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風光,畫在邊塞詩裡》文/木若水(遼寧)

2020-12-24 木若水

邊塞詩是歌詠在邊境要塞遭受艱辛的將士之心情和在故鄉等待他們歸來的妻子之感嘆的詩歌。例如,漢魏六朝期間無名氏們的樂府詩那樣的作品,在此之前也有不少。然而這一時期的邊塞詩有以下特徵:第一,有才能的知識分子投入邊境節度使和遠徵軍的幕下,體驗直接的邊境生活,用出眾的才筆歌詠自己的見聞與經驗;第二,多數作品流利而音調悠揚,表現出生氣勃勃的高揚精神;第三,有清澄的抒情性所支撐的新鮮的動感等。

而唐代文人,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極盛時期的一個特 殊階層,既具有民族文化的某些傳統心理,又體 現出不同於其他時代和階層的獨特風貌。他們的 科舉仕途欲望十分強烈,然而現實生活又不能不 使他們常常失望。於是,幕府便成了科舉制的補 充和入仕捷徑。從初唐開始,文人入幕的現象越 來越普遍,到盛唐以後更是蔚然成風。在對外並非總佔優勢地位的盛唐,邊塞詩中更是產生了許多傑作,這與盛唐進取雄放的風氣不無關係。這一時期的代表詩人有:王昌齡、高適、岑參等。

初盛唐邊塞軍旅詩 繁榮的原因: 一方面在於強大的邊防和 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 另一方面在於建功立業的 壯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筆從戎,赴邊 求功。正如楊炯詩句「寧為 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王維詩句「忘身辭鳳闕,報 國取龍城。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岑參詩句「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 一英雄。」

邊塞詩的特點:

(一)標誌邊塞詩標題:常含「塞、徵、軍、塞上、塞下、徵人、從軍」等字詞。

(二)邊塞詩內容:

1、描寫邊塞奇麗壯闊 的風光。

2、抨擊統治者的窮兵黷武。

3、抒發思鄉念親之情。

4、反映將士的艱苦生活和報國豪情 。

5、表現對友人惜別感傷壯別的情感。

(三)塞詩風格:雄壯豪邁。

(四)邊塞詩語言特點:豪放曠達,有的雄壯悲慨,有的委婉清麗。

(五)邊塞詩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對比、襯託、象徵、比喻、誇張、用典、渲染、虛實結合等 。

(六)邊塞詩常見意象:

1、與戰爭有關地名:磧西、輪臺、龜茲、夜郎、樓蘭、安西、陰山、瀚海、涼州、受降城、邊關、玉門關。

2、與戰爭有關的少數民族稱呼:胡、羌、羯、夷、單于、吐谷渾。

3、與戰爭有關的景物:

大漠、烽煙、長城、黃沙、長雲、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飛、鷹揚、箭飛、馬走。

景物的特點:

雄奇、奇麗、奇寒、遼闊、壯闊、廣闊。

4、與戰爭有關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書、戈、矛、劍、戟、斧、鉞、刀、鎩、號角、戰車、轅門、烽火等

5、與戰爭有關的樂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楊柳》、《落梅花》、《關山月》等。

(七)邊塞詩常見的主旨:

1、歌頌將士奮勇殺敵、以身許國的豪情。

2、表現自己投筆從戎、建功立業的。

3、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控訴戰爭的殘酷。反映連年徵戰對廣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幹擾和破壞,反對統治者窮兵黷武、拓土開邊。

4、描寫徵人念遠思歸、想念親人的。

5、描繪美滿幸福生活、嚮往和平的。

6、揭露軍中苦樂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發平生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異域奇異風光,歌頌祖國邊塞的大好河山。

三、鑑賞邊塞詩的一般方法:

關注詩歌的作者,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是最能體現國運興衰的作品。 盛世唐朝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是其主調;而宋代的邊 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 人物範仲淹)。 不同時代的邊塞詩特點。 盛 唐: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王 維) [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徵戰幾人回。 ——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 出徵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

中晚唐: [盧綸逢病軍人]行多有病住無糧,萬裡還鄉未到鄉。蓬鬢哀 吟古城下,不堪秋氣入金瘡。 [李益從軍北徵]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吹遍《行路難》。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 月中看。 ——雖然詩人們也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了多少悲壯, 多少惋傷。 宋 代:南宋淪亡半壁江山,外臨強敵內政頹糜,詩壇和詞苑交織著救 亡禦侮的悲愴呼號!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陸 遊) 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範仲淹) ——儘管仍然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更多的是報國無門的憤懣,歸 家無望的哀痛。與盛唐時相比不免更多一些悽厲,更多一些惆悵。主 題基本類似,風格也差別不大,卻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時代特徵。

