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刀閃冷光,一剃一清涼:唐詩裡的佛教意蘊!

2021-01-08 讀史品生活

「苦空」觀是佛教思想的本質性特點。「苦」是佛教對世界的基本看法,佛教認為,人生無時無刻都充滿著痛苦。「苦」有很多種,主要有「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

痛苦的根本來源是對人生固執的有所追求,但又「求不得」。「空」是對人生無限痛苦的終極超越,是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佛教認為,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空無」的,都是變幻無常的,都不是永恆的,只有「空」才是永恆的存在。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和佛家所說的「人生如夢」一樣,都從「緣起性空」的角度認識到萬事萬物皆是「空無」虛妄的道理。

禪宗講究「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以心為本」,心的最高境界是無所住,無所縛,無所思,是目空一切的不再執著。如果了悟「緣生性空」,就能看破現象的虛幻,放下對名利物慾的貪戀,達到生命的另一個境界,意即進入涅架境界。

因此,佛家的「空」觀勸誡世人:既然世間本是「空無」不實,人生就不要再有所執著。勸世人不僅要修行,更要修心修識,得悟解脫。

1、

僧尼出家剃髮是遁入佛門的一種傳統儀式。《佛學大辭典》對「剃髮」的解釋為:「剃髮,又作薙髮、削髮、祝髮、落剃、落飾、落髮、淨髮、莊發。即出家歸依佛門時,剃除發、髭而成為僧、尼。」

僧人或女尼剃髮有三重含義:一是按佛教的說法,頭髮代表著人間無數的煩惱和錯誤習氣,削掉了頭髮就等於去除了煩惱和錯誤習氣;二是削掉頭髮就等於去掉人間的驕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牽掛,一心一意修行;三是為了區別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

凡是出家當和尚或尼姑的人都要剃光頭髮,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佛教戒律規定,凡年滿七歲的兒童或其他年齡的男女,都可出家到寺院修行,受與在家居士相同的三皈五戒。

經過一段寺院生活的實踐,修行者要求剃度,徵得寺中主要執事僧和主持僧的同意,便可舉行剃度儀式。由某執事僧或主持僧作剃度師,剃除鬚髮,披上僧衣,成為未受沙彌十戒的「形同沙彌」。

按照《出家剃髮儀規》,剃度儀式有導引、啟白、請師、開導、請聖、辭謝四恩、懺悔、灌頂、剃髮等程序。灌頂剃髮是剃度儀式中最莊重的程序。住持手攜淨瓶離座,走到合掌長跪的求度者面前,先用手指澆淨瓶中的甘露水,灑在求度者的頭頂上,連續三次,使其心地清涼,煩惱不侵。灌頂儀式結束後,一侍者接過住持的淨瓶,另一侍者取來座上的戒刀。

住持接刀在手,對求度者說:「今以戒刀,斷汝之發,令汝塵情永滅,梵行增長。此乃曠劫多生之善因,非今朝偶爾之僥倖。汝當愈加深信,生大歡喜。」說罷舉刀剃髮,邊剃邊誦偈:「剃除鬚髮,當願眾生,遠離煩惱,究竟寂滅。」

當念完偈語,頭髮剛剩下頂髻部分還沒有剃,住持停下刀,嚴肅地對求度者說:「吾已為汝削除頭髮,唯有頂髻,汝當諦審,決定不能忘身進道、忍苦修行者,少發猶存,仍同俗侶。放汝歸家,未為晚也。故吾今於大眾之前問汝,汝今決志出家後,無悔退否?」求度者回答:「決志出家,後無悔退。」

如此三問三答後,住持重新舉起戒刀,將剩下的頂髻剃去,使得度者「愛纏永絕,福慧口增」。剃畢,得度者抖盡殘發,整理衣服,歸於本處,長跪合掌,乞求剃度師賜以法號和法名。賜畢,聞磐聲,得度者向剃度師至誠頂禮三拜,起立一旁。住持下座禮拜,維那僧領僧眾一起唱「回向偈」:「剃度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剃髮從形式上講,是出家人區別於外道的特徵;從實質上講,它體現了出家人斷除煩惱的堅定決心。

