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僧皎然很著名的一首詩,講破了「佛教真諦」,人人值得一讀

2020-12-21 沉醉古詩文

唐代作為詩的國度,三教九流都會作詩,也出了不少善於作詩的僧人。

僧人作為一種特殊的群體,他們的詩歌也都帶有獨特的風味,往往會透露出一種禪的意味。平日裡長伴青燈古佛,對著大自然的青山綠水,他們的內心波瀾與我們這些俗人當然是不一樣的。

唐代還有一位特殊的詩僧,用詩來描寫山水就是他的祖先謝靈運最先開創的。而他本人,雖然沒有繼承家族當時的權勢和地位,這一份山水之心,卻是被完完整整地繼承下來。

這位詩僧的名字叫皎然,本姓謝,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謝靈運的十世孫。以他後來所表現出來的才華和天賦,可以想見他會是家族基於希望並且著重培養的出色後代之一,甚至還會在他身上寄託著家族復興,光耀門楣的思想。

在這樣沉重的社會壓力下,皎然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出家,去追尋屬於他自己而不是屬於家族的人生道路,這在當時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也正是因了當時的這份勇氣和對山水、禪宗的熱愛,皎然在出家以後選擇了大乘佛教,一朝頓悟,天心月圓。

身為僧人,皎然所交遊的也都是世外之人。喜歡書法,與顏真卿互有詩歌唱和;鑽研茶藝,與陸羽頗有往來;領悟佛理,與另一位詩僧靈澈也是很好的朋友。皎然生在那個時代真是幸運,大部分藝術類型的宗師都活躍在那個時代,皎然可以輕易地與自己喜歡領域中的大師級人物取得聯繫並且互相討論。現在的人,即使再喜歡書法、喜歡茶藝,也註定無法與王羲之、顏真卿、陸羽等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了。

今天帶來的這一首詩就是皎然寫給靈澈上人的一首詩,是皎然在山中隱居的所見和感悟。

山居示靈澈上人唐代:皎然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蕪看茗歸。乍削柳枝聊代札,時窺雲影學裁衣。身閒始覺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外物寂中誰似我,松聲草色共無機。

詩的脈絡很清晰,前兩句起承,寫山中所見所為。後兩句轉合,敘述了自己在禪宗修行上的感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我們還是一句一句來看。

第一句寫自己外出賞茶。山中剛變得暖和一點,陽光灑在山徑上,即「路晴明」,在這樣春暖花開的季節裡,皎然踏著初春剛剛萌生的小草嫩芽,在山中快樂的穿行著,去發芽的茶樹前觀賞把玩。一句話就把隱居生活的閒適快樂寫了出來。

第二句在第一句的基礎上,加入了詩人自己的動作。一時興起,削一條新柳,全當是札記寄出,偶爾有了閒趣,照著山外天空中的雲影裁剪自己的衣服。這一句在寫景之外還多了一層隱逸之美,隱逸生活最美的地方在於與自然合一,詩人在與自然的相處中,心性脾氣等方面也在慢慢地被打磨,最終成為一塊圓潤無暇的玉石,與自然融為一體。這裡詩人對柳枝、雲影的描繪,正是在著意地讓自己更加貼近於自然。

三四句涉及到了佛家觀點,將詩的高度上升到了哲學層面。閒下來以後才覺得不要名望是正確的,心思了悟,才知道苦行是沒有必要的。

一直沉浸在功名利祿中的人是沒有機會閒下來的,所以他們一生也感受不到皎然所說的境界,俗名俗利除了擾人清修,實在是一點用處都沒有。而一個人想要達到心靈上的了悟和升華,單單靠著苦行也沒有意義,終究還是要從自己的內心之中探求,不必太過在意外界的種種因素。

第三句是對兩種人的駁斥,最後一句裡,皎然說到了自己如今的境界。

自然界中的萬物內中都是虛無的,沒有誰可以像我一樣,松樹風聲,小草嫩色,都是了無機心的。

關於這句詩的理解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我本人對於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覺也頗為朦朧,無法很好地表達出來,想要這一句話中讀出一位禪宗大師的思想境界還是太難了。畢竟是寫給靈澈的詩,同為僧人的靈澈應該能讀懂其中的深意,而我輩凡人,只好「徒此揖清芬」了。

