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旅生活對岑參詩歌風格有什麼影響?

2021-01-11 明明漫談歷史

軍旅生活對岑參詩歌風格有什麼影響?

唐朝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以及全體中國人的心目中,都是一個從開天闢地開始,就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偉大王朝。

從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再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 大唐王朝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萬國來朝」的世界強國。

從國家發展歷程的客觀規律來看,大唐王朝完全符合一個全國所具備的所有條件。尤其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無論政治、經濟還是文化都達到了鼎盛局面。在這種強大的國家實力面前,為了能夠一雪前恥和彰顯大國風範,唐朝時期出現了頻繁對外用兵的局勢。

大唐王朝在不斷對外用兵和向外擴張版圖的時候,由於軍隊實力比較強大,所以在各種戰爭中幾乎是一路高歌猛進。在這種大好形勢的影響之下,不僅密切了與塞外、邊地的交往,同時也激發了大唐子民強烈的愛國之心。

尤其是對於生活在唐朝的知識分子們來說,他們不僅產生了強烈的從軍報國思想,而且也以「好男兒邊塞將」的自豪感和功名心,積極踴躍地參與到了轟轟烈烈的「邊塞戰歌」之中。

筆者認為唐朝的知識分子一般多以詩人的形象出現,他們不斷用自己的報國思想,以及手中的筆墨紙硯,去勾勒和刻畫唐朝的盛世形象。而唐詩正是記錄這種恢弘氣勢的重要載體。「詩侯」高達夫以及「詩將」岑參,就是盛唐時期比較著名的「邊塞詩人」。

岑參的「邊塞」豪情與邊塞思想

1. 出身官宦立志報國的岑參

岑參是我國盛唐時期的一位大詩人,如果從整體詩歌成就這樣來講,他雖然沒有「詩仙」李白的灑脫,也沒有「詩聖」杜甫的悲涼,但是他所創作的「邊塞詩」,由於風格獨樹一幟,語言豪邁蒼涼、涵義意境深遠,所以在盛唐詩壇上也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後世之人為了歌頌岑參的詩歌成就,以及他所具備的邊塞豪情,將他與同一時代的另外一位,同樣以「邊塞詩」聞名的大詩人高適並稱為「高岑」。

古書中對岑參的記載極盡溢美之詞:「聰穎早慧,五歲讀書,九歲屬文」,這也為他未來的詩歌之路,打下了非常堅實的文學基礎。

公元718年岑參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作為盛唐時期上層社會中的一員,岑參不僅在幼時就接受了十分正規的儒學教育。同時由於其所在階層的社會優勢,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從高處,親眼目睹大唐盛世的繁華之景。

尤其是當時的唐朝頻繁對外用兵,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擴張版圖,並宣揚大唐帝國的王朝聲威。在這種社會意識以及大背景的影響之下,身為大唐子民的岑參也感受到了,絕無僅有的盛世榮耀和邊塞召喚。

筆者認為他作為當時的知識分子,受到邊塞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也激發出了從軍報國、立功邊疆的人生信仰。

再加上當時的唐朝為很多社會青年,都提供了可以涉足邊塞、了解徵戰生活的機會,很多中國的唐朝時期的知識分子,甚至將投身邊塞、立志報國當成了一種時代風尚。

2. 進士及第,從軍邊塞

公元774年26歲的岑參進士及第,三年之後獲授率府兵曹參軍。這個經歷其實預示著岑參,從一個真真正正的文人過渡到一個軍官的過程。參軍之後的岑參不但沒有放棄文學創作,反而在不斷的歷練中變成了一個「文武全才」。

筆者認為正是因為岑參的參軍經歷,才更加激發了他的詩歌創作靈感。在邊塞從軍的日子裡岑參親眼目睹了,大唐將士們淤血奮戰的場面,也親身感受到了唐軍所向披靡的戰鬥力。此時的岑參不僅為自己作為一個軍官而感動自豪。

同時也對蒸蒸日上的大唐國力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作為一個軍官他能親身參與戰鬥,作為一個大詩人他看到了,常人無法看到的邊塞實景色和戰鬥場面,這些都對岑參形成獨樹一幟的「邊塞詩」風格,以及氣勢奔放的邊塞詩內涵埋下了重要伏筆。

3.何為「邊塞詩」,為何會在唐朝出現

如果籠統的講「以軍旅、徵戰」等邊塞生活,為題材的詩歌就可以被稱為「邊塞詩」。具體一點說就是「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指的是以大唐邊疆地區的戰爭,以及當地漢族軍民生活為題目的詩歌,當然這類詩歌的題材也包括邊塞的自然風光。

一般認為「邊塞詩」起源於漢魏六朝時代,並且在隋朝時期開始發展並興盛起來。到了唐朝之後由於統治者不斷發動邊塞戰爭,並且在一系列的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所以很多盛唐時期的詩人,其實都曾經寫過以邊塞為主的詩歌。

