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邯山文化研究中心文化今天推出第十一篇,為您講述一位邯山籍唐代大詩人劉言史的生平故事……
「百鍛為字,千熔成句」的唐代詩人——劉言史,約生於公元742年,約卒於公元813年,是與詩人李賀同時的唐代著名詩人,主要活動在貞元、元和年間。劉言史是邯山區代召鄉劉莊村人,因劉莊在叢臺公園東,故劉言史在詩中寫道其祖居「舊業叢臺廢苑東」。
劉言史畫像據史料記載,少年時的劉言史崇尚氣節,不舉進士,在鄉讀書務農,青年時外出漫遊,足跡遍及今華北、華東、華中大部地區。由於漂泊生活很困苦,寄人籬下,所寫的詩不免有些情緒。如《嘉興社日》:「消渴天涯寄病身,臨邛知我是何人?今年社日分餘肉,不值陳平又不均。」 反映了詩人遠離家鄉,舉目無親的悽涼境況。
後來劉言史作了小官吏,又「因事獲罪」,謫居嶺南。在南方逗留了很長時間。這時的他已習慣了漂泊生活,心境豁達平穩,寫了不少格調優美的風景詩,如:「峭壁蒼蒼苔色新,無風晴景自勝春。不知何樹幽崖裡,臘月開花似北人。」 溶情入景,蕩漾著詩人纏綿的鄉思。
後來遇赦,回到北方,但由於家境不裕,仍需求職謀生。鎮冀(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王武俊仰慕劉言史的才名,召他為幕府賓客。劉言史才思敏捷,王武俊亦好詞藝,所以對他很優待。有一次,劉言史隨王武俊出外打獵,有一對野鴨從蒲中竄出,王一箭中雙。劉言史即於馬上草成《射鴨賦》,文辭典麗,有人把它比作禰衡的名作《鸚鵡賦》。王武俊大為欣喜,上表稱薦劉言史的才幹,詔授棗強(在今河北衡水地區)令。然而,劉言史鑑於王武俊為契丹人,曾有過背叛朝廷的行為,不願為他出大力,就藉口有病而拒絕就任。此舉很受時人敬佩,儘管劉未就職,人們仍稱他為「劉棗強」。但大約此舉也惹得王武俊不愉快,劉言史就有些難於安身了。
劉言史詩畫後來,劉言史青年時代的好友李夷簡,出任了山南東道節度使。李夷簡知道劉言史處境不佳,就邀他到漢南(今湖北襄陽)幕府任功曹掾。無奈之下,劉言史又遠離故土,赴任去了。這是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的事。在漢南的時期,劉李二人經常詩酒唱答,生活較為舒心。過了一年多,李又上表請朝廷給劉升官職,但朝命才下達,詩人即「無疾而終」了。據劉言史的好友皮日休所撰的墓碑說,劉的「墳去襄陽郭五裡,曰柳子關。」這位邯山籍的詩人,坎坷一生,埋骨他鄉。
劉言史的詩在當時人們評價很高。「其美麗恢贍,自李賀外世莫能比。」 孟郊也說:「精異劉言史,詩腸傾珠河。」說劉詩類李賀,誠然不為無因,如《夜入簡子古城》詩:「遠火熒熒聚寒鬼,綠焰欲銷還復起。夜深風雪古城空,行客衣襟汗如水。」 確也鬼氣拂拂。但就大部分詩來看,如「舊業叢臺廢苑東,幾年為梗復為蓬。杜鵑啼斷回家夢,半在邯鄲驛樹中。」 及《嘉興社日》之類,風格與李賀詩並不相同,還不如說詩人的表現手法是多樣的。劉言史寫詩約千首,著有《劉言史歌詩》六卷,今僅見《全唐詩》錄存的79首。
劉言史《全唐詩》
劉言史與孟郊友善,與李翱亦有交往。他和李賀同時,詩歌風格亦近似。如《七夕歌》中有句云:「雲衣香薄妝態新,彩輧悠悠度天津。玉幌相逢夜將極,妖紅慘黛生愁色。」 美麗恢贍,頗具匠心。皮日休稱其詩「雕金篆玉,牢奇籠怪。百鍛為字,千煉成句」(《劉棗強碑》)。劉言史的詩多遊賞酬應之作,但《苦婦詞》一篇,對貧苦無告者深表同情,反映出了當時的民眾疾苦。嚴羽《滄浪詩話》說:「大曆以後,吾所深取者,李長吉、柳子厚、劉言史、權德輿、李涉、李益耳。」翁方綱《石洲詩話》也認為:「劉言史亦昌谷之流,但少弱耳。」
劉言史喜收藏書籍,藏書萬餘卷,但諸史少載其藏書之事,據其《放螢怨》詩中稱:「放螢去,不須留,聚時年少今白頭。架中科斗萬餘卷,一字千回重照見。青雲杳渺不可親,開囊欲放增餘怨。」《全唐詩》存其詩1卷,皮日休制有《劉棗強碑》。
(選自《邯山區文史資料》第二輯 邯山人物篇)
(供稿:邯山中原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