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2020-12-12 明明漫談歷史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盛唐是大唐王朝的鼎盛時期,也是唐詩發展的巔峰時刻。相信一提起盛唐詩人大多數唐詩愛好者,都會馬上想到「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如果再讓大家仔細回想一下,或許還會想起王維和孟浩然。

不可否認這四位大詩人在盛唐時期,無論是名氣還是詩作都首屈一指。但是他們的詩歌風格,多以個人感慨以及寄情於山水為主。

雖然也有展現家國情懷的詩作,但要和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相比,仿佛總感覺少了那麼一點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

高適是盛唐時期大器晚成的詩人代表,相比較於其他顯赫於少年的詩人來說,他既沒有「神童」的稱號,也沒有在風華正茂之年入仕為官。

但是他在跨入詩壇和官場之後,卻以平步青雲的速度後來者居上,在所有唐朝詩人之中高適也是唯一一個,被冊封為「渤海縣候」的著名詩人。

筆者認為高適之所以能以創作邊塞詩而聞名,除了與其大氣磅礴、雄渾有力的詩風有關係之外,其實還與他個人曾經的軍旅生涯有很大關聯。

也正是因為「文武雙全」的個人魅力,才讓他在立功之後被封侯。所以後人又稱他為「詩侯」高達夫。

大器晚成的「詩侯」高達夫

1.「躬耕取給」與隱居苦讀

高適出生於盛唐「武周」年間的渤海蓨,小字達夫又字仲武。他的祖父高侃是唐朝時期的安東都護。高適生於大唐盛世之時的官宦家庭,這種時代背景和家庭影響,其實已經奠定了高適的人生基調,並且也讓他與「邊塞」結下了不解之緣。

高適二十歲的時候曾定居宋城「躬耕取給」,一個年僅二十歲的年輕人,居然過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生活。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除了與高適家庭較為殷實有關之外,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適與世無爭的書生性格。

在定居宋城「躬耕取給」階段,高適一邊下田耕地一邊讀書為樂,他的這種做法其實並非故作姿態。唐朝時期科舉取仕之風盛行,要想在唐朝出人頭地首先就要拿到敲門磚「進士及第」。只有成為進士之後才有資格,進行下一步考試並做官。

所以從高適隱居於宋城苦讀來看,其實他也一直都有考取功名之心。躬耕讀書的日子一直持續了八年之久,正所謂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享受繁華。在這期間高適創作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

2.寄情邊塞創作名篇《塞上》

(1)北遊燕趙之地,奠定邊塞情懷

公元730一年28歲的高適,開始了自己人生中的遊歷生涯。在北遊燕趙之地時寫出了很多優秀的詩篇,其中比較受後人推崇的有,《贈別王十七管記》、《塞上》、《薊門五首》等。

筆者認為尤其是《塞上》已經出現了「邊塞詩人」的萌芽。並且從這首五言古詩的意境上來看,不僅體現出現了霸氣豪邁的邊塞之感,而且也彰顯出了盛唐時期的壯闊之情。

此時的高適雖然只是一介布衣,但是卻已經形成了大氣磅礴的家國情懷。

「東出盧龍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萬裡,漢兵猶備胡。邊塵漲北溟,虜騎正南驅。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惟昔李將軍,按節出皇都。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常懷感激心,願效縱橫謨。倚劍欲誰語,關河空鬱紆」。

這首詩一共8句合計80個字,是高適五言律詩中的經典之作。「東出盧龍塞,浩然客思孤」,向東再走幾百裡就是盧龍要塞,在看到這個要塞的時候,突然想起了曾經浴血守護要塞的將士,以及曾經在盧龍塞發生過的戰爭。

(2)《塞上》一詩中的思想內涵

「亭堠列萬裡,漢兵猶備胡」,

「亭堠」指的是古代邊境上,用來瞭望敵情和監視敵軍的土堡。據《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朝廷﹞增緣邊兵郡數千人,大築亭候,修烽火」。這裡表面上寫的是盧龍塞上面的「亭堠」數量居多,但其引申義一卻是強調盧龍塞上的守邊力量強大。

