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大唐赫赫有名的邊塞詩人,交遊甚廣,被稱「七絕聖手」

2020-12-19 少讀紅樓

王昌齡,字少伯,公元698年出生於山西太原,公元757年從龍標尉任上返回家鄉,途經亳州時,遇上粗暴的亳州刺史閭丘曉,莫名其妙地被他拳打腳踢致死。其死因據《唐才子傳》說,(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裡,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

這位聲名遠播的大唐邊塞詩人,就這樣無釐頭地冤死,卒年60歲。

王昌齡不僅邊塞詩、送別詩寫得極好,閨怨詩生活詩也小有名氣,尤以善作"七絕"著稱,為人又豁達豪爽,喜交朋友,與文人、官吏、隱士和僧道等等都有往來。

無論是知己還是普通的朋友,無論是名人還是名不經傳的人,他都真誠以待。一生留下了許多與朋友真摯往來的詩作與佳話,其送別詩就有52首留存於世,時稱名震大唐的"七絕聖手"、"詩家天子"。

一、平淡坎坷的入仕之路

出生於貧苦農家的王昌齡入仕較晚,走了一段有別於常人的青春之路。他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學霸"類型,幼時也不怎麼喜歡讀書,但天資聰穎,有獨特的理想與抱負,打算趁年輕飽經歷練後再追求事業。

於是,他在23歲之前,在家鄉太原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23歲時,離家到嵩山學道,感受了3年的道家隱居式生活。26歲時,毅然投筆從戎,到西北邊地當了一名戍邊軍人,白天縱馬巡邊,晚上揮筆寫(邊塞)詩,體驗了幾年的邊塞生活。

直到公元727年,王昌齡快滿30歲了,才趕赴京城長安應試,運氣還好,得以一舉高中進士及第。

朝廷給王昌齡的第一份工作是秘書省校書郎,也就是國家圖書館館員。公元731年,34歲的王昌齡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公務員考試,又考中,得任博學宏辭,後升遷為河南汜水縣尉,也就是汜水縣公安局長。3年後,再遷任江寧丞,相當於南京市江寧縣的縣令。

在江寧任上幹了4年,因言事犯上而獲罪,41歲的王昌齡遂被流放嶺南。所幸,次年遇"天下大赦",得以北還,後又續任江寧丞。

這次又任了4年,還是因言犯事,被貶到偏遠的夜郎地區任龍標尉(龍標,一說是今天的貴州錦屏,一說是湖南黔陽)。

王昌齡任龍標尉任了8年,59歲時,他申請退休"告老還鄉",獲準後,便從龍標出發,一路遊歷,在次年十月路經毫州時不幸遇害。河南節度使張鎬後來為他申了冤,報了仇。

這亳州刺史閭丘曉,原本是一個"垃圾人",一向傲慢,看不起文人,就連他的上司,河南節度使張鎬因布衣出身,閩丘曉也看不起,不願聽令。

公元757年,張鎬奉詔平定"安史之亂",令亳州刺史閭丘曉率兵速解"宋州之危",閭丘曉還是故意拖延時間,按兵不動。張鎬便以其貽誤軍機處死。閭丘曉臨死前曾乞求"有親,乞貸餘命",被張鎬一句話封答:"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

自負的閩丘曉死了,死得好,大快人心。只可惜,王昌齡被冤死,真真讓人悲憫!

二、與友人的唱和往來

王昌齡結識並友好往來的名詩人很多,如孟浩然、李白、王維、岑參、高適、王之渙等。王昌齡與孟浩然、李白之間的交往還形成了令人感慨的"失孟交李"的千古軼聞。

王昌齡在42歲時從嶺南北歸途中,在巴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岳陽遊歷時,與大詩人李白(時年38歲)相遇,兩人惺惺相惜,一見如故。王昌齡即作《巴陵送李十二》一詩相贈李白: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王昌齡後來貶任龍標尉後,李白為之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給予勉勵,表達了好友之間的一片深情: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兩人作別後,次年,王昌齡到襄陽,拜訪好友也是有名的大詩人孟浩然。孟浩然一見故友來訪,分外高興,不顧自己的疽病還沒好,便殺雞宰羊招待,還安排了一頓海鮮。

王昌齡離別時,孟浩然為之寫詩送別:洞庭去遠近,楓葉早驚秋。峴首羊公愛,長沙賈誼愁。

沒想到,孟浩然竟因為陪好友王昌齡吃了海鮮,癰疽復發,不久,不治而逝。孟浩然過世的噩耗傳來,王昌齡還在返回長安的途中,悲痛萬分,充滿了自責、懊喪:

