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欣賞:「邊塞詩人」高適10首詩

2020-12-11 騰訊網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1、別董大

唐代:高適

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徵途,迎接未來。

2、除夜作

唐代: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鬢明朝又一年。

高適素以邊塞詩人著稱,詩風渾厚雄放,這首《除夜作》卻詩風平易自然,全詩沒有一句生僻字句和華麗詞藻,也沒有塞外風景和異城奇觀,都是淺近的口語,表達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卻將他鄉遊子真實的感受寫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

3、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唐代:高適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這是一首送別詩,是詩人為送兩位被貶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勸慰鼓勵之意。勸藉二人盡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還,全詩情感不悲觀,也不消極。

4、塞上聽吹笛

唐代:高適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這首七言絕句,由雪淨月明的實景寫到梅花紛飛的虛景,虛實相生,搭配和諧,共同營構出一種美妙闊遠的意境。詩中的思鄉之情含蓄雋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盡。

5、營州歌

唐代:高適

營州少年厭原野,狐裘蒙茸獵城下。

虜酒千鐘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

這首絕句的藝術特點是構思上即興寄情,直抒胸臆;表現上白描直抒,筆墨粗放。在唐人邊塞詩中,這樣熱情讚美各族人民生活習尚的作品,實在不多,因而這首絕句顯得可貴。

6、聽張立本女吟

唐代:高適

危冠廣袖楚宮妝,獨步閒庭逐夜涼。

自把玉釵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詩題為「聽張立本女吟」,故「清歌一曲」實是吟詩一首。古詩本來能吟能唱,此處直題「清歌」二字,可見少女的長吟聽來必如清朗的歌聲般圓轉悅耳。

7、送李侍御赴安西

唐代:高適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

功名萬裡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

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這首送別詩最動人的地方,是融注於詩中的雄壯豪放之情,同時,詩人以意驅象,既有「飛蓬」、「鐵驄」的形象描繪,又有廣袤萬裡的空間描繪,這些超邁遒勁、雄渾闊大的形象,不僅體現了詩人感情的豪壯,同時也煥發出昂揚奮發的盛唐時代精神。

8、醉後贈張九旭

唐代:高適

世上謾相識,此翁殊不然。

興來書自聖,醉後語尤顛。

白髮老閒事,青雲在目前。

床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

全詩在章法上虛實結合,虛寫處內蘊豐富,而不顯得空虛;實寫處形象具體,但筆調輕靈,而無板滯膠著之感。這種巧妙的結合,使詩人的感情與詩中主人公的形象融為一體,產生出動人的藝術力量。

9、金城北樓

唐代:高適

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

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

垂竿已羨磻溪老,體道猶思塞上翁。

為問邊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無窮。

這首詩雖然充滿塞上煙塵,但究其根源,詩人寫的是自己懷才不遇的憂悶之情,與其他的邊塞詩所表現的內容和主題有所不同。

10、詠史

唐代:高適

尚有綈袍贈,應憐範叔寒。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這首詩敘事和議論結合,充滿情感。詩人在詩中發古之幽情,給人一種強烈的感受,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

