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建立初期,周武王論功封賞,將父王周文王的同父異母弟弟姬耀封為岑子,賜封地梁國北岑亭。岑子建立岑國,後代子孫便以國名為姓氏,稱為岑氏。時光荏苒,世代相傳至今,已經有了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轉眼來到了唐朝,岑氏歷經了幾十代,其中有一支居住在河南南陽的棘陽,這就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的家族。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邊塞詩人岑參。
01相門之子,文墨不凡,家道中落
國家六葉,吾門三相矣。江陵公為中書令,輔太宗;鄧國公為文昌右相,輔高宗;汝南公為侍中,輔睿宗。
這是岑參在《感舊賦》中的詩句節選,詩中岑參交代了自己的家世和身世。為我們更深入的了解他,提供了依據。
岑參的家族可謂是相當厲害,他出生於一個官僚貴族的家庭。家族近百年間,唐朝皇帝經歷了六個,他家竟出了三個宰相,而其他人最低官職也是刺史。
文墨不凡,文採出眾是他們家族的優良基因。
岑參的曾祖父岑文本是唐太宗時期的宰相,他的伯祖父岑長倩歷任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三朝宰相,他的伯父岑羲歷任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三朝的宰相。
但是,這樣的家族聲望未能惠及到岑參本人,他的家族在他出生前卻出現了變故。
《易》說,「物不可以終泰,故受之以否。」 任何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盛極則衰,否極泰來。用這種觀點來形容他們的家族,很合適。
公元691年,武則天當政。她想擁立自己的侄子武承嗣為皇太子。作為唐朝的宰相,岑參的伯祖父岑長倩力薦武則天這樣做不妥。結果可想而知,武則天非常生氣。
於是岑長倩被罷相,在小人的挑撥下,武則天將岑長倩的五個兒子全部殺害,並將家族中的其他人貶官的貶官,撤職的撤職。
但是這時候岑家的家道,還沒有完全走下坡路。
皇室鬥爭結束後,岑參的伯父岑羲因為在保護唐睿宗中有功,而被封為南陽郡公。於是,他的伯祖父隨後也被平反。
然而內部鬥爭並沒有結束,唐玄宗和太平公主的權利之爭蠢蠢欲動。而此時的岑羲卻做出了錯誤的判斷,這一判斷,不僅害了自己,整個家族也因為這一決定而遭受毀滅性打擊。
岑羲選擇站在了太平公主一邊,他錯誤的估計了唐玄宗的實力。他以為太平公主能夠像她的母親武則天一樣也當上皇帝。於是他支持太平公主奪權,甚至幫助她出謀劃策。
公元713年七月,唐玄宗李隆基發動政變,將太平公主一黨誅殺。唐玄宗繼位後,岑羲被誅殺,岑氏親族數十人被流放。
從此,岑氏一門,家道中落,一落千丈。
公元718年,岑參出生了。頂著相門之子的光環,懷抱著重振家族事業的抱負,他降生在一個日新月異,國力空前強盛的盛唐。骨子裡流淌著高傲的貴族血液,鑄就了他不甘平庸的性格。
岑參繼承了他祖輩的優良基因,從小就聰穎早慧。5歲能讀書,9歲能寫文章,妥妥的神童。
由於他的父親早逝,15歲起,岑參便和哥哥去嵩山隱居,一住就是5年。
嵩山是禪宗發祥地,相傳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在當時的唐朝,禪法大興於洛陽。無論是民間還是山上,隨處可見佛教中人。
受此影響,岑參開始接觸佛教禪道。他熟讀佛經,並經常與山僧往來。佛教的思想與他年輕的追求奮發向上的思想不斷碰撞,最終塑造了獨一無二的岑參。
0210年求索,鎖定人生目標
公元737年,剛過弱冠之年的岑參便開始為了他的事業而奔波。他一路向西來到長安,獻書闕下,結果沒有任何反應,石沉大海。他已經預料到會有這樣的結局,對於一個剛出茅廬的青年,這樣的事情是常事。
接下來的10多年,他輾轉於洛陽與長安兩地。或遊覽古蹟,或拜訪道士,或拜謁縣尉。
雖然沒有找到更好的出路,但是他卻收穫了珍貴的友情。在這期間,他遇到了很多的朋友。被稱為「詩家天子」「七絕聖手」的王昌齡,永遠為民憂慮的「詩聖」杜甫,馬背上的詩人高適等。
這些人在岑參看來都是自己仰慕的偶像,自己的長輩。尤其是王昌齡,作為唐朝邊塞詩人的領軍人物,王昌齡的故事影響著岑參。在岑參的眼中,邊塞是「青海長雲暗雪山」,是「秦時明月漢時關」。
他忽然找到了自己的目標,自己內心的呼喚,去邊塞。
公元744年,27歲的岑參參加科舉考試,以第二名的成績成功考中進士。而後經過三年的等待,他卻只被獲得了一個右內率府兵曹參軍。
這個職位是做啥的呢?主要是負責武官選舉,掌管兵甲器儀以及門戶鑰匙,以及管理邊防報警的煙火等職責。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闌。自憐無舊業,不敢恥微官。澗水吞樵路,山花醉藥欄。只緣五鬥米,辜負一漁竿。
作為一個出生在相門的子弟,對於這個官職當然是不甘,然而儘管他心有不甘,覺得自己的才華沒有施展空間。但是為了討生活,他也欣然接受了。
而更促使他堅定去邊塞的原因是他的朋友的處境。
杜甫,困守長安10年。科舉考試落選,投贈幹謁無結果。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生活比他還貧困。
高適,比他年長14歲,科舉多次落地。在幹謁睢陽太守張九皋後,推薦他考取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一個九品小官。
