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作為一種文學形式貫穿於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風格多樣,不同的流派與詩人都有著極為顯著的個人特色。因此在這百花齊放的詩壇之中逐漸出現了不同的聲音,「詩人之詩」與「文人之詩」的論調便應運而生。那麼這二者之間究竟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還是截然不同的存在呢?
一、截然不同的詩篇
詩人之詩的特點最明顯在於韻律豐富並且有一定的規則限制,寫詩之人對於詩歌有自己的創作風格。詩歌的內容多為抒發詩人的遠大志向或人生抱負,又或是感慨世事無常、人生難料的無奈,詩中所賦予的個人情感是整首詩的精髓所在。因此詩人之詩大多被認為是對雪月風花的感嘆。
宋代之時,儒學義理的興盛使詩人之詩面臨著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便是文人之詩。宋代理學家張械認為詩人之詩在形式上太過於統一,而內容卻缺乏意蘊,顯得淡而無味。
而文人之詩卻與詩人之詩相反,雖然一眼看去質樸無華,但其中意蘊綿長,歷久而彌新。所以詩人之詩與文人之詩在內涵、表達形式上形成了對立關係。
南宋盛如梓的《庶齋老學叢談》中記載:「有以詩集呈南軒先生,先生曰:『詩人之詩也,可惜不禁咀嚼。』或問其故,曰:『非文人之詩。文人詩讀著似質,卻有無限滋味,涵泳愈久,愈覺深長。』」可以見得宋時之人對於文人之詩和詩人之詩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詩人之詩與文人之詩的區別有時也難以從字面上辨別,例如納蘭性德的詞雖然向來用意明了,不像李商隱的詩表達隱諱,但事實上納蘭性德文學造詣極高,他的詞作看似簡單明了,實際上內涵豐富委婉曲折,在文人詩詞的範疇內,而不是詩人詩詞。
所以詩人之詩和文人之詩在本質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種不同點的產生是由於時代背景下湧現出的作詩者所處的環境不同導致了心境的不同,因此他們所創作出來的詩作自然有不同的形式。
二、文人與詩人的人生理想
1、文人效力於朝堂,詩人寄情於山水
在宋代理學佔據了主導地位之後,文人們更加重視詩詞中的學理性,宋代詩人在文學創作中把目光集中於才學方面,而詩的美感倒時常被忽視,以才學為詩是主張儒學義理的詩人們最為看重的。宋代是文人輩出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文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絕對是名列前茅,文學的氛圍十分濃。
在創作時將儒學義理與詩詞融合已經成為宋代詩人們心照不宣的事實,詩詞的創作不再僅僅感嘆人生,抒發情感,而是融入了對政治的見解或是哲學奧義。
宋代詩詞創作隨處可見儒學義理的內涵,此類詩詞讓人覺得充滿哲理性,比如朱熹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哲理深刻,而又意蘊悠長。宋代與唐代不同,唐代的詩人可以由詩而受到朝廷的關注,如李白。
然而在宋代,儒學義理是宋人所追捧的,受官僚推崇的人往往都是這一流派的文人,這些人才會被承認是文壇上的大家,這些文人除了研究詩詞學問之外通常都是在朝廷任職的,如歐陽修。
而宋代詩人就是那些不願意進入朝堂,或者沒能夠考取功名的較底層讀書人。由於他們過著平民的生活,所以這些詩人創作的詩歌也更加生活化,以抒發個人情緒為主。
因此宋代形成了重視文人而忽視詩人的不良之風。因為詩人與文人身份地位的不同,「詩人之詩」和「文人之詩」也受到了區別對待,使這兩者不論是體裁還是內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區別。
由於宋代開始這種觀念的存在,為官的或者地位較高的文人們都不願意別人將他們當作詩人,甚至還會不悅於別人把他們稱為詩人。那些詩人們也會十分自覺的和做學問的人們保持距離,所以文人之詩與詩人之詩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
2、文人重理,詩人重情
詩人之詩和文人之詩的差別主要在於詩人之詩注重韻律,文人之詩注重才學。並且在文人看來詩人之詩辭藻華麗,卻缺少內容。文人之詩除充滿哲思外,更是教化讀者,傳播義理。
李復的《與候謨秀才書》中對韓愈的詩歌評價道:「子美長於詩,雜文似其詩;退之好為文,詩似其文。退之詩非詩人之詩,乃文人之詩也。」他側重從詩、文體裁的區別來看待不同作家的創作特點,指明作家的藝術素養決定其藝術特徵。所以詩人之詩和文人之詩具有明顯不同的風格特點。
詩人所做的詩主要是依靠其自身對於事物的感觸而記錄下的觀點,就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有感而發的創作。而文人之詩則依賴於文人大家們年年歲歲的積累與思考,在文學的薰陶與長期努力的積累中創作出能夠啟發讀者的富有哲理的詩詞。
三、「文人之詩」與「詩人之詩」的精神內涵
1、「詩人之詩」感時傷懷,「文人之詩」追尋哲理
詩人之詩的題材很少涉及時事政治,多以風花雪夜、人生感慨為主,取材方面從自身經歷出發。創作形式上大多是以五言律詩和七言絕句為主,在對仗工整上極為講究,而在宋代的時代背景之下不再將這樣具有固定模式的詩詞作為主要的創作形式。從而就創造出了以理學為主的新的詩詞模式,也就是文人之詩。
文人之詩的題材就和詩人之詩截然不同,文人們著眼於國家大事和社會時政之中,或者是從某件事情中得到哲理性的探討。文人之詩的內容更加深刻更能令人收穫到更多的啟發和心得。與詩人之詩相比,它的格局更加宏觀,看待問題的方式也更為理性。
同時文人作詩時也不再局限於固定的格式,不像詩人之詩那樣講究對仗工整、押韻,格式比較隨心所欲,具有詩人自己明顯的風格,反而更注重於在敘事的過程中表達出其中蘊含的深厚哲理。
文人之詩和詩人之詩的確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的來源是由於詩人與文人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地位的緣故。詩人之詩盛行的唐代是因為唐朝的思想自由形成了眾多詩人直抒胸臆的創作,多為有感而發。而宋代理學日盛,儒學義理之風促使了文人之詩佔據了主要地位。
2、個人情感與理學道義的碰撞
文人之詩與詩人之詩雖然形式不同、發展方向不同,但二者應該各取所長,共同創造詩歌文化的新輝煌,而不是營造出一種水火不容的局面。
宋代詩人之詩與文人之詩對立導致宋代以後詩詞出現了一段時期的沉寂,二者的對立局面,使得過度重視理學的宋代對之前的詩歌文化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即使是開創了新的文化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無法阻止文化的局限性。
詩人之詩與文人之詩是風花雪月遇上儒學義理,亦是個人靈感遇上理學道義,都是詩詞史上的璀璨明珠。
雖然詩人之詩在宋代的民間流傳甚廣,並且也有一些著名的江湖詩派創作詩人之詩,被許多中下層人民喜愛,但是國家的不支持卻無法讓這種詩歌形式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對詩人之詩的傳承是極大的影響。
反觀文人之詩,它雖然在統治階級流傳度高,但卻並不貼近普通民眾的生活,民眾對它的了解也非常的片面,並不利於它長久的發展。所以在宋代之後詩詞的發展遇到了瓶頸期,正是因為文人之詩和詩人之詩的互相排斥才產生了這樣的局面。
文人之詩對詩人之詩的忽視是對文化的傷害,一個文化繁榮的時代必定需要有極大的包容之心,能夠容納多種文化共同發展。但當思想文化進步遇到限制時,它才只允許一種文化作為官方指定文學,並且只允許這一種文學發展,這是十分片面的做法。
文人之詩和詩人之詩的鬥爭本就是一種錯誤,只有把雪月風花與理學經典相結合,將想像融於才學才能創作出更加登峰造極的作品,從而使詩歌文化走上一個新的層次。因此樹立正確的文學觀念,理解並欣賞不同形式的文學和創作形式對文化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
結語
雖然「詩人之詩」和「文人之詩」經歷過高低之爭,但「詩人之詩」與「文人之詩」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與體裁,不論文人和詩人的關注點不同還是地位是否有差異,都不能使詩人之詩和文人之詩處在不同的境遇之中,只有兩種詩詞的形式共同進步,才能使得中國的詩詞形式更加多元。
參考文獻:
《宋代韓學研究》
《古詩考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