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慈善家」範仲淹與他一手撐起的範氏世家

2020-12-05 人民讀書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北宋著名文學家範仲淹所著《嶽陽樓記》中的一句傳世名言。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範仲淹不僅以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聞名於世,還是一位著名的慈善家,他首創了具有宗族性質的民間慈善機構——「義莊」。正是因為義莊的創置,使得範氏家族在兩宋時期維持了較為長久的世家地位。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以範仲淹為代表的宋代範氏家族。

範氏家族在範仲淹之前的數代,已「世家蘇州」,家族世居蘇州吳縣。唐朝範氏家族雖不十分顯赫,但世代仕宦。然而,自唐朝中葉開始,隨著社會經濟關係變遷,世家大族的地位已經十分不穩固。範氏家族在宋代的重新興起是從範仲淹開始的。

範仲淹作為一代名臣,其仕宦經歷和政治成就,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在範仲淹仕宦成長道路上,起主要作用的自然是其德才兼備的自身條件,但其他各種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其中自身家世背景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其妻族的家世則是應當加以注意。範仲淹娶太子中舍李昌言之女為妻,李氏為當時仕宦大族,族人在仕途者眾多。毋庸諱言,李氏所選之婿能夠顯貴,與李氏的扶植是有一定關係的。

範氏家族在範仲淹一代時,已經成為宋代較有名望的世家大族,而為了維護本族的生存及發展,範仲淹在蘇州為宗族做了兩件事:一是續修家譜,二是創置義莊。這一年,範仲淹61歲。

範仲淹為何要創辦「義莊」呢?這與他幼年顛沛流離的生活有莫大的關係,範仲淹的父親去世後,由於生活所迫,母親攜子改嫁。這也說明當時範氏家族的這一支系已相當衰落,同時各支系之間關係鬆散,也沒有多少凝聚力可言。範仲淹年少時作為官宦之家長山朱氏之子弟,自然也算有門戶可依。但在與朱氏兄弟發生齟齬之後,知其家世,乃「感憤自立,決欲自樹立門戶」,而不願憑藉朱氏門戶。經過多年奮發苦讀之後,範仲淹終於考中進士,而且禮部試時榮膺第一,為其仕宦奠定了良好基礎。這一起家情況與從寒素之家起家的士人沒有多大區別。於是,範仲淹晚年在蘇州首創「義莊」,使大批貧窮的範氏族人避免了流離失所、遷徙他鄉的命運。

義莊的創立作為範氏家族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一座裡程碑,對宋代範氏家族的發展也起著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義莊贍養、團聚了大批家族成員。直到範量器兄弟使義莊「巋然復興」之時,養活族人約四百五十口,與初創時相比,已是「五倍之矣」。在義莊的庇護下,有大批貧窮的範氏族人避免了流離失所、遷徙他鄉的命運。同時,又對很多仕宦者回歸故鄉產生了吸引力,從而團聚了更多的家族精英成員。

其次,義莊為族人的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範仲淹創置義莊的動機,就包含有教育族人的思想在內。在家族內部,有教師,又有學校,使家族成員受教育有了方便條件。更重要的是,穩定的經濟來源,足以使大家衣食無憂,這也就為他們安心讀書提供了基本保障,況且家族內的教育又是全部免費的。

再次,義莊對範氏家族成員的仕宦具有一定的作用。範氏家族成員在教育中的有利條件,已經為他們從事科舉考試奠定了基礎,同時,範氏義莊還為赴考的子弟提供經費資助和獎勵。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義莊為家族提供了穩定的經濟基礎。這使得家族成員在日益加劇的社會競爭中有了一個避風港。也使家族的發展不至於驟起驟落,即使有波折,也不會使家族整體上衰敗到一蹶不振的程度,總會有重新興起的條件和機會。這種潛在的作用,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會體現的非常明顯。

