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文憑的官二代為什麼能兩次成為宋朝的宰相?

2020-12-09 澎湃新聞

原創 團隊特邀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食堂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5791,閱讀時間:約15分鐘

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位42年,總共有23位宰相。

在這23位宰相中,有一個水平最差、文憑最低的官二代宰相,他就是陳執中。

陳執中洪州南昌人,是宋朝頂尖官二代,他爹陳恕是宋太宗朝的參知政事,因為他爹的關係,他蔭封為官。

在宋朝宋朝文官入仕有「有出身」與「無出身」兩種方式。

有出身,指的是通過獲得進士或類似功名的途逕入仕,以進士為主,這是憑真才實學考來的。

無出身,主要就是靠父輩蔭封而來,老爹是官,兒子也是官,這是靠投胎技術來的。

在宋朝,靠投胎當個官很容易,只要你爹是個像樣的官,你都能蔭封為官;可要想當宰相,就得靠真才實學,大宋拒絕無才無能的官二代當宰相。

整個宋朝歷史上,以無出身入仕能做到宰相的,除了像趙普、沈義倫這些開國宰相,就只有呂端、陳執中、韓侂胄三個人。

由此可見,陳執中這人有多傳奇,那陳執中這個官二代是怎麼成為宰相的呢?

事情得從宋真宗說起,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已經成為了一個瘋子,當時大宋臣民都想立太子,安定人心,但誰都不敢首先提這事。請立太子這事,固然可以討好太子,可也會得罪皇帝。

就在大家都不敢輕舉妄動的時候,陳執中玩了把大的,富貴險中求,別人不敢幹的事他敢,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他沒什麼好失去的,再說宋真宗就一個兒子,這顆獨苗早晚會被為太子,早晚會成為皇帝。就算現在他因為勸立太子,得罪了宋真宗,可他也能討好將來的皇帝。

於是,陳執中再三考慮下,決定豁出去了。不久,他就非常巧妙的勸宋真宗早立太子。這下陳執中賭對了,宋真宗被說服了,於是陳執中馬上被提拔為右正言。然後一個月之後,宋真宗六子、也是獨子趙受益被冊封為太子,這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宋仁宗。陳執中就此為宋仁宗立下擁立之功,成為宋仁宗從龍功臣,並躋身資善堂,加入宋仁宗的老師團隊。

很多時候一個選擇可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正是這個選擇改變了陳執中的命運。

宋仁宗繼位後,陳執中頂著帝師和擁立之功的光環,仕途進入快速通道,不斷升官,積累了深厚的資歷。

寶元元年(1038年),陳執中擔任樞密副使,一個無出身的官二代,竟然成為了宰執,陳執中造就了大宋官場的一個神話。

但就在這時,党項人首領李元昊跳出來造反了。於是怎麼抵抗李元昊,成為陳執中應盡之責。

結果宋夏戰爭爆發後,大宋輸得那叫一個慘。陳執中身為西府宰執必須出來背鍋,被罷相貶官。

康定二年(1041年),好水川之戰爆發,宋軍又是一場慘敗。戰後宋軍三大主官夏竦、範仲淹、韓琦都吃了掛落,陳執中臨危受命擔任陝西同經略安撫招討使,與夏竦同知永興軍,成為抗夏戰場最高長官。但是他和夏竦極為不對付,兩人鬧得不可開交。

最後宋仁宗火了,將陝西四路一分為四,夏竦知鄜州,陳執中知涇州,範仲淹知慶州,韓琦知秦州。而後河東保衛戰爆發,西夏前線,宋軍輸了個一塌糊塗。官家發現陳執中打仗是真不行,西夏戰事你就別瞎摻和了。

慶曆二年(1042年),陳執中改知陝州,而後改知青州。

但是陳執中這人非常走運,第二年就爆發了王倫起義爆發,王倫義軍肆虐數州。

但王倫起義看似鬧得很兇,可人數並不多,最先起事的時候就兩百人,這可是天賜良機,陳執中打李元昊不行,打個王倫還不手到擒來?他馬上出兵搶功勞,來了個千裡大追殺,橫跨今天山東江蘇安徽三省,最終在采石磯(今安徽省當塗縣)捕殺王倫。有了王倫千裡送人頭,陳執中立功了!王倫的腦袋成為他再次晉升宰執的最大資本!