2、

佛教認為現實世界充滿了各種煩惱和痛苦,因此佛教「四諦」中以「苦」為首,包括「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十苦」等,從身說到心,從生說到死,從過去說到未來。

佛教雖然也肯定人生有相對的快樂,但其對人生價值的總體判斷是「苦」。晚唐五代的詩僧就有許多作品反映各種「苦」,如老苦:「憶在山中日,為僧鬢欲衰」「路逢一老翁,兩鬢自如雪。一裡二裡行,四回五回歇」「片段雲隨體,稀疏雪滿頭」;病苦:「口淡莫分餐氣味,身贏但覺病肌膚」;死苦,「蟾光堪自笑,浮世懶思量。身得幾時活,眼開終日忙。千門無壽藥,一鏡有愁霜。早向塵埃外,光陰任短長」。

人生的無常和各種痛苦,使得詩人轉而皈依佛教,佛教的「空無」觀是對人生無限痛苦的終極超越,詩人可以從中尋找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與慰藉。亦如白居易所言「只有解脫門,能度衰苦厄」。又如詩僧齊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詩人覺得參透通達後就無憂無愁了,如其《白髮》詩言:「莫染亦莫鑷,任從伊滿頭。白雖無耐藥,黑也不禁秋。靜枕聽蟬臥,閒垂看水流。浮生未達此,多為爾為愁。」

該詩表達的正是僧人參悟佛理後隨緣任運的境界。詩人勸世人不要鑷除白髮,也不要染髮,任憑白髮滿頭。白髮無藥可治,黑髮也禁不住人生秋風的吹打,終會變白。浮生若夢,皆為虛幻不實,沒有通達此道理,多數人還會為衰老而憂愁。

佛教既然能夠使人超越人生的痛苦,獲得心靈的解脫,因而文人們到處遊歷寺院,結方外之士,深入研究佛學,虔誠修心修識,尋求淨心修養與脫苦避險之法。唐代社會皈依佛教者數不勝數,絕大多數是官僚士大夫,《雲溪友議》言:「達人崇佛奉僧近亦眾矣。」

他們焚香拜佛,坐禪誦經,與僧尼相互酬唱,關係密切。男佛教徒曰僧,女佛教徒曰尼,有學問德行的僧人稱為大德、上人、上師、禪師、大和尚等,普通僧人稱沙門,俗稱和尚。女尼則稱比丘尼,有時也稱為和尚。唐代亦有很多詩僧,他們兼具詩人和僧人的雙重身份。

反映到頭髮描寫上,唐詩中共有幾十首寫僧人落髮的詩歌,也包括女性出家落髮。如:「宗兄此削髮,荊扉但灑掃」「削髮十二年,誦經峨眉裡」「棄官向二年,削髮歸一乘」「怕見世問事,削頭披佛衣」「削髮本求道,何方不是歸」「身依閒淡中銷日,發向清涼處落刀」「青松帶雪懸銅錫,白髮如霜落鐵刀」「盧師深話出家由,剃盡心花始剃頭」「剃髮多緣是代耕,好聞人死惡人生」「絕頂言無伴,長懷剃髮師」「鬢髮泉邊剃,香燈樹下燒」「應須脫灑孤峰去,始是分明個剃頭」「金刀閃冷光,一剃一清涼」……

剃髮僧或女尼往往隱居深山寺廟,以寒泉為鏡,以禪燈、佛經襲裝、如意、淨瓶為伴,表達一種清冷而寂默的詩境以及與世隔絕的心境。如「削髮十二年,誦經峨眉裡」的懷一上人,「多應獨住山林慣,唯照寒泉自剃頭」的獨往僧,「鬢髮泉邊剃,香燈樹下燒」的僧人,「斬新剃頭青且黑。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齒能誦經」的淨眼女尼,「厭向春江空浣沙,龍宮落髮披襲裝」的幹越女尼等。

由於當時社會風氣以「出家」為榮,出宮宮人和妓女出家也成了唐詩的題材。如白居易的《吹笙內人出家》:「雨露難忘君念重,電泡易滅妾身輕。金刀已剃頭然發,玉管休吹腸斷聲。新戒珠從衣裡得,初心蓮向火中生。道場夜半香花冷,猶在燈前禮佛名。」