尤其是在盛唐時期邊塞詩進入了發展高峰期,這一點可以從唐詩總集《全唐詩》中得到佐證。《全唐詩》中輯錄了兩千餘首邊塞詩,這其中以「高岑」的邊塞詩最為著名。雖然唐朝並不是邊塞詩的起源朝代,但是在盛唐時期卻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邊塞詩人。

盛唐時期的「邊塞詩人」岑參,一生中曾創作了很多以軍旅和徵戰為題材的邊塞詩歌。其中在唐朝眾多邊塞詩歌中,獨佔鰲頭的就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

這首唐朝邊塞詩歌中的代表作,不僅體現出了唐朝詩歌文學的重要特色,同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所表現的「邊塞情懷」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是岑參作為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時期的代表作。這首詩創作於岑參第二次出塞階段,由於有了第一次出塞的經驗和體悟,第二次出塞之時岑參對邊塞的感情,尤其是對大唐將士、邊塞的一草一木,都具有非常濃烈的感懷之情。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北風」指的是邊塞地區毫無遮擋,凜冽的北風不僅特別狂躁,而且還將地上的枯草刮斷。實際上寫的就是邊塞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詩人送別友人時期的悽涼心境。

「胡天」指的是少數民族政權生活的地區,這裡不僅自然條件特別差,而且氣候也十分突變。八月份的時候居然就開始下月了,天上洋洋灑灑地雪花,地上、枯草以及樹木紙上,都覆蓋了一層厚厚的雪片,看起來就像梨花盛開花瓣四落的樣子。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在北風呼呼刮、大雪紛飛的塞外「胡天」之地,天氣特別寒冷就算穿上了「狐裘」也感覺不到溫暖。夜裡的時候蓋著「錦衾」也感覺特別薄。

實際上這四句詩是從室外轉入室內的關鍵詩句,因為前四句實際上寫的是,詩人與友人早上起來的好受,突然發現外面下了一場好大的雪。而這四句則是描寫下雪之後,天氣更加惡劣、氣溫更低。

飛舞的雪花都進入了珠簾並打溼了軍帳,並且將軍的弓箭被積雪凍住拉不開,而且因為天氣過冷都無法將鐵質盔甲穿在身上。但是將士們卻不畏嚴寒,實際上運用的是對比的手法,目的就是為了體現唐軍將士的勇猛尚武精神。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在天氣條件特別惡劣的邊塞地區,煩惱和憂愁都被凍住了。實際上是一種浪漫誇張的手法,想要表達的就是氣勢磅礴地邊塞雪景,以及唐軍將士們在這種氣候條件之下,依然保持積極樂觀的戰鬥精神。

「胡琴琵琶與羌笛」是古時的三種樂器,將士們在大帳之中飲酒聽曲,好一番熱鬧的雪中情景。但是風雪與熱鬧的對比,其實也是用反襯的手法,將邊塞之苦用載歌載舞的飲宴場面替代,這裡體現出了岑參作為一位,邊塞詩人的偉大「邊塞情懷」。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實際上最後這三句依然在描寫大雪一直不停下的場景,但是在這種大雪紛紛的天氣裡面,詩人懷著無比不舍的心情送別武判官,有展現了邊塞生活中的身不由己。

岑參「邊塞詩」的特色和影響

岑參作為一個後世耳熟能詳的「邊塞詩人」,不僅擁有豪邁壯闊的「邊塞情懷」,同時也將這種情懷寄托在了他的詩文之中。他在文學創作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工詩」,尤其擅長「七言歌行」。

筆者認為在他的詩歌中不僅可以感受到,邊塞蒼涼、雄渾、壯闊的磅礴大氣。同時也可以看到無比冷峻的邊塞風光。

由於岑參有過兩次出塞經歷,並且切身融入倒了軍旅生活之中,所以他所創作的邊塞詩歌更具真情實感,也可以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岑參是一位特別高產的盛唐大詩人,他所撰寫的詩歌不計其數但尤以邊塞詩詩句居多。但真正流傳後世的詩詞卻僅有385首。這不僅是唐詩領域的一大損失,同時也是我們古代文學史傳承中的一大遺事。

結 語

岑參作為盛唐時期的大詩人與封建官僚,可以說他的一生都比較平坦。從幼時聰穎再到青年時期的進士及第,並且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可謂順風順水並無太大波瀾。雖然也曾經有過仕途反覆並且逝於成都旅舍的經歷,但是相比較於其他不得志的詩人來說,他還是一個比較幸運的唐朝文人。