慶曆四年(1044年),在夏竦的陰謀設計下,參知政事範仲淹、樞密副使富弼紛紛離京,於是陳執中被晉升為參知政事,搖搖晃晃間,陳執中又回來了。陳執中一上任,支持慶曆新政的孫甫和蔡襄逮著他一頓噴,極力反對他擔任參知政事。本來嘛,陳執中和慶曆新政毫無關係,這下被逼成敵人。慶曆新政這幫人的作死能力真TM是一絕!

很快陳執中聯合宰相章得象、賈昌朝、王拱辰、夏竦等人的絞殺慶曆新政,新政徹底失敗,陳執中坐穩了位子。

慶曆五年(1045年)四月,陳執中晉升宰相兼樞密使,成為僅次於首相賈昌朝之後的第二號人物,成為宋朝繼呂端之後,又一個無出身的宰相!這是陳執中的榮耀,也是他的成就,他仕途達到頂峰。

回顧以往,陳執中又怎麼能想到自己這個官二代居然有朝一日成為宰相,其實陳執中能力並不突出,絕非定國安邦之賢臣,他不要說比不上他爹陳恕,大宋有很多官員能力都遠超於他,他是宋仁宗眾多宰相中水平最差的。他之所以能成為宰相,主要是他資歷深厚。這也是宋朝官場的一個弊端,重資歷,輕才能。但不管怎樣,陳執中登頂成功,榮升宰相。

到了慶曆七年(1047年)三月,首相賈昌朝和參知政事吳育不和,鬧得不可開交,結果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賈昌朝和吳育兩人一起被罷,而陳執中成為首相。陳執中真是喜從天降,笑得合不攏嘴,這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合該自己發達。可還沒等陳執中慶祝,很快他就像吃了蒼蠅一樣難受。

老規矩,異論相攪又來了,宋朝皇帝最喜歡給宰相摻沙子,弄一些反對派和宰相搭班子。這次也不例外,在陳執中成為首相的同時,宋仁宗也有意讓夏竦擔任宰相。

夏竦什麼人?陳執中的死對頭!兩人在西北的時候就鬧得有你無我的地步,這會一起搭班子還能有好?陳執中強烈反對!最終宋仁宗和稀泥,夏竦不當宰相了,擔任樞密使!

陳執中心中怒火萬丈,但絲毫沒有辦法。

陳執中知道自己這位子難做了,夏竦能給他好臉色嗎?果然,夏竦一當樞密使,繼續和陳執中鬥。也不知道是夏竦太厲害,還是陳執中太慫,陳執中以首相之位竟然被夏竦搶了風頭!

慶曆八年(1048年)宮中爆發一場離奇的刺殺案,宋仁宗有意立張貴妃為後,夏竦趁機給陳執中挖了好大一坑。在張方平提醒下,陳執中沒敢往下跳,不敢給宋仁宗廢曹皇后背鍋,讓宋仁宗大為不滿。這下陳執中倒黴了,正好當時來了一場然後持續一年多的黃河泛濫。

陳執中一點辦法沒有,賑災工作一塌糊塗。

皇佑元年(1049年)八月,陳執中被罷相,貶知陳州。陳執中這次算是明白了,沒有宋仁宗,他這個宰相什麼都不是,官家說罷就罷。皇佑五年(1053年),宰相龐籍罷相,陳執中成功復相,時隔四年後,陳執中再次成為宰相。

這次復相後,陳執中學乖了,知道自己沒有官家的支持是無法坐穩宰相位子的,於是他開始毫無下限的跪舔宋仁宗,成為宋仁宗的舔狗。舔狗這種事,舔女神一無所有,舔皇帝包你大富大貴。

