡》《看不見的愛人》
    長夜將盡在江西省一條不知名的山路上走著多年以前的我我獨自一人剛剛聽到的詩歌《長夜將盡》,來自詩人龐培的同名組詩。今天我們就一起分享他的詩。首先來認識一下龐培吧。他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寫作,1985年發表小說處女作,其後發表詩歌。龐培被譽為90年代「新散文」代表之一,有著作二十多部,曾獲得多個詩歌、散文獎項。
  • 文人才子·詩詞人物誌系列(南郭居士·郭軍)
    詩詞人物誌系列之文人才子絕句四首·唐伯虎文/南郭居士(一)姻緣不駐命中凰,獨戀秦樓沈九娘。書盡丹青留後世,卻教寒士枕黃粱。(二)枉說風流唐伯虎,桂花落地點秋香。江南情滿歌樓裡,唯贈丹青醉九娘。(三)風流不過青樓夜,倜儻緣因失意傷。
  • 杜牧晚年的一首七律,高人以飲為忙事,浮世除詩盡強名
    高人以飲為忙事,浮世除詩盡強名。看著白蘋芽欲吐,雪舟相訪勝閒行。本詩作於大中四年冬,其時48歲的杜牧任湖州刺史不久。杜牧晚年因對朝政不滿,自己在仕途上也未能一展抱負,實現其早年的理想,因此頗有失落頹唐的心態。至湖州任刺史時,他所樂道的是「一杯寬幕席,五字弄珠璣」、以及「無多珪組累,終不負煙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