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北宋著名文學家範仲淹所著《嶽陽樓記》中的一句傳世名言。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範仲淹不僅以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聞名於世,還是一位著名的慈善家,他首創了具有宗族性質的民間慈善機構——「義莊」。正是因為義莊的創置,使得範氏家族在兩宋時期維持了較為長久的世家地位。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以範仲淹為代表的宋代範氏家族。
範氏家族在範仲淹之前的數代,已「世家蘇州」,家族世居蘇州吳縣。唐朝範氏家族雖不十分顯赫,但世代仕宦。然而,自唐朝中葉開始,隨著社會經濟關係變遷,世家大族的地位已經十分不穩固。範氏家族在宋代的重新興起是從範仲淹開始的。
範仲淹作為一代名臣,其仕宦經歷和政治成就,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在範仲淹仕宦成長道路上,起主要作用的自然是其德才兼備的自身條件,但其他各種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其中自身家世背景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其妻族的家世則是應當加以注意。範仲淹娶太子中舍李昌言之女為妻,李氏為當時仕宦大族,族人在仕途者眾多。毋庸諱言,李氏所選之婿能夠顯貴,與李氏的扶植是有一定關係的。
範氏家族在範仲淹一代時,已經成為宋代較有名望的世家大族,而為了維護本族的生存及發展,範仲淹在蘇州為宗族做了兩件事:一是續修家譜,二是創置義莊。這一年,範仲淹61歲。
範仲淹為何要創辦「義莊」呢?這與他幼年顛沛流離的生活有莫大的關係,範仲淹的父親去世後,由於生活所迫,母親攜子改嫁。這也說明當時範氏家族的這一支系已相當衰落,同時各支系之間關係鬆散,也沒有多少凝聚力可言。範仲淹年少時作為官宦之家長山朱氏之子弟,自然也算有門戶可依。但在與朱氏兄弟發生齟齬之後,知其家世,乃「感憤自立,決欲自樹立門戶」,而不願憑藉朱氏門戶。經過多年奮發苦讀之後,範仲淹終於考中進士,而且禮部試時榮膺第一,為其仕宦奠定了良好基礎。這一起家情況與從寒素之家起家的士人沒有多大區別。於是,範仲淹晚年在蘇州首創「義莊」,使大批貧窮的範氏族人避免了流離失所、遷徙他鄉的命運。
義莊的創立作為範氏家族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一座裡程碑,對宋代範氏家族的發展也起著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義莊贍養、團聚了大批家族成員。直到範量器兄弟使義莊「巋然復興」之時,養活族人約四百五十口,與初創時相比,已是「五倍之矣」。在義莊的庇護下,有大批貧窮的範氏族人避免了流離失所、遷徙他鄉的命運。同時,又對很多仕宦者回歸故鄉產生了吸引力,從而團聚了更多的家族精英成員。
其次,義莊為族人的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範仲淹創置義莊的動機,就包含有教育族人的思想在內。在家族內部,有教師,又有學校,使家族成員受教育有了方便條件。更重要的是,穩定的經濟來源,足以使大家衣食無憂,這也就為他們安心讀書提供了基本保障,況且家族內的教育又是全部免費的。
再次,義莊對範氏家族成員的仕宦具有一定的作用。範氏家族成員在教育中的有利條件,已經為他們從事科舉考試奠定了基礎,同時,範氏義莊還為赴考的子弟提供經費資助和獎勵。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義莊為家族提供了穩定的經濟基礎。這使得家族成員在日益加劇的社會競爭中有了一個避風港。也使家族的發展不至於驟起驟落,即使有波折,也不會使家族整體上衰敗到一蹶不振的程度,總會有重新興起的條件和機會。這種潛在的作用,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會體現的非常明顯。
由於範仲淹這一頗具遠見的舉措,範氏家族在兩宋時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真正成為綿延數百年的世家大族。自範仲淹之後,範氏的後續子弟雖然不復範仲淹時期的榮光,但仍然在王朝更迭和風雨飄搖的亂世中,取得了生息繁衍