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一門三宰相,兩次出塞,雖仕途不順,卻一直活在神話世界

2021-01-12 語笑嫣然Jessie

周朝建立初期,周武王論功封賞,將父王周文王的同父異母弟弟姬耀封為岑子,賜封地梁國北岑亭。岑子建立岑國,後代子孫便以國名為姓氏,稱為岑氏。時光荏苒,世代相傳至今,已經有了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轉眼來到了唐朝,岑氏歷經了幾十代,其中有一支居住在河南南陽的棘陽,這就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的家族。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邊塞詩人岑參。

01相門之子,文墨不凡,家道中落

國家六葉,吾門三相矣。江陵公為中書令,輔太宗;鄧國公為文昌右相,輔高宗;汝南公為侍中,輔睿宗。

這是岑參在《感舊賦》中的詩句節選,詩中岑參交代了自己的家世和身世。為我們更深入的了解他,提供了依據。

岑參的家族可謂是相當厲害,他出生於一個官僚貴族的家庭。家族近百年間,唐朝皇帝經歷了六個,他家竟出了三個宰相,而其他人最低官職也是刺史。

文墨不凡,文採出眾是他們家族的優良基因。

岑參的曾祖父岑文本是唐太宗時期的宰相,他的伯祖父岑長倩歷任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三朝宰相,他的伯父岑羲歷任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三朝的宰相。

但是,這樣的家族聲望未能惠及到岑參本人,他的家族在他出生前卻出現了變故。

《易》說,「物不可以終泰,故受之以否。」 任何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盛極則衰,否極泰來。用這種觀點來形容他們的家族,很合適。

公元691年,武則天當政。她想擁立自己的侄子武承嗣為皇太子。作為唐朝的宰相,岑參的伯祖父岑長倩力薦武則天這樣做不妥。結果可想而知,武則天非常生氣。

於是岑長倩被罷相,在小人的挑撥下,武則天將岑長倩的五個兒子全部殺害,並將家族中的其他人貶官的貶官,撤職的撤職。

但是這時候岑家的家道,還沒有完全走下坡路。

皇室鬥爭結束後,岑參的伯父岑羲因為在保護唐睿宗中有功,而被封為南陽郡公。於是,他的伯祖父隨後也被平反。

然而內部鬥爭並沒有結束,唐玄宗和太平公主的權利之爭蠢蠢欲動。而此時的岑羲卻做出了錯誤的判斷,這一判斷,不僅害了自己,整個家族也因為這一決定而遭受毀滅性打擊。

岑羲選擇站在了太平公主一邊,他錯誤的估計了唐玄宗的實力。他以為太平公主能夠像她的母親武則天一樣也當上皇帝。於是他支持太平公主奪權,甚至幫助她出謀劃策。

公元713年七月,唐玄宗李隆基發動政變,將太平公主一黨誅殺。唐玄宗繼位後,岑羲被誅殺,岑氏親族數十人被流放。

從此,岑氏一門,家道中落,一落千丈。

公元718年,岑參出生了。頂著相門之子的光環,懷抱著重振家族事業的抱負,他降生在一個日新月異,國力空前強盛的盛唐。骨子裡流淌著高傲的貴族血液,鑄就了他不甘平庸的性格。

岑參繼承了他祖輩的優良基因,從小就聰穎早慧。5歲能讀書,9歲能寫文章,妥妥的神童。

由於他的父親早逝,15歲起,岑參便和哥哥去嵩山隱居,一住就是5年。

嵩山是禪宗發祥地,相傳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在當時的唐朝,禪法大興於洛陽。無論是民間還是山上,隨處可見佛教中人。

受此影響,岑參開始接觸佛教禪道。他熟讀佛經,並經常與山僧往來。佛教的思想與他年輕的追求奮發向上的思想不斷碰撞,最終塑造了獨一無二的岑參。

0210年求索,鎖定人生目標

公元737年,剛過弱冠之年的岑參便開始為了他的事業而奔波。他一路向西來到長安,獻書闕下,結果沒有任何反應,石沉大海。他已經預料到會有這樣的結局,對於一個剛出茅廬的青年,這樣的事情是常事。