「邊塵漲北溟,虜騎正南驅。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 實際上這兩句詩想強調的是,在國家大事上不能總是忍讓,如果長期如此只能越來越受欺負。「和親」指的是漢高祖時期與匈奴實行的「和親政策」。

雖然這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漢朝壓力,但是卻並沒有遏制匈奴的野心。高適之所以借用漢朝之事來寫唐朝的現狀,其實就是想表達邊塞重鎮,在地理和政治上的重要作用。

「惟昔李將軍,按節出皇都。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常懷感激心,願效縱橫謨。倚劍欲誰語,關河空鬱紆」,這四句詩歌都是高適的個人想像,他也想像飛將軍李廣一樣橫掃大漠,這樣國家就可以揚眉吐氣,而黎民百姓也可以安居樂業。

《塞上》是高適邊塞詩中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不僅寫出了蒼涼荒蕪的大漠場景,而且也通過對漢朝時期,能夠以武力拒敵的國家氣勢,來彰顯自己心中的報國情懷。

雖然這個時期的高適還非常年輕,而且也只是一個閒居於人山裡的隱士,但是這種思想以及情懷,為他後來能夠一掃賊寇,以及官居高位都打下了十分重要的基礎。

高齡書生的平步青雲之路

1.中年學詩的高適,「開掛」的詩歌人生

公元735年高適已經三十二歲了,相比較於唐朝時期的其他詩人來說,此時的高適不僅是一位大器晚成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高齡學子。這一年高適應徵趕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不幸落第。

這件事情要是放在其他詩人的身上,肯定又會用詩歌去表達自己的憤懣心情。但是高適則不然他不僅沒有感到傷心,而且還一頭扎入了他的詩歌海洋之中。唐朝開元二十四年三十三歲的高適,在邊塞詩歌的創作上再創佳績。

《淇上別業》、《酬陸少府》、《自淇涉黃途中作》等詩歌,都是在落第之後所作的詩歌,這些詩歌不僅更加完善了高適,在五言古詩創作上面的成就,同時也更加體現出了,他在詩歌之路上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第一次落第後兩年左右高適重返宋中,並且在這一年創作出了流芳百世的《燕歌行》。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首詩歌奠定了,高適在中唐乃至整個唐朝詩壇上的地位。同時你也是高適本人最得意的作品之。

2.《燕歌行》中的雄渾氣魄與邊塞精神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這是高適《燕歌行》詩中的前四句,雖然寫的是漢朝但實際上暗指的是唐代。唐朝邊境藍顏四起塵土飛揚,唐朝的好男兒們都去了邊境,誓不破賊不罷休。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戰士們在邊境地區與賊寇殊死搏鬥,但是那些不顧江山社稷的蛀蟲們的營帳中,不僅載歌載舞而且還有美人相伴。這不僅寫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同時也表達了高適對邊塞將士的同情。

「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習鬥」。

實際上這四句詩寫的也是,邊塞的環境和戰爭的殘酷場面。邊塞發生的戰爭不僅給國家造成了很大的危機,而且也給將士以及家屬,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徵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唐軍在與賊寇廝殺之時,只能看見雙方的刀刃和鮮血不斷地在空中飛舞。空氣中漂浮著令人恐懼的血腥味,但是唐軍將士為了報效國家,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

筆者認為在《燕歌行》這首詩歌的結尾之時,詩人高適筆鋒一轉,突然想起了他十分崇拜的李將軍,如果要是李將軍還在世,就算戰爭特別殘酷,也依然可以凱旋而歸。這種「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邊塞精神,讓高適的詩歌意境再一次得到了升華。

