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邊塞壓卷之作,唐詩裡一根硬氣的骨頭,讓八月飛雪離別成絕響

2020-12-09 鈺姐的書屋

不忍揮手告別,因為離別太痛苦;不敢握手別離,因為不知何時再相逢。彼時一切都將過去,朦朦朧朧,寥寥草草。無論是獲得還是丟失,情感都將繼續,唯有瀟灑地揮揮手,不再回頭。

多情自古傷離別,茶馬古道,綠陽關外,煙波江邊,胡地邊塞,離別時手兒無處安放、情難自禁,絕非古代文人雅客的多情與專利,只有經歷過離別的人才更有發言權。

唐詩中的離別一半給了悲情,一半給了豪情。

見慣了錦書傳情、西樓寄思,縱然有萬般畫意詩情,也逃不過那點纏綿悱惻和紙短情長。然而盛唐因有邊塞詩人岑參的出現,給離別帶來了慷慨豪邁、豪爽勁朗,也因岑參的一支生花妙筆,給廣渺孤寒的邊塞帶來了壯懷與豪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有人的地方即是江湖,有人煙的地方也就有離別,即便是在雄偉壯闊、極其寒冷的邊塞也不例外。邊塞的離別反倒更具英雄氣概,更為悲壯豪邁、動人心弦。

好男兒志在四方,為實現理想和抱負,為建功立業、實際報國宏願而奔走四方,岑參便是其中的一個。岑參一生曾兩度出使邊塞,邊塞乃苦寒極地,誰都不願意離開妻兒溫暖、穩定生活而駐守邊塞的,除非岑參比其他人更有建立功勳的渴望。

岑參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曾為宰相。父親是朝廷大員,因得罪朝廷,岑參年幼時家道中落,也許是"學而優而仕",也許是為了重振家族,岑參義無反顧走上了仕途。這一走,便毅然走到天涯,走到了邊塞苦寒之地。

邊地苦寒孤寂,將士手足情深,鐵骨錚錚、血氣方剛的七尺男兒,一起作戰一起慶功,岑參與武判官封常清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會有分別的時候。

這天,武判官奉命歸京,岑參冒著風雪送他回京。仲秋八月的京城應是桂花飄香、秋日明媚吧,邊塞卻是大雪紛飛、白草吹折,但在詩人眼裡,卻是一夜風雪後的一幅奇麗雪景圖,大地銀裝素裹,煥然一新,枝頭積雪如一夜盛開的梨花,和美麗的春天一起到來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此兩句更是耳熟能詳的千古絕唱。胡地苦寒,但詩人卻沒有因此苦情埋怨,反而生出些許愜意的心境。

此時的邊塞,也是一幅風雪離別圖,風雪交加,奇寒極冷,風雪打溼了羅幕營帳,將士們的衣裳無法禦寒,連弓角都拉不開了,鎧甲冰冷得難以上身。岑參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筆,從戰士們的居住、穿衣、拉弓等日常事件描繪了胡地八月奇冷的惡劣天氣。

雖則表面寒冷,但內而如今好友即將別離,縱使英雄氣概、豪情萬丈,也會傷感落寞,尤其"瀚海闌幹百丈冰"之時,則更"愁雲慘澹萬裡凝"。無邊的沙漠結成百丈的堅冰,憂愁的陰雲凝結在長空。唯有誇張的詩句才能表達分別時的千愁萬緒。

分別再傷感,一切都會化作烈酒澆鑄激情燃燒過的歲月。"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烈酒喝罷再上路吧,軍中演奏的估計也是離別之曲吧。已是黃昏時分了,轅門外大雪紛飛,凍硬的紅旗已經無法吹動了。

也該辭別跨馬上路了,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送君一程又一程,大雪愈下愈大,白茫茫的布滿重重山巒,送君千裡終須一別,就送到這裡吧。看著友人孤單的背影越來越遠,最後淹沒在大雪的深處,雪上空留馬蹄的印跡。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與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孟浩然的一葉扁舟遠去,李白望著煙波浩渺的長江,久久沒有回過神來,再多的深情語句,都抵不過李白那時的默然悵惘。李白的送別詩多了傷感落寞,岑參的送別詩則更悲壯與豪情。

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總關情

也許聚散的次數多了,也就沒有了傷感的淚,不是任何離別都是依依惜別,淚眼婆娑。只有彼此祝福的話語,只有彼此相望的深情,或許還來個溫暖親切的擁抱,在笑容和擁抱中感受曾經攜手走過的一段路一段時光的珍貴。

人生總是在不斷的相逢,又在不斷的離別,每次的離別都是為了下一次的重逢。當下次再重逢時,我們依然還是我們,友情之樹仍然長青。

唐代送別詩大多傷感落寞,為數不多的慷慨激昂的詩作中,高適的送別詩同樣大氣磅礴、盪氣迴腸,正如高適的"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送別董大時,正是隆冬,大雪紛飛,寒冷的天氣並沒有讓離別更加憂愁,高適反而安慰朋友: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已,普天之下哪個不認識你呢?高適的離別贈言慷慨豪邁,鼓舞人心,充滿正能量。