2.關注詩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寫與所抒之情的關係。 3.抓住直接抒情議論的句子。 入夜思歸切,笛聲清更哀。(李益)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王翰)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徵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高適) 4、體會不同的藝術風格 在大量邊塞詩中體現出來的藝術風格也很不一樣,有的豪邁曠達,如前 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有的雄奇壯美,如王維的「大 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的豪壯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馬鳴風 蕭蕭」;有的委婉清麗,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只有通 過對詩歌字句的細細體會,才可能準確領會到由於不同時代、不同內容,以 及不同詩人的不同藝術素養、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邊塞詩這個大主題下異 彩紛呈的不同藝術風格。

我們來看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

王昌齡(約698-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太原(今屬山西)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天寶元年(742)遷江寧(今江蘇南京)丞,後貶龍標(今湖南洪江西)尉,故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其邊塞、閨怨詩轟動一時,有「七絕聖手」「詩家夫子」之稱。《從軍行》組詩共七首,是詩人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滄州渤海(今河 北滄縣)人。二十歲曾到長安,求仕不遇。於是北上薊門,漫遊燕趙,想在邊塞尋求報國立功的機會,在梁宋一帶過了十幾年「混跡漁樵」的貧困流浪生活。曾任封丘尉,安祿山之亂時,他被拜為左拾遺,轉監察御史,官至淮南、劍南西川節度使,最後任散騎常侍,死於長安。高適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實性較強。邊塞詩成就最高。和岑參齊名,並稱「高岑」。代表作有《燕歌行》《薊中作》等。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江陵(今屬湖北)人。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任。天寶進士,隨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後又往於北庭、輪臺間,回朝後任右補闕居,轉起舍人,至嘉州刺史。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基調。有《岑嘉州集》。

李益(748-約827),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李益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他擅長絕句,尤工七絕。明代胡應麟《詩藪》:「七言絕,開元之下,但當以李益為第一。」李益詩名在當時就極高,詩作多被畫工入畫或度為樂曲,流播一時。有《李益集》,《全唐詩》編詩二卷。

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詩歌當中,體會邊塞徵戰詩情感——金戈鐵馬徵戰事,大漠秋風慷慨情。

以王昌齡的《從軍行》為例: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 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詩以戍邊戰士的視角,既讓我們想 見戰爭的殘酷激烈、戰事的頻繁不斷,又讓我們看到了戰士誓死報國的豪情壯志,以及必勝的堅定信念。

我們可以從戍邊戰士的角度,去體會戰爭的慘烈,或報國的豪情。

以金昌緒的《春怨》為例: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

在夢中與思念的人兒相會,也是一種苦澀的幸福啊,難 怪女主人要趕走可愛的黃鶯鳥。這種無理而有情的動作正揭示了戰爭 破壞了人民安寧的生活,看起來它是一首抒寫兒女之情的小詩,實則 有深刻的時代內容,反映了當時兵役制下廣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我們可以從閨中主婦的角度,去體會詩人批判戰爭破壞了人民和平安寧的生活的情感。

從杜甫在《兵車行》中沉痛地寫到: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 好。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天 陰雨溼聲啾啾。

戰爭使得無數的家庭背井離鄉、使得無數的 戰士變成累累白骨! 從旁觀者的角度,控訴戰爭的罪惡。

我們可以從將士的角度,體會因長期戍邊而產生的精神上的痛苦之情。

王昌齡的《從軍行》較為典型: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只關山舊 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這裡的「邊愁」有 對於現實的憂愁、建功立業的渴盼,更有離鄉背井拋婦別雛的 痛楚、無限的鄉愁 。

讓我們從邊塞詩中,感受詩人的熱情;讓我們從邊塞詩中,感受時代的脈搏;讓我們從邊塞詩中,感受大唐的偉岸;讓我們從邊塞詩中,感受百姓的呼聲。走進邊塞詩,就走進那些詩人;走進邊塞詩,就走進那個時代。邊塞風光,畫在邊塞詩裡;時代脈搏,刻在這些畫中!