接下來的10多年,他輾轉於洛陽與長安兩地。或遊覽古蹟,或拜訪道士,或拜謁縣尉。

雖然沒有找到更好的出路,但是他卻收穫了珍貴的友情。在這期間,他遇到了很多的朋友。被稱為「詩家天子」「七絕聖手」的王昌齡,永遠為民憂慮的「詩聖」杜甫,馬背上的詩人高適等。

這些人在岑參看來都是自己仰慕的偶像,自己的長輩。尤其是王昌齡,作為唐朝邊塞詩人的領軍人物,王昌齡的故事影響著岑參。在岑參的眼中,邊塞是「青海長雲暗雪山」,是「秦時明月漢時關」。

他忽然找到了自己的目標,自己內心的呼喚,去邊塞。

公元744年,27歲的岑參參加科舉考試,以第二名的成績成功考中進士。而後經過三年的等待,他卻只被獲得了一個右內率府兵曹參軍。

這個職位是做啥的呢?主要是負責武官選舉,掌管兵甲器儀以及門戶鑰匙,以及管理邊防報警的煙火等職責。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闌。自憐無舊業,不敢恥微官。澗水吞樵路,山花醉藥欄。只緣五鬥米,辜負一漁竿。

作為一個出生在相門的子弟,對於這個官職當然是不甘,然而儘管他心有不甘,覺得自己的才華沒有施展空間。但是為了討生活,他也欣然接受了。

而更促使他堅定去邊塞的原因是他的朋友的處境。

杜甫,困守長安10年。科舉考試落選,投贈幹謁無結果。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生活比他還貧困。

高適,比他年長14歲,科舉多次落地。在幹謁睢陽太守張九皋後,推薦他考取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一個九品小官。

03兩次出塞,壯志未酬

公元749年,31歲的岑參第一次出塞。

他過青海湖,出玉門關,爬雪山,過火山,來到了安西都護府,高仙芝的幕府,做了他的掌書記。他的這一程比當年的王昌齡走的要遠多了。

從長安,一路向西,來到了唐朝疆域的最西邊,也就是現在的新疆。這一路上,岑參看到了在中原看不到的風景:雪山,火山,大風,沙石等等。這一切,在詩人眼中,構成了一個遼闊廣大的,神話般的世界。

天山雪雲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

九月天山風似刀,城南獵馬縮寒毛。

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澗水吞樵路,山花醉藥欄。

自然條件的惡劣,更凸顯戰士的勇猛,無畏。在那個提倡戍邊立功的時期,戰士們爭先恐後奮勇殺敵。這一切,使得岑參渾身熱血沸騰。

岑參剛要準備大幹一場,誰知他的領導高仙芝兵敗回朝。隨後,他也被朝廷召回去述職。無奈,岑參只好回到長安。

回到長安後,岑參和他的好友杜甫,高適等人一同登樓賞景,談事業,論人生。他發現三年時間過去了,杜甫還未曾獲得一官半職,高適做縣尉做的也是窩囊至極。

他的內心早已經有了另一個世界,他嚮往的世界,壯志未酬的世界,他還在等待著機會。

公元754年,他第二次出塞。

高仙芝的部下封常清被任命為安西節度使,於是封常清便邀請岑參做他的判官。這相當於是節度使的副手。

因為在第一次出塞時,封常清和岑參就曾經一起共事過,封常清非常欣賞岑參的才能。岑參也樂於和封常清一同工作,加上他正急於要建功立業,於是便欣然了這接受個請求。

第二次出塞,岑參沒有了第一次的膽小,思鄉等情緒,而更多的是報國的雄心和愛國的豪情。

悔不學彎弓,向東射狂胡。未能匡吾君,虛作一丈夫。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怎奈時局變幻莫測,對於身處當時的人,怎麼也不會想到,空前盛世的大唐即將迎來一場巨大的血雨腥風。

