鬢挽青雲欺靛染,翠發籠松楚岫雲:唐代詩人為何鍾愛以發成詩?

2020-12-14 納蘭晉川

引言

孝道是中華傳統美德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古代的孝道中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如果有所損傷,就是對父母的不孝不敬,因此要保護好自己的頭髮和皮膚。但在現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脫髮也成了當今人們面對的一大問題。

那麼古人難道就不脫髮嗎?頭髮對於古人來說除了象徵著孝道還象徵著什麼呢?唐朝詩人白居易又是出於什麼心態才寫了那麼多與頭髮相關的詩句?

審美世俗化,中唐詩壇抒寫身體成風氣

唐朝詩歌文化發達,流傳千古。而在中唐時期,整個詩壇掀起了一股抒寫身體的風氣。這種風氣興起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庶族文化的興起,社會中出現了一股世俗化的審美思潮,中唐的文人常常對年輕女子的美好身體狀況進行細膩的描繪;二是因為中唐時期國力式微、朝政黑暗和社會衰落,使得中唐文人對仕途感到失望,也使得他們的心靈染上一種灰暗和頹敗之色,再加上身體羸弱多病,他們更加關注自己惡劣的生存狀態和身體狀況,於是形成一股身體書寫潮流一一抒寫自己「老醜」的身體。

頭髮對一個人而言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它是生命歷程的見證者。從頭帶些許茸毛的嬰孩時期,到頭髮飛揚的青春歲月,再到頭髮一絲不苟的成年時期,最後再到頭上生出第一根白髮繼而爬滿頭抑或悄然掉落的老年時期,頭發展現了生命的成長與衰老。這是因為這樣,頭髮給中國古代的詩人們帶來了太多感觸和靈感,尤其是白髮更是寄託了詩人們的多種情感。唐朝時,無論是肆意灑脫的詩仙李白,還是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都寫下過不少吟詠頭髮的詩歌,然而在整個唐代留下頭髮詩最多的是白居易,有309首之多。

壯志未酬,白髮已生,唐朝頭髮詩多傳達詩人消極情緒

在唐朝詩人筆下,有不少關於黑髮的詩歌。這些詩歌幾乎都是都他人的關注,主要分為三類,一種是對流行髮飾的關注;二是對年輕女子頭髮的關注,表現出對年輕美貌女性身體之美的讚美和喜愛之情;三是對親友黑髮的關注,這一類詩歌往往通過他人的年輕來襯託出自身的衰老,表現出作者對年輕美好之姿的豔羨

唐代女子的髮髻樣式豐富,造型多樣是唐以前任何朝代都無法比擬的,較為著名的有雲髻、半翻髻、拋家髻、螺髻等十幾種,再配上精美華麗的珠翠、髮釵等頭飾,無論哪一種都顯得富貴華麗。唐朝詩人在筆下描繪了眾多女子的黑髮,自然也會提到時興的一些髮型、髮飾。白居易在其《時世妝》、《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中還提到了另一種髮型一一墮馬髻,就是把頭髮挽到頭頂上做成一簇大髻,然後使它偏向一側,形成一種像偶然得到的髮式,麗人騎馬的時候會不停地迎風搖擺,搖搖欲墜,如同隨時都會墜身下馬,別有一番韻致。這種髮型流行於唐代上流社會中,並且流行時間較長。

在白居易筆下,還有對他人年輕活力的欣賞與讚美,比如在《長恨歌》中,他就寫道:「雲鬢花顏金步搖」「雲鬢半偏新睡覺」,在《續古詩十首》裡也有「窈窕雙鬟女,容德俱如玉」的描寫,可見在唐代詩人眼裡,一頭烏黑亮麗的頭髮有多重要。在當時,黑髮是美人的象徵,也是美的象徵

此外,在唐朝還有不少詩人因為看到親友子女黑髮茂盛,轉而聯想到自己年老體衰,因此生出無限感慨。比如白居易就因為看到七歲女兒生機勃勃的樣子而大受觸動,寫下「我頭髮盡落,汝頂髻初成」的詩句。在這種對比之下,一方面表達出詩人對自己衰頹的惆悵,另一方面又表達出對女兒的年輕美好充滿了豔羨和嚮往之情。

黑髮之後自然還有白髮,唐代描寫白髮的詩句多得數不勝數。在唐代詩人眼裡,白髮能夠表達的意味實在太多。首先,黑髮轉白能夠表現出生命衰頹的悲涼人生苦短是中華文化憂患意識的重要方面,從孔子「逝者如斯,不舍晝夜」的嘆息到屈原「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的焦慮,奠定了中國古代文人生命憂患的基本內容,即體現生命價值的「名」。白髮是最能表達對生命苦短直觀感受的一種載體,因為還未達成治國平天下的夢想,身體就已經先一步衰弱,是在令人倍感悽涼。

