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是歌詠在邊境要塞遭受艱辛的將士之心情和在故鄉等待他們歸來的妻子之感嘆的詩歌。例如,漢魏六朝期間無名氏們的樂府詩那樣的作品,在此之前也有不少。然而這一時期的邊塞詩有以下特徵:第一,有才能的知識分子投入邊境節度使和遠徵軍的幕下,體驗直接的邊境生活,用出眾的才筆歌詠自己的見聞與經驗;第二,多數作品流利而音調悠揚,表現出生氣勃勃的高揚精神;第三,有清澄的抒情性所支撐的新鮮的動感等。
而唐代文人,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極盛時期的一個特 殊階層,既具有民族文化的某些傳統心理,又體 現出不同於其他時代和階層的獨特風貌。他們的 科舉仕途欲望十分強烈,然而現實生活又不能不 使他們常常失望。於是,幕府便成了科舉制的補 充和入仕捷徑。從初唐開始,文人入幕的現象越 來越普遍,到盛唐以後更是蔚然成風。在對外並非總佔優勢地位的盛唐,邊塞詩中更是產生了許多傑作,這與盛唐進取雄放的風氣不無關係。這一時期的代表詩人有:王昌齡、高適、岑參等。
初盛唐邊塞軍旅詩 繁榮的原因: 一方面在於強大的邊防和 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 另一方面在於建功立業的 壯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筆從戎,赴邊 求功。正如楊炯詩句「寧為 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王維詩句「忘身辭鳳闕,報 國取龍城。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岑參詩句「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 一英雄。」
邊塞詩的特點:
(一)標誌邊塞詩標題:常含「塞、徵、軍、塞上、塞下、徵人、從軍」等字詞。
(二)邊塞詩內容:
1、描寫邊塞奇麗壯闊 的風光。
2、抨擊統治者的窮兵黷武。
3、抒發思鄉念親之情。
4、反映將士的艱苦生活和報國豪情 。
5、表現對友人惜別感傷壯別的情感。
(三)塞詩風格:雄壯豪邁。
(四)邊塞詩語言特點:豪放曠達,有的雄壯悲慨,有的委婉清麗。
(五)邊塞詩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對比、襯託、象徵、比喻、誇張、用典、渲染、虛實結合等 。
(六)邊塞詩常見意象:
1、與戰爭有關地名:磧西、輪臺、龜茲、夜郎、樓蘭、安西、陰山、瀚海、涼州、受降城、邊關、玉門關。
2、與戰爭有關的少數民族稱呼:胡、羌、羯、夷、單于、吐谷渾。
3、與戰爭有關的景物:
大漠、烽煙、長城、黃沙、長雲、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飛、鷹揚、箭飛、馬走。
景物的特點:
雄奇、奇麗、奇寒、遼闊、壯闊、廣闊。
4、與戰爭有關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書、戈、矛、劍、戟、斧、鉞、刀、鎩、號角、戰車、轅門、烽火等
5、與戰爭有關的樂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楊柳》、《落梅花》、《關山月》等。
(七)邊塞詩常見的主旨:
1、歌頌將士奮勇殺敵、以身許國的豪情。
2、表現自己投筆從戎、建功立業的。
3、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控訴戰爭的殘酷。反映連年徵戰對廣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幹擾和破壞,反對統治者窮兵黷武、拓土開邊。
4、描寫徵人念遠思歸、想念親人的。
5、描繪美滿幸福生活、嚮往和平的。
6、揭露軍中苦樂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發平生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異域奇異風光,歌頌祖國邊塞的大好河山。
三、鑑賞邊塞詩的一般方法:
關注詩歌的作者,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是最能體現國運興衰的作品。 盛世唐朝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是其主調;而宋代的邊 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 人物範仲淹)。 不同時代的邊塞詩特點。 盛 唐: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王 維) [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徵戰幾人回。 ——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 出徵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
中晚唐: [盧綸逢病軍人]行多有病住無糧,萬裡還鄉未到鄉。蓬鬢哀 吟古城下,不堪秋氣入金瘡。 [李益從軍北徵]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吹遍《行路難》。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 月中看。 ——雖然詩人們也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了多少悲壯, 多少惋傷。 宋 代:南宋淪亡半壁江山,外臨強敵內政頹糜,詩壇和詞苑交織著救 亡禦侮的悲愴呼號!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陸 遊) 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範仲淹) ——儘管仍然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更多的是報國無門的憤懣,歸 家無望的哀痛。與盛唐時相比不免更多一些悽厲,更多一些惆悵。主 題基本類似,風格也差別不大,卻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時代特徵。
