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唐代為強盛的時代,但是連年同吐蕃、突厥打啊打啊,打打交好一下,再打,然後再交好再打,打到滅國都沒繼續。
那些守邊徵戰的將士太難了。
但是正是他們讓中原有了和平的時期。
唐代四大邊塞詩人都有那個在邊關從軍的經歷。今天讓這四位同臺來比試一下誰的邊塞詩更強更好!
第一個亮相的這位不只是在邊關幹過好多年,平定安史之亂也是功不可沒的。
一、高適: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
寫邊塞,蒼茫而不悽涼,賦送別,荒渺而不悽切,皆脫前人窠臼,開一代詩風,其詩又以厚重深沉著稱,擅長古風,所寫邊塞詩在冰寒之中包含著熱力,在荒涼之中蘊涵著活力。
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高適邊塞詩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歌頌了戰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也寫出了他們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嚮往和平的美好願望,並揭露了邊將的驕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憂國愛民之情。
01、塞上聽吹笛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即使如今的戍邊將士又何嘗聽到有關故鄉的音樂,遇到故鄉人,聽到故鄉事,也不由思鄉心切嗎?我們要尊重古代歷朝歷代的戍邊將士,雖然他們有一方面是守衛統治階層的利益,但是百姓最希望的是安居樂業,他們也讓百姓安居樂業不受戰亂之苦。
02、塞下曲
結束浮雲駿,翩翩出從戎。且憑天子怒,復倚將軍雄。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青海陣雲匝,黑山兵氣衝。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萬裡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先是繪製出壯麗的沙場徵戰之景,渲染出宏闊悲壯的氛圍。後篇則是表達自己的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萬死不辭,要成為描像麒麟閣的立功之臣,並且十分嘲笑那些文臣,只會讀經書,不能真的殺敵報國,可嘆這些文人參不透這點的話只會白白的衰老而去,不能名留青史。在現今,那些靡靡之音者雖然整天指點江山,但是真要實打實的還是要靠像高適這樣的熱血青年,他們更嚮往徵戰沙場,衛國戍邊。高適的《塞下曲》在如今又何嘗不是一樣在嘲諷那些偽和平人士,可以嘲諷那些只知道追捧網紅和靡靡之音的人呢?百姓的辛苦勞動的果實沒有人保衛是會任人採擷的,無論是過去、近代都有血淋淋的屈辱歷史在驗證著,如北宋國力強盛,但是卻沒有守衛住,如近代滿清繼承下來歷代傳下來的財富不也是被外敵悉數毀滅和掠奪。又如近代日本鬼子入侵又進行了新一波的洗劫。和平是打出來的,不是哪個強國施捨的,也是要靠有強大軍力保障的。否則你再富裕也是人家眼中的肥肉,伊拉克、利比亞不都是如此嗎守衛和平還是要靠這些熱血將士,娘炮們能守衛和平?靠談判靠以誠能換來和平太天真了。漢唐的和平也是靠打換來的。
03、薊門行其三
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元戎號令嚴,人馬亦輕肥。羌胡無盡日,徵戰幾時歸。這首詩正視了胡人的強大,可惜後歷代統治者都是輕視胡人的力量,也任由其野蠻生長,失去了兩漢強擊外敵並實行毀滅打擊的戰略。
到了兩晉南北朝對於胡人的輕視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也導致了南北朝的對立,秦始皇修長城之舉本為禦敵於國門之外,不知道泉下有知是否會憤怒呢?
高適這首詩一直具有現實意義,一定要警惕任何外敵,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唐代強盛時,各個少數民族無不稱臣,但是衰弱和內亂時,他們卻又都落井下石。
高適在這首詩中:極有遠見卓識地看到胡人的力量其實十分強大,有時甚至明顯優於漢族軍隊。後來的元滅宋、清滅明,即印證了詩人的觀點。詩人當時只是看到胡兵強於守軍,因此邊境堪憂,並未能見識到胡兵竟能踐踏整個中原。但詩人不囿於成見,而能面對實際,正視問題,發現問題,認識問題,提出問題,從這一點上,這是詩的價值可以說遠遠超出其作為一篇文學作品在文藝上的價值。
04、薊門行其四
幽州多騎射,結髮重橫行。一朝事將軍,出入有聲名。紛紛獵秋草,相向角弓鳴。
而這首詩,高適在那個時代非常難得的提出一個觀點,就是戰爭和抵抗侵略不只是軍隊的事,民眾素養和民眾參與也非常的重要。保家衛國從來不只是軍隊的事情,更需要有民眾的參與,才能將侵略者掀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詩人目睹這一群生龍活虎、武藝高強的邊疆健兒,對邊境油然而生了幾分安全感。而且抗日戰爭網上紛爭不斷,要我說那是全民的功勞,也是人民全民出力的功勞。而某劇被人推崇的人對民間抗日武裝說出來的話卻代表了當時的一種思潮:戰爭從來是軍人的事,百姓憑什麼參與。而高適這首詩就可以打他臉了。二、王昌齡:其詩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古雅之源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
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王昌齡其詩特點鮮明、風格多樣:
其一,勁健奔放,雄渾豪邁。其二,清麗幽秀,超逸曠放。胡應麟《詩藪》曾將唐初至盛唐的五古發展劃分為兩大流派,即所謂「古雅之源」和「清澹之派」,並把王昌齡等歸入前者。其三,悲愴慘惻,深沉蒼鬱。其四,清新活潑,自然明朗。對邊塞風光及邊關戰場場景進行細緻描寫,同時能夠捕捉到將士細膩的內心世界。其詩歌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耐人尋味,在發情、造景、寫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
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