白髮還能表達出離別之苦生離死別是人生必然經歷的歷程,也一直是中國文學中常見的話題。面對離別,普通人心中尚有許多愁緒,更不用說是最為多情的文人。白居易在《生離別》一詩中就直接發出了「生離別,生離別,憂從中來無斷絕。憂極心勞血氣衰,未年三十白髮生」的痛苦吶喊,表達出與親朋好友分離給士人帶來的無盡憂愁。

生離尚且如此令人悲痛,更遑論死別。在《路有感》中,白居易嘆道:「唯殘樂天在,頭白向江東」,表達對李健、崔韶二人的思念。在《夢微之》中,一句「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的悲嘆扣動無數人的心弦,其中真切的表達出親友離世,自己苟活人間的痛苦之情。

壯志未酬之恨也是唐朝詩人寫白髮詩的一大原因。在古代文人心中,取得政治建樹是他們最主要的人生追求,閒餘之際又能以學問、詩文等獲得他人稱譽更是錦上添花。相反,那些處於政治權利體制之外的文人反而屬於「異類」,尤其是對於那些非自願退出權利體制,而是由於種種外在因素,被迫離開權利體制的人,更是不幸。唐代這樣不幸的詩人很多,白居易就是其中一個。

白居易和其他文人一樣,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建立不朽之事功然而現實卻是盛年本欲「乘軒鶴」直登「青雲」,卻深陷「泥途」無可奈何;晚年好不容易登上「青雲」,又發現自己已是神衰體憊的白髮老人。總之白居易沒能在最恰當的時候做最恰當的事,他的一生正如他在《酬嚴十八郎中見示》中寫的「忽驚鬢后蒼浪發,未得心中本分官」,所謂「本分官」就是適合自己才能身份和年齡的官職。面對這樣的人生境地,失意、痛苦、煩悶等消極情緒一併湧來,白居易這一時期的白髮詩便也紛至沓來。

詩人寫詩不可能光寫自己,白髮詩也是這樣。在白居易筆下還描繪了很多普通大眾的頭髮狀況,比如《上陽白髮人》裡的深宮宮女,開頭就是「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這些描寫並非一筆帶過,而是通過對各個群體的白髮描寫,展示出他們坎坷的人生和悲慘的命運,也展現出詩人關心民情、不忘生民疾苦的積極入世、兼濟天下的志向。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統治者的自私、殘暴以及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境遇。

正月剃頭死舅舅?錯了,剃頭是為了「思舊」

頭髮本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就佔有著十分獨特的地位。中國一直被稱為禮儀之邦,處處皆禮,很多文明禮儀也是通過頭髮來表現的。在古代,不論男女都要蓄留一頭長髮,從幼至長,頭髮除了展現儀容的俊美,還是年齡與身份的象徵。通過髮式的改變來表示不同的人生階段,頭髮在一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垂髫本是古代兒童頭頂自然下垂的短髮,但後來用於指代三四歲至七八歲的兒童,也指童年。又如總角也是一種髮型,指的是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後來用來指代八九歲到十三四歲的少年。再如束髮本是指把原先的兩個總角解散,紮成一束髻,古人束髮就表示成年,因此有「男子二十束髮而冠,女子十五束髮而笄」一說法。

在很多社會習俗中,頭髮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如在相戀的男女之間,頭髮是一種重要的媒介,不僅能夠成為當事人的情感寄託,還能夠彰顯愛情的美和詩意。妙齡女子的頭髮黑亮且直順,被稱為青絲,而「青絲」與「情絲」諧音,代表思念,女子贈男子青絲,即為傳情意,明不移之志。再如以前坊間流傳著一種說法,就是正月不理髮,直到「二月二,龍抬頭」時才理髮,為何正月不理髮呢?這是因為人們認為正月理髮死舅舅。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誤傳。正月到二月二之前不剃頭是緣於「思舊」,不理髮是為了懷念過去一年中的種種經歷,這僅僅是一種情感上的表達,結果由於口耳相傳發錯了音,「思舊」慢慢地就變成了「死舅」。

結語

中國文化中始終伴隨著頭髮的身影,它在中國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中扮演著極其重要而複雜的角色。當頭髮與詩文相遇在春花秋月,煙柳灞橋等風景之中,立刻變得纏綿悱惻起來,也愈發地充滿了詩情畫意