於是,宋仁宗驚人的發現復相後的陳執中實在是太可愛了。

第一,陳執中不徇私,很少提拔自己的親人,有次他的女婿找他給自己升官,結果陳執中直接拒絕道:官職是國家的,「非臥房籠篋中物,婿安得有之?」。女婿都不給,其他人可想而知了,這點需要表揚老陳。

第二,陳執中不結黨,宋仁宗最煩的就是大臣結黨。

陳執中復相後,杜門深居,謝絕賓客,經常對人說:「我無私也,我不黨也。」

陳執中其實是個純臣,無私不黨是他的標籤,這個誰也無法否認,再次表揚!

第三,陳執中不欺上,陳執中有一點好,他絕不欺騙宋仁宗,什麼都不瞞著,有什麼都跟宋仁宗說。

後來有人問宋仁宗為什麼這麼信任陳執中,是因為陳執中當初勸立太子有功嗎?可那會真宗皇帝只有你一個兒子,他不勸,你也遲早會被立為太子。結果宋仁宗直言不諱道:「非為是,但執中不欺朕耳。」這才是陳執中屹立官場最大的法寶,他聽話,他忠誠,他讓宋仁宗放心。

第四,陳執中開竅了,他開始會為宋仁宗著想,肯為宋仁宗背鍋了,一個肯為皇帝背鍋的宰相才是好宰相。

所以儘管陳執中不學無術,非宰相器,但宋仁宗依然很信任他。

皇佑六年(1054年)正月,宋仁宗寵妃張貴妃香消玉殞。請務必相信,張貴妃是宋仁宗最愛的女人,宋仁宗馬上追封其溫成皇后,並舉行隆重的葬禮。

葬禮進行到最後一步讀哀冊的時候,出事了,一口天大的鍋來了。一般來說,皇后死後舉行喪禮,應該由兩制官讀哀冊。但是這次宋仁宗為了提高等級,強硬的讓宰執來讀,並且指派樞密副使孫沔來讀。

孫沔覺得丟不起這人,強烈反對,最後大義凜然地放了句狠話:「以臣孫沔讀冊則可,以樞密副使讀冊不可」。說完孫沔把哀冊往桌子上一放,沒向任何人請示,自己就退了下去!這下,徹底冷場了。孫沔這一撂擔子,喪禮該怎麼進行下去?

關鍵時刻宰相陳執中出來救場,危難中他頂了上來,堅決支持宋仁宗!樞密副使不讀哀冊,那麼宰相來讀!於是「宰相陳執中取而讀之。」陳執中這一舉動讓張貴妃的葬禮驟然升格,比之前待遇更高了!

宋仁宗對陳執中充滿了感激之情,這才是我的好宰相;而大臣們恨不得罵死陳執中這老混蛋。

經過這次喪禮之後,朝廷正義之士突然發現,張氏外戚集團還有一隻大老虎,陳執中成為繼文彥博之後最大的張氏集團幫兇。沒說的,鄙視他!沒說的,像當初扳倒文彥博一樣扳倒他。

經此一遭,陳執中的名聲徹底給臭了。陳執中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乾脆破罐子破摔,不在乎那點名聲了。本來陳執中以寬於待人,嚴於律己,溫儒爾雅,恭謙禮讓著稱於世,看起來有點面;經過這事之後,陳執中行事十分張揚霸道、囂張猖狂,戾氣暴增,不能容人,顯得有點狂。

陳執中工作作風霸道點也就算了,結果他對手下人也特別狠,尤其知江寧府劉湜得罪了他,直接被他給貶到了廣州。廣州那可是天高皇帝遠,鳥不拉屎的地方,有這麼貶官的嗎?陳執中這事就做得有點過分了,打壓政敵挺正常的,但也別做得太絕啊,做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大宋官場,你來我往,沒有人一直順心如意,你陳執中做得這麼絕,就不怕自己有朝一日失勢被別人報復嗎?可能陳執中覺得自己有官家力挺,就能無所顧忌,不用看任何人臉色。權力真的會讓一個人神智不清,陳執中太囂張了,囂張到他已經淪為眾矢之的而不自覺!

