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浪人高適,逆襲成高官,其詩能反映底層心聲,難能可貴

2020-12-19 醉東楓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繁榮昌盛的朝代之一,也是中華文化發展得最為燦爛的時期,在這段歲月中,湧現出了無數不同類型的文豪,他們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的不俗之作。高適作為盛唐時期的著名邊塞詩人,也是這些文豪中的一員,他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高適出生在普通人家,但他的人生閱歷很豐富。首先他就認識到,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走萬裡路的道理,於是年輕的時候喜歡到處遊玩,20歲就漫遊長安、梁、宋等地,二十八歲更是到邊疆去體驗邊塞生活。其次,高適認識到,還要與優秀的人在一起,才會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於是他結識了很多朋友,例如,杜甫、李白都是他的朋友,他們在一起談天說地,海闊天空。天寶三載,高適與李、杜同遊梁園,豪飲鬥詩談豔遇,結下親密友誼,成為文壇佳話。

高適立志高遠,素來「以安危為己任。」他20歲遊歷長安就是想找機會博取功名,只是不成功而已。之後他從來都沒有放棄過考取功名的信念,即使不在長安、身在邊塞,他都不忘記結識官員,以求得他們的舉薦,希望能考進公務員隊伍。就在唐朝開元二十二年的時候,已經三十二歲的高適又回到長安應徵,不過依舊是落第,之後又經過了多年的遊歷生活。到了四十六歲時,高適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他得到了太守張九皋的舉薦而出仕,之後在官場上的他可謂風生水起步步高升,用了十多年時間就高升為刑部侍郎了,同時還被封為渤海縣侯。不過在永泰二年的時候六十二歲的高適病逝,被追贈為禮部尚書。

高適作為一個詩人,由於他從小就生活在孤寂與困苦之中,於是養成了俠士直爽、豁達的個性,而且他又有很豐富的人生閱歷,又在邊塞的軍營待了很長時間,所以他的詩有很多是描寫邊塞士兵生活的,體現了一種高昂悲壯的藝術美。他的詩以七言歌為主,題材豐富,包括了邊塞詩、送別詩、憂民詩、詠懷詩、諷時詩等,基本都是用最樸實的文詞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看法。

例如高適在《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其九》中寫道:

「朝從北岸來,泊船南河滸。試共野人言,深覺農夫苦。去秋雖薄熟,今夏猶未雨。耕耘日勤勞,租稅兼舄滷。園蔬空寥落,產業不足數。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

此詩分三部分:前四句是作者的自述,寫行程路線及最突出感受,自北而南,滿目情形大體相似,可見「農夫苦」已成普遍現象;中六句是農民訴苦,具體描述農夫之苦況,除日日劬勞之外,再加天旱、租稅之雙重災難,無所收穫也就是必然的了;末二句自抒懷抱,雖有良策拯民,卻無由上達,於無奈中顯出強烈的民胞精神與失志之憤,表達了作者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自己欲救無門的憤懣心情。

這首詩是高適在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寶六載)夏秋間自淇上渡黃河歸至梁宋時所作。高適生活的開元、天寶年間,正是史稱的「盛唐」時代,國力強盛,經濟繁榮,一般人都沉浸在這表面的欣欣向榮的氣氛中,但高適卻能透過這表面的繁榮,深刻揭示出在「盛世」掩蓋下的尖銳矛盾,農民所受的苦難生活,也使我們看到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必然。這樣的題材,在盛唐詩人中大約以此篇為最早。

高適的詩歌,特點是很鮮明的:大多直抒胸臆,詩風淳樸豪放,粗獷有力,通常是描繪一幅宏偉的場面,再加以議論,充滿豪情和骨氣,「故朝野通賞其文。」《滄浪詩話》直接讚美:「高(適)岑(參)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而《舊唐書》則稱:「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所以,高適每有新作問世,粉絲們都爭先恐後稱讚傳播。