相關焦點

  • 唐朝最美禪詩,皎然和尚經典絕句,字字驚豔,細讀忘俗,有大境界
    讀禪詩,可妙悟人生,淨化心魂,更可以放下煩惱,獲得內心喜樂。因此,唐代著名詩僧皎然的詩值得細讀。皎然和尚,早年勤學,出入經史百家,後皈依佛教,於杭州靈隱寺受戒出家。他在唐中期詩名甚隆,著述甚多。他的詩樸實中有妙悟,禪機中有詩情,故而讀來既有詩趣之美,更有禪思之深,讀之讓人忘俗。
  • 著名詩僧頓悟後寫詩說理,剖析「名利」之無用,還是謝靈運的血親
    唐代作為詩的國度,三教九流都會作詩,也出了不少善於作詩的僧人。僧人作為一種特殊的群體,他們的詩歌也都帶有獨特的風味,往往會透露出一種禪的意味。平日裡長伴青燈古佛,對著大自然的青山綠水,他們的內心波瀾與我們這些俗人當然是不一樣的。唐代還有一位特殊的詩僧,用詩來描寫山水就是他的祖先謝靈運最先開創的。
  • 唐代著名詩僧寒山最經典的一首疊字詩,堪稱疊字詩中的巔峰之作
    【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寒山是唐代有名的詩僧,極具神話色彩。寒山,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嚴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書》等大量史料與寒山詩相印證,指出寒山乃為隋皇室後裔楊瓚之子楊溫,多次投考不第,再遭皇室內的妒忌與排擠及佛教思想影響而遁入空門,隱於天台山寒巖,自號"寒山"。寒山經常在山林間題詩作偈,其詩通俗,表現山林逸趣與佛教出世思想,蘊含人生哲理,譏諷時態,同情貧民。寒山的詩風和100年前的王梵志一脈相承,也是口語體的白話詩。
  • 詩僧靈澈很辛辣的一首詩,結尾14字諷「偽隱士」,力透紙背!
    唐代著名的詩僧有不少,謝靈運的後代皎然,還有《送靈澈上人》中的靈澈都是其中影響力比較大的人物,他們活躍於當時的文壇和政壇,與當時的著名詩人,高官貴族都有著詩歌往來。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首詩,就是靈澈寫給一位刺史的詩,詩中靈澈用淡然的語言諷刺了紅塵中的「偽隱士」,說穿了他們附庸風雅的虛偽面貌,讀來非常痛快。
  • 茶文化中影響力極大的5位人物,促進了唐代茶文化發展,值得銘記
    02皎然皎然何許人也?同為唐代人,皎然被譽為詩僧。既能詩文,又擅烹茶,並且極力推崇飲茶。皎然與陸羽的交情匪淺,其所作之詩中與陸羽有關的詩有二十首之多。《飲茶歌送鄭容》中皎然說:「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蕩憂慄」。《飲茶歌誚崔使君》中皎然描繪了剡溪茶一飲、再飲、三飲的感受。《顧渚行寄裴方舟》中,皎然甚為關心紫筍茶事。
  • 才女李季蘭向一僧人表白,僧人卻寫詩拒絕,短短20字風流而幽默
    【臨其詩境】不過,在李季蘭一生為數不少的「曖昧對象」中,有一個人的身份是很特殊的,並且最終沒讓李季蘭得逞。這個人是誰呢?就是當時著名的詩僧皎然。皎然是謝靈運的十世孫,後來出家為僧,名聲很好,與當時著名的文人及藝術家都有來往,也是唐代一朵著名的交際花。
  • 明代詩僧的一首絕句,充滿閒情逸緻,尾句更像是神來之筆
    下面介紹明代詩僧的一首絕句,充滿閒情逸緻,尾句更像是神來之筆。天目山居明代:雪嶠園信簾卷春風啼曉鴉,閒情無過是吾家。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雪嶠圓信禪師,俗姓朱,29歲出家,喜歡鑽研禪理和佛經。圓信禪師曾得過一場熱病,瀕於死亡,後飲冷水而愈。此後禪師真切地體驗到生死事大,但苦於修行不知入處,於是開始行腳訪師。
  • 唐朝三大詩僧之一,貫休這十首充滿禪意禪情的詩,讀懂後淨化心靈
    齊己、皎然、貫休齊名,並稱唐朝三大詩僧。其中,貫休才華橫溢,他不僅能寫詩,還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畫僧和書法家。貫休的詩大致分為禪詩、世俗詩、邊塞詩,讀他的詩能夠讓人感覺到濃厚的禪意與禪情,影響力巨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貫休十首充滿禪意和禪情的詩,領悟後淨化心靈。貫休是唐末五代時期著名詩僧及畫僧,自幼聰明伶俐,記憶力超群。他七歲出家,一生雲遊各地,與僧友齊己吟詩唱和成為佳話。他擅長詩文,繪畫影響力巨大,還是有名的書法家,可以說在僧侶中,貫休是極為罕見的人才。
  • 這位唐代詩人太冷門,寫了一首梅花詩卻流傳千古,三四句最經典
    陸遊的《卜算子·詠梅》也十分經典: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其實,在唐代,有一首詠梅的名作,出自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詩人之手,這首詩即使在王安石和陸遊的詩作面前,也毫不遜色,這首詩就是唐代詩僧齊己的《早梅》。
  • 峴山,文風昌盛的詩山
    這是一首五言排律。首句寫出峴山處於襄陽城南的具體位置,次句「送別每登臨」,可證實這裡經常成為送別餞行之所。孟浩然此次送朋友至巴東,就在峴山置酒送別。接著寫登臨峴山所見:漢江沙灘岸邊,村落近在眼前;被松柏掩門的山寺,顯得寂靜深幽。這幾筆點染送別環境,以景襯情,透出不舍之意。「一言餘有贈,三峽爾將尋」一聯分寫兩方:你要去三峽了,我就送你一句話吧。
  • 5歲娃陪爺爺散步寫首詠花詩,短短20個字流傳至今,後成一代高僧