至和元年(1054年)十二月,開封府接到一個案子,陳執中家發生慘案,一叫迎兒的十三歲婢女被活生生打死。

當時有兩個說法:

第一:陳執中親自動手,把婢女打死。

第二,陳執中的愛妾張氏把婢女毆打至死。

而在司馬光《涑水記聞》中,這次慘案記載更詳細。

當時不知道迎兒犯了什麼錯,在張氏鼓動下,陳執中親自動手,在這個寒冬時節,把迎兒雙手捆綁,關在黑屋子裡,然後毒打多次,直至遍體鱗傷、體無完膚的迎兒凍餓而死。跟迎兒一起倒黴的還有兩個婢女,一個叫海棠,另一個不知名。海棠直接被當場毒打至死,而那個無名婢女那個被剪成禿髮,上吊自盡!

這就是陳執中,表面上一本正經,實際上道貌岸然,殘暴不仁。

陳執中家暴案曝光後,開封府很快接管此案,這下陳執中麻煩大了!因為時任權知開封府的是蔡襄,蔡襄是當年慶曆新政核心成員,和陳執中的可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

這下大仇人陳執中自動送了個把柄上來,蔡襄還不有仇報仇,有冤報冤?

於是蔡襄馬上對這案子展開詳細調查,查,徹底的查,查他個水落石出,查他個清清楚楚。而後蔡襄馬上把這案子捅到了朝廷上。

果然陳執中家暴案曝光後,御史臺像是聞到血腥味的大鯊魚一樣,馬上跟進,彈劾陳執中。陳執中也不傻,知道事情鬧大發了,想大事化小都不能夠,於是趕緊來個以退為進,「自請置獄」停職回家待罪,等待宋仁宗處理結果。

但是這樣的手段,騙三歲小孩都騙不到,陳執中想得也太好了,這案子已經捅破天了,老陳你就自求多福吧!這時候,宋仁宗犯了難,這事擱現在,這不是普通家暴案,這是殺人案,必須依法追究。

但是別忘了:那是個封建年代!陳執中可是的從龍功臣,可是大宰相,難道就此罷免老陳,甚至法辦他嗎?更何況,在不久之前的張貴妃葬禮上,陳執中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挺身而出,宣讀哀冊,為自己解了好大的難題。

宋仁宗很念舊,很感恩,他有心包庇陳執中,但這麼大的事,也不能當沒事發生,至少該做的表面工作還是要做的。於是宋仁宗為此特意成立一個專案組,審理此案,其實此時官家態度很明顯,就是想將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首先審理此案的專案組組長是齊廓,慶曆新政成員王素馬上寫了首詩質問、告誡他,要求他秉公辦理。齊廓頂不住壓力,來了個病遁,他病了,病得很嚴重,嚴重到不能審案的地步,至於真病假病,就得問他自己了。得,齊廓一病,官家只好改命張昪審理此案。張昪不比齊廓,他並沒理會宋仁宗意圖,秉公執法,把案子往死裡查,於是他馬上被撤,改命他人審理此案。

這麼一件簡單的案子,宋仁宗三次換人,包庇之意顯而易見,案件進展也就可想而知。陳執中心裡有數了,每次專案組來他家調查取證,他都不配合!

這樣一來,官家的這種態度直接導致了司法部門對陳執中案件的審理力度只能是敷衍了事。這引起了大宋言官們的強烈反對,一個勁的開噴,但卻拿陳執中沒有任何辦法。

至和二年(1055年)二月,陳大宰相看言官彈劾這麼兇,宋仁宗還在力保他,自己屁事沒有。這下他放心了,大大咧咧地回到東府中書辦公視事。陳執中想得太好了,一場風暴已經朝他撲來,鐵面御史趙忭彈劾他,翰林學士歐陽修彈劾他,知諫院範鎮彈劾他,大宋朝廷所有能彈劾他的人都在彈劾他!宋仁宗看眾怒難犯,無奈之下只好拋棄陳執中。

