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月風花VS儒學義理:「詩人之詩」與「文人之詩」到底有何差別?

2020-12-14 史來賞鑑

詩作為一種文學形式貫穿於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風格多樣不同的流派與詩人都有著極為顯著的個人特色。因此在這百花齊放的詩壇之中逐漸出現了不同的聲音,「詩人之詩」「文人之詩」的論調便應運而生。那麼這二者之間究竟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還是截然不同的存在呢?

一、截然不同的詩篇

詩人之詩的特點最明顯在於韻律豐富並且有一定的規則限制,寫詩之人對於詩歌有自己的創作風格。詩歌的內容多為抒發詩人的遠大志向或人生抱負,又或是感慨世事無常、人生難料的無奈,詩中所賦予的個人情感是整首詩的精髓所在。因此詩人之詩大多被認為是對雪月風花的感嘆。

宋代之時,儒學義理的興盛使詩人之詩面臨著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便是文人之詩。宋代理學家張械認為詩人之詩在形式上太過於統一,而內容卻缺乏意蘊,顯得淡而無味。

而文人之詩卻與詩人之詩相反,雖然一眼看去質樸無華,但其中意蘊綿長,歷久而彌新。所以詩人之詩與文人之詩在內涵、表達形式上形成了對立關係。

南宋盛如梓的《庶齋老學叢談》中記載:「有以詩集呈南軒先生,先生曰:『詩人之詩也,可惜不禁咀嚼。』或問其故,曰:『非文人之詩。文人詩讀著似質,卻有無限滋味,涵泳愈久,愈覺深長。』」可以見得宋時之人對於文人之詩和詩人之詩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詩人之詩與文人之詩的區別有時也難以從字面上辨別,例如納蘭性德的詞雖然向來用意明了,不像李商隱的詩表達隱諱,但事實上納蘭性德文學造詣極高,他的詞作看似簡單明了,實際上內涵豐富委婉曲折,在文人詩詞的範疇內,而不是詩人詩詞。

所以詩人之詩和文人之詩在本質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種不同點的產生是由於時代背景下湧現出的作詩者所處的環境不同導致了心境的不同,因此他們所創作出來的詩作自然有不同的形式。

二、文人與詩人的人生理想

1、文人效力於朝堂,詩人寄情於山水

在宋代理學佔據了主導地位之後,文人們更加重視詩詞中的學理性,宋代詩人在文學創作中把目光集中於才學方面,而詩的美感倒時常被忽視,以才學為詩是主張儒學義理的詩人們最為看重的。宋代是文人輩出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文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絕對是名列前茅,文學的氛圍十分濃。

在創作時將儒學義理與詩詞融合已經成為宋代詩人們心照不宣的事實,詩詞的創作不再僅僅感嘆人生,抒發情感,而是融入了對政治的見解或是哲學奧義。

宋代詩詞創作隨處可見儒學義理的內涵,此類詩詞讓人覺得充滿哲理性,比如朱熹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哲理深刻,而又意蘊悠長。宋代與唐代不同,唐代的詩人可以由詩而受到朝廷的關注,如李白。

然而在宋代,儒學義理是宋人所追捧的,受官僚推崇的人往往都是這一流派的文人,這些人才會被承認是文壇上的大家,這些文人除了研究詩詞學問之外通常都是在朝廷任職的,如歐陽修。

而宋代詩人就是那些不願意進入朝堂,或者沒能夠考取功名的較底層讀書人。由於他們過著平民的生活,所以這些詩人創作的詩歌也更加生活化,以抒發個人情緒為主

因此宋代形成了重視文人而忽視詩人的不良之風。因為詩人與文人身份地位的不同,「詩人之詩」和「文人之詩」也受到了區別對待,使這兩者不論是體裁還是內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區別。

由於宋代開始這種觀念的存在,為官的或者地位較高的文人們都不願意別人將他們當作詩人,甚至還會不悅於別人把他們稱為詩人。那些詩人們也會十分自覺的和做學問的人們保持距離,所以文人之詩與詩人之詩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

2、文人重理,詩人重情

詩人之詩和文人之詩的差別主要在於詩人之詩注重韻律文人之詩注重才學。並且在文人看來詩人之詩辭藻華麗,卻缺少內容。文人之詩除充滿哲思外,更是教化讀者,傳播義理。

李復的《與候謨秀才書》中對韓愈的詩歌評價道:「子美長於詩,雜文似其詩;退之好為文,詩似其文。退之詩非詩人之詩,乃文人之詩也。」他側重從詩、文體裁的區別來看待不同作家的創作特點,指明作家的藝術素養決定其藝術特徵。所以詩人之詩和文人之詩具有明顯不同的風格特點。