由於範仲淹這一頗具遠見的舉措,範氏家族在兩宋時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真正成為綿延數百年的世家大族。自範仲淹之後,範氏的後續子弟雖然不復範仲淹時期的榮光,但仍然在王朝更迭和風雨飄搖的亂世中,取得了生息繁衍的一席之地。

在範仲淹的強大影響力之下,他的子輩在仕途上也算頗為順暢。範仲淹在慶曆新政中提出「抑僥倖」,主張嚴格限制官員子弟蔭補,而他的四個兒子,卻均是通過蔭補而入仕的。不過,範氏兄弟雖為蔭補入仕,卻均是頗有才幹,範純仁入仕後又中了進士。在仕途上,範氏兄弟的升遷是頗為順暢的,純仁甚至官過乃父,位極人臣。就政治地位而言,範氏家族的發展,在範純仁兄弟時期便很快進入鼎盛時期。此時期範氏家族的迅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其人際關係網絡的建設,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由於範仲淹「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為子輩們在士人尤其是名士中構築了良好的社會關係;二是範氏家族廣泛與世家聯姻,在官僚隊伍中很快形成了一個姻親關係網絡。

至範仲淹的孫輩,成員已眾,入仕者亦多。同其父輩們相似,他們也多由蔭補入仕。但在官位方面,這兩代人卻是無法相提並論的,這一代的範氏族人,歷經新舊黨爭與北宋滅亡兩次政治事件的衝擊,已使他們不可能再像父輩們那樣在仕途上順利升遷,也使得範氏家族的發展受到較大衝擊。不過,南宋政權的建立和鞏固,雖只保有半壁江山,畢竟使趙家王朝得以延續,使趙宋統治者「與士大夫共天下」有了一定的舞臺。