該年六月,陳執中罷相,被貶亳州。而陳執中終於在後來的學術界出名了,後來歷史學家在研究宋朝臺諫言官們彈劾扳倒宰相的事跡,通常都會把陳執中拿出來仔細研究。

恭喜,陳執中,他成為了一個宋史研究課題,可惜是被當作反面教材。經過這次罷相後,陳執中一蹶不振。一年後,陳執中致仕退休,就此退出政治舞臺。

嘉佑四年(1059年),陳執中病逝,享年70歲,死後諡號榮靈,這可是一個惡諡號,宋朝士大夫對他的厭惡之情由此可見一斑。陳執中混了一輩子官場,最後混了個晚節不保。更可嘆的是,什麼樣的爹娘養出什麼樣的兒子。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陳執中家中再爆醜聞,陳執中獨子陳世儒的妻子弄了出弒母案,先是下毒毒害婆婆張氏,毒殺未果,又用鐵釘將張氏釘死,這就是包青天鐵釘案歷史原型。

這可是大逆不道的弒母案,最後幾經周折,陳世儒夫婦伏法斬首,陳執中絕後!

這就是陳執中的人生,他這一生給後世人三個教訓。

第一,決定自我命運的不是家庭出身,而是自己的選擇,關鍵時刻勇於做出正確選擇,足可以改變一生命運;

第二,人生得意之時,不可太過囂張跋扈;