還有王勃的勸勉詩"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同樣讓人激情與神往。

岑高」一直是盛唐邊塞詩的氣節、風骨與絕響,邊塞如少了岑參和高適,唐詩便少了一根硬氣的骨頭。一如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還有韋應物的"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不是所有的潸然淚下、執手相看淚眼和無語凝噎才代表思念與不舍。

只是有的人願意把心底最柔軟流露出來,展示給人們看,而有的人卻把內心包裹一層堅硬的外衣,對外展示的都是堅強和快樂,只把那難以言說的痛與孤獨留給自己慢慢品味,而不再傷感。

正如臺灣作家杏林子說的:

夜色在笑語中漸漸沉落,朋友起身告辭。沒有挽留,沒有送別,甚至也沒有問歸期。已經過了大喜大悲的歲月,已經過了傷感流淚的年華,知道了聚散原來是這樣的自然和順理成章,懂得這點,便懂得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溫馨,離別便也歡喜。

韶華已逝,染指流年,往往過了傷感的年華,便常常喜形不於色。人生就是一場旅途,無所謂起點和終點,真正讓人在乎的是路上的人和風景。看花開花謝,品聚散離別,我們的行囊從此便不再空空如也。

因此,聚也好,散也罷,都是風景。即便離別,也是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相關焦點

  • 岑參「胡天八月即飛雪」中「胡天」到底何意?八月飛雪是不是胡說
    關於唐詩中的爭議,其實爭得最久的應該是岑參的「胡天八月即飛雪」。在各類貼吧裡,不少南方的學生讀到此詩都會問:「八月怎麼可能下雪」,而北方的同學又各種曬雪景來證明當年岑參沒胡說。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只有認真理解了原詩,了解詩中「胡天」到底是何意,才能明白岑參的意思。
  •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請欣賞行書書寫的岑參的詩一首
    書法作者/肖連成(筆名,笑雨)詩作者/岑參(唐朝)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雖然寫雪中的離別,但詩人緊扣題目來勾勒邊塞大雪飄飛的壯麗景色,句句寫雪。天寶十三年(754),岑參再次出塞,擔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在給前任武判官送行之時,詩人寫了該詩。該詩圍繞「雪」展開。開頭寫雪景,把野外的冬景和南方的春景對比著寫,好似一夜之間天地回春。接著,詩人由帳外寫到帳內,突出天氣的寒冷。
  • 唐詩裡的風花雪月
    唐詩裡通過寫意象來表達詩人的情感,託物言志是常用的手法。讀了多了,也希望通過唐詩裡的風花雪月做一個總結:一、風唐詩中以「風」為意象詩歌很多,一年四季有春風、夏風、秋風和冬風,李嶠的「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膾炙人口,現在小學生都能背誦;「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是人生得意後的風光滿面;「竹林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是夏夜暑熱詩人心靜自然涼之感;「風急天高猿嘯哀,
  • 軍旅生活對岑參詩歌風格有什麼影響?
    而唐詩正是記錄這種恢弘氣勢的重要載體。「詩侯」高達夫以及「詩將」岑參,就是盛唐時期比較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的「邊塞」豪情與邊塞思想1.在邊塞從軍的日子裡岑參親眼目睹了,大唐將士們淤血奮戰的場面,也親身感受到了唐軍所向披靡的戰鬥力。此時的岑參不僅為自己作為一個軍官而感動自豪。同時也對蒸蒸日上的大唐國力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作為一個軍官他能親身參與戰鬥,作為一個大詩人他看到了,常人無法看到的邊塞實景色和戰鬥場面,這些都對岑參形成獨樹一幟的「邊塞詩」風格,以及氣勢奔放的邊塞詩內涵埋下了重要伏筆。
  •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何被後世廣為傳頌,甚至納入中學...
    岑參 家世淪替、命運坎坷、仕途多舛的岑參 俗話說:「唐詩宋詞元曲清小說。」中國的詩起源於先秦,鼎盛於唐代。 岑參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無成,此後便奔走京洛,漫遊河朔。期間曾作《感舊賦》,敘述家世淪替及其命運坎坷。九年後,天寶三年(744年),登進士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八年,初次出塞的岑參,滿懷一腔報國熱情,望在戎馬徵戰中探尋光明前程,然事與願違,未得意。天寶十三年,再次出塞,此時的他報國立功之心更切,其邊塞詩名作大多成於此時。
  • 雪,最美麗的景色,岑參和李白這樣寫詩描寫,很優美
    也許始於蒙昧初開時的童年嬉戲,也許始於媽媽扯著我踏著雪去學校的路上,也許始於那次聽到喜鵲在我家院子裡雪中覓食時的叫聲。雪是從混合雲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態的固體水。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團)組成的降水。雪只會在很冷的溫度及溫帶氣旋的影響下才會出現,因此亞熱帶地區和熱帶地區下雪的機會較微小。有很多關於雪的詩詞,很唯美。
  • 【國學】《唐詩三百首》裡的30首軍旅邊塞詩,你會背幾首