所謂「內人」,是指教坊中內教坊的樂人,崔令欽《教坊記》云:「妓女入宜春院,謂之『內人』,亦曰『前頭人』一一常在上前頭也」,因此此詩中的「內人」當為宮廷樂人。「電泡易滅妾身輕」,取《金剛經》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空無」觀,感嘆人生如夢,看破了現實的虛幻本質,從而剃下滿頭秀髮。這是她們對現實生活徹底絕望的反映。

而唐代出家的妓女,大多為宮妓和家妓。妓女或年長色衰,沒找到好歸宿;或不願苟且做人妻妾,便出家為尼。《送妓人出家》一詩即寫到家妓出家的情景:「盡出花鈿與四鄰,雲鬟剪落厭殘春。暫驚風燭難留世,便是蓮花不染身。見葉欲翻迷錦字,梵聲初學誤梁塵。從今豔色歸空後,湘浦應無解佩人。」

「盡出花鈿與四鄰」,因為要出家,她將自己的花鈿都送人了。「雲鬟剪落厭殘春」,剪掉頭上濃密捲曲如雲的頭髮,出家度過殘年,去追求佛教思想中蓮花所代表的清淨解脫與覺悟境界。可以想見妓人當時的心理是十分失落的。

芳年歌舞,今口誦經;舞衣施盡,削髮墮雲,是唐時妓女的主要歸宿之一。如《觀妓人入道二首》:「荀令歌鐘北裡亭,翠娥紅粉敞雲屏。舞衣施盡餘香在,今日花前學誦經。」「碧玉芳年事冠軍,清歌空得隔花聞。春來削髮芙蓉寺,蟬鬢臨風墮綠雲。」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亦有一些詩歌寫到未剃髮的僧人、菩薩以及在家居士。詩人意在說明,佛法修行更注重「心悟」,告知世人不要注重外在形式是否剃髮,而要在乎是否已經心悟,修心修識,深得佛法。如:「菩薩常梳發,如來不剃頭。」「多年塵事謾騰騰,雖著方袍未是僧。今日修行依善慧,滿頭留髮候然燈。」

王梵志是初唐時期著名的詩僧,生平寫有大量的勸人喻世的詩篇,其語言淺近,通俗易懂,詩體全用五言,深刺淺喻,大半類似於佛家的褐語,同時又夾雜著儒家的道德觀念他的《男婚藉嘉偶》即是這方面的代表作:「男婚藉嘉偶,女娉希好仇。但令足兒息,何憂無公侯。菩薩常梳發,如來不剃頭。何須禿兀硉,然始學燻修。」

詩人在這裡告知世人外在形式是不重要的,不用剃光了頭,才去佛法修行。最重要的在於是否心悟,如果沒有心悟,即使在外在形式上剃髮,也是沒有用的,沒有真正進入佛門,深得佛法。晚唐著名詩僧齊己「浮生此不悟,剃髮竟如何」即是此意。