由於他晚年在唐代宗統治時期,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故世稱「岑嘉州」。現在很多人在提起岑參的時候,都會不約而同的稱他為「岑嘉州」,這個名號既有對他詩歌成就的讚許,也體現出了他曾經入朝為官的人生經歷。

岑參在邊塞詩歌上的成就雖然略遜色於「詩侯」高達夫,但是後人能夠將二人並稱為「高岑」,也足以彰顯了他作為一個邊塞詩人的重要地位。

同時,岑參與他創作的邊塞詩,在唐朝詩壇上的影響力一直持續到當今社會。

【參考文獻】

姚春梅《論岑參邊塞詩中的異域情調》

高建新《「胡地」與岑參邊塞詩之奇峭美》

王偉康《高適、岑參邊塞詩創作風格差異及其成因探賾》

戴偉華 《論岑參邊塞詩獨特風格形成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岑參和高適,同為大唐邊塞詩高手,到底誰更牛
    要說起唐朝的邊塞詩人,大家肯定要想到兩位齊名的大詩人,那就是岑參和高適,他們兩都曾投身於邊塞的軍旅生活,對邊塞的風土人情都有著珍貴的體驗,這給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但是,由於各自人生際遇不同,家庭背景各異,兩個詩人在寫作風格上也有一些不同。岑參的詩瑰麗雄奇,充滿著浪漫主義特色;而高適的詩悲壯蒼涼,渾厚深沉,體現出戰爭對於百姓所帶來的憂患。那麼,這兩位詩人都寫邊塞詩,誰更厲害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何被後世廣為傳頌,甚至納入中學...
    當時的詩歌具有四個特點,分別是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抒情言志的思想情感、豐富的想像、語言的優美。詩是高度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今天我們所講的便是唐代邊塞詩人岑參,他工詩,長於七言歌行,其作品風格大多是浪漫主義色彩,現存詩三百六十首。
  • 中國百年新詩中的軍旅詩歌丨挑燈看劍詩如鋒(下)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量的軍旅詩歌質量不高,陳陳相因、互相模仿,同質化問題非常嚴重。這是值得注意的問題。要想獲得一首讓大家認同嘉許的優秀作品,寫作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還是要遵照詩歌創造的規律來寫。什麼是詩歌創作的規律?
  •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世詩歌產生深廣影響的現實主義風格
    人類不僅有高於一切動物的智商,而且有豐富的感情。愛情是人類特有的感情,也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愛情是人類特有的感情,只要有人類存在,就會有愛情產生。所以,生活於遠古大地上的祖先們用詩歌來表達、歌唱他們愛慕、思念、渴望的情感。《詩經》《詩經》也稱為「詩」或「詩三百」。
  • 岑參的兩首送別詩,借景抒情,風格綺麗明朗,毫無感傷情調
    岑參是盛唐才子,也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很喜歡寫景,幾乎每一首詩都有寫景部分,語言明淨,工整秀麗。岑參曾和杜甫同遊,杜甫在他的長篇歌行中評價岑參凡事皆好奇,喜歡用浪漫的筆調,描繪雲飛波湧、迷離變幻的景象。
  • 岑參的這首詩,辭藻華麗,寓貶於褒,綿裡藏針,有尋思不盡之妙
    寄左省杜拾遺①岑參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②。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頸聯承前兩聯,一個「悲」字直抒胸臆,寫出詩人對朝官生活的感受和態度。D. 尾聯委婉抒寫詩人內心情感,與杜甫感慨「袞職曾無一字補」有相通之處。2. 此詩尾聯是何含意,你認為是「頌語」還是「憤語」?請簡要分析。答1.
  • 【古人有癮】他寫過最好的雪景,經歷過最蒼涼的人生
    兩度出塞  從西域返回長安之後,生活回歸短暫的平靜。岑參與好朋友杜甫、高適、薛據、儲光羲登慈恩寺浮圖,在溪水旁賞景,但閒適的生活之外,他依舊時常為復興家族榮耀而憂慮。  機會再一次降臨。天寶十三載,岑參再隨安西四鎮節度使封常清去往邊陲。
  • 岑參 寄左省杜拾遺
    岑參 寄左省杜拾遺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鑑賞:題目中「杜拾遺」就是杜甫。唐肅宗至德二年(757)至乾元元年(758)初,岑參與杜甫同朝做官:岑參右補闕,居右署,屬中書省;杜任左拾遺,居左署,屬門下省,也稱「左省」。兩個人是同僚,又是詩友。此詩是岑參贈予杜甫的,表達了他的心跡和感慨。頭四句用「丹陛」、「紫微」、「天仗」、「御香」等詞描寫了兩個人同時上朝的華貴景象。
  • 詩歌就是生活
    詩歌就是生活文|羅伯特·潘·沃倫 譯|楊紹偉在我成長期間,詩歌是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我父親是個小鎮上的買賣人,他在肯塔基的一個小村裡經營一家地方銀行。他總是給孩子們朗讀詩歌。我母親也常常這樣做。當我去同外公一起度暑假的時候,外公也時常給我引述詩句。我們的屋子裡到處都是書。