相關焦點

  • 岑參和高適,同為大唐邊塞詩高手,到底誰更牛
    要說起唐朝的邊塞詩人,大家肯定要想到兩位齊名的大詩人,那就是岑參和高適,他們兩都曾投身於邊塞的軍旅生活,對邊塞的風土人情都有著珍貴的體驗,這給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但是,由於各自人生際遇不同,家庭背景各異,兩個詩人在寫作風格上也有一些不同。岑參的詩瑰麗雄奇,充滿著浪漫主義特色;而高適的詩悲壯蒼涼,渾厚深沉,體現出戰爭對於百姓所帶來的憂患。那麼,這兩位詩人都寫邊塞詩,誰更厲害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筆者認為尤其是《塞上》已經出現了「邊塞詩人」的萌芽。並且從這首五言古詩的意境上來看,不僅體現出現了霸氣豪邁的邊塞之感,而且也彰顯出了盛唐時期的壯闊之情。此時的高適雖然只是一介布衣,但是卻已經形成了大氣磅礴的家國情懷。「東出盧龍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萬裡,漢兵猶備胡。
  • 唐代四大邊塞詩人同臺對決,誰更勝一籌?
    唐代四大邊塞詩人都有那個在邊關從軍的經歷。今天讓這四位同臺來比試一下誰的邊塞詩更強更好!第一個亮相的這位不只是在邊關幹過好多年,平定安史之亂也是功不可沒的。一、高適: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寫邊塞,蒼茫而不悽涼,賦送別,荒渺而不悽切,皆脫前人窠臼,開一代詩風,其詩又以厚重深沉著稱,擅長古風,所寫邊塞詩在冰寒之中包含著熱力,在荒涼之中蘊涵著活力。
  • 2020寧夏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邊塞四詩人都有誰
    今天寧夏公務員考試網小編幫你們整理了邊塞四詩人都有誰常識,希望對你們的考試有所幫助。   邊塞詩人,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人,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其中以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四位善於邊塞詩創作,作品較為出名,因此史學其並稱為「四大邊塞詩人」。
  • 王昌齡:大唐赫赫有名的邊塞詩人,交遊甚廣,被稱「七絕聖手」
    這位聲名遠播的大唐邊塞詩人,就這樣無釐頭地冤死,卒年60歲。王昌齡不僅邊塞詩、送別詩寫得極好,閨怨詩生活詩也小有名氣,尤以善作"七絕"著稱,為人又豁達豪爽,喜交朋友,與文人、官吏、隱士和僧道等等都有往來。
  • 唐朝浪人高適,逆襲成高官,其詩能反映底層心聲,難能可貴
    高適作為盛唐時期的著名邊塞詩人,也是這些文豪中的一員,他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高適出生在普通人家,但他的人生閱歷很豐富。首先他就認識到,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走萬裡路的道理,於是年輕的時候喜歡到處遊玩,20歲就漫遊長安、梁、宋等地,二十八歲更是到邊疆去體驗邊塞生活。其次,高適認識到,還要與優秀的人在一起,才會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 王維明明是山水田園詩人,為何會寫出這麼多優秀的邊塞詩?
    王維(701-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他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並以詩名盛於唐代開元、天寶年間。 王維尤其擅長寫五言詩,他與好友孟浩然多詠山水田園之類的詩歌,因而他倆也被視為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
  •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戰爭不斷地進行,使人們關心邊塞,渴望了解邊塞,嚮往邊塞的生活,同時邊塞和內地的聯繫也增多,為人們出塞提供了條件。王昌齡、崔顥、王維、李白等詩人都曾涉足邊塞。還有一些詩人,希望通過出塞從軍的道路建功立業,如岑參、高適都曾投身幕府。
  • 登鸛雀樓書法欣賞 被贊為千古絕唱的經典詩詞
    書法與詩詞都是中國文化中的精髓,書法是線條的藝術,詩詞是語言的藝術,二者都是藝術創造,切是相輔相成的。唐詩宋詞養身,詩書畫印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書畫詩歌吟天地之美,而言不盡矣,詩詞可以激發書法的創作靈感,反之書法也是造就詩詞的意境升華。
  • 《出塞》,唐詩中七絕的壓卷之作,出自著名王昌齡邊塞詩人之手
    這首詩要注意兩個多音字,具體見下圖:二、譯文★關鍵詞讀熟了之後,就來了解詩的內容。詩「胡」的意思是「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見上圖。★說意思熟讀這首詩後,說一說這首詩寫了什麼?如果說不出來,就把下面的譯文讀讀,了解詩意。譯文只供參考,能敘述出大意就已經很棒,不要讓他們照書念經。