相聚時,你我真不該痛飲,大吃大喝,還吃什麼海鮮喲,對不起,對不起,我的好友,我的孟夫子……

這就是王昌齡"失孟交李"的軼聞。

後來,王昌齡從京城長安趕赴江寧任職時,結識邊塞詩人岑參,兩人情趣相投,成為"忘年交"。那時的王昌齡是岑參的偶像,岑參還是一個小年輕,小王昌齡二十歲,對王昌齡仰慕不已,專程寫了一首送別詩《送王大昌齡赴江寧》感懷:

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明時未得用,白首徒攻文。……潛虯且深蟠,黃鵠舉未晩。惜君青雲器,努力加餐飯。

王昌齡也回了岑參一首五言詩《留別岑參兄弟》表意:

江城建業樓,山盡滄海頭。副職守茲縣,東南棹孤舟。日西石門嶠,月吐金陵洲。追隨探靈怪,豈不驕王侯。

王昌齡與高適、王之渙三大邊塞詩人的交往還成就了一個經典的趣談:旗亭畫壁。

王昌齡與高適、王之渙在長安相聚時,找了一家酒亭小飲,恰好碰上四位嫵媚的梨園女子在演奏名曲。三位詩人來了興趣,欲比個高下,道:這些歌女的唱詞中,誰的詩句點唱得多,誰就是當之無愧的大唐第一邊塞詩人。

於是,歌女每點唱到她們三人中的詩句,誰就在牆壁上畫一下。當王昌齡劃了兩下、高適劃了一下時,王之渙沒聽到自己的詩句被點唱,臉面上就有些掛不住,便對王昌齡、高適二人說,哪幾個丫頭片子,所唱的不過是"下裡巴人"不入流的歌曲,下一位,那個最漂亮的歌女,一定會唱"陽春白雪"之類的雅句,就會有我的。王昌齡、高適哈哈大笑說,期待。

果然,輪到這位最漂亮的歌女唱時,便唱起了王之渙最有名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就是"旗亭畫壁"的由來。

王昌齡還與"詩佛"王維深交,他們"青龍寺和詩"的故事亦很感人。

公元743年,45歲的王昌齡應邀與王維、裴迪等人一道遊青龍寺,拜訪高僧曇壁上人,彼此吟詩以和。尤以王昌齡的"青龍寺和詩"寫得最好,他所寫的《同王維集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五韻》,不僅很好地見證了好友之間的真誠往來,還表達了嚮往圓通處世的佛學境界:

本來清淨所,竹樹引幽陰。簷外含山翠,人間出世心。圓通無有象,聖境不能侵。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天香自然會,靈異識鍾音。

與王昌齡往來的名不經傳的普通人也很多,如辛漸、皇甫嶽、狄宗享等。"一片冰心"就源於王昌齡與朋友辛漸往來的故事。

王昌齡第二次任江寧丞時,已四十多歲,貶任到此,心情低落,在送朋友辛漸遠行時,作了《芙蓉樓送辛漸》表明心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貶任龍標尉路過南陵時,好友皇甫嶽接待了他。臨別時,王昌齡為之寫下:與君同病復漂淪,昨夜宣城別故人。明主恩深非歲久,長江還共五溪濱。

朋友狄宗享要遠行,王昌齡為之置酒餞行,亦寫下《送狄宗享》:秋在水清上暮嬋,洛陽樹色鳴皋煙。送君歸去愁不盡,又惜空度涼風天。

王昌齡就是這樣一個重情義的豪爽詩人,即便朋友名不經傳,一樣熱情,真誠相待。他給普通朋友也寫了很多首送別詩,就不再一一例舉了。

三、大唐赫赫有名的邊塞詩人

王昌齡與高適、岑參、王之渙並稱為大唐"四大邊塞詩人"。

王昌齡的邊塞詩,主要寫於26歲後的幾年間。那時,他是一名戍邊戰士,在河隴、玉門關一帶體驗了西北邊塞壯闊的大漠、戈壁風光,感動於戍邊將士風餐露宿守衛邊防可歌可泣的鐵血精神,為之寫下了一系列有名的邊塞詩名篇,如《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千古絕唱唱出了將士們守邊的心聲,被認定為唐代七絕邊塞詩的壓卷之作。

還有《從軍行》,王昌齡共寫了七首,尤以《從軍行》(其四)更讓人品味從軍的壯志豪情: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可以說是邊塞詩的奠基者,在楊炯、陳子昂等初唐詩人所寫邊塞詩的激勵下,把邊塞詩的創作推進了一步,後來高適、岑參、王之渙等大詩人又繼續開拓,形成了唐朝詩壇極其重要的流派一一邊塞詩派。