運營/婷婷【讀史品生活】

相關焦點

  • 葛家兵 ‖ 一卷唐詩慰風塵
    有人說,愛上一首詩,是因為詩裡有一段與你似曾相識的光影。也有人說,臨摹一首詩,念起,心田便會開出一片意蘊悠香的花海。於是,我漫書幾頁,擷取幾章,且吟且思。那書琴生韻喚醒了誰沉睡千年的心笙;那筆劍療飢又治癒了誰心中的山河夢囈。
  • 2020 新生兒取名攻略:唐詩裡朗朗上口、意蘊無窮的好名字
    相信讀了唐詩的人都會有這樣一個感悟,那就是為什麼有些唐詩明白如話卻又意蘊無窮?唐詩主要分為五言詩和七言詩兩種,大多篇幅短小。但唐詩的格律、韻味等能讓我們回味無窮、引發無限遐思。運用唐詩為寶寶取名,取出的名字也極具魅力。
  • 雲南南傳佛教院校與江蘇寒山學院、清涼學院座談會在寒山寺舉行
    佛教在線蘇州訊 7月15日,雲南南傳佛教院校與江蘇寒山學院、清涼學院座談會在寒山寺悟和草堂圓滿舉行。僧伽的根本在教育,南北傳佛教皆有共識,此次座談南北傳佛教僧伽院校互鑑交融,進一步促進交流,加深合作,對佛教事業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 為何唐詩中經常出現古寺鐘聲?淺談唐詩與宗教寺廟文化的不解之緣
    唐朝是中國古詩發展的鼎盛時期,俗話說唐詩宋詞元雜曲,足以證明唐詩在中國古詩詞中的地位。唐詩往往簡短意賅,耐人尋味,廖廖幾句就可以將各種意境囊括其中。稍稍讀完幾首唐詩你就會發現,寺廟、鐘聲、僧侶,經常出現在唐詩中,構成了一種獨特的詩詞意境。為什麼唐詩中的寺廟文化如此盛行?唐朝宗教的發展到底對唐詩有何影響?
  • 唐詩裡的風花雪月
    唐詩裡通過寫意象來表達詩人的情感,託物言志是常用的手法。讀了多了,也希望通過唐詩裡的風花雪月做一個總結:一、風唐詩中以「風」為意象詩歌很多,一年四季有春風、夏風、秋風和冬風,李嶠的「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膾炙人口,現在小學生都能背誦;「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是人生得意後的風光滿面;「竹林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是夏夜暑熱詩人心靜自然涼之感;「風急天高猿嘯哀,
  • 大叔給綿羊剃羊毛,剃完一身清爽,強迫症看了一臉舒適!
    大叔給綿羊剃羊毛,剃完一身清爽,強迫症看了一臉舒適!09:46 來源:萌寵一家親 原標題:大叔給綿羊剃羊毛
  • 螢光是冷光嗎?
    支付寶螞蟻莊園9月21日小課堂答案一、螢火蟲在發光的同時也在發熱嗎?是的不是,螢光是冷光二、2020年9月21日正確答案不是,螢光是冷光【拓展閱讀】螢光蟲在發光的同時會發熱嗎,螢鈥在發光的時候沒有發熱,因為它發出的是一種生物冷光, 不會鏟生熱量 和溫度,屬於一種生物體內化學物質結合後產生的發光反應了。
  • 好聽的女孩名字寶庫:300個唐詩裡的女孩名,洋溢著清新氣息
    江南易林從唐詩中精選了300個女孩名字,清新唯美、詩意動人,讓人一眼歡喜。樂涵出處:振鷺涵天澤,靈禽下樂懸-郊廟歌辭·晉朝饗樂章·群臣酒行歌-全唐詩「樂涵」選自唐詩,意思是朝廷中操守純潔的賢德之人能夠敬上禮下,珍惜的神鳥能夠受鐘磬之樂吸引,降臨人間。
  • 你覺得冷光美白真的能美白牙齒嗎?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冷光美白的核心技術是什麼吧,看看是否真的可以達到美白的作用吧。不同的牙齒問題要對應相同解決辦法,再者比如牙黃、四環素牙和氟斑牙等,牙齒情況的不同,牙齒美白的難易程度不也不一樣,自然價格不一樣。一般來說,牙黃的解決辦法相對簡單,美白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四環素牙和氟斑牙的美白做療程效果也會不錯。
  • 唐詩宋詞裡的喜怒哀樂
    唐詩宋詞本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一再學習。說實話,我很喜歡詩詞,只恨自己不會做。諺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看來我是太懶了,若肯下功夫苦讀怕不會吟?《唐之韻》講唐詩,也講作者,比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李商隱、白居易、孟浩然等等。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空前繁榮的王朝,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達到巔峰狀態。