在唐代詩人的筆下,頭髮具有了活的靈魂,它們不再僅僅是依附於個體生命外表的毛髮,而是成了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象,或用於感嘆對生命美好的依戀,或悵然生命的短暫和終將逝去。

參考文獻:

《文心雕龍》

《白居易集》

《唐會要》

《全唐詩》

相關焦點

  • 唐代詩人以小松自比寫下一首詩,只有28字,短小精悍,氣概豪邁
    只有不斷努力,堅持不懈,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才能活成讓人敬佩的樣子?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如此,植物有其自己的生長規律,從一顆不起眼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不斷成長,從無人賞識的小草,直到長成令人驚嘆的參天大樹,一顆種子的歷程就像是人的成長,從一個不起眼、甚至讓人忽視的無名小卒,經過不斷的發展歷練,最終成為讓人尊敬的大人物。
  • 唐代詩人筆下的春天是什麼樣的?美輪美奐,生機勃勃
    唐代詩人筆下的春天是什麼樣的?美輪美奐,生機勃勃春夏秋冬一直都是古代詩詩詞的熱門話題,當多愁善感的詩人遇到了變化多端的四季,就會綻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詩詞魅力。傷春、悲秋、苦夏、傲冬,都成為了詩人寄託情感的最佳載體。當季節與詩人的情感融為一體之後,就幻化成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詩詞作品。
  • 「詩情茶助爽」:唐代詩人與日常茗飲中的茶詩|一詩一會
    唐代之後,飲酒作詩幾乎成了每個詩人的課題。在這方面,「詩仙」李白最有發言權——「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而與之齊名的杜甫同樣是愛酒之人——「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直到晚年病痛纏身才終於「潦倒新停濁酒杯」。另一位詩人白居易不僅愛飲酒,還懂得如何飲得愜意——「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 唐代女詩人寫下一首相思詩,耳目一新,開頭10個字驚豔世人
    王維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溫庭筠的「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都是相思名句。在隱娘看來,其實,女詩人寫的相思詩詞,更細膩更打動人。在唐代,有這樣一位女詩人,她的一首相思詩,讓人耳目一新,一開頭就驚豔世人。這首詩就是唐代女詩人李冶的《相思怨》。《相思怨》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 唐代詩人之所以流行,是因為有一首詩和兩行詩千古流傳開來
    唐代詩人張繼是盛唐時期的詩人,與李白、杜甫、王維等詩人相比,張繼是最不引人注目的。張繼、劉長卿和顧匡的友誼。古人推崇張繼詩,特別是《楓橋夜泊》詩,使張繼出名。歌手的歌《濤聲依舊》使這首詩更受歡迎。這首詩讀得沒完沒了,讀後讓人感到輕鬆愉快。
  • 唐代詩人因桃花詩走紅,「人面桃花」成膾炙人口的詩篇|百家故事
    在古詩中的桃花,詩人賦予桃花不同的涵義,詩人在描寫美麗的少女時,經常用「面如桃花」來形容。桃花還用來比喻愛情。有人說單身的人要旺桃花,就要多看桃花,但桃花運太過就成爛桃花了,要收斂些,當然這是無聊的調侃了。古代詩人有很多描寫桃花的詩,比如詩仙李白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唐代周樸詠「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等。
  • 春分第一侯,海棠花信風-品讀唐代海棠詩
    略晚於杜甫的中唐詩人、蜀地的著名才女薛濤,有【海棠溪】詩一首,從詩名約略可以看出,這應該是當時蜀地的一處景點。這首詩寫得很美,詩曰:春教風景駐仙霞,水面魚身總帶花。薛濤的【海棠溪】,說明蜀地確實有很多海棠花,而杜甫不吟海棠詩,不是因為沒有看到海棠花,到底是什麼原因,已經無法探詢,是」詩聖「故意留給後世詩人的機會也說不定,否則,」詩聖「一落筆誰人還敢寫海棠詩呢!
  • 唐代僧人寫首詩,被大詩人改動一個字,僧人驚喜拜謝「一字之師」
    外國人對我國的古詩詞文化也有很大的興趣,英國還專門拍了《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吸引了很多國家愛好詩歌的人的注意。在外國朋友心中一個疑惑,說中國古代的詩詞,為什麼字那麼少?短短的五言絕句或七言絕句,就能成為偉大的詩人,太不可思議了。