相關焦點

  • 說起邊塞詩,不得不提清代!
    說起邊塞詩,不得不提清代!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清代的邊塞詩你知道哪些?一起來看看吧~《蝶戀花·出塞》邊塞軍旅詩《蝶戀花·出塞》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詞作。這首小令,是作者侍從康熙帝出塞之作。
  • 晚唐邊塞詩,迴蕩著王朝的悽厲餘韻
    文人士子也因時運艱難,失去了往日立功邊塞、從軍幕府的豪情,邊塞詩的創作主體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既沒有了像岑參、高適那種長期投身軍幕、對邊塞充滿神奇嚮往並熱情謳歌邊塞生活的大詩人,也沒有中唐像李益那樣幾度出塞、對邊塞戰爭有深切體會、傾心創作邊塞詩的名家。晚唐邊塞詩非常分散。幾乎整個晚唐詩中都有邊塞詩的影子,卻又缺少集中創作邊塞詩的一流大家和遺響千古的名篇。
  • 古代邊塞詩的豪情漫捲之意境
    但在歷史的長河裡,邊塞更多的時候是相安無事的,是平靜的守戍,沒有戰爭,自然也談不上殺戮,這時候的邊塞,便是駐軍防邊的漫漫而度日如年時間。無所謂軍情,無所謂沙場一搏,有的只是常年的寂寥和枯燥無味的晝查夜警而已。巡來巡去,都是關塞森森的壓抑沉悶;看來看去,皆是塞外空曠的春秋輪迴。
  • 王維明明是山水田園詩人,為何會寫出這麼多優秀的邊塞詩?
    笳悲馬嘶亂,爭渡黃河水。 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裡。 盡系名王頸,歸來報天子。 《觀獵》和《從軍行》同樣是王維年輕時寫的邊塞詩,那個時候還未出過塞外的王維,寫的都是少年意氣,神採飛揚,金戈鐵馬地縱橫疆場,抒發了渴望建功立業,名垂千古的抱負。
  • 這7首邊塞詩,是「盛唐氣象」最好的體現
    邊塞詩是唐詩中特別重要的一個分類。所謂邊塞詩,就是以邊關地區的風景和生活為題材的詩詞,據統計,《全唐詩》中現存的邊塞詩超過2000首。提到邊塞,我們會想到什麼?但是他的這首《使至塞上》卻又是唐詩中最經典的邊塞詩之一。實際上,王維並沒有上過戰場,這首詩是他奉命去邊塞慰問將使時所作,詩中的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這首詩最出名的就是詩人對大漠風光的描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 從盛唐邊塞詩,看唐代詩人的風骨,探索唐代詩人任俠尚武的精神!
    唐朝的文人形象也大不同於唐以後的文人形象,我們讀唐詩感受到的是文人「白馬少年」的形象,在唐以後的作品裡,這種感受越來越少,文人形象變成了「文弱書生」。唐詩中的「邊塞詩」最能體現唐朝文人尚武的特質。邊塞詩是唐詩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全唐詩》五萬餘首詩歌中有兩千多首是邊塞詩。
  • 2020寧夏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邊塞四詩人都有誰
    今天寧夏公務員考試網小編幫你們整理了邊塞四詩人都有誰常識,希望對你們的考試有所幫助。   邊塞詩人,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人,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其中以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四位善於邊塞詩創作,作品較為出名,因此史學其並稱為「四大邊塞詩人」。
  •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這種思想反映在詩歌裡構成了盛唐詩歌嚮往建功立業,勇於進取的重要主題,呈現出一種雄健、豪邁、向上、樂觀的時代風貌。同時,唐朝在與少數民族的戰爭中,表現出積極禦侮的強大氣魄,激發了人們保衛國家的熱情。從軍報國,立功邊塞的英雄主義榮譽感瀰漫在社會之中,關心戰爭,嚮往邊塞形成了一種社會風尚,這就給盛唐邊塞詩的創作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
  • 王昌齡:大唐赫赫有名的邊塞詩人,交遊甚廣,被稱「七絕聖手」
    其死因據《唐才子傳》說,(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裡,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這位聲名遠播的大唐邊塞詩人,就這樣無釐頭地冤死,卒年60歲。王昌齡不僅邊塞詩、送別詩寫得極好,閨怨詩生活詩也小有名氣,尤以善作"七絕"著稱,為人又豁達豪爽,喜交朋友,與文人、官吏、隱士和僧道等等都有往來。
  • 初唐詩人奠基,盛唐詩人開拓:邊塞詩壯大於唐朝絕非偶然
    唐朝邊塞詩達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對於後人而言,後一個誤解,那就是總以為邊塞詩起源、發展、壯大於盛唐,但其實不然,在初唐時期,初唐四傑就已經開始寫邊塞詩了。
  • 邊塞詩中融情於景手法的運用及賞析