相關焦點

  • 詩詞欣賞:「邊塞詩人」高適10首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 岑參和高適,同為大唐邊塞詩高手,到底誰更牛
    岑參的詩瑰麗雄奇,充滿著浪漫主義特色;而高適的詩悲壯蒼涼,渾厚深沉,體現出戰爭對於百姓所帶來的憂患。那麼,這兩位詩人都寫邊塞詩,誰更厲害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先來看一下岑參的一首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 高適:不放棄的人生,成功可能遲到,但不會缺席
    「誰能向我伸出援手,解救我於危難之中啊?」李白這兩天,在絞盡腦汁地思考這個問題。他一遍一遍地翻看朋友圈,看了半天,也沒有發現一個靠得住的人。突然,李白一拍大腿,他興奮地說:「有了!我找高適!」他說的這個高適,就是大唐那個著名的邊塞詩人。
  • 酒仙榜|酒俠 · 高適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研究者認為董大或指董庭蘭,是當時有名的音樂家。這首詩脫離了慣常送別詩的纏綿悽苦、欲去還留,胸襟豪邁雄闊,辭意直入人心,讓臨別不舍之情緒化為了慷慨激昂、樂觀積極的鼓勵,可謂別樹一幟,故而傳唱甚廣。
  •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但是他在跨入詩壇和官場之後,卻以平步青雲的速度後來者居上,在所有唐朝詩人之中高適也是唯一一個,被冊封為「渤海縣候」的著名詩人。筆者認為高適之所以能以創作邊塞詩而聞名,除了與其大氣磅礴、雄渾有力的詩風有關係之外,其實還與他個人曾經的軍旅生涯有很大關聯。
  • 高適:他曾自由自在布衣躬耕田,他也曾萬裡不惜死,仗劍走天涯
    高適,字達夫。唐朝時期大臣、邊塞詩人,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詩意在慨嘆徵戰之苦,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利,使戰士受 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之間苦樂不同,莊嚴與荒淫迥異的現實。詩雖 敘寫邊戰,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士的將領。同時,也寫出了 為國禦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
  • 高適的邊塞詩《燕歌行》,不僅描寫戰爭的殘酷,更有對戰爭的反思
    高適,同岑參一樣,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不同的是,岑參的詩大多描寫塞外自然奇觀,而高適的詩更多的是描寫邊塞人文氣息。這首《燕歌行》便是高適的代表作之一,不僅描寫了激昂的鬥爭場景,更多的是充滿了對戰爭的反思,這也是《燕歌行》的意義所在。
  • 一首什麼樣的詩,竟讓詩聖杜甫讀之流淚?
    讀「漫捲詩書喜欲狂」則喜不自禁,讀「從此無心愛良夜」則惆悵失落,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則既悲且怒…… 唐詩中很多反映現實、表達悲情的詩讀來不僅僅情緒為之感染,甚至還催人淚下。比如戰爭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寫生活困頓的「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還有悼亡的「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等等都是催人淚下的名句。
  • 高適《送李少府,時在客舍作》賞析
    這首詩是高適所寫,題目叫《送李少府,時在客舍作》。看詩題就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要送走的這位仁兄姓李,叫什麼不知道,只知道他做的是縣尉的事。唐代人習慣稱縣令為明府,縣令手下有一文一武。文為縣丞,被稱為贊府;武為縣尉,被稱為少府。因此通過「少府」這一稱呼,我們就能知道他做的是縣尉,再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是如此。
  • 唐朝科舉考試失敗後寫的落第詩,孟郊的最悲慘,高適的最昂揚
    在科舉考試制度下,知識分子終其一生都在科場打轉,顏真卿的《勸學詩》說盡了知識分子一生的努力:「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於知識分子而言,科舉考試就是人生的終極意義。
  • 《歡樂頌》曲終 底層逆襲談何容易
    《歡樂頌》曲終 底層逆襲談何容易 2016-05-12 10:46:41來源:新京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尹璐
  • 大譜師:《高氏族譜》中高適家世後裔考述
    關鍵詞:高適;高適家世;高適年譜;高氏族譜;高崇文;韓愈 高適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贊之云:「當代論才子,如公復幾人?驊騮開道路,鷹隼出風塵。」[1]卷11下冊,466《舊唐書》本傳亦稱「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 杜甫的詩為何會落選?
    《河嶽英靈集》《中興間氣集》比較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詩壇風氣和主潮,《篋中集》也代表著一種新的思想動向,這些是當時比較重要的詩歌選本。杜詩亦在這三部詩選入選範圍之內,卻都先、後意外落選。原因何在?《河嶽英靈集》是被認為最能代表盛唐詩歌理想的詩選,盛唐詩壇重要人物基本入選其中。其序稱其收詩起於開元二年,止於天寶十二載,而這個時間正與杜甫創作前期重合。
  • 沈佺期《雜詩》,初唐五律名篇,影響了王昌齡、高適等盛唐詩人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作者】沈佺期(656~713),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官至太子詹事,人稱「沈詹事」。是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的宮廷詩人,多應酬、奉和之作。這一聯每一句都是三個名詞組合而成,「少婦」、「今春」、「意」如何?,「良人」、「昨夜」、「情」又怎樣?都省略了謂語動詞,是作者有意不言說?還是這情思本身無法言說?你品,你細品!既豐富了內容,也為讀者留下品味想像的空間。比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年將盡夜,萬裡未歸人」、「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等等,好詩應當如此,「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 江東時評|「作於細」方能「成其大」
    相反,迎難而上,辦法總比困難多,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戰勝困難。為政之要在於愛民,愛民之要在於察其疾苦。照理,帳號由參保患者自己提供,發生帳號與戶名不一致等錯誤,其後果應由參保者自行承擔。但沭陽縣醫保局並沒有消極等待,而是積極主動作為。這種憂群眾之所憂、急群眾之所急的工作作風,難能可貴,值得點讚。
  • 余光中:跨越距離的鴻溝,別樣的「鄉愁」沉澱成時代的心聲
    全書分為六個部分:古典文學論、較長的「正論」、各類藝術形式的評論及亡友悼文、為朋友後輩寫的序、賀文、慢活詩。余光中一生將詩歌、散文、評論、翻譯成為自己的「四度空間」,其文學生涯悠遠深沉、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余光中先生在寫作上的造詣值得我們借鑑學習。一、從中國古典詩詞中汲取精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華夏五千年的驕傲,東坡、李白、杜甫是歷代文人的楷模。
  • 唐代詩人上千,此二人詩歌獨樹一幟,其詩讓李白扔筆跪拜!
    其詩題材廣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善於選擇有典型意義的人、事和環境加以藝術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現實,揭露矛盾。多用比興、白描、對比等手法,常在結尾以重筆突出主題。體裁多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語言通俗凝練,富有民歌謠諺色彩。王建是大曆進士。門第衰微,早歲即離家寓居魏州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