    然而卻想到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咱們可以看看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王維,王昌齡,岑參,高適這些大神們是怎麼寫軍旅邊塞詩的!於是特意重翻了蘅唐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選出了30首軍旅,邊塞兼戰爭題材的唐詩(其中雖寫戰爭自身感受,而非軍旅題材的詩不算,如杜甫《宿府》《閣夜》等),按蘅唐退士所編的順序編排。
  • 岑參最簡短的一首邊塞詩,短短20個字,寫出了中華威風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的這首可謂邊塞詩中的經典之作。雖是為送別而寫,卻大開大合,豪情縱橫,這邊塞雪景壯麗無比,讀來令人逸興遄飛。 岑參是盛唐邊塞詩派的中流砥柱,在他的筆下,有「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的沙場雪海壯闊無比;有「劍河風急雲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的金戈鐵馬氣勢磅礴,還有「一生大笑能幾回,鬥酒相逢須醉倒」的豪情逸興。
  • 唐詩近五萬首,你至少得會背這29首
    《全唐詩》是清康熙年間編校的一本唐詩合集,歷時一年多編校成文。收錄詩人,凡二千二百餘人,收錄詩作四萬八千九百餘首。這麼多唐詩,恐怕一輩子也讀不完,更不用說去背誦了。今天,我們試圖將二百餘年的唐朝濃縮成29首巔峰唐詩,一起重溫那段盛世歲月。
  • 岑參和高適,同為大唐邊塞詩高手,到底誰更牛
    要說起唐朝的邊塞詩人,大家肯定要想到兩位齊名的大詩人,那就是岑參和高適,他們兩都曾投身於邊塞的軍旅生活,對邊塞的風土人情都有著珍貴的體驗,這給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岑參的詩瑰麗雄奇,充滿著浪漫主義特色;而高適的詩悲壯蒼涼,渾厚深沉,體現出戰爭對於百姓所帶來的憂患。那麼,這兩位詩人都寫邊塞詩,誰更厲害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先來看一下岑參的一首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 網友20字概括唐詩的精華,李白、王維、岑參都有詩為證
    關於唐詩的題材,網上流傳一個段子,說唐詩基本可以概括為:田園有宅男,邊塞多憤青。詠古傷不起,送別滿基情。雖然是調侃,但是也不免令人會心一笑,覺得還是蠻準確的。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在唐詩的題材中,這幾種流派的詩確實非常出名,成就也高。田園有宅男。這說的是山水田園詩派,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是王維、孟浩然。孟浩然的田園詩最著名的有《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 唐詩宋詞裡最豪邁的愛國情!
    再過兩天就是國慶節了,在此之際,小編將唐詩宋詞中比較著名的愛國詩篇整理在一起,讓我們重新領略古人的愛國情懷,同時向任何時代為國家利益做出犧牲的人們表示崇高敬意!三萬裡河東人海,五千仍嶽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 唐詩中的經典名句,帶你縱覽唐詩極簡史
    唐詩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其中很多句子令人拍案拍案叫絕,流傳千古,讀來意味無窮。一首一首的唐詩,一個又一個詩人,連起來就是一部唐朝詩詞極簡史,今天我們就一起讀唐詩,一起來體會那份穿越千年的浪漫。《逢入京使》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 岑參:第一次遠行,剛出門就開始 「想家」
    這是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徵,西出陽關,奔赴安西。《逢入京使》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也是「想家」的人在《逢入京使》裡,他寫道:「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離家萬裡遇到返鄉之人,沒有筆墨只能請對方捎個口信給家人,
  • 吳海燕:一根敘述的骨頭——寫意耿立的《向泥土敬禮》
    一根敘述的骨頭——寫意耿立的《向泥土敬禮》文/吳海燕很久很久,沒有遇到如此令人崩潰的文字。讀耿立的文字,時時有這樣的悲懷:這篇我再也不去重讀了。一遍就夠了,悲傷已經四面楚歌,無法抵制,無法逃脫。他的文字的殺傷力如此巨大,讓我遇見一次便無法復原。悲愴。永恆的悲愴。這來自大地的悲愴。
  • 冬日,在詩詞裡看雪
    《對雪》唐·高駢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三日柴門擁不開,階平庭滿白皚皚。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見寄》 唐·柳宗元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沁園春·雪 》毛澤東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 六月飛雪,七月冰雹,八月霜凍
    有意思的是,最後真正創作出作品的是瑪麗·雪萊和約翰·波利多裡,而雪萊和拜倫則沒有作品呈現出來。瑪麗·雪萊創作的就是著名的《弗蘭肯斯坦》,也被叫做《科學怪人》,也由此,她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這部作品還被搬上了螢屏。而約翰·波利多裡創作的是《吸血鬼》,這可是英國吸血鬼小說的開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