3.《塞上聽吹笛》的蒼涼之意

《塞上聽吹笛》是高適眾多邊塞詩中的又一力作。「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胡天」指西北邊塞地區,在唐朝時胡人居住的地方被稱為「胡天」。

「塞上」實際上與其同名詩歌,《塞上》意思相同都是指涼州一帶。實際上這首詩以「笛聲」為中心,描寫了詩人以及戍守邊疆的將士們,聽到笛子聲之後的思鄉之情。

在冰天雪地的胡天之中,能夠聽到如此悠揚婉轉的笛聲,頓時就讓人想到了遠在長安的家鄉。

「梅花何處落」是全詩的中心句。實際上這是一句有一語雙關之意的詩句,既指詩人在想像中見到梅花,同時也指用笛子吹走的《梅花落》。雖然是一種虛虛實實的描寫,但是詩歌中所蘊含的感情卻十分真摯。

3.四十六歲的丘尉,詩人中的渤海縣侯

唐朝玄宗天寶八年也就是公元749年,已經年僅46歲的高適才入仕為官。但是與其他文人的宦海沉浮不同,高適從入仕以來就一直平步青雲。從一個小小的「丘尉」開始,高適四十九歲任幕府書記、五十二歲拜左拾遺又轉監察御史。

五十三歲是雖然遇到了「安史之亂」,但由於高適隨玄宗至成都,遂被擢諫議大夫。唐朝肅宗至德二年五十四歲的高適,討平永王后被受命參與討安史叛軍,五十六歲出任彭州刺史,五十七歲改任蜀州刺史,六十歲又遷任劍南節度使。

筆者認為從高適四六歲開始入朝為官,在短短的十幾年的時間內,從一個小官一路綠燈,最終升遷為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高適的升遷之路不僅讓人有一種眼紅的感覺,而且也充分證明了高適的個人才華。

結 語

高適是整個唐朝詩壇上唯一一個封渤海縣侯的詩人,雖然「封侯」也與其仕途坦蕩有很大關係。但是作為一位大詩人,他能夠將自己的報國思想,以及對邊塞戰爭的憎惡,和對戍邊將士們的同情,都用詩歌的方式表達出來,也足以鑑證這位大詩人的詩歌地位和成就。

高適雖然專工邊塞詩並且以邊塞詩而文明,但是他的詩歌主題涵蓋範圍特別廣,而且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以及深刻意義,不僅對當時唐朝的詩歌文化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對後世邊塞詩人的創作風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領路人作用。