03兩次出塞,壯志未酬
公元749年,31歲的岑參第一次出塞。
他過青海湖,出玉門關,爬雪山,過火山,來到了安西都護府,高仙芝的幕府,做了他的掌書記。他的這一程比當年的王昌齡走的要遠多了。
從長安,一路向西,來到了唐朝疆域的最西邊,也就是現在的新疆。這一路上,岑參看到了在中原看不到的風景:雪山,火山,大風,沙石等等。這一切,在詩人眼中,構成了一個遼闊廣大的,神話般的世界。
天山雪雲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
九月天山風似刀,城南獵馬縮寒毛。
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澗水吞樵路,山花醉藥欄。
自然條件的惡劣,更凸顯戰士的勇猛,無畏。在那個提倡戍邊立功的時期,戰士們爭先恐後奮勇殺敵。這一切,使得岑參渾身熱血沸騰。
岑參剛要準備大幹一場,誰知他的領導高仙芝兵敗回朝。隨後,他也被朝廷召回去述職。無奈,岑參只好回到長安。
回到長安後,岑參和他的好友杜甫,高適等人一同登樓賞景,談事業,論人生。他發現三年時間過去了,杜甫還未曾獲得一官半職,高適做縣尉做的也是窩囊至極。
他的內心早已經有了另一個世界,他嚮往的世界,壯志未酬的世界,他還在等待著機會。
公元754年,他第二次出塞。
高仙芝的部下封常清被任命為安西節度使,於是封常清便邀請岑參做他的判官。這相當於是節度使的副手。
因為在第一次出塞時,封常清和岑參就曾經一起共事過,封常清非常欣賞岑參的才能。岑參也樂於和封常清一同工作,加上他正急於要建功立業,於是便欣然了這接受個請求。
第二次出塞,岑參沒有了第一次的膽小,思鄉等情緒,而更多的是報國的雄心和愛國的豪情。
悔不學彎弓,向東射狂胡。未能匡吾君,虛作一丈夫。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怎奈時局變幻莫測,對於身處當時的人,怎麼也不會想到,空前盛世的大唐即將迎來一場巨大的血雨腥風。
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在範陽造反。叛軍一路向西,直逼兩京,勢不可擋。
由於中原多年沒有戰事,很多郡縣無兵可用,毫無應變準備。地方官吏聞叛軍將至,或棄城逃跑,或開門出迎。叛軍長驅南下,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抵抗,很快佔領了黃河以北的地區。
唐玄宗十分驚恐,他急派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和高仙芝趕赴洛陽募兵迎戰。雖然封常清和高仙芝善於用兵,怎奈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無法與叛軍交戰,封常清和高仙芝建議堅守潼關。
而唐玄宗卻聽信了小人讒言,認為封常清和高仙芝違抗命令有造反嫌疑,於是將兩位大將誅殺了。
此時的岑參,還在邊疆駐守,等到的卻是失去統領的消息。部隊不可一日無主,將軍已死,戰士潰散。而岑參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得回京。
就這樣,岑參的兩次出塞之旅都以極快的速度結束了,他的最大成就就是留給後人70多首邊塞詩。而他自己卻覺得,好像什麼也沒有。
04仕途不順,客死異鄉
公元757年,岑參由西域回到唐肅宗所在地鳳翔。此時的杜甫成為皇帝身邊的一個小拾遺。在好朋友杜甫等5人的舉薦下,岑參做了一個補闕。
也許是岑參命中注定,也許是世事弄人。總之,回京後的岑參仕途不順,從右補闕到起居舍人,再到太子中允,再到殿中侍御史,關西節度判官,考功員外郎等。
岑參都一直兢兢業業的工作著,他沒有像杜甫那樣瀟灑的辭職離開,去經營自己的草堂。也沒有像王維那樣半官半隱,致力於自己的莊園。
公元765年,48歲的岑參被任命為嘉州刺史。看似是升職,實則是被貶到邊界。這是皇帝慣用的手法,意思就是不想看到你。
嘉州位於現在四川省眉山市,唐朝時期的西南邊境。這一去,最終讓岑參命喪他鄉。
當時成都的政局非常混亂,國外吐蕃的進攻,國內造反派的相互鬥爭。他的好友高適,時任劍南節度使,也正是因為不能抵擋內外鬥爭才被調回朝廷。
而岑參此次赴任嘉州就是要經過這裡,不要說當官了,人身安全都是問題。果不其然,岑參剛到梁州時,即被滯留其地。
公元769年,被滯留在成都5年後,岑參因病客死在異鄉成都。在他離去世四五個月前,他在成都客舍,做了這首詩《客舍悲秋,有懷兩省舊遊,呈幕中諸公》,為他的人生畫了一個大大的嘆號!
三度為郎便白頭,一從出守五經秋。莫言聖主長不用,其那蒼生應未休。人間歲月如流水,客舍秋風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誰論,江上蟬鳴空滿耳。
在詩中,我們沒有聽到他的抱怨,而是拳拳的報國之心無法實現而憂慮。
05寫在最後
縱觀岑參的一生,從早年到中年,從內地到邊疆,無論是做官在朝還是貶官到外,他的詩中總是能看到景色,他的心總是看向大自然。
為什麼岑參的大部分詩中皆為景色呢?
是因為在入仕後受到挫折而去尋求慰藉嗎?還是因為在入仕前追求心靈的棲息嗎?
我想可能都不是,這也許跟他的家族遺傳給他的性格以及學習佛學的影響有關吧。因為學佛使他能夠親近自然遠離人事,永遠活在一個神話般的世界中。
#岑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