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在範陽造反。叛軍一路向西,直逼兩京,勢不可擋。

由於中原多年沒有戰事,很多郡縣無兵可用,毫無應變準備。地方官吏聞叛軍將至,或棄城逃跑,或開門出迎。叛軍長驅南下,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抵抗,很快佔領了黃河以北的地區。

唐玄宗十分驚恐,他急派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和高仙芝趕赴洛陽募兵迎戰。雖然封常清和高仙芝善於用兵,怎奈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無法與叛軍交戰,封常清和高仙芝建議堅守潼關。

而唐玄宗卻聽信了小人讒言,認為封常清和高仙芝違抗命令有造反嫌疑,於是將兩位大將誅殺了。

此時的岑參,還在邊疆駐守,等到的卻是失去統領的消息。部隊不可一日無主,將軍已死,戰士潰散。而岑參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得回京。

就這樣,岑參的兩次出塞之旅都以極快的速度結束了,他的最大成就就是留給後人70多首邊塞詩。而他自己卻覺得,好像什麼也沒有。

04仕途不順,客死異鄉

公元757年,岑參由西域回到唐肅宗所在地鳳翔。此時的杜甫成為皇帝身邊的一個小拾遺。在好朋友杜甫等5人的舉薦下,岑參做了一個補闕。

也許是岑參命中注定,也許是世事弄人。總之,回京後的岑參仕途不順,從右補闕到起居舍人,再到太子中允,再到殿中侍御史,關西節度判官,考功員外郎等。

岑參都一直兢兢業業的工作著,他沒有像杜甫那樣瀟灑的辭職離開,去經營自己的草堂。也沒有像王維那樣半官半隱,致力於自己的莊園。

公元765年,48歲的岑參被任命為嘉州刺史。看似是升職,實則是被貶到邊界。這是皇帝慣用的手法,意思就是不想看到你。

嘉州位於現在四川省眉山市,唐朝時期的西南邊境。這一去,最終讓岑參命喪他鄉。

當時成都的政局非常混亂,國外吐蕃的進攻,國內造反派的相互鬥爭。他的好友高適,時任劍南節度使,也正是因為不能抵擋內外鬥爭才被調回朝廷。

而岑參此次赴任嘉州就是要經過這裡,不要說當官了,人身安全都是問題。果不其然,岑參剛到梁州時,即被滯留其地。

公元769年,被滯留在成都5年後,岑參因病客死在異鄉成都。在他離去世四五個月前,他在成都客舍,做了這首詩《客舍悲秋,有懷兩省舊遊,呈幕中諸公》,為他的人生畫了一個大大的嘆號!

三度為郎便白頭,一從出守五經秋。莫言聖主長不用,其那蒼生應未休。人間歲月如流水,客舍秋風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誰論,江上蟬鳴空滿耳。

在詩中,我們沒有聽到他的抱怨,而是拳拳的報國之心無法實現而憂慮。

05寫在最後

縱觀岑參的一生,從早年到中年,從內地到邊疆,無論是做官在朝還是貶官到外,他的詩中總是能看到景色,他的心總是看向大自然。

為什麼岑參的大部分詩中皆為景色呢?

是因為在入仕後受到挫折而去尋求慰藉嗎?還是因為在入仕前追求心靈的棲息嗎?