    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於漢魏六朝時代,隋唐時開始興盛。到唐代,一批詩人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徵戰生活,後人稱他們為「邊塞詩人」,形成了「邊塞詩」,代表人物有:高適、岑參、王昌齡。邊塞詩中所呈現的景物飽含詩人的情感,即詩中意象。詩人常常選取的邊塞意象有哪些呢?一是走過的地方。樓蘭、陽關、玉門關、夜郎、陰山、龍城、關山、雁門關等等,如「秦時明月漢時關」。二是看見的風景。
  • 唐代四大邊塞詩人同臺對決,誰更勝一籌?
    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高適邊塞詩成就最高。對邊塞風光及邊關戰場場景進行細緻描寫,同時能夠捕捉到將士細膩的內心世界。其詩歌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耐人尋味,在發情、造景、寫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
  • 李白的山水詩雄奇飄逸若仙,沒想到邊塞詩也能哀怨悽涼:悲天憫人
    邊塞詩存世不多,千斌今天和大家共同來欣賞他邊塞詩《關山月》,領略邊塞風光的廣闊蒼茫和詩人對戍邊將士的關切及嚮往和平的思想感情。關山月唐代: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 唐詩中最好的一首邊塞詩,大氣磅礴,豪情蓋李白,堪稱鬼斧神工
    唐代的邊塞詩空前絕後,佳作斐然,成就了很多著名的邊塞詩人。然而很多詩人並沒有去過邊塞,有的詩人縱然遊歷過邊塞,卻沒有真正的從軍經歷。但是岑參卻不同,他曾兩次遠赴西北邊陲,在新疆軍隊生活了六年,最遠到達中亞,他比任何一位詩人都熟悉邊塞,他的作品有最真切的邊塞感受,所以被鄭振鐸稱為「最富於異域情調的詩人」。今天我們欣賞的這首《走馬穿行奉送風大出師西徵》是岑參的代表作,它為我們展現出了不一樣的異域風貌和不一樣的異域感受。讀了它,你才知道什麼才是最真實的邊塞詩。
  • 北宋邊塞詩的資書用典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兼有送別之悲與刺秦之壯,引發了北宋邊塞詩的隔代迴響。梅堯臣「平時易水頭,不復起邊愁」「將軍守漢法,壯士發燕歌」,蘇軾「要到盧龍看古塞,投文易水吊燕丹」,司馬光「酒薄陰山雪,裘寒易水風」,吳則禮「晚風蕭蕭近易水,想見懷古當傾曦」,在送人使北、送人戍邊中寄託慷慨,悲憫英雄。
  • 詩詞欣賞:「邊塞詩人」高適10首詩
    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高適素以邊塞詩人著稱,詩風渾厚雄放,這首《除夜作》卻詩風平易自然,全詩沒有一句生僻字句和華麗詞藻,也沒有塞外風景和異城奇觀,都是淺近的口語,表達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卻將他鄉遊子真實的感受寫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
  •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盛唐是大唐王朝的鼎盛時期,也是唐詩發展的巔峰時刻。相信一提起盛唐詩人大多數唐詩愛好者,都會馬上想到「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如果再讓大家仔細回想一下,或許還會想起王維和孟浩然。
  • 岑參最簡短的一首邊塞詩,短短20個字,寫出了中華威風
    岑參的這首可謂邊塞詩中的經典之作。雖是為送別而寫,卻大開大合,豪情縱橫,這邊塞雪景壯麗無比,讀來令人逸興遄飛。 岑參是盛唐邊塞詩派的中流砥柱,在他的筆下,有「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的沙場雪海壯闊無比;有「劍河風急雲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的金戈鐵馬氣勢磅礴,還有「一生大笑能幾回,鬥酒相逢須醉倒」的豪情逸興。
  • 岑參最鮮為人知的一首邊塞詩,短短20個字,卻成為國家強盛的象徵
    岑參的這首可謂邊塞詩中的經典之作。雖是為送別而寫,卻大開大合,豪情縱橫,這邊塞雪景壯麗無比,讀來令人逸興遄飛。岑參是盛唐邊塞詩派的中流砥柱,在他的筆下,有「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的沙場雪海壯闊無比;有「劍河風急雲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的金戈鐵馬氣勢磅礴,還有「一生大笑能幾回,鬥酒相逢須醉倒」的豪情逸興。
  • 浪子回頭的邊塞詩人李頎,盛唐詩人圈裡有他一席之地
    事實上,他跟王維、高適、王昌齡等著名詩人是好友,邊塞詩是他最主要的創作方向。李頎考中進士後任新鄉縣尉,也許感覺仕途無望,便很快辭官。此後雲遊山水,結交名士,過著半隱居的生活。在《全唐詩》中有李頎詩三卷,上文中《古從軍行》是其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