不過,王昌齡的邊塞詩風格又有別於高適、岑參、王之渙。高岑二人都以長篇見長,高適的詩多激情昂揚,岑參的詩則偏重於雄奇瑰麗。

王之渙的邊塞詩僅有3首,極大氣磅礴,多浪漫主義。而王昌齡卻另闢蹊徑,以短詩見長,著重以"七言絕句"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凌雲壯志和含蓄深沉的擁軍情懷。

四、頗有特色的閨怨詩和生活詩

王昌齡除送別詩、邊塞詩流傳千古外,他的閨怨詩生活詩其實也寫得不錯,小有名氣。

代表作如《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閨怨》其實是王昌齡在三十多歲時考中了博學科榜首後只任了一個小官時的感慨,懷念二十幾歲時馳騁邊塞時的美好,隱隱有豪情被吞噬的悔意,懷念在邊塞當兵那幾年最為難得的神採飛揚。

還有《西宮春怨》,也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吐露了懷才不遇的意思: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斜抱雲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王昌齡晚年貶到龍標時,曾寫有一首有名的《採蓮曲》,清新明快地勾畫了採蓮女在荷塘歡快勞作時的場景,別有一番生活情趣: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作者:李大奎,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

相關焦點

  • 《出塞》,唐詩中七絕的壓卷之作,出自著名王昌齡邊塞詩人之手
    詩「胡」的意思是「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見上圖。★說意思熟讀這首詩後,說一說這首詩寫了什麼?如果說不出來,就把下面的譯文讀讀,了解詩意。★聊體裁《出塞》是一首七言絕句,而且是唐詩中最好的七絕,被稱為七絕的壓卷之作。前邊,通過這個簡單的思維導圖來複習好好幾詩律詩和絕句,大家應該都能區分七律、五律、七絕和絕了。
  • 邊塞詩人的磅礴大氣:王昌齡的《出塞》體現了怎樣的家國情懷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出塞》(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唐開元進士。詩作多寫邊塞軍旅生活。有「七絕聖手」之稱。注釋:1.龍城飛將:指漢代「飛將軍」李廣。龍城,指盧龍城(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 王昌齡最著名的送別詩,情真意切,最後七字道出詩人不變的初心
    在初唐、盛唐尚武精神和崇尚軍功社會風氣的影響下,王昌齡從青年時代就充滿了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王昌齡是一名優秀的邊塞詩人,他生於唐朝,因擅長寫七絕詩而被稱為「七絕聖手」。王昌齡他出身貧寒,他的一生經歷了不同的角色轉化,他當過農民,種過地,也到過嵩山學過道,他懷揣著夢想出徵邊塞,也高中進士當過校書郎,他出生在繁盛的大唐,他有著愛國的夢想和遠大的抱負,他渴望建功立業,自願前去邊塞保衛邊疆。他在大漠度過了自己最美好的年華,日子雖然艱辛,卻鍛鍊了他的意志。大漠與風沙,戰爭與死亡,造就了歷史上這位偉大的邊塞詩人。
  • 詩鬼、詩傑、詩豪、詩佛、詩魔、詩神和七絕聖手分別是誰呢?
    那麼你們知道詩鬼、詩傑、詩豪、詩佛、詩魔、詩神和七絕聖手分別是誰呢?1.詩鬼:李賀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 「青山一道同雲雨」,最近走紅的兩行詩,出自大唐七絕之王
    唐代詩人王昌齡也有兩句詩隨著火出圈。在海外支援中國抗疫的一批醫療物資包裝箱上,寫有《送柴侍御》一詩的名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是王昌齡被貶龍標(今湖南黔陽)時期寫的一首送別詩。當時,詩人的朋友柴侍御正要從龍標乘船前往武岡(今湖南武岡)。
  • 2020寧夏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邊塞四詩人都有誰
    今天寧夏公務員考試網小編幫你們整理了邊塞四詩人都有誰常識,希望對你們的考試有所幫助。   邊塞詩人,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人,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其中以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四位善於邊塞詩創作,作品較為出名,因此史學其並稱為「四大邊塞詩人」。
  • 王昌齡送別友人後,寫下一首七言絕句,千年後成了高考作文題
    這兩句出自唐朝「七絕聖手」王昌齡的《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 王昌齡《出塞》詩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聞道龍標過五溪」中的「龍標尉」就是王昌齡。詩歌創作背景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後,文人掀起了從軍熱以求邊功。
  • 王昌齡《出塞》注音,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想起了誰