【參考文獻】

王徵《岑參與高適邊塞詩的異同比較研究》

劉梅蘭《尚質主理——高適邊塞詩淺析》

樊華《淺析高適邊塞詩中的情景交融》

佘正松《單刀入燕趙,棲遲愧寶刀——論高適兩次赴薊北的邊塞詩》

相關焦點

  • 從盛唐邊塞詩,看唐代詩人的風骨,探索唐代詩人任俠尚武的精神!
    唐詩中的「邊塞詩」最能體現唐朝文人尚武的特質。邊塞詩是唐詩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全唐詩》五萬餘首詩歌中有兩千多首是邊塞詩。邊塞詩是以邊塞生活為主要題材,涵蓋戰爭、和平、愛國、獻身、邊塞、風光、民族、軍政、思鄉、親情、牽掛等諸多方面。
  • 詩詞欣賞:「邊塞詩人」高適10首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 初唐詩人奠基,盛唐詩人開拓:邊塞詩壯大於唐朝絕非偶然
    他們的邊塞詩中,充滿了這種渴望得到君王一顧、以布衣直取卿相的功名欲望。 在盛唐邊塞詩中,表現功名欲望也是十分普遍的。 但是,盛唐詩人在表現功名欲望的同時,往往能夠寫出一種更遠大、更明確的社會理想,表現出對社會的更強烈的責任感。
  • 唐代四大邊塞詩人同臺對決,誰更勝一籌?
    都說唐代為強盛的時代,但是連年同吐蕃、突厥打啊打啊,打打交好一下,再打,然後再交好再打,打到滅國都沒繼續。那些守邊徵戰的將士太難了。但是正是他們讓中原有了和平的時期。唐代四大邊塞詩人都有那個在邊關從軍的經歷。
  • 《邊塞風光,畫在邊塞詩裡》文/木若水(遼寧)
    在對外並非總佔優勢地位的盛唐,邊塞詩中更是產生了許多傑作,這與盛唐進取雄放的風氣不無關係。這一時期的代表詩人有:王昌齡、高適、岑參等。初盛唐邊塞軍旅詩 繁榮的原因: 一方面在於強大的邊防和 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 另一方面在於建功立業的 壯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筆從戎,赴邊 求功。正如楊炯詩句「寧為 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 晚唐邊塞詩,迴蕩著王朝的悽厲餘韻
    說起唐朝的邊塞詩,人們往往聚焦於昂揚壯大、雄奇豪邁的以岑參、高適、王昌齡為代表的盛唐歌行體或七言絕句,後雖逐漸將視角轉至深邃古拙、哀婉悲怨的以李益、盧綸等為代表的中唐以五古、五律為主要形式的邊塞詩。似乎邊塞詩到此便戛然而止。但細讀整個唐代邊塞詩,雖然晚唐邊塞詩隨著文運、世運而日漸衰落,但的確也還存在一個相當長的延續過程。
  • 2020寧夏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邊塞四詩人都有誰
    今天寧夏公務員考試網小編幫你們整理了邊塞四詩人都有誰常識,希望對你們的考試有所幫助。   邊塞詩人,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人,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其中以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四位善於邊塞詩創作,作品較為出名,因此史學其並稱為「四大邊塞詩人」。
  • 邊塞詩中融情於景手法的運用及賞析
    到唐代,一批詩人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徵戰生活,後人稱他們為「邊塞詩人」,形成了「邊塞詩」,代表人物有:高適、岑參、王昌齡。這些詩人常用融情於景的的表現手法,將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正面不著一字,全然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發感情。這種手法的運用使詩歌蘊藉悠遠、情豐意密。邊塞詩中所呈現的景物飽含詩人的情感,即詩中意象。詩人常常選取的邊塞意象有哪些呢?
  • 王維明明是山水田園詩人,為何會寫出這麼多優秀的邊塞詩?
    王維(701-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他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並以詩名盛於唐代開元、天寶年間。 王維尤其擅長寫五言詩,他與好友孟浩然多詠山水田園之類的詩歌,因而他倆也被視為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
  • 這7首邊塞詩,是「盛唐氣象」最好的體現