詩人所做的詩主要是依靠其自身對於事物的感觸而記錄下的觀點,就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有感而發的創作。而文人之詩則依賴於文人大家們年年歲歲的積累與思考,在文學的薰陶與長期努力的積累中創作出能夠啟發讀者的富有哲理的詩詞。

三、「文人之詩」與「詩人之詩」的精神內涵

1、「詩人之詩」感時傷懷,「文人之詩」追尋哲理

詩人之詩的題材很少涉及時事政治,多以風花雪夜、人生感慨為主,取材方面從自身經歷出發。創作形式上大多是以五言律詩和七言絕句為主,在對仗工整上極為講究,而在宋代的時代背景之下不再將這樣具有固定模式的詩詞作為主要的創作形式。從而就創造出了以理學為主的新的詩詞模式,也就是文人之詩。

文人之詩的題材就和詩人之詩截然不同,文人們著眼於國家大事和社會時政之中,或者是從某件事情中得到哲理性的探討。文人之詩的內容更加深刻更能令人收穫到更多的啟發和心得。與詩人之詩相比,它的格局更加宏觀,看待問題的方式也更為理性

同時文人作詩時也不再局限於固定的格式,不像詩人之詩那樣講究對仗工整、押韻,格式比較隨心所欲,具有詩人自己明顯的風格,反而更注重於在敘事的過程中表達出其中蘊含的深厚哲理。

文人之詩和詩人之詩的確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的來源是由於詩人與文人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地位的緣故。詩人之詩盛行的唐代是因為唐朝的思想自由形成了眾多詩人直抒胸臆的創作,多為有感而發。而宋代理學日盛,儒學義理之風促使了文人之詩佔據了主要地位。

2、個人情感與理學道義的碰撞

文人之詩與詩人之詩雖然形式不同、發展方向不同,但二者應該各取所長,共同創造詩歌文化的新輝煌,而不是營造出一種水火不容的局面。

宋代詩人之詩與文人之詩對立導致宋代以後詩詞出現了一段時期的沉寂,二者的對立局面,使得過度重視理學的宋代對之前的詩歌文化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即使是開創了新的文化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無法阻止文化的局限性。

詩人之詩與文人之詩是風花雪月遇上儒學義理,亦是個人靈感遇上理學道義,都是詩詞史上的璀璨明珠。

雖然詩人之詩在宋代的民間流傳甚廣,並且也有一些著名的江湖詩派創作詩人之詩,被許多中下層人民喜愛,但是國家的不支持卻無法讓這種詩歌形式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對詩人之詩的傳承是極大的影響。

反觀文人之詩,它雖然在統治階級流傳度高,但卻並不貼近普通民眾的生活,民眾對它的了解也非常的片面,並不利於它長久的發展。所以在宋代之後詩詞的發展遇到了瓶頸期,正是因為文人之詩和詩人之詩的互相排斥才產生了這樣的局面。

文人之詩對詩人之詩的忽視是對文化的傷害,一個文化繁榮的時代必定需要有極大的包容之心,能夠容納多種文化共同發展。但當思想文化進步遇到限制時,它才只允許一種文化作為官方指定文學,並且只允許這一種文學發展,這是十分片面的做法。

文人之詩和詩人之詩的鬥爭本就是一種錯誤,只有把雪月風花與理學經典相結合將想像融於才學才能創作出更加登峰造極的作品,從而使詩歌文化走上一個新的層次。因此樹立正確的文學觀念,理解並欣賞不同形式的文學和創作形式對文化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

結語

雖然「詩人之詩」和「文人之詩」經歷過高低之爭,但「詩人之詩」「文人之詩」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與體裁,不論文人和詩人的關注點不同還是地位是否有差異,都不能使詩人之詩和文人之詩處在不同的境遇之中,只有兩種詩詞的形式共同進步,才能使得中國的詩詞形式更加多元。

參考文獻:

