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是聖賢範仲淹在《嶽陽樓記》裡留下的千古名言,他的兒子範純仁繼承父親的家道家風,最終成為了宋朝的一代宰相,千古流芳。
歷史上有很多範純仁的佳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宋朝宰相是怎麼煉成的?我們可以複製嗎?
宋朝時期,範純仁公(範仲淹次子)剛剛做慶州知州的時候,有一次視察監獄,發現各個監獄的罪犯都滿了。範純仁公詢問他們坐牢的原因,有的以前是屠夫,有的是販卒,有的是強盜,有的是小偷,犯了劫盜的罪關押在這,督促他們賠償劫盜的金額,這些人加起來,就佔了犯人數量的三分之二。
了解清楚後,範純仁公就問通判州事(宋朝官名,宋太祖創,皇帝委派,知州副手,有直接向皇帝報告的權利,詳細見文後介紹):「為什麼不讓他們保釋後再繳納賠償金呢?」
通判州事起身說:「大人,並不是沒有想過這個辦法,只是因為這些人都十分兇暴,不是一般的老百姓,不可以釋放呀!如果釋放了,沒過多久,一轉腳跟的時間,可能就又犯事吃了官司了。」
範純仁公問:「那平時遇到這種情況,最後都怎麼樣處理的呢?」
通判州事回答說:「以往都是等他們自己生病,死在獄中,這也是為民除害的一種方式了。」
範純仁公蹙著眉頭說:「按法律與情理,不應當死的人,我們做官的因為一些原因,用一些方法把他們殺掉,這怎麼是天理,又怎麼能說得過去呢?」
於是範公把犯人們都叫出來,立在庭院裡,告誡他們說:「你們為惡不悛,做官的不想釋放你們,怕你們出去了又犯事,危害百姓,不久又吃上官司。你們如果能改過自新,重新做人,我就想著,把你們都放了。」
範公說時,言真意切,聲透真誠。犯人們聽後,感動得磕頭說:「您如此仁慈,我們哪裡敢不欽佩您,不服從您的教誨和命令呀!」
範純仁公見狀如此,於是就下令,把他們全部都釋放了回家去。罪犯們高興極了,歡呼著離開了監獄。出去後跟他們的家人、親戚、朋友還有原來的同夥們轉相相告,範純仁公如何仁慈,他們如何被釋放等等。
於是,神奇而預料之中的事情發生了:那一年,犯法的人,比往年減少了一半之多!後來,範純仁公做到了宰相之位,去世後諡號「忠宣」。
範純仁公剛剛到任不久,犯人們被關幽深獄中,他們是不知道範公的為人的,只在此次巡查期間,詢問時才有接觸。範公的仁慈,可能在舉止間都從心底透露出來。又在釋放犯人的時候,起心動念與言語之中,表達了他真心為罪犯著想的真誠之心——希望他們好,希望他們斷惡從善,希望他們以後都不要再來監獄中,更不希望他們病死在獄中。最後時的寥寥數語,看似簡短,但蘊含的仁慈與懇切,真正打動了罪犯們。
此時的犯人們,心底可能無不反思他們過去的人生,與未來的命運,並非簡單的沒有心靈溝通的粗獷釋放,否則罪犯還是罪犯,沒有從心底淨化成好人,最後又怎麼能達到犯罪率比往年減少一半的結果呢?想必與他們釋放後,又轉相相告他們的親戚朋黨同夥們,又將這份感動放飛傳遞了一波的緣故吧!
我相信,當年如果有現在發達的媒體,曝光這件事,宣揚此種善行,讓仁慈與感動插上科技的翅膀,讓寬恕與仁慈再飛一會兒,當地的風化可以改善得更快,犯罪率也會更低吧。
所以想真正達到惡人轉好,風化向善,人民安樂,風調雨順,一定要有仁慈之心,不是以暴止暴,而是以德感化。
《孟子》言:仁者無敵
仁慈的人沒有敵人,仁慈所到,隨風而化。
現在有很多以暴制暴的反例,他們並不會得到想要的和平與幸福,往往結果事與願違,只會愈演愈烈。 與範純仁公比,如何呢?
以暴制暴,終不可取。
如範純仁公的仁慈,才是比較圓滿的解決之道。
學問貴在落實,我們每個人都應當落實呀,如果看完了這個故事,回頭就依然我行我素了,那這篇陋文就沒有什麼價值了。只有您真正落實到生活中,把仁慈,寬恕,為別人著想變為自己的性情,才可以真正利益到自己和與自己有緣的人以及……這個世界。
感恩您的閱讀,歡迎說說您的感悟,一起歷事練心,共同成長。
————卍————————卍————
終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事練心化煩惱,共證美好人生。
我是妙生頓偉,感恩關注,人生路上,與您一起結緣同行。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字有幫助,請您動動手指,轉發收藏評論點讚,讓正能量因您而擴大,幫助更多的人!隨喜並感恩您!
————卍————————卍————
【歷史官名解釋】
通判州事:宋朝初年,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對地方官的監察和控制,防止知州權利過重,專擅作大,特地設置了「通判」這個官職。
這個官職由皇帝直接委派,輔佐政事,一般可以看作是知州的副手,但是卻有直接向皇帝報告的權力。知州向下屬發布的命令,也必須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
人選在宋初時由朝廷選京官任職,後來改為由轉運使、制置使和提舉司等監司奏任。通判的職權除監州外,凡是兵民、錢穀、戶口、賦役、獄訟聽斷等等事項,都可以裁決,但必須與知州通籤文書一起施行。
通判是中央官吏,兼行政與監察於一身。南宋後,通判更可以直接向皇帝奏報州郡內的一切情況,也包括州郡官、縣官在內的一切官員的情況。
但是通判的級別很低,多數僅為從八品,與權知軍、州事的二、三品相差甚遠,這也是宋朝皇帝為了大小相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