我想可能都不是,這也許跟他的家族遺傳給他的性格以及學習佛學的影響有關吧。因為學佛使他能夠親近自然遠離人事,永遠活在一個神話般的世界中。

#岑參#

相關焦點

  • 岑參的西域情懷:悽慘命運不由我,壯志未酬心已死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生活在盛唐晚期,五歲讀書,九歲能寫文章,這在古代雖算不上神童,也是非常有才華的人了。儘管出身於官僚家庭,因父親早逝,家境敗落。岑參20歲來到長安,30歲考取進士,被授兵曹參軍。天寶八年(公元749年),隨高仙芝出塞西域,赴安西擔任高仙芝的幕府掌書記,相當於今天的秘書。
  •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何被後世廣為傳頌,甚至納入中學...
    岑參 家世淪替、命運坎坷、仕途多舛的岑參 俗話說:「唐詩宋詞元曲清小說。」中國的詩起源於先秦,鼎盛於唐代。 岑參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無成,此後便奔走京洛,漫遊河朔。期間曾作《感舊賦》,敘述家世淪替及其命運坎坷。九年後,天寶三年(744年),登進士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八年,初次出塞的岑參,滿懷一腔報國熱情,望在戎馬徵戰中探尋光明前程,然事與願違,未得意。天寶十三年,再次出塞,此時的他報國立功之心更切,其邊塞詩名作大多成於此時。
  • 軍旅生活對岑參詩歌風格有什麼影響?
    軍旅生活對岑參詩歌風格有什麼影響?唐朝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以及全體中國人的心目中,都是一個從開天闢地開始,就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偉大王朝。從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再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 大唐王朝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萬國來朝」的世界強國。從國家發展歷程的客觀規律來看,大唐王朝完全符合一個全國所具備的所有條件。
  • 大將粟裕,建國後為何仕途不順,陳賡說出了原因
    之後他擔任師長一職,帶領部隊把日軍打的落花流水。新中國成立後,又投入到了臺灣戰場,不久,韓戰爆發,在積勞成疾,身患重病的情形下仍然擠身抗美援朝的行列。 粟裕與陳毅的關係十分親密,兩人一直都是相互配合,一個主內,一個主外,陳毅要比粟裕進入共產黨的時間要早。因此,一開始陳毅的官職也比粟裕大。
  • 一門四廷臣父子皆宰相的桐城高門張氏
    張英寫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於是張家主動退三尺建房,鄰居受張英正直,謙讓性格的影響也往後退三尺建牆,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六尺巷。受張英謙讓,正直無私性格以及良好家風的影響,張廷玉也嚴於律己,謙恭有禮,卻又才華橫溢深得康熙雍正二帝的器重。
  • 全唐詩抄20:這首有名的《出塞》,是哥哥寫的?還是弟弟寫的?
    出自全唐詩卷36第3【背景大略】隋末唐初,中華大地上有過一對兄弟,哥哥虞世基,弟弟虞世南,兄弟倆都擅長詩文、精通書法,二人的命運卻迥然不同。哥哥媚事隋煬帝而背負罵名,弟弟追隨唐太宗成為開國功臣而流芳百世。詩歌的世界裡,倆人時有混淆。本期抄錄的這首《出塞》,雖被《全唐詩》收入虞世南卷中,學術界似另有看法。哥哥寫的?弟弟寫的?
  • 【國學經典】唐詩《出塞》鑑賞
    出塞 唐代:王昌齡 《出塞》是樂府舊題,這首詩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 王昌齡,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
  • 岑參「胡天八月即飛雪」中「胡天」到底何意?八月飛雪是不是胡說
    這話雖是戲言,但也可見學生們對詩人的「胡說」確實是忍了挺久。先有王維《使至塞上》中毫無科學道理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後來有人解釋說沙場上的煙,都是加了特殊材料的,所以風吹不彎;後有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中寫的大雪天「月黑雁飛高」,後來也有人解釋說那是一隻還沒來得及飛走的孤雁,體現的正是沙場的孤寂。