第三,家庭教育非常重要,陳執中家中兩樁大案,都是因為陳執中持家無道,教子無方所致。

現在問題來了,宋仁宗為何任用這麼一個才智平庸,道貌岸然,殘暴不仁的人當宰相呢?這或許才是喜愛宋朝歷史的讀者應該反思的問題。

參考資料:《宋史》、《談苑》、《涑水記聞》、《東軒筆錄》、《揮麈後錄》、《青箱雜記》、《宋朝事實類苑》、《續資治通鑑長編》

相關焦點

  • 此人是宋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的超級學霸,娶了兩次宰相之女當老婆
    此人是宋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的超級學霸,娶了兩次宰相之女當老婆 我們知道,科舉制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發明」,科舉誕生後意味著帝國在最大限度上開放門戶,門第身份變得不再重要,因此大受庶族地主知識分子的歡迎。同時,它也意味著讀書人有了自我推薦的可能性,因此也有學者將科舉稱為「自舉」。
  • 史上最糊塗的宰相,位極人臣深得皇上賞識,家中竟然無米下鍋
    宋朝的政治風氣向來是以文人為重,宋太祖出於自身經歷對武官濫權頗為忌憚,故而制定了重文輕武的治國之策,同時也限制了武官在宋朝的發展空間。凡事都有例外,在重文抑武的宋朝就有一位武官出身的宰相,此人不僅僅以武職出仕,就連宋朝的基本文憑都沒有獲得,這人就是宋朝宰相呂端。
  • 範仲淹之子範純仁:宋朝宰相是怎樣煉成的?我們可以複製嗎?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聖賢範仲淹在《嶽陽樓記》裡留下的千古名言,他的兒子範純仁繼承父親的家道家風,最終成為了宋朝的一代宰相,千古流芳。歷史上有很多範純仁的佳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宋朝宰相是怎麼煉成的?我們可以複製嗎?
  • 北宋兩位當朝宰相,爭著搶著娶一個寡婦
    咱們先從一場「北宋兩位當朝宰相,爭娶一個寡婦」的鬧劇說起。 01 宋真宗鹹平四年(1002年),開封府公堂上,兩位薛姓兄弟正急頭白臉地告狀。一看完訴狀,主審官差點兒沒坐地上。
  • 小人物系列之官二代趙明誠,為何籍籍無名中抑鬱而亡?
    但是事實卻是相反,趙明誠此人除了作為才女李清照的丈夫偶有出現,在歷史上算是一個小透明。筆者很納悶,父親高官,妻子有才,本身又並非平庸之輩,怎麼會藉籍無名而泯與眾人呢?筆者認為這就和他的出身不無關係。宰相之子出身的官二代趙明誠,凡事都按照安排一步步來,毫無主見,並且不喜歡處理政事,反而日日痴迷於金石字畫,稍有一點風吹草動都是被動地應對,故此也早就其懦弱的性格。名聲不顯,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在兩宋相交之際,戰事頻繁,以趙明誠毫無主見又懦弱的性格,如何能夠在亂世之中安穩立足呢?
  • 古代都把皇帝叫「陛下」或者「皇上」,為何宋朝卻要叫「官家」?
    「官家」一詞,其實是由一種職業(官),加上一個「家」字構成的詞組。很多情況下,就是代指「當官的人」。 從宋代以前「官家」的本義來看,它可以代指三大類人:一是皇帝,二是當官的人,三是公婆。當「官家」代指皇帝的時候,「官家」和「皇上」的區別在於,前者是普通稱謂,後者是「敬稱」;前者用於民間場合,後者用於正式場合。 宋朝是一個世俗化的朝代,趙匡胤自稱祖上當過「京兆尹」,其實他出生於社會底層的軍人家庭。
  • 官二代宰相的無奈:不貪汙不受賄,修個房子也被罵!
    (誤)請欣賞,由楊睿潔同學分享的歐陽修作品《相州晝錦堂記》官場鬥爭副宰相竟字裡行間諷刺宰相?(這是一個劇透標題)分享人:楊睿潔《相州晝錦堂記》是歐陽修作於1065年的一篇文章,表面上是為了讚揚當朝宰相韓琦不慕名利的美德,實則暗諷韓琦出身名門,家世顯赫,還是逃不出追名逐利的俗心。
  • 皇帝問:您哪個兒子能重用?大臣答:我有個侄兒能當宰相
    如果一個讀書人,能夠過五關斬六將,考中狀元,我們可以稱之為「學霸」;如果一個官員,能夠在官場上青雲直上,做到位極人臣的宰相,我們可以稱之為「官霸」。現在,有這樣一位人才,既考中了狀元,又當上了宰相,我們應該叫他什麼? 這個人的名字叫呂蒙正。
  • 宋朝的味道,是文人的味道
    相當於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主席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人定下四項基本原則,即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是立國之本,不可動搖。真正確立宋朝的味道,是太宗和真宗兩位皇帝,他倆共同打開了文人的天堂之門一一繁華又萎靡的文人天堂。第一步,開科取士。
  • 師徒5人找道士算命,道士說:你們都會大富大貴,兩個人能當宰相
