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接班,建章立制,兩次北伐,設立太子,在位二十二年。真正做到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可以說,以後百餘年間北宋的繁華昌盛、和平安定的根本就是由他來奠定的。可是要注意,這樣的「功績」會讓趙光義感覺非常悲哀。這完全是他不得已才這麼做的!
趙恆當政,澶淵之盟,出現了鹹平之治的好光景,接著就開始無釐頭惡搞,白白浪費了和平發展的好時機,最後傳位於孤兒寡母。趙恆是好人,仁慈,善良,但只熱衷於虛幻的超越先人的功績,而不是實實在在地富國強民,建立強大的戰鬥力去徵服西夏和遼,而是空耗國力在裝神弄鬼上,天書降,聖祖臨,把自己搞成了神漢。
試想趙恆是個怎樣的皇帝呢?說他懦弱可以,說他糊塗也成,但你絕對不能否認,他是位仁慈、善良、公平甚至愛民愛官如子的好皇帝。他是從唐朝中葉開始直到這時,唯一一位把士大夫,以及臣民們當「人」看的皇帝!
一、文人的春天
趙匡胤黃袍加身,開創宋朝,確定「強杆弱枝,崇文抑武」基本國策。相當於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主席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人定下四項基本原則,即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是立國之本,不可動搖。真正確立宋朝的味道,是太宗和真宗兩位皇帝,他倆共同打開了文人的天堂之門一一繁華又萎靡的文人天堂。
第一步,開科取士。太平興國第二年,趙光義開科取士,第一科就取了109人。不管是什麼出身,不管有功無功,「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從此宋朝的名人名相層出不窮,人才輩出,第一名的呂蒙正用了短短十年,就爬到了宰相的位置,史無前例,給讀書人樹立了榜樣,帶來了無窮的動力和希望,從此文人的春天到了,武人的冬天來了。
第二步,修書築館。修書是神聖光環向事業,《永樂大典》於朱棣,《四庫全書》於乾隆,都極大地提升了當時國君的聲望和品位。趙光義命翰林學士李昉和扈蒙等人編篡《太平廣記》和《太平御覽》,整修《昭文館》《史館》《集賢院》。趙恆命王欽若為大資政殿學士進行修文修史。繼承文脈傳統,提高文人地位,真正開創宋代的文人治國,甚至發展到文人去領兵打仗的地步。
第三步,文明輸出。契丹的遼國重用漢人,開始學習宋朝的管理模式,給漢人們以基本平行的地位。使遼國超出了原來的遊牧民族如匈奴,突厥,靺鞨等民族的暴起暴落,有了穩定的發展機制,不斷發展壯大。党項人也在宋朝的落第秀才幫助下開始造文字,設禮儀,建制度的過程中,創造自己的輝煌。雖然終宋一朝,武力不強,太宗以後再也無力對外擴張,不僅無法收復河山,而且一步步丟失城池,如定難五州,靈州……他創造的文化和文明卻一點點滲透進了遼國和西夏國。
二、文人的風釆
皇帝對文人的重視重用,使文人真正地走上前臺表演,充分展示了文人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也顯露了文人相輕,意氣用事,相互傾軋的劣根。這些優點缺點延續千年,仍然在我們的身邊重現。
1、寇難是個傳奇人物,性格剛烈,跋扈欺人,但他敢於擔當,不畏艱險。當趙光義晚年,無人敢向他提儀立太子時,是寇準看準時機進行說服,確立國本。當遼國蕭太后和皇帝帶著全國之力打到澶淵之時,大臣們主張皇帝逃跑,放棄開封都城,是他據理力爭,調兵遣將,動員皇帝親徵。到達澶淵時,皇帝萎縮害怕,不敢過河進城,是他強令抬皇帝過河上澶淵城樓,從而大大地激勵了士氣,扭轉戰敗局面。宋、遼和談時,又是他確立和談底線,籤下澶淵之盟,確保了宋朝和遼國上百年的和平。但他心胸狹窄,有怨報怨,有仇報仇,戰李齊賢,壓曹利用,擠王欽若,凡有與他不合的人,都被他排擠和打壓,並且自認為有功於社禝,在皇帝面前也昂首闊步,趾高氣揚。這樣的個性讓他三起三落,嘗盡酸甜苦辣。
目空一切,剛愎自用就一定不好嗎?假如沒有寇準的強烈主張和不畏皇權,哪有皇帝親徵,又怎來澶淵之盟。也因為這種強勢個性,讓人嫉恨,沒有人緣。能幹事的人必然有鋒芒,得罪上司也在所難免。