《宋代韓學研究》

《古詩考索》

相關焦點

  • 與納蘭性德比肩的清代詩人,黃景仁創作的「愛情詩」有何特色?
    正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而感傷哀痛之時則「以淚賦詩」。尤其是在面對求而不得,或得而復失的男女之情時。詩人們傾灑在字裡行間的情感,幾乎每一個符號都能觸動心弦。由於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所以清代文壇歷來不受文學愛好者的待見。雖然清朝統治者在漢族大臣的建議下,「學漢話,習漢文」並且依然推崇儒學。但是總會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
  • 詩中有禪,禪中有詩,詩禪兩相宜
    詩人出身於書香門第,其家風不僅儒學深厚,佛學也頗有造詣。其父不但是儒學的大家,也是佛教的信眾。而詩人的妻子更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詩中作者表達了,自己對高僧的思念之情。同時詩人對高僧的佛理覺悟之深,發出了讚嘆之情。詩中的前兩句,先抑後揚。首聯詩人以先抑的方式起筆,描寫諸多的禪法令人望而生厭。
  • 把女詩人餘秀華貶得一文不值的大詩人食指,自己寫的詩到底如何?
    食指和餘秀華,兩個本來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詩人,因為一場詩壇論戰被聯繫到一起。食指先生不理解,為何大家要捧餘秀華,他表示餘秀華的存在讓新詩的嚴肅性無從談起,並找了數個論點將餘秀華貶得一文不值。對此,餘秀華用了一篇《兼致食指,不是誰都有說真話的能力》來回應。
  • 他是李白最崇敬的詩人,卻因一首詩觸犯龍顏,斷送了前程
    他曾在長安的太學賦詩,受到無數文人追捧。 當時的王維就和他相交甚篤,互有詩歌唱和。 本來形勢一片大好,但卻因為一首詩得罪了皇帝,斷送了前程。
  • 唐代離別詩的意境之思之淺見
    常人的別離傷懷是愁緒與感慨唏噓,文人筆下的道別情景自然更是風情萬種悵意千千。唐代作為詩的時代,詩人筆下的各種酬別佳句俯拾皆是風格多樣,其悠悠別離之情之境之意也堪為品讀的經典頌唱的唯美風流。《人間詞話》曰「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不僅詞然,詩亦然。
  • 因詩獲愛、因詩喪命,一首《白頭吟》背後的命運沉思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鬥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悽悽復悽悽,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嫋嫋,魚尾何簁簁!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雖然後世對這首漢樂府《白頭吟》是否為卓文君所作存疑,但是,卓文君因《白頭吟》詩而重獲愛情的故事,在唐代卻似乎成了定論,幾乎得到廣大唐代文人的默認。從魏晉到隋唐,許許多多的詩人,包括李白、劉希夷、虞世南、張籍等人,都曾經擬寫樂府《白頭吟》詩。
  • 吟清雪月孤:詩之賈島與賈島之詩
    (載葉夢得《石林詩話》)又如王禹偁,沉思吟唱許久,寫出一句語意仿佛杜甫所作的詩句,便專門寫一首詩來紀念此事。詩中說「任無功業調金鼎,且有篇章到古人。本與樂天為後近,敢期子美是前身。」可見其喜悅之情。但無論歐陽修,還是王禹偁,無論寫出詩來是自得,還是喜悅,這背後隱藏的,都是一種深深的「焦慮」。
  • 唐代僧人寫首詩,被大詩人改動一個字,僧人驚喜拜謝「一字之師」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得來不易的詩《早梅》。這首詩是唐代一位和尚齊己寫的。唐朝末年,大詩人鄭谷回到家鄉,他和一些文人經常聚會把酒吟詩。和尚齊己也非常愛寫詩詞。有一天他在雪後看見寒梅傲雪綻放,一時來了雅興,就揮筆寫下一首詩。他聽說鄭谷回來了,就興致勃勃地帶著自己的詩作,來請教大人。
  • 不知名詩人寫下一詩,短短4句卻成名篇,其中一句更是至理名言!
    首先,詩的第一句「讀書不覺已春深」,即因為專心讀書,不知不覺春天就快要過去了。這句詩最值得我們剖析的便是詩人的心理活動。從「春深」二字,我們可以得知時間是到了春末、晚春。再結合「不覺」二字,我們便可以知道詩人是每天都讀書入神,全然忘記了時間的變化,以致於最後是不經意中猛然發現的春天就快要過去了。
  • 赴京上任,杜牧卻滿懷憂慮,一首詩寫盡了晚唐文人的痛苦