本文摘編自《宋代世家個案研究》,圖片來自百度網。

相關焦點

  • 家族基金並非舶來品,範仲淹的範氏義莊傳承800年,造福無數學子
    以往提起家族基金,你可能只會想到美國那些金融巨鱷的基金會,比如卡耐基、洛克菲勒、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等等,可其實早在一千年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創立的範氏義莊造福無數學子,也可謂是家族基金會的典範。
  • 一份遺產,13條規定,範仲淹是怎麼做到使家族興旺800年的?
    上任沒多久的範仲淹,做了兩個決定。一個是把自己的職田交給借繼父家的兩個哥哥朱諄朱誠打理,以報答繼父的養育之恩,另一個決定就是回蘇州老家範家認祖歸宗。後來,範仲淹的官越做越大,但由於他總是秉言直諫,因此常常遭到貶黜。1049年,範仲淹由於在中央推行新政受挫,人生中第三次被貶。
  • 北宋名臣範仲淹,晚年做了一件事,讓家族興旺八百年
    一篇精彩絕倫的《嶽陽樓記》不僅讓嶽陽樓青史留名,也讓其作者範仲淹千古不朽,成為後世推崇的一代聖人。範仲淹,字希文,北宋名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範仲淹一生,為官清正,體恤百姓,嚴於律己。雖然數次遭遇貶謫,卻不改其心志,始終心憂天下,公忠體國。範仲淹前期主政一方,輾轉多地為官,處處為百姓謀福利;後期鎮守邊疆,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
  • 範仲淹:一生先憂後樂,千載廉儉家風
    範 仲 淹說起範仲淹,我們就會想起《嶽陽樓記》中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稱範仲淹為「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疵」。
  • 千秋人物記-「君子世無雙,陌上人如玉」-請君喚他範仲淹
    範仲淹在萬千人尖子中博得頭籌,固然與個人努力分不開,更與他的母親謝氏有關。 範仲淹兩歲喪父,一個女人帶著三個黃口小兒艱難爬涉人世間,冷嘲熱諷,青眼白眼,而百折不撓,毅然而然帶著範仲淹改嫁。 範仲淹有了讀書的機會,讀了書,天地間的大舞臺才有了縱馬馳騁的可能。
  • 範姓的來源.範氏家訓
    筆畫數:8;部首:艹;筆順編號: 範氏祠堂對聯資料: 範(Fàn)姓出自祁姓,為帝堯劉累之後,以封邑名為氏。得姓始祖:士會。周宣王時士師(法官)隰叔的曾孫,擔任晉國上軍主將。執掌朝政。封邑於隨(今山西省介休),後來又封邑於範,死後追諡武子。其子孫遂以邑為氏,稱範氏。
  • 範仲淹:一生就是一部寒門逆襲史
    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範仲淹卻沒有沾染富家子弟的壞習性,反而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他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那時,他每天煮一鍋粥,放涼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再切上點鹹菜,撒上鹽末下飯,吃完繼續讀書。"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句孔子誇讚他的高徒顏回的話,放在少年範仲淹身上也是再恰當不過。
  • 「高考移民 」範仲淹
    你姨父現在回京當了吏部尚書,戚家辦的睢陽學捨去年才擴建重辦,你表兄李紘、李緯都在睢陽學舍讀書,他們也叫你去讀。你繼父剛和我商量要不要告訴你。現在朱家兄弟這樣對待你,你一天也不能留在朱家了。你就去投奔你大姨家去吧。上天可憐我們,不絕我們這一門,為好人留下一線希望。你姨家一定能供你上學讀書,娶妻生子,將來謀個一官半職,我也就舒心了。你姨也是我娘家人。以後誰再說我娘家沒人,我就會懟他:『說出來嚇死你?』
  • 清平樂範仲淹是第幾集出場 範仲淹人物仕途背景作品資料介紹
    清平樂範仲淹是第幾集出場  《清平樂》播出僅一天,前兩集中範仲淹還未出場的時候就一再被提及,這位北宋著名人物的名聲可真是了不得。在第二集的後半部分,範仲淹終於出現,剛剛處理完母親喪事的他衣衫襤褸地來到了京城。
  • 竟然是他!確實五千年來一大狠人,當之無愧!
    多年後,範仲淹流轉各地,又得到機會到首都任職,板凳還沒有坐熱,就向當朝宰相呂夷簡開火了。他製作了一張「百官圖」,標明宰相如何大開後門、任用私人。宰相發飆反擊:「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這一棍子,是要往死裡打。範仲淹又被貶了。貶得很遠。
  • 《清平樂》中的人物:範仲淹,「天地間第一流人物」該有啥標準
    在正在施工的堤堰第一線上,風助浪起,浪借風高,一波一波拍在範仲淹的腿上,兵民和官吏們紛紛驚惶失措,但範仲淹面不改色,神情自若,看著同年好友滕宗諒,對,就是重修嶽陽樓的那位滕子京,兩人談笑風生,從容不迫地評論著一段屹立不倒的堤堰,讓眾人大為心折,情緒也安穩了下來。