  • 唐詩宋詞裡的荷花意象,有這幾種象徵意義
    寫荷花的唐詩宋詞不可謂不多,它們有的是寫夏天的風光,有的是形容女子的美好,有的是寫少男少女的感情,也有的是寫佛家的信仰,還有的是寫君子的高潔清廉。所以荷花的意象代表了眾多不同的象徵意義,就看詩人們怎麼用。
  • 盤點詩詞裡帶有「清」字的美名,個個清新雋永、意蘊悠長!
    泊清出處: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泊舟盱眙-全唐詩「泊清」選自於句中,意思是將小船停在岸邊,看清水流淌不息,體現出了詩人平和的內心。「泊清」作為起名,具有高雅恬靜的氣質,寓意孩子品行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秉持內心的底線,是個有道德修養的才士。
  • 佛教:一杯清水,這樣如法供養,功德無量!
    此文「一千一百餘字」閱讀預計需要4分鐘!有道是「佛法無明諍,有緣度眾生」,佛菩薩廣設方便,接引有緣眾生;眾生為了表法對佛菩薩的感念與恭敬,常以各種美好之物,供養三寶。近日,有位受菩薩戒的師兄,提了一則很有代表性的問題。從戒律出發,受戒居士不供養諸佛,便犯「輕垢罪」。
  • 演員唐詩飾演反派角色 電視劇《一馬三司令》《學警旋風》熱播
    電視劇《一馬三司令》《學警旋風》熱播  演員唐詩飾演反派角色唐詩由中央電視臺、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中共周村區委、周村區人民政府聯合出品的電視劇《一馬三司令》已於10月16日19:30登陸CCTV-8黃金強檔燃情開播。
  • highball登場 清涼一夏
    highball登場 清涼一夏時間:2020-09-10 15:0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highball登場,清涼一夏! 威士忌純飲只是眾多威士忌喝法中的一種,如果你還有沒喝過highball,那你真的是妥妥的OUT啦!
  • 唐詩裡好聽的女孩名字推薦:時光溫柔、詩意繾綣,美名值得珍藏
    江南易林從唐詩中精挑細選了300個好聽的名字,還不知道美名如何取的家長朋友趕緊收藏起來。熙揚出處:緝熙懿德,敷揚成命-封泰山樂章·豫和-全唐詩「熙揚」選自唐詩,意思是光明美好的品德,宣揚天命。羽溪出處:溪灘永夜流月,羽翼清秋在天-遊地肺-全唐詩「羽溪」選自唐詩,意思是漫長的夜晚,清涼的月光籠罩著山間德溪流,在爽朗的秋日,鳥兒振翅而飛。江南易林認為「羽溪」適合作為女孩的名字,寓意寶寶有志向、有才華,有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振翅而飛、高飛遠舉。
  • 佛教文化:佛教何時傳入五臺山,為何成為文殊菩薩的道場
    傳說五臺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裡稱五臺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臺山為道家所居。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時,只有少數人奉行。
  • 奶奶給泰迪剃毛,狗狗如同點了穴,孫女湊近後一看笑了
    獸醫小明今天就要為大家講述一隻泰迪剃毛的趣事。這名女子家裡養了一隻小泰迪,大家都知道,泰迪需要經常剃毛的,不然毛髮容易遮擋住眼睛,從而影響狗狗的正常活動。女子本來想帶泰迪去寵物店裡進行剃毛,但是奶奶卻表示自己可以給狗狗進行剃毛。孫女有些將信將疑,但還是拗不過奶奶的堅持,便讓奶奶給泰迪剃毛了。
  • 唐詩清源之唐詩的思想淵源
    唐詩倡導「風骨」,崇尚宏大的氣魄和剛健的筆力,抒寫英雄懷抱,追求個性解放,跟任俠思潮是一脈相承的。其次說宗儒。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經常起著指導的作用,唐代也不例外。唐王朝統治者儘管三教兼崇,有時甚且把老子和佛陀的地位抬高到周公、孔子之上,但一涉及治國大本,總還是以儒教為依歸。雖然如此,唐代儒學卻不能算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 唐詩來過(行天下)
    然後,她專注地核實著手機裡我們轉的木蓮花豆腐錢。她大概以為我們在找一個叫「李白」的村裡人。木蓮花豆腐果然好喝,被初秋的暖陽輕輕裹著走了一段山路,這一杯清涼正合心意。踏上謝公古道,一張黛綠色的浙東唐詩之路地圖立在道旁,曾被歷史短暫懸置的巨大空間,此刻清晰地、具象地鋪陳在我們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