  •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鑑賞:該詩寫於輪臺,是一首歌詠邊地雪景的詩歌,寄託了送別的感情。雖然寫雪中的離別,但詩人緊扣題目來勾勒邊塞大雪飄飛的壯麗景色,句句寫雪。天寶十三年(754),岑參再次出塞,擔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在給前任武判官送行之時,詩人寫了該詩。該詩圍繞「雪」展開。
  • 岑參的西域情懷:悽慘命運不由我,壯志未酬心已死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生活在盛唐晚期,五歲讀書,九歲能寫文章,這在古代雖算不上神童,也是非常有才華的人了。儘管出身於官僚家庭,因父親早逝,家境敗落。岑參20歲來到長安,30歲考取進士,被授兵曹參軍。天寶八年(公元749年),隨高仙芝出塞西域,赴安西擔任高仙芝的幕府掌書記,相當於今天的秘書。
  • 從《天狗》到《天上的街市》,看郭沫若詩歌風格和情感的轉變
    郭沫若的浪漫主義詩歌風格,在前期和後期還是有所不同的,現在我們以《天狗》和《天上的街市》為例,探討郭沫若詩歌風格的轉變。一,郭沫若的浪漫主義詩歌,前後期有哪些轉變?第一,《天狗》激情奔放,「我」是詩歌的主體意象。
  • 岑參:一門三宰相,兩次出塞,雖仕途不順,卻一直活在神話世界
    時光荏苒,世代相傳至今,已經有了三千多年的歷史了。轉眼來到了唐朝,岑氏歷經了幾十代,其中有一支居住在河南南陽的棘陽,這就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的家族。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邊塞詩人岑參。01相門之子,文墨不凡,家道中落國家六葉,吾門三相矣。
  • 李白的詩歌「浪漫主義風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盛唐時期出現了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詩歌的高潮。李白擴大了浪漫主義詩歌的表現領域與豐富了浪漫主義的手法,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可以說李白的詩歌成為屈原以後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首先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特色有其產生的社會原因。
  • 和韓磊首次合作戰疫歌曲,軍旅詩人丁小煒這樣表達「愛」
    關鍵詞:軍旅生涯「從軍之路指引著我精神的走向,軍旅生涯展開著我廣袤的文學背景"義無反顧地從大山深處通過從軍之路走向山外,最終成為軍旅作家、軍旅詩人,出版散文集、詩集和長篇紀實文學,丁小煒的作品中總能看到24年軍旅生涯,對他的諸多影響。
  • 網友20字概括唐詩的精華,李白、王維、岑參都有詩為證
    關於唐詩的題材,網上流傳一個段子,說唐詩基本可以概括為:田園有宅男,邊塞多憤青。詠古傷不起,送別滿基情。雖然是調侃,但是也不免令人會心一笑,覺得還是蠻準確的。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在唐詩的題材中,這幾種流派的詩確實非常出名,成就也高。田園有宅男。這說的是山水田園詩派,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是王維、孟浩然。孟浩然的田園詩最著名的有《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 一種有質量有意味的生活,總是與詩歌有關
    媒體在談到詩歌接受現狀的時候,出發點往往是讀者,但作為一個寫作者,我要說,詩歌存在的好與壞以及它未來的可能性,責任主要在寫作者身上,但媒體幾乎不發表關於詩歌寫作現狀(而不是接受現狀)的內行的討論,而寫作者,當然同時也是詩歌讀者。那麼不寫詩的人是否就與詩歌無關了呢?不是。
  • 詩歌鑑賞:帶你走進詩歌之美,揭開詩歌藝術技巧的神秘面紗
    詩歌是我們古代文學的瑰寶,簡短的幾十個字極盡抒發之能事。我們可以將詩歌的主題劃分為邊塞詩、山水田園詩和即事感懷詩等幾大類別,本系列文章精講古代詩歌常考題型,分析歷年考試試題和經典的詩歌作品。從詩歌形式的源起,詩人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等方面探討詩歌的主題、品味詩歌的語言、歸納總結最實用的應考策略。
  • 2017臺灣詩歌:現實人生的詩意書寫
    《創世紀》以內外兼修的獨有藝術審美風範,成為臺灣地區目前影響最大和品位最高的詩刊。2017年,《創世紀》的「特輯」、「專輯」和「專欄」依然有聲有色,很多舊有欄目依舊保持較高水準,此外,新增設專欄,挖掘和培養「數位」和「在野」的詩歌新人,給職場寫作人提供舞臺,擴大詩歌寫作版圖,為臺灣詩歌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