  •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來自哪首詩 明月何曾是兩鄉什麼意思
    這句詩詞引用自王昌齡的《送柴侍御》。日本舞鶴市長發文表示,非常擔心中國疫情,將繼續籌集口罩和防護服。據了解,這批物資已於2月9日抵達大連機場。  以下為王昌齡《送柴侍御》原文及解釋  送柴侍御  作者: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 這7首邊塞詩,是「盛唐氣象」最好的體現
    所謂邊塞詩,就是以邊關地區的風景和生活為題材的詩詞,據統計,《全唐詩》中現存的邊塞詩超過2000首。提到邊塞,我們會想到什麼?王維是唐朝最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的很多詩詞都是清新淡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但是他的這首《使至塞上》卻又是唐詩中最經典的邊塞詩之一。實際上,王維並沒有上過戰場,這首詩是他奉命去邊塞慰問將使時所作,詩中的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
  • 酒仙榜|酒俠 · 高適
    這首詩脫離了慣常送別詩的纏綿悽苦、欲去還留,胸襟豪邁雄闊,辭意直入人心,讓臨別不舍之情緒化為了慷慨激昂、樂觀積極的鼓勵,可謂別樹一幟,故而傳唱甚廣。其實,這首《別董大》共有兩首,其二是: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 岑參最簡短的一首邊塞詩,短短20個字,寫出了中華威風
    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的這首可謂邊塞詩中的經典之作。雖是為送別而寫,卻大開大合,豪情縱橫,這邊塞雪景壯麗無比,讀來令人逸興遄飛。
  • 豪邁奔放的邊塞詩,壯麗萬分的大雪紛飛,友人送別的不舍之情
    其中對於邊塞詩我們也是很熟悉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具體感受下唐代詩人岑參所寫的一首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詩是詩人在邊塞的時候寫的,因為當時他很受節度使的器重,所以在這一時期他寫了很多的邊塞讚美詩。在本首詩中,詩人自己有著很好的觀察能力,才能更好地把邊塞的美麗的景色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表達出來。
  • 王維是詩的全才?他能將邊塞、送別、山水和禪詩寫得出神入化
    王維和另外一個盛唐詩人孟浩然並稱為田園山水詩派別的大師,與孟浩然專業隱居、專業寫山水田園詩歌不同,王維詩歌體現了豐富多彩的風格和形式,可以說,當時盛唐流行的邊塞詩、送別詩、遊俠詩、山水田園詩等形式中,王維都有絕佳的作品,可以說,王維算得上是盛唐時代最為全面的、天才的詩人。
  • 浪子回頭的邊塞詩人李頎,盛唐詩人圈裡有他一席之地
    事實上,他跟王維、高適、王昌齡等著名詩人是好友,邊塞詩是他最主要的創作方向。李頎考中進士後任新鄉縣尉,也許感覺仕途無望,便很快辭官。此後雲遊山水,結交名士,過著半隱居的生活。在《全唐詩》中有李頎詩三卷,上文中《古從軍行》是其代表作之一。
  • 高適的邊塞詩《燕歌行》,不僅描寫戰爭的殘酷,更有對戰爭的反思
    高適,同岑參一樣,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不同的是,岑參的詩大多描寫塞外自然奇觀,而高適的詩更多的是描寫邊塞人文氣息。這首《燕歌行》便是高適的代表作之一,不僅描寫了激昂的鬥爭場景,更多的是充滿了對戰爭的反思,這也是《燕歌行》的意義所在。
  • 他只留下了六首詩,卻憑一首絕句力壓高適王昌齡,成為無冕之王
    開元年間的一個冬日,小雪霏霏,高適、王昌齡、王之渙三個詩人相約去酒樓喝小酒。酒興正酣時,忽然來了幾個梨園伶官,手裡拿著樂器,準備登臺獻唱。當時歌女們唱的大多是詩人們寫的詩歌。這三位詩人平日就一直暗暗較勁兒,正好今天趕上這機會,王昌齡便道:「我們三人在詩壇上也算赫赫有名了,但是一直沒分出高低。今天咱們就較量一番,聽聽這些歌女唱的詩,誰入選最多,誰就是老大」。王之渙和高適都沒有意見,於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就此拉開了序幕。
  • 高適:他曾自由自在布衣躬耕田,他也曾萬裡不惜死,仗劍走天涯
    高適,字達夫。唐朝時期大臣、邊塞詩人,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賞析:這兩首送別詩作於公元747年(天寶六年),當時高適在睢陽,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但在這兩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