  • 中紀委網站:範仲淹的經歷說明貪不貪看「三觀」
    事實上,從範仲淹的經歷來看,一個人,是清官良吏,還是貪官汙吏,不是出身的問題,而是「三觀」的問題。  範仲淹出身極其貧困,兩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帶著他改嫁,他知道身世後,離開母親出去苦讀,苦到什麼程度?他在冬天煮一鍋粥,凍住之後,劃成四塊,每餐吃兩塊。《宋史·范仲淹列傳》載:「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 範仲淹:得志當為天下雨
    範公終世堪文正,憂樂一篇幾人讀。範仲淹二歲喪父,母親謝氏改嫁淄州長山人朱文翰,範仲淹遂改從其姓,取名朱說。範仲淹少年時期以顏回自律,發憤苦讀,曾寄居於醴泉寺讀書三年,劃粥為食,斷齏為蔬,簡約清淡,清苦嚴刻。範仲淹二十六歲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
  • 而臣仕未及榮,親已不待——範仲淹
    天聖二年(1024年),範仲淹任興化縣令,主持修復捍海堤堰,正當工程進展到艱難的關鍵時刻,收到母親病重的消息。儘管公務纏身,但範仲淹還是妥善安排工程事宜後,親自回寧陵看望和照料風燭殘年的母親。哲人曾講,母子之情是世間最神聖的情感。
  • 範仲淹一首很感人的詩,只有短短的20個字,但是讀來令人感慨萬千
    範仲淹,字希文,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整個北宋初期範仲淹在各個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無論是在文學方面,還是在軍事方面,那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另外他對於後輩的提攜,那也是不遺餘力,當時還是無名小卒的歐陽修都獲得過他的獎掖,正是在他的推舉和提攜下,歐陽修最終在北宋文壇大放異彩
  • 美術研究|字如其人,看明白範仲淹的字,才理解他的「憂」!
    1052年的6月19日,64歲的範仲淹在徐州病逝,一代文武奇才走了,留下了一生傳奇和那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讀範仲淹,還是學生時代學《嶽陽樓記》時,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自然印象頗深,只是那時候對「憂」並無概念,即使有也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憂」。
  • 災民買不起米,範仲淹卻下令再漲價一倍,專家卻說:此舉救了百萬災民
    很多人第一次讀到《嶽陽樓記》的時候,一定會認為範仲淹是一位「爛漫主義」的文學家,否則如何能寫出如此優美的文章出來呢?範仲淹是一位文學家這自然不可否認,其《范文正公文集》對後世影響深遠。但除了文學家之外範仲淹更主要的身份其實是政治家。 範仲淹出生於989年,祖籍邠州,他的先祖是唐朝宰相範履冰,高祖範隋也曾任麗水縣丞,曾祖和祖父在五代時期也曾在吳越做官,父親範墉自然也在吳越為官,不過在範仲淹兩歲的時候父親便因病去世了。
  • 一代名臣範仲淹: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丨周末讀詩
    除《漁家傲》外,本期「周末讀詩」還分享了兩首相對婉約的詞,《蘇慕遮·懷舊》和《御街行·秋日懷舊》,寫鄉魂旅思,可見範仲淹俠骨之外,亦有柔腸。為官為文,範仲淹皆堪為後世典範,蘇東坡在《蘇軾私識範仲淹》中說:「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誠如斯言。
  • 《中華家風》第一季|①範氏家訓 「憂樂不朽」
    範姜鋒的堂叔範姜群浩告訴他,按臺灣省範姜氏宗祠定牌,範姜氏源於範仲淹,系出黃帝軒轅氏玄孫帝堯。範仲淹生有四子,長子範純佑下傳第十二世祖範法澄,原籍廣東大埔。後移居陸豐侖嶺鄉,再傳至第九世範集景,居海豐縣公平墟,娶妻雷氏,生二子範文周、範文質。範集景因病早逝,雷氏無力撫養子嗣,於是攜二子改嫁姜同英。範文質成家後,因深感繼父養育之恩,在臨終前決定將五個孩子都附加姜姓成「範姜」複姓。
  • 諸葛憶兵:論範仲淹與宋仁宗之關係
    然而,他又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有其個人的政治追求、治國理念、性格特徵、日常之喜怒哀樂。只有將這些紛雜的因素納入研究的視野,探討仁宗與範仲淹君臣之關係,方能得出較為科學的結論。秘閣校理範仲淹奏疏言:「天子有事親之道,無為臣之禮;有南面之位,無北面之儀。若奉親於內,行家人禮可也;今顧與百官同列,虧君體,損主威,不可為後世法。」疏入,不報。晏殊初薦仲淹為館職,聞之大懼,召仲淹,詰以狂率邀名且將累薦者。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繆辱公舉,每懼不稱,為知己羞。不意今日反以忠直獲罪門下。」殊不能答。仲淹退,又作書遺殊,申理前奏,不少屈,殊卒愧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