    呂蒙正堪稱北宋一代傳奇,他是宋朝歷史上第一位狀元出身的宰相,先後歷仕太宗、真宗兩朝,三入相府,可謂一時風光無限。雖然這位狀元郎日後得意,富貴至極,不過其早年生活卻頗為坎坷。史書上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王道士接著說:「呂君(呂蒙正)將來是狀元郎,無人可壓得住,用不到十年就可以當宰相,12年後出判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出將入相,坐享富貴長達30年。張君(張齊賢)過30年也能當宰相,同樣富貴長壽,壽終正寢;錢君(錢若水)也能當大官,一代名臣,雖能居執政之位,不過只有百日之久;劉君(劉燁)雖有執政之名,卻無執政之實。」
  • 「官二代」買不起棺
    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人會在案頭擺棺材形狀的玉擺件,就是取其諧音「官財」。因此無論哪個朝代官員都特別看重權位的繼承,子子孫孫為官作宰,豈不美哉?於是就有了「官二代」「官三代」乃至「官N代」。如此看來,「官二代」都應該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他們一生下來便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衣食無憂之餘就會變著法兒的作:賽狗跑馬,提籠架鳥,惹是生非,拈花惹草。
  • 宋朝第一代皇帝「趙匡胤」不僅是歷史上的一位明君,而且戰功赫赫
    宋朝第一代皇帝「趙匡胤」不僅是歷史上的一位明君,而且戰功赫赫,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始入宦途,受柴榮(後周世宗)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 招聘官如何對待假文憑?
    比如,有人找黑證窩點憑空製作了一份「北大本科文憑」,這個黑證「文憑」根本無法在北大或學信網、學位辦系統查詢,更無法得到用人單位的承認,是最徹底的假文憑。持這類黑證的人,膽敢拿著它糊弄你,作為招聘官的你應該報警,否則,他就是在沒有底線地羞辱你智商。
  • 宋朝的王爺、丞相、太師誰的官銜大?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誰大?
    (北宋第一大奸臣蔡京也是太師)我們一個一個來分析,先說說太師,太師是「三公」(也叫三師,分別為太師、太傅、太保)之一,趙匡胤自建立宋朝以來,繼承唐制,保留了三公、三師,作為不具實權的一種榮譽官銜,在北宋得此殊榮者並不多,尤其是太師,整個北宋只有趙普和文彥博兩人因其功高厚德,朝野推崇,得拜太師。
  • 五位宰相寫下的宋詞,不愧是文壇宗主,每一個字都篆刻著時代烙印
    宋朝是文人地位最高的朝代,「刑不上大夫」是全天下的共識!在那個朝代「文而優則仕」,高官往往首先是文壇大家甚至是文壇宗主。宰相是有宋一朝的文臣之最,因為他們既是文壇聖手又是政壇砥柱,他們留下的宋詞也成了最好的時代見證。
  • 從「宰相肚裡能撐船」的俗語看我們民族的價值觀
    翻了翻故紙堆,好像,宰相,作為官職,在我們國家封建史的「八大王朝」(秦、漢、隋、唐、宋、元、明、清)中,還真不是正式的官職。相、丞相、相國,倒是都有。似乎是宋朝吧,有過「宰相」之謂;又或者說,是從那以後,才把這個詞彙廣泛地指代高級文官。高級。文官。
  • 為什麼有關宋朝的電視劇,大臣都稱皇帝為「官家」?
    「官家」一詞,實際上在唐朝就開始被用作指代皇帝,只不過這個時候,官家還可以指公家,指朝廷。看「官家」一詞,最早出自西漢文獻《西漢會要》:「官家之惠優於三代,豪強之暴酷於亡秦。」這句話裡面的「官家」並不是皇帝的特殊稱謂,而是多數古人對當時官府,即公家的代稱。從西晉末年,十六國時期,石虎稱當時的後趙皇帝石勒為「官家」開始,南北朝時期一直到隋唐,「官家」一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 如何區分丞相與宰相?唐朝沒有丞相這個稱呼嗎?
    兩者的區分,丞相多為正式官名,宰相多為俗稱泛指。唐朝沒有這「丞相」二字的正式官職,丞相或者宰相的的稱呼,是指對三省長官以及後來眾多帶「同平章事」等群相的俗稱。相的淵源無論宰相還是丞相,都涉及到了一個關鍵的「相」字。
  • 宋朝開放夜市,宰相和皇帝都有功
    宋朝百姓可以吃夜宵,逛夜市,這在現在看來儘管很平常,但在漫漫長夜的古代,對於全世界的老百姓來說,絕對是奇葩一樣的存在。有人說,公元1000年到1279年,如果當時有人造衛星,能夠拍下一幅地球晚上的照片,我們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全世界七大洲都是漆黑一團,唯有東亞的中國,有不少地方燈火閃閃。
  • 鴻鈞老祖的二代弟子,沒有一個成為先天聖人,三代弟子肉身成聖!
    看過封神榜的讀者都知道,在書中的鴻鈞老祖,他算是一個非常厲害的祖師爺,門下弟子數不勝數,但是分為一代弟子和二代弟子,還有三代弟子。從書中的內容來看,結合一些洪荒流小說,很多讀者認為鴻鈞老祖是天道的化身,曾經在鴻蒙時期以身合道,成為一個天道聖人,擁有不死不滅的金剛不壞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