    王昌齡,字少伯。世稱王江寧、王龍標。王昌齡與高適、岑參、王之渙等人同為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擅長七言絕句,時有「七絕聖手」、「詩家夫子」之稱。有《王昌齡集》。樂府舊題《出塞》,其傳統寫法都是歌詠徵戍之事。原作共兩首,這是第一首。
  • 王昌齡的「小清新」
    而在唐朝有一個詩人是王昌齡,他以邊塞詩聞名,與同時代的邊塞詩人相比,他是岑參、高適的前輩,毫不猶豫說他是邊塞詩的鼻祖也不為過。「秦時明月漢時關」、不破樓蘭終不還」等膾炙人口的邊塞詩都出自於王昌齡。然而,鮮少有人知道王昌齡如雨後空山一樣的清新小詩,它們的詩趣毫不遜色,在眾多的小詩中,王昌齡寫過兩首《採蓮曲》,至今活靈活現。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王昌齡《採蓮曲》(其一)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溼衣。
  • 《從軍行七首》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 [唐]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裡愁。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 孤月總與愁相伴,王昌齡詩作中的孤月情懷
    導語:有著"七絕聖手"之稱的王昌齡在七絕詩的創作上有著眾人目所能及的成就。他所作的詩在氣勢上雄渾高昂,格調激蕩澎湃,將七絕詩引向一個新的高峰,作為唐朝詩人的標杆,屹立在詩壇。喜歡王昌齡詩作的讀者朋友都知道他的作品以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三類居多,在王昌齡的邊塞詩中,常常會出現月亮的形象,用以強化出徵塞外軍人獨在異鄉的孤寂之情。無獨有偶,在唐代的閨情宮苑以及邊塞類的詩作中,都會出現月亮的身影,將"孤"、"怨"的意境融入其中。
  • 10首精美絕倫的七絕詩,跨越千年而來!
    七言絕句,簡稱七絕,是我國傳統詩歌體裁,源於南北朝樂府民歌,成熟於唐代。由於篇幅短小,所以語句多精煉含蓄,聲律抑揚頓挫,非常適合誦讀吟詠。 從軍行 說起七絕詩,就不能不提王昌齡,這位盛唐時代的七絕聖手。
  • 未來講堂|王昌齡《出塞》 誦讀:田連元
    今天,由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老師為大家誦讀和賞析的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作品《出塞》。點擊收看出塞作者|王昌齡(唐) 誦讀|田連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作品賞析撰稿人|馮傾城作者王昌齡(698-757),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一說并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授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
  • 西安大唐不夜城裡的大國巨匠都有誰?(第一部分)
    以眾多高水準、重量級的大型展覽展示了自己的藝術實力,並於2020年1月1日當天開放全新展館—中國年文化館,此館是以展示年文化為主體的科學文化場館,在這裡不僅可以讓您感受這一脈相傳,生生不息的盛世中國年,同時還能夠讓您了解到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的歷史沿革及發展變遷,講述屬於大唐不夜城的「歷史記憶」。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有朋友問: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什麼是樂府詩?樂府是古代音樂機關,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為什麼朝廷會專門設置一個音樂機關來管理詩歌和音樂?是不是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廣電總局?
  • 王昌齡很罕見的一首七律,語言淺顯,卻寓意深遠
    王昌齡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聞名,人稱其為七絕聖手。王昌齡28歲進士及第,雖然才華超凡,但一生仕途坎坷。他曾經被流放到嶺南,後來又擔任江寧丞,這期間他與李白、孟浩然、岑參等著名詩人都有詩歌唱和。
  • 王昌齡被貶龍標之時,寫下《送柴侍御》,後兩句成贈別的千古名句
    許多中國網友見詩後感嘆「中國文化在日本」,可是他們並不知道這兩句是地道的唐詩,作者是唐代大詩人王昌齡。王昌齡是唐代開元、天寶年間非常著名的詩人,著名的「七絕聖手」。唐人對他的評價僅次於李杜二人,元人辛文房稱他為「詩家天子王江寧」。
  • 唐代四大邊塞詩人同臺對決,誰更勝一籌?
    唐代四大邊塞詩人都有那個在邊關從軍的經歷。今天讓這四位同臺來比試一下誰的邊塞詩更強更好!第一個亮相的這位不只是在邊關幹過好多年,平定安史之亂也是功不可沒的。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高適邊塞詩成就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