2.關注詩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寫與所抒之情的關係。 3.抓住直接抒情議論的句子。 入夜思歸切,笛聲清更哀。(李益)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王翰)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徵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高適) 4、體會不同的藝術風格 在大量邊塞詩中體現出來的藝術風格也很不一樣,有的豪邁曠達,如前 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有的雄奇壯美,如王維的「大 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的豪壯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馬鳴風 蕭蕭」;有的委婉清麗,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只有通 過對詩歌字句的細細體會,才可能準確領會到由於不同時代、不同內容,以 及不同詩人的不同藝術素養、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邊塞詩這個大主題下異 彩紛呈的不同藝術風格。
我們來看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
王昌齡(約698-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太原(今屬山西)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天寶元年(742)遷江寧(今江蘇南京)丞,後貶龍標(今湖南洪江西)尉,故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其邊塞、閨怨詩轟動一時,有「七絕聖手」「詩家夫子」之稱。《從軍行》組詩共七首,是詩人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滄州渤海(今河 北滄縣)人。二十歲曾到長安,求仕不遇。於是北上薊門,漫遊燕趙,想在邊塞尋求報國立功的機會,在梁宋一帶過了十幾年「混跡漁樵」的貧困流浪生活。曾任封丘尉,安祿山之亂時,他被拜為左拾遺,轉監察御史,官至淮南、劍南西川節度使,最後任散騎常侍,死於長安。高適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實性較強。邊塞詩成就最高。和岑參齊名,並稱「高岑」。代表作有《燕歌行》《薊中作》等。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江陵(今屬湖北)人。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任。天寶進士,隨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後又往於北庭、輪臺間,回朝後任右補闕居,轉起舍人,至嘉州刺史。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基調。有《岑嘉州集》。
李益(748-約827),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李益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他擅長絕句,尤工七絕。明代胡應麟《詩藪》:「七言絕,開元之下,但當以李益為第一。」李益詩名在當時就極高,詩作多被畫工入畫或度為樂曲,流播一時。有《李益集》,《全唐詩》編詩二卷。
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詩歌當中,體會邊塞徵戰詩情感——金戈鐵馬徵戰事,大漠秋風慷慨情。
以王昌齡的《從軍行》為例: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 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詩以戍邊戰士的視角,既讓我們想 見戰爭的殘酷激烈、戰事的頻繁不斷,又讓我們看到了戰士誓死報國的豪情壯志,以及必勝的堅定信念。
我們可以從戍邊戰士的角度,去體會戰爭的慘烈,或報國的豪情。
以金昌緒的《春怨》為例: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
在夢中與思念的人兒相會,也是一種苦澀的幸福啊,難 怪女主人要趕走可愛的黃鶯鳥。這種無理而有情的動作正揭示了戰爭 破壞了人民安寧的生活,看起來它是一首抒寫兒女之情的小詩,實則 有深刻的時代內容,反映了當時兵役制下廣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我們可以從閨中主婦的角度,去體會詩人批判戰爭破壞了人民和平安寧的生活的情感。
從杜甫在《兵車行》中沉痛地寫到: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 好。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天 陰雨溼聲啾啾。
戰爭使得無數的家庭背井離鄉、使得無數的 戰士變成累累白骨! 從旁觀者的角度,控訴戰爭的罪惡。
我們可以從將士的角度,體會因長期戍邊而產生的精神上的痛苦之情。
王昌齡的《從軍行》較為典型: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只關山舊 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這裡的「邊愁」有 對於現實的憂愁、建功立業的渴盼,更有離鄉背井拋婦別雛的 痛楚、無限的鄉愁 。
讓我們從邊塞詩中,感受詩人的熱情;讓我們從邊塞詩中,感受時代的脈搏;讓我們從邊塞詩中,感受大唐的偉岸;讓我們從邊塞詩中,感受百姓的呼聲。走進邊塞詩,就走進那些詩人;走進邊塞詩,就走進那個時代。邊塞風光,畫在邊塞詩裡;時代脈搏,刻在這些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