    因為這份純粹,駱賓王才能在不起眼的大白鵝身上,尋到「曲項向天歌」式的美感;因為這份純粹,所以唐代詩人繆氏子在7歲時才能在《賦新月》中寫出「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因為這份純粹,所以宋代名家黃庭堅在《牧童詩》中才能寫出「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 金刀閃冷光,一剃一清涼:唐詩裡的佛教意蘊!
    佛教雖然也肯定人生有相對的快樂,但其對人生價值的總體判斷是「苦」。晚唐五代的詩僧就有許多作品反映各種「苦」,如老苦:「憶在山中日,為僧鬢欲衰」「路逢一老翁,兩鬢自如雪。一裡二裡行,四回五回歇」「片段雲隨體,稀疏雪滿頭」;病苦:「口淡莫分餐氣味,身贏但覺病肌膚」;死苦,「蟾光堪自笑,浮世懶思量。身得幾時活,眼開終日忙。千門無壽藥,一鏡有愁霜。早向塵埃外,光陰任短長」。
  • 李白很有意境的一首詩,通篇意境優美如詩如畫,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李白是盛唐時期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還與中唐詩人李賀,以及晚唐詩人李商隱,等人並稱為「三李」;李白是那個時代最具有才華,也最具有創造力的詩人,他的詩想像力豐富,另外風格多樣,流傳下來的作品大概有1000多首,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精品之作,一些經典的詩句
  • 生死的真諦,捉摸不定,來去無蹤,無色無形,皆是虛空
    禪作者簡介包佶,唐代大曆年間的詩人。唐代佛教已經成為中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的影響,已經滲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詩人開始向佛教靠攏,並與禪僧交往密切。如皎然禪師和靈澈上人,都是詩人的方外之交。佛作品欣賞本詩是一首關於頌揚佛法,領悟世間虛無的真諦的禪詩。
  • 唐代最恐怖的一首詩,膽子不夠大的輕易不要去讀,否則晚上睡不著
    其中詩詞文化最為繁榮昌盛的時期,當屬唐朝和宋朝了,期間出現了如李白、杜甫、蘇軾、李賀等一系列的優秀人物。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唐朝「詩鬼」李賀,此人用自己的文筆,為我們帶來了一首恐怖詩。李賀,字長吉,是「長吉體詩歌開創者」,為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後裔。
  • 李商隱最出名的一首詩,開篇第一句就驚豔世人,果然是情詩大家!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唐代著名情詩大家李商隱的一首詩。如果說唐代詩壇是一塊聖地的話,李商隱就是一朵綻放的情花,他的情詩無人能比。現在的人已經無法判斷,當年的李商隱到底經過了什麼樣的愛情波折,一生要愛過幾回,才明白愛的真諦?
  • 「詩情茶助爽」:唐代詩人與日常茗飲中的茶詩|一詩一會
    在這樣的情形下,中國的茶文化、佛教的禪宗與唐代的茶詩一同興起,相輔相成。在流傳至今的茶詩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現代人賦予茶的價值,諸如天然、健康、解毒、提神醒腦等,並不是新觀點,而是唐代詩人早已提出的。除了關注茶的特性和飲茶的感受外,茶詩中也常常蘊含著詩人們對充滿禪意的隱居生活的嚮往。
  • 隋煬帝很著名的一首詩,僅有20字流傳千古,第1句你值得一讀
    亡國之君中,喜歡文學和藝術的佔比重很高,李煜、宋徽宗、隋煬帝,這些人的詩文,也是一水的寫得好。大家都知道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是張若虛寫的,而這個題材最早的記錄卻是來自楊廣,他的兩篇《春江花月夜》之前已經做過分析,清麗婉轉,自然可讀。張若虛的作品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受楊廣影響的痕跡。
  • 宋朝著名詩僧一首纏綿詞,雖遁入空門,卻眷戀紅塵,全篇美得心醉
    說到古代的作者們大家一定都是非常熟悉的,想必大家也知道,在作者中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那就是僧人們,而這些善於作詩的僧人們也被大家稱之為"詩僧"。古時候出名的詩僧有很多,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位作者就是蘇軾的一位好友仲殊,蘇軾對他的評價非常高,贊其:"能文善詩及歌詞,皆操筆立成,不點竄一字"。不過在歷史上對於他的記載其實並不是特別多,只知道他其實是一位半路出家的僧人,而且在早年時也是一個非常風流浪蕩的公子,很是花心風流,以至於傷透了妻子的。
  • 嶽麓史話 ‖ 詩僧代有人才出
    宋之後,文字禪修日盛,禪宗公案屢出,都與惠洪在麓山寺這一提法不無關係。元、明朝時,麓山寺兩廢兩興,明神宗萬曆年間妙光在吉藩的資助下,於清風峽寺舊址重建大雄寶殿、觀音閣、萬法堂、藏經樓等,嶽麓山遂成為全國佛教禪宗派著名的勝地,為彰揚麓山寺的功績,明神宗特賜名「萬壽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