01、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多少熱血青年最喜歡吟唱的豪邁詩。鐵血精神的代表詩作之一。
02、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讀詩者有人很容易發生誤解,雖然從地理上來看: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門關東西相距數千裡。所以有些人認為遙望是遙看,實際不是,「遙望「可以理解成真實看到,也可以跨時空不一定非要看到。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就是鐵血將士的精神,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
「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 「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
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
這就是我們要尊重和敬重所有戍邊將士們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他們也思鄉,也可能有怨言,但是手持長槍短刀守邊疆卻一直是他們堅定的信念。
03、從軍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裡愁。王昌齡同樣不只是關注戰場殺敵場面,也關注於將士那細膩的思鄉之情,思歸之情。幾大邊塞詩人均有這樣的作品傳世。
他們不只是關注於宏觀,還關注於微觀。
岑參,意境新奇,風格奇峭,氣勢磅礴
與高適並稱「高岑」。
岑參工詩,長於七言歌行,詩歌意境新奇,風格奇峭,氣勢磅礴,想像豐富,詞採瑰麗,熱情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
其詩歌的題材涉及到述志、贈答、山水、行旅各方面,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而以邊塞詩寫得最出色——在盛唐時代,岑參寫的邊塞詩數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岑參進士及第後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在天寶末年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
雖然岑參很多邊塞詩是描述自己或者送友人和同僚的,但是卻是寫得非常有代表性,也是邊關將士們生活狀態的普遍性寫照。
01、送人赴安西
上馬帶吳鉤,翩翩度隴頭。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萬裡鄉為夢,三邊月作愁。早須清黠虜,無事莫經秋。
好一道送戰友之佳作,雖然沒有那華麗的詞藻,但是卻是充滿了豪邁。
發自內心讚賞友人那英姿勃發、捨身報國、不計名利的行為。
0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世人皆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卻不知道這是一首鐵血的軍旅詩中的經典之句。也是詩中剛柔並濟中「柔」的體現。
這詩充滿了各種情感:奇麗多變的雪景,縱橫矯健的筆力,開闔自如的結構,抑揚頓挫的韻律,準確、鮮明、生動地製造出奇中有麗、麗中奇的美好意境,不僅寫得聲色宜,張弛有致,而且剛柔相間,急緩相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邊塞佳作。
全詩不斷變換著白雪畫面,化景為情,慷慨悲壯,渾然雄勁。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產生的惆悵之情。
03、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徵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節奏急促有力,情韻靈活流宕,聲調激越豪壯,有如音樂中的進行曲。也是古代的」進行曲「。
四、王之渙,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熱情洋溢,韻調優美,朗朗上口,廣為傳頌。
少年時豪俠義氣,放蕩不羈,常擊劍悲歌,從五陵年少遊,不到二十歲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壯,便已窮經典之奧。
幼年聰穎,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
精於文章,善於寫詩,多引為歌詞。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等。
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
可惜其傳世詩作非常少,僅有六首收入《全唐詩》。
01、涼州詞二首·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千古傳誦經典之作。蒼涼悲壯,雖寫滿抱怨但卻並不消極頹廢,表現了盛唐時期人們寬廣豁達的胸襟。
」羌笛何須怨楊柳「中的楊柳並不是實際的柳樹,而是羌笛曲調中的《折楊柳》。」柳」寓意「留」,古人送別有折柳送別之習俗。有留和不舍之意。
真實意思是:羌笛何必總是吹奏那首哀傷的《折楊柳》曲呢?春風本來就吹不到玉門關裡的。既然沒有春風又哪裡有楊柳來折呢?
而王之渙的《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就無意註解了折柳送別的習俗。
02、涼州詞二首·其二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側面讚頌了唐朝在處理少數民族關係上的有理有節,借突厥首領求和親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強大,充滿了民族自豪感。
唐宋邊塞詩詞自然層出不窮,這四位邊塞詩人也是代表人物之一,他們的詩作除了王之渙散佚太多,其他三位都是很多邊塞詩作傳世。從他們的邊塞詩中可以看出各有千秋,各有側重,各有特色。
無論是何種風格,都充滿了對於邊關將士的讚頌之辭。這些詩人值得我們尊重,更值得尊重和敬重的是他們筆下的浴血奮戰的將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