  • 宰相向柳永求詞,柳永句句清狂,把自己誇得天花亂墜,誕生一成語
    對於人生仕途而言,柳永的書算是白讀了;可對於宋代詞壇來說,柳永該當名垂千古。一個經腹滿綸、才華橫溢的創作型人才,一個「凡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全民明星,卻因為被官方勸學,最終成為了仕途全無而又功勳卓著的青樓狎客,他的文字隨著井水,流向了大地的四面八方。
  • 岑參 寄左省杜拾遺
    岑參 寄左省杜拾遺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鑑賞:題目中「杜拾遺」就是杜甫。唐肅宗至德二年(757)至乾元元年(758)初,岑參與杜甫同朝做官:岑參右補闕,居右署,屬中書省;杜任左拾遺,居左署,屬門下省,也稱「左省」。兩個人是同僚,又是詩友。此詩是岑參贈予杜甫的,表達了他的心跡和感慨。頭四句用「丹陛」、「紫微」、「天仗」、「御香」等詞描寫了兩個人同時上朝的華貴景象。
  • 探秘李鴻章家族:父親打開仕途之門,後代家字輩三兄弟皆為企業家
    李鴻章後人 七世祖改許氏為李氏,父親打開仕途之門 明朝時期,有一支許氏族人從江西遷到了安徽合肥李禎所之後,後人一直以耕讀為業,與科舉無緣。到了李禎所的五世孫李殿華,李家門依然在科舉之路上步履維艱,沒有突出的進步。李殿華失意後,不得不將進入仕途的希望寄託到兒子們身上。
  • 岑參邊塞壓卷之作,唐詩裡一根硬氣的骨頭,讓八月飛雪離別成絕響
    好男兒志在四方,為實現理想和抱負,為建功立業、實際報國宏願而奔走四方,岑參便是其中的一個。岑參一生曾兩度出使邊塞,邊塞乃苦寒極地,誰都不願意離開妻兒溫暖、穩定生活而駐守邊塞的,除非岑參比其他人更有建立功勳的渴望。岑參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曾為宰相。
  • 晏清素:少為宰相女,長為宰相妻,她滿足了天下女子的所有想像
    這一現象也就造就了北宋時期,高門貴女下嫁寒門士子的現象。如寒門子弟的王拱辰一高中狀元,就接到了官宦薛奎的宴請,並順理成章成了薛府的的東床快婿。晏清素與富弼的婚姻就是在這一現象下衍生出來的。但是,高門貴女下嫁的事例雖不少,能像晏清素一般幸福美滿一生的卻是鳳毛麟角。
  •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天寶十三年(754),岑參再次出塞,擔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在給前任武判官送行之時,詩人寫了該詩。該詩圍繞「雪」展開。開頭寫雪景,把野外的冬景和南方的春景對比著寫,好似一夜之間天地回春。接著,詩人由帳外寫到帳內,突出天氣的寒冷。然後又寫到帳外,勾勒出塞外壯觀的雪景,為下文的送別鋪墊環境。
  • 漢武帝用了13個宰相,大都不得善終,為何公孫弘卻能獨善其身?
    武帝朝更換丞相十分頻繁,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裡,一共任命了十三位丞相,除了託孤丞相田千秋以外,剩下的十二位,七位被免職,三位自殺,三位被殺。被免職的七位丞相中一位被斬首,一位被嚇得精神崩潰而亡。武帝統治期間,大臣們都知道官不好做,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到了武帝統治後期,朝廷要提拔一位大臣做丞相,大臣是一邊哭一邊磕頭求饒。
  • 史上最糊塗的宰相,位極人臣深得皇上賞識,家中竟然無米下鍋
    名相呂端的雕像,位於現今河北省廊坊市兩次糊塗誤仕途,家中貧寒無米下鍋《宋史》記載:「會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員外郎,充開封府判官雖是恩蔭,但父輩的功績卻並未給呂端的仕途帶來多少助力,比之同時期的能臣寇準、呂蒙正等人,沒有科舉文憑的呂端不得不轉徙底層,先後歷任知縣、通判、知州等官職。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重開「兄終弟及」舊制,眾議紛紛。為平息輿論,宋太祖對四弟秦王趙廷美委以重任,任命其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
  • 一個沒有文憑的官二代為什麼能兩次成為宋朝的宰相?
    在宋朝,靠投胎當個官很容易,只要你爹是個像樣的官,你都能蔭封為官;可要想當宰相,就得靠真才實學,大宋拒絕無才無能的官二代當宰相。整個宋朝歷史上,以無出身入仕能做到宰相的,除了像趙普、沈義倫這些開國宰相,就只有呂端、陳執中、韓侂胄三個人。由此可見,陳執中這人有多傳奇,那陳執中這個官二代是怎麼成為宰相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