    長安,是唐朝的國都,也是盛唐文人們渴望實現理想抱負的地方。但是,晚唐文人則不同。我們之前讀過許渾的《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韓琮的《暮春滻水送別》,能夠明顯感受到詩人對長安的排斥心理。那麼,晚唐文人為什麼會排斥長安呢?杜牧這首《自宣城赴官上京》,比較細緻地刻畫出了晚唐文人心中的痛苦。
  • 李東軍:詩人貴誠 詩心貴意——論日本桂園派和歌詩人香川景樹的...
    [7]1030 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主情重真,學問與義理不是第一位的,而「誠」才是作歌的根本。同樣,性靈派詩人主張以情為主,反對人為雕飾,推崇詩境的渾然天成,反對以理入詩,反對以學問為詩。 那麼,「調」是怎樣形成的呢?其實,「調」的概念是由日本國學者賀茂真淵在《新學》一書中首先提出。
  • 科舉詩:男性春風得意之歡歌,女性性別覺醒之號角
    因此一旦金榜題名,絕大多數人都會有意氣風發之感,在其欣喜之態 、 得意之狀乃人之常情。在這種激動的心情下,他們在詩歌中抒發春風得意 、志滿意得之情是人性的普遍反映。登科詩唐朝科舉放榜後,新進士要大宴於曲江亭,謂之「曲江會」 。這些天之驕子以飽蘸狂喜之情的筆寫下了不少的宴會詩 。
  • 初唐第一田園詩人,他的這首詩,奠定了五言律詩的基礎
    隱居山林的初唐第一詩人王績是隋末唐初的文人,按照全唐詩的編輯來說,是把他歸為「初唐」詩人的。像很多大詩人一樣,他自小就是一個「神通少年」,才華橫溢,他一生愛自由,嗜酒如命,自稱「五鬥先生」(喝酒按鬥來計算)。
  • 著名詩人葛詩謙戰「疫」詩,作家、詩人來評析
    詩謙知恩感恩,用一顆深埋的詩人之心,感受著外界的溫暖,他也把自己的火熱傳染給每位身邊的朋友。他又有自己的原則和善惡的評判標準。善良是善良者的安魂曲/勇敢是勇敢者的赴死書/無恥是無恥者的死魂靈/卑鄙是卑鄙者的遮羞布(口佔)。詩人用他的詩宣告著自己的善良和仇恨,以及不齒。他用詩點亮了別人,也點亮了自己。在死亡之中燃燒生命的涅槃/在心理上吹醒中國的春天。他的愛與憎,善與愛都在他的詩中流傳。
  • 幾千年前的深夜,詩人驚醒後,寫下一首詩,結果成為千古絕唱
    歷史上有很多詩人的作品,都是將自己孤獨時的所想所感寫在了作品中,他們的情感和態度也成為整首詩的精神力量。幾千年前的一個夜晚,詩人深夜驚醒,寫下一首詩,最後成為千古絕唱。從這首詩中,我們能看到刻骨的孤獨。這首詩就是韋莊的《含山店夢覺作》。
  • 「鋼鐵」詩人李永剛的人生「詩」路
    陝西詩人李永剛說,「我始終認為,寫詩的人和詩人之間有很長的路途,我只是路途中普通的行者,是旅人。我是愛好寫詩的人,不是詩人。」      近年來,李永剛的創作呈井噴之勢,優秀的詩歌作品不斷湧現,他的詩或寫生活或寫時代,都有情有味,感人至深。其中,《我愛我的祖國》《英雄,是這個春天的主題》《妹妹嫁到了陝南》感動了無數人;他的詩歌選集《心曲——45個樂章》,通過「心懷祖國」「走近人物」「面對世界」「歷史印跡」「情滿礦山」五輯,呈現了他三十餘年心路歷程的縮影。
  • 杜甫1500首詩中別具一格之作,開篇就令人叫絕,勢如破竹大起大落
    除了李白,唐代詩壇能有此境的詩人,還有詩聖杜甫。本期就和大家分享一首杜甫平生1500首詩中的一首別具一格之作,詩名《短歌行贈王郎司直》,雖然這首詩目前被歸為七言古詩,但事實上開篇兩句都達到了11個字,令人叫絕。明代文人徐增對此詩的評價是:有萬字收不盡之勢。讓我們來讀一讀:《短歌行贈王郎司直》唐杜甫王郎酒酣拔劍斫地歌莫哀!我能拔爾抑塞磊落之奇才。
  • 白居易的這首詩,短短四句既有思鄉之情,又有家國之愁
    登高望遠好似文人最喜歡的事情。李白登高望遠,俯瞰長江寫下「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的壯美的景色;杜甫遊覽泰山,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白居易的一首詩,《郢州白雪樓》,寫登樓遠望家鄉。
  • 10首精美絕倫的七絕詩,跨越千年而來!
    詩人將眼前之景信手拈來入詩,點明送別的地點、季節和天氣,融情入景,離別之時的茫然、悽涼之感躍然而出。後兩句通過問「何處泊」表達出對朋友的牽掛之情,感情表達趨於高潮。 全詩字字寫景,卻又句句含情,充分展現了孟浩然長於寫景的特點。
  • 大雪之日來讀詩:10句經典寫雪詩,字字有神韻,最後一句豪情萬丈
    詩人愛花也愛雪,故而有「雪花」一詞。雪花潔白,輕盈,給單調的冬天增添了靈動和詩意之美。故而,古詩中頗多描寫雪花的妙句。詩人或者讚嘆雪花的純潔,或者感慨冬天的荒寂,或者欣賞雪花的輕靈,或者讚美雪花的純粹。其實,詩人筆下的雪花總有別樣的含義,都寄託著詩人的情懷,和對人生的觀察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