    邊塞詩是唐詩中特別重要的一個分類。所謂邊塞詩,就是以邊關地區的風景和生活為題材的詩詞,據統計,《全唐詩》中現存的邊塞詩超過2000首。提到邊塞,我們會想到什麼?王維是唐朝最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的很多詩詞都是清新淡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但是他的這首《使至塞上》卻又是唐詩中最經典的邊塞詩之一。實際上,王維並沒有上過戰場,這首詩是他奉命去邊塞慰問將使時所作,詩中的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
  • 這位唐代大詩人偏愛寫歌詞,比方文山早了1200多年!
    這位唐代大詩人偏愛寫歌詞,比方文山早了1200多年!
  • 唐朝浪人高適,逆襲成高官,其詩能反映底層心聲,難能可貴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繁榮昌盛的朝代之一,也是中華文化發展得最為燦爛的時期,在這段歲月中,湧現出了無數不同類型的文豪,他們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的不俗之作。高適作為盛唐時期的著名邊塞詩人,也是這些文豪中的一員,他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 王昌齡:大唐赫赫有名的邊塞詩人,交遊甚廣,被稱「七絕聖手」
    王昌齡與高適、王之渙三大邊塞詩人的交往還成就了一個經典的趣談:旗亭畫壁。王昌齡與高適、王之渙在長安相聚時,找了一家酒亭小飲,恰好碰上四位嫵媚的梨園女子在演奏名曲。三位詩人來了興趣,欲比個高下,道:這些歌女的唱詞中,誰的詩句點唱得多,誰就是當之無愧的大唐第一邊塞詩人。
  • 酒仙榜|酒俠 · 高適
    史書上說高適少家貧、性落魄、不治生事,看來他沒能享受到祖蔭護佑。二十歲左右,高適到過長安,後遊歷梁宋,便定居在宋城,躬耕自給,一住七八年。二十八歲時,高適遊歷燕趙,先後曾打算投軍朔方節度副大使及幽州節度使幕府。三十二歲時應徵赴長安參加科考,不中。三十五歲在返回宋城途中,作《燕歌行》: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 高適:不放棄的人生,成功可能遲到,但不會缺席
    我找高適!」他說的這個高適,就是大唐那個著名的邊塞詩人。你可千萬別小看這位高大人,人家不光會寫詩,還是這次鎮壓永王叛亂的總司令,後來還成了詩人中唯一的侯爺。它更側重於表現戰爭的慘烈,側重在恢弘的戰爭場景中,再現個體悲壯的犧牲和苦難,並對這種苦難給予深沉悲憫的人性關懷。同時,它還對不恤士兵、沉醉歌舞的將領,進行了辛辣地揭露和諷刺,因此《燕歌行》被譽為高適的「第一大篇」,也是唐代邊塞詩歌裡程碑式的「良心之作」。
  • 常識積累:中國古代詩人別稱
    一 詩人別稱 1.詩仙——李白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
  • 高適的邊塞詩《燕歌行》,不僅描寫戰爭的殘酷,更有對戰爭的反思
    高適,同岑參一樣,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不同的是,岑參的詩大多描寫塞外自然奇觀,而高適的詩更多的是描寫邊塞人文氣息。這首《燕歌行》便是高適的代表作之一,不僅描寫了激昂的鬥爭場景,更多的是充滿了對戰爭的反思,這也是《燕歌行》的意義所在。
  • 古代邊塞詩的豪情漫捲之意境
    駱賓王在其詩《晚度天山有懷京邑》中,描述了從戎在外的濃重思鄉情結。「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華",詩人攀登天山,一路辛苦跋涉,及至登頂而望,肯定視野開闊,景色壯觀。但詩人卻由此而想及京邑之地的自然風貌。「雲疑上苑葉,雪似御溝花」,天山上堆積翻卷的雲,竟如京城上林苑的濃濃樹葉,無風而飄的雪花看似護城河面微微蕩漾的瓣瓣落花。
  • 浪子回頭的邊塞詩人李頎,盛唐詩人圈裡有他一席之地
    古從軍行唐代 · 李頎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事實上,他跟王維、高適、王昌齡等著名詩人是好友,邊塞詩是他最主要的創作方向。李頎考中進士後任新鄉縣尉,也許感覺仕途無望,便很快辭官。此後雲遊山水,結交名士,過著半隱居的生活。在《全唐詩》中有李頎詩三卷,上文中《古從軍行》是其代表作之一。
  •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盛唐的邊塞詩,無論是寫行役、徵戍、戰爭,還是寫自然風光、邊地風情,大都表現了詩人們追求功名、嚮往邊塞的愛國主義感情。它與盛唐詩壇其它佳作一樣,體現了「盛唐氣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折光。——錢鍾書在盛唐這種社會氛圍中,詩人們必然受到感染,他們積極進取的熱情往往表現在描寫邊塞戰爭,歌頌愛國主義精神的詩歌中。隨著以高適、岑參為主的邊塞詩派的興起,帶著盛唐時代氣息的邊塞詩篇大量湧現,它以高昂的激情,雄健的筆力,嶄新的思想境界,豐富多彩的內容,在盛唐詩壇上放射出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