  • 詩詞欣賞:「邊塞詩人」高適10首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盛唐是大唐王朝的鼎盛時期,也是唐詩發展的巔峰時刻。相信一提起盛唐詩人大多數唐詩愛好者,都會馬上想到「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如果再讓大家仔細回想一下,或許還會想起王維和孟浩然。
  • 巾幗不讓鬚眉,原來中國古代有這麼多女詩人青史留名
    中國歷史上到底有多少女性詩人?恐怕我們誰也說不清。有一些是名氣比較大,廣為人們所知,比如唐代四大女詩人:李冶、薛濤、劉採春、魚玄機。宋代四大女詞人李清照、朱淑真、張玉娘、吳淑姬。文學史上公認的第一位女詩人許穆夫人,朱熹考證的第一位女性詩人莊姜。
  • 從盛唐邊塞詩,看唐代詩人的風骨,探索唐代詩人任俠尚武的精神!
    唐代的邊塞詩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無論在文學藝術價值還是在歷史研究價值上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我們研究唐代文人思想、唐代歷史戰爭最珍貴的文獻。邊塞詩可以說是唐詩中地位最高的,最能體現「盛唐之音」、「盛唐氣象」。唐朝著名的詩人幾乎都有寫過邊塞詩。
  • 唐代詩人上千,此二人詩歌獨樹一幟,其詩讓李白扔筆跪拜!
    一千多年前的盛唐天寶年間,正在全國漫遊的大唐第一詩人李白,遭遇了詩人生涯從未有過的挫敗感——登上了神往已久的黃鶴樓,卻不能像在其他名勝古蹟前那樣題詩留念。是黃鶴樓未能引發詩人的詩興?恰恰相反。那天,李白專門選擇了日暮時分便以遠望的好時機,登上早已入夢的黃鶴樓。當他放眼蒼茫的楚天,面對著大江落日的美景,早已詩興大發。
  • 唐代最花心的詩人,離了四五次婚,寫了一首詩,李白都自嘆不如
    在唐代,說起渣男,你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元稹。少有人知的是,唐代還有一位「外貌協會」詩人,他只娶美女,見一個愛一個,娶一個丟一個,離了四五次婚,真是個渣男詩人。就是這個「渣男」詩人,卻寫出一篇傳誦千古的名篇——《黃鶴樓》,這位詩人就是唐代詩人崔顥。
  • 唐代詩人遊覽禪院,寫下一首禪意悠遠的詩,筆調古樸,意境渾融
    常建是唐代詩人,據說生於長安,開元十五年(727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然其一生仕途失意,來往山水名勝,漫遊古剎廟堂。過著清寂閒散的生活。其詩自然洗鍊,充滿禪意,只是大唐的詩人燦若星辰,他的光芒有些暗淡。他最廣為流傳的是這首詩:題破山寺後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你知道那些唐代的勵志詩嗎?
    你知道那些唐代的勵志詩嗎?勵志:奮志,集中心思致力於某種事業。而在風雲四起的唐代,勵志的故事不缺乏,勵志的古詩流傳至今的也有不少,今天,小編就簡簡單單向大家介紹幾首。《望嶽》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滕王閣序》唐朝駢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聲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贛江濱。
  • 白居易: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被譽為「詩魔」和「詩王」,他與元稹共同倡導了唐代中期的「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又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 一位唐代詩人寫下一首詠柳詩,因為詩作太有名,而被人們傳唱千年
    《詠柳》這首詩就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四年級下冊選編的一首古詩,詩歌的創作者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碧玉」和柳樹發芽的顏色的是如此的相似,所以這個比喻句相當貼切,不僅寫出了柳樹的鮮嫩新翠,而且還給人留下柳樹新發的淡雅之美。將柳樹說成「碧玉」,還是比喻修辭的巧妙運用,顯示出了柳樹的鮮嫩新翠。
  • 唐代詩人很經典一首「月亮」詩,中間2句渾融貼切,越讀越有滋味
    【臨其詩境】今天要說的這位詩人來自唐朝,名字叫做於良史,並不是一個多麼出名的詩人,在輸入法中打出「yuliangshi」也不會自動出現他的名字。他在唐肅宗年代當官,做到了侍御史,唐肅宗就是玄宗的長子李亨。後來在德宗貞元年間,又被徐州節度使張建封闢為從事。這就是史料上能夠查到的關于于良史的記載。
  • 唐代飲酒詩:唐代酒與詩的完美邂逅,醉了整個盛唐
    唐代文人士子以自己獨特的文學才華,把詩歌創作推上了藝術的巔峰,使得唐代詩歌既華麗璀璨又韻味悠長,在歷史的長河裡永遠閃耀著輝煌燦爛的光芒。唐代的酒遇到唐代的詩在唐代,還有一種東西很美,那就是唐代的酒。尤其是唐代的酒與唐代詩人的關係更是親密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