2、王欽若是皇帝的貼心人,善於揣摩皇帝的心思。這樣的人,在英主手下是能臣,在昏主手下是奸臣。他在大名府的前線戰場上,他能指揮若定打勝仗。在皇帝面前他能出謀策劃造「天書降」「聖祖臨」,滿足皇帝萬眾敬仰的願望,最終把皇帝改造成了神棍,把澶淵之盟贏得的和平時光全用於封禪,拜神,製造「祥瑞」上了,把管理國家首要任務放置一邊,讓國家在白白地空轉。甚至寇準這樣的直臣為了戀權,也加入了發現「天書」的行列。
這樣的人才難說忠奸,他眼中只有上級,沒有社稷和人民。這類人在任何社會都討領導喜歡,能夠官運亨通。他們不是能力低下,而是能力超群,他們的能力都用在投領導所好,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讓德才兼備如王旦這樣的宰相,也只得徒喚奈何。
3、張齊賢,以十條陳策打動趙匡胤,作為一個官場外的讀書人能夠洞察世事,提出有針對性的治國建議,足見讀書人治國平天下的入世情懷。又以文職領代州,獲得代州之捷的軍功,算是文武全才。在趙光義朝官至宰相,大展宏圖,因權力鬥爭貶至邊關,他又建設性地出給吐蕃六穀部的酋長王爵封號,用吐蕃人牽制党項人,減輕邊境壓力,爭取和平。
這樣的人,不管身處何處,都能一心為國,即使不在其位,也要盡讀書人之職。這讓我想起「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那場大討論,當意識形態被僵化被教條被神化時,總會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勇敢呼籲突破,這些是社會的良知。
4、王旦,德才兼備,品格無缺,雖有良知,卻沒勇氣沒能力抗爭,又沒辦法同流合汙,結果只能痛苦一生。
史書記載,當王旦與「天書」同行時,他「常悒悒不樂」;當趙恆賜給他眾多賞賜時,他閉起眼睛悲嘆:「生民膏血,我哪裡受用得了這麼多!」等到他死時,留給兒子遺言,要「消發披緇以斂」。也就是說,他要剃掉頭髮,身穿出家人的服色入葬。
這是典型的文人心態,不敢反對皇權,還得參與作假,作假後良心不安,又無力挽回,時時受著良心的拷問。現代腐敗高官身邊的官員,是否也是這種心態呢?
5、張詠,普通的一個文官,由於宋朝對四川大力屠殺,高壓盤剝,導致蜀地一次又一次叛亂。張詠治蜀開啟了蜀地的和平和安寧,他在民間發明「交子」這樣的貨幣的基礎出,押上地方政府信用,讓商業農業手工業能夠正常運轉,把蜀地的經濟從廢墟上重建起來。在他的治下再沒發生大規模的惡性事件,也就失去朝庭的關注,失去平叛的功績,只剩下平淡的生活,在別人眼裡似乎沒有傲人的政績,恰恰是他最大的政績。這是當官的不幸,卻是地方人民的幸運。
什麼樣的政績觀就有什麼樣的執政理念,一切為了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
三、文人的地位
宋朝是官本位意識的強化時期,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不管打了多少勝仗,建了多少功勳,不如寒窗苦讀,一朝高中。太祖朝,軍、政、財三權鼎立,文人地位雖有上升,但佔統治地位的還是功勳人士。太宗朝,宰相頻繁換,雖然高官已經變成了清一色文人,但皇帝專制,大權獨攬,文人還難以左右朝政。真宗朝,首先由於趙恆本不是皇帝序列的候選人,是由於種種原因被迫當了皇帝,起步就決定了他不強勢。其次他脾氣好,喜歡聽不同意見,讓文人們有了充分展示的可能。第三他能夠順利當政,宰相呂端是有功之臣,李至,李沆兩位帝師更是大力輔佐。所以他對老師兼宰相非常尊敬,這是文人具有崇高的地位,具有左右朝政的能力。可惜文人們卻把政局引向了邪路。
天予不取,反受其亂,國家之本不搞,集全國之力搞封禪儀式,坐失發展良機。
第一,清查全國土地;第二,整頓農業稅制。
這才是國家之本,這兩樣事情趙匡胤連年徵戰沒時間去做,趙光義從即位起打到駕崩止,也有心而無力,可澶淵之盟後,近十多年的安靜時光,正是精雕細刻確立制度的大好時機,可文官隊伍陪著他變著花樣地玩純意識流遊戲,真讓人無話可說。
文人當政開啟了黨爭之門,這是宋朝走向毀滅的原因之一。黨爭,沒有政治理念,沒有奮鬥目標,只是為了爭權奪利,把國家利益置之腦後,讓國家空轉,這才是最大的弊端。
宋朝的味道就是文人的味道。文人們今天當宰相,明天當知縣,起起落落,上上下下,既有基層經驗,又有大局眼光,既有幹事能力,又有鬥人手腕,文人們成為主角在宋朝的歷史舞臺上盡情表演。他們雖然巳經有官本位意識,但還沒有能上不能下的顧慮,只要有一塊舞臺,就盡情揮灑自己的才智,跟隨潮流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