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人岑參送友人去西域

2020-12-09 上官上環

送人赴安西

唐代-岑參

上馬帶吳鉤,翩翩度隴頭。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萬裡鄉為夢,三邊月作愁。

早須清黠虜,無事莫經秋。

大意:你跨馬提刀,颯爽英姿將飛快地穿過隴右地區,奔赴邊關,你一心以身許國,卻未把功名記掛。西域邊關清苦,你一定會想念家鄉夢裡念叨,邊關明月如鄉愁湧胸,無限惆悵,祝你早日掃清胡虜歸來,不要拖拉又要經過一年秋天。

岑參是大唐河南新野人,祖籍湖北,世代官宦,及第後多年無成,三十多歲苦不得志無所從而投貼,天寶年間大唐衰像已現,邊關戰事頻仍,其決心期以戰功擢升,後得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表奏為秘書,兩次邊塞從軍戍邊經歷寫了流芳百世的從軍邊塞詩詞,和同期高適合稱,高岑。此詩成於天寶年間的大唐長安。

相關焦點

  • 岑參的西域情懷:悽慘命運不由我,壯志未酬心已死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生活在盛唐晚期,五歲讀書,九歲能寫文章,這在古代雖算不上神童,也是非常有才華的人了。儘管出身於官僚家庭,因父親早逝,家境敗落。岑參20歲來到長安,30歲考取進士,被授兵曹參軍。天寶八年(公元749年),隨高仙芝出塞西域,赴安西擔任高仙芝的幕府掌書記,相當於今天的秘書。
  • 岑參和高適,同為大唐邊塞詩高手,到底誰更牛
    要說起唐朝的邊塞詩人,大家肯定要想到兩位齊名的大詩人,那就是岑參和高適,他們兩都曾投身於邊塞的軍旅生活,對邊塞的風土人情都有著珍貴的體驗,這給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但是,由於各自人生際遇不同,家庭背景各異,兩個詩人在寫作風格上也有一些不同。岑參的詩瑰麗雄奇,充滿著浪漫主義特色;而高適的詩悲壯蒼涼,渾厚深沉,體現出戰爭對於百姓所帶來的憂患。那麼,這兩位詩人都寫邊塞詩,誰更厲害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 詩詞欣賞:「邊塞詩人」高適10首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何被後世廣為傳頌,甚至納入中學...
    我想,無論是身處中學時代的學生,還是尊崇我國經典古詩詞的愛好者,都會想起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然而,這首詩中有描寫冬日的美景,但其體裁確是邊塞詩。無論是在眾多的描寫冬日銀裝素裹的迷人景色的著作中,還是在諸多的邊塞詩中,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讀起來的更耐人尋味,引人深思。
  •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鑑賞:該詩寫於輪臺,是一首歌詠邊地雪景的詩歌,寄託了送別的感情。雖然寫雪中的離別,但詩人緊扣題目來勾勒邊塞大雪飄飛的壯麗景色,句句寫雪。天寶十三年(754),岑參再次出塞,擔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在給前任武判官送行之時,詩人寫了該詩。
  • 古詩詞裡的(西域)——新疆
    「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以上都是古代最著名的一些大詩人王昌齡、李白、陳子昂、辛棄疾等人對西域的描摹,有的人來過,踏過漫漫黃沙,有的人通過遠道而來的商隊,道聽途書西域的蒼涼、雄渾、鐵血,對當時異域風情的嚮往之情。
  • 王昌齡:大唐赫赫有名的邊塞詩人,交遊甚廣,被稱「七絕聖手」
    二、與友人的唱和往來王昌齡結識並友好往來的名詩人很多,如孟浩然、李白、王維、岑參、高適、王之渙等。王昌齡與孟浩然、李白之間的交往還形成了令人感慨的"失孟交李"的千古軼聞。兩人作別後,次年,王昌齡到襄陽,拜訪好友也是有名的大詩人孟浩然。孟浩然一見故友來訪,分外高興,不顧自己的疽病還沒好,便殺雞宰羊招待,還安排了一頓海鮮。王昌齡離別時,孟浩然為之寫詩送別:洞庭去遠近,楓葉早驚秋。峴首羊公愛,長沙賈誼愁。
  • 軍旅生活對岑參詩歌風格有什麼影響?
    尤其是對於生活在唐朝的知識分子們來說,他們不僅產生了強烈的從軍報國思想,而且也以「好男兒邊塞將」的自豪感和功名心,積極踴躍地參與到了轟轟烈烈的「邊塞戰歌」之中。筆者認為唐朝的知識分子一般多以詩人的形象出現,他們不斷用自己的報國思想,以及手中的筆墨紙硯,去勾勒和刻畫唐朝的盛世形象。而唐詩正是記錄這種恢弘氣勢的重要載體。
  • 唐代四大邊塞詩人同臺對決,誰更勝一籌?
    唐代四大邊塞詩人都有那個在邊關從軍的經歷。今天讓這四位同臺來比試一下誰的邊塞詩更強更好!第一個亮相的這位不只是在邊關幹過好多年,平定安史之亂也是功不可沒的。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高適邊塞詩成就最高。
  • 2020寧夏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邊塞四詩人都有誰
    今天寧夏公務員考試網小編幫你們整理了邊塞四詩人都有誰常識,希望對你們的考試有所幫助。   邊塞詩人,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人,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其中以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四位善於邊塞詩創作,作品較為出名,因此史學其並稱為「四大邊塞詩人」。
  •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錢鍾書在盛唐這種社會氛圍中,詩人們必然受到感染,他們積極進取的熱情往往表現在描寫邊塞戰爭,歌頌愛國主義精神的詩歌中。隨著以高適、岑參為主的邊塞詩派的興起,帶著盛唐時代氣息的邊塞詩篇大量湧現,它以高昂的激情,雄健的筆力,嶄新的思想境界,豐富多彩的內容,在盛唐詩壇上放射出異彩。
  • 岑參最簡短的一首邊塞詩,短短20個字,寫出了中華威風
    岑參的這首可謂邊塞詩中的經典之作。雖是為送別而寫,卻大開大合,豪情縱橫,這邊塞雪景壯麗無比,讀來令人逸興遄飛。 岑參是盛唐邊塞詩派的中流砥柱,在他的筆下,有「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的沙場雪海壯闊無比;有「劍河風急雲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的金戈鐵馬氣勢磅礴,還有「一生大笑能幾回,鬥酒相逢須醉倒」的豪情逸興。
  • 大唐西域的失落:32歲的他一路向西,書寫盛唐最後的輝煌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這一年,詩人35歲,想到前路漫漫,仕途坎坷,在登高眺遠中,他一度想到「掛冠」而去,悟道無窮之中。但坎坷之中,詩人的妙筆與大唐的國運,即將迎來最後的輝煌時刻。於是在天寶十四載(754年),岑參藉助老領導封常清的提攜,被任命為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節度判官。帝國在中亞捲土重來,唐軍新任統帥封常清又提攜看重,這使得岑參一掃多年來的頹廢和迷茫,他以萬丈豪情再次奔赴西域,在大唐帝國照耀西域中亞的最後光芒中,邊塞詩人岑參,也將古典中國的邊塞詩,推向了歷史的最高峰。
  • 豪邁奔放的邊塞詩,壯麗萬分的大雪紛飛,友人送別的不舍之情
    吟詩當思李杜,飲酒當念杜康,些許東西已經僅僅不能用好壞去對它衡量。其中對於邊塞詩我們也是很熟悉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具體感受下唐代詩人岑參所寫的一首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詩是詩人在邊塞的時候寫的,因為當時他很受節度使的器重,所以在這一時期他寫了很多的邊塞讚美詩。在本首詩中,詩人自己有著很好的觀察能力,才能更好地把邊塞的美麗的景色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表達出來。
  • 岑參邊塞壓卷之作,唐詩裡一根硬氣的骨頭,讓八月飛雪離別成絕響
    然而盛唐因有邊塞詩人岑參的出現,給離別帶來了慷慨豪邁、豪爽勁朗,也因岑參的一支生花妙筆,給廣渺孤寒的邊塞帶來了壯懷與豪情。《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有人的地方即是江湖,有人煙的地方也就有離別,即便是在雄偉壯闊、極其寒冷的邊塞也不例外。
  •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武判官是誰?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武判官到底是誰?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曾寫過一首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中描寫了西域邊疆軍旅生活中,所觀察到的奇景。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傳唱千古。詩人岑參以筆下多奇句而為很多詩人所稱道。這首詩也不例外。每一句都是奇景、奇情。而最令人好奇的,莫過於題中的武判官,他究竟是誰?岑參所寫的這首送別詩,和別的送別詩很不同。說送別,著重點卻放在了寫雪景上。為什麼岑參把這首送別詩寫得如此特別呢?
  • 岑參的兩首送別詩,借景抒情,風格綺麗明朗,毫無感傷情調
    岑參是盛唐才子,也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很喜歡寫景,幾乎每一首詩都有寫景部分,語言明淨,工整秀麗。岑參曾和杜甫同遊,杜甫在他的長篇歌行中評價岑參凡事皆好奇,喜歡用浪漫的筆調,描繪雲飛波湧、迷離變幻的景象。
  • 從長安到天山,他走過唐代詩人走過的路,去看他們看過的風景
    王維,雖然沒有李白去的景點多,但人家也是各個地方的典型風貌都沒落下的。韓愈,從珠江流域到黃河流域也算是有過一次深度遊了。所以,唐代的詩人們為什麼能去這麼多地方呢?因為,唐朝的假期是真的多啊!唐朝極盛時期,其最西端最遠到達了中亞的鹹海地區,如此廣闊的絲綢之路上難道就沒有什麼詩人前去旅遊探險過的嗎?如果有,他們最遠又去到了哪裡呢?詩人們最遠去到了哪裡這一問題可能無從考證,但他們在那時就有人到達過如今的天山地區了,比如岑參。
  • 筱青讀詩詞: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後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天寶十三載這次是岑參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詩人在輪臺送他歸京而寫下了此詩。武判官何人?武判官名武就,是唐代名相武元衡之父。
  • (64/28)學霸筆記,每日一讀——必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背景本詩是岑參的邊塞代表作,是一首詠雪送人詩。全詩以一天的雪景變化為線索,記敘送別歸京使臣的過程。表達邊塞地區的奇寒,展現邊塞軍旅生活的艱辛,交織送別友人的惜別之情。——岑參,約715~770年,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適齊名,世稱「高岑」。749年棄官從戎,中年後幾度出塞,所作詩歌具有氣勢恢宏、色彩絢麗、意氣飛揚的特點。——邊塞詩,戰亂不斷,邊關守衛,描寫塞外徵戰生活題材的一類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