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對我國的古詩詞文化也有很大的興趣,英國還專門拍了《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吸引了很多國家愛好詩歌的人的注意。在外國朋友心中一個疑惑,說中國古代的詩詞,為什麼字那麼少?短短的五言絕句或七言絕句,就能成為偉大的詩人,太不可思議了。
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詩歌的形式也不同。古希臘的《荷馬史詩》,義大利詩人但丁的《神曲》都是篇幅很長的詩篇,他們認為我們的詩詞也應該寫上數萬行,才能把意思表達出來,他們不知道,古詩字數雖然少,可比外國詩歌難寫多了,他們寫數千行詩歌,我們用短短的四句就說問了,但包含的意思一點都不少。可以說是字字璣珠,寓意深刻。
古代的詩人在詩詞創作上,非常嚴謹,一絲不苟。為了一句詞,廢寢忘食,傷透了腦筋。唐代賈島就為「推敲」二字冥思苦想,最後韓愈一語點醒了他。這個典故至今還為人津津樂道。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得來不易的詩《早梅》。這首詩是唐代一位和尚齊己寫的。唐朝末年,大詩人鄭谷回到家鄉,他和一些文人經常聚會把酒吟詩。和尚齊己也非常愛寫詩詞。有一天他在雪後看見寒梅傲雪綻放,一時來了雅興,就揮筆寫下一首詩。他聽說鄭谷回來了,就興致勃勃地帶著自己的詩作,來請教大人。
鄭谷讀完這首詠梅五律,沉思片刻,提出自己的見解,並說此詩有一個字要改,改完就更傳神了。那麼鄭谷要改動的字是什麼呢,先讓我們欣賞和尚齊己的《早梅》。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鄭谷看完詩,反覆吟誦「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他對齊己說,你的題目是早春,剛下完一場大雪,就有梅花傲雪綻放,但梅花開的只有很少的幾朵,用「數」不太合適吧,應把「數」改成「一」,正好應節氣。「數枝開」代表很多的梅花都開了,就不是早春,而是晚春了。而「一枝開」則代表一枝獨秀,更顯得梅花傲立風雪之中的高貴品質,更難能可貴,極富感染力。和尚齊己一聽,連說「改得太妙了,我怎麼就想不到呢。」,連忙拜謝老師。文人們就把鄭谷稱為齊已的「一字之師」。
這首詩開篇寫的是,萬木在寒冷的冬天都不堪摧殘,幾欲折斷,只有孤寂梅花的根牢牢地扎在地裡,現出早春的生機。通過梅枝和樹木的對比,突出了梅枝不懼嚴寒的堅毅。鴿聯描寫昨夜還是大雪紛飛不見梅花的身影,清晨起來推門一看。一枝梅花在深雪雪中挺出身姿傲然盛開,給人一種驚喜之感。這是來報春的第一支梅花,緊隨其後,陸陸續續將有更多的梅花開放,所以早春的第一支開放的梅花,最能給人驚喜,給人帶來希望。如果用原詩「數枝梅」,感染力就大打折扣了,鄭谷只改動一個字,就讓齊己的詩有不同的意境,高手就是無敵啊,讓齊己恭敬地叩首膜拜。
頸聯寫一枝梅花開出後,在微風的吹拂下,發出陣陣的暗香,沁人心脾。連那些天空中的飛鳥 都嗅到了梅香,紛紛飛來一睹梅花獨一無二的芳姿,盡情地歡呼雀躍著。
最後尾聯,寫出詩人對梅花的珍惜和欣賞。在小村的一個角落裡,一直梅花與世無爭地默默在風雪中綻放。詩人渴望在明年早春,這隻梅在開放時,不要害羞,孤芳自賞,而是勇敢地在春臺上盡情地開放,讓人們都一睹梅花的美麗芳容。正因為只有一隻梅,才顯得那麼尊貴,人們也格外地珍惜憐愛它。
《早春》這首詩,因為鄭谷改的「一枝梅」而成為千古名詩。齊己為了讓自己的詩更完美,去拜師學藝,虛心請教高師鄭谷,改好後還叩謝恩師,一字之師,受益匪淺。齊己對詩詞創作的認真態度,值得後人學習。正因為有賈島、齊己等對文學精雕細刻的文人,才能使中國詩詞在世界詩壇的頂峰,無法超越。一首很短的小詩,能在浩瀚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流傳下來,很多外國人都很難理解,其實不論詩詞不論長短,是經典就能永存。
我是文學漫談,請和我一起弘揚國學文化,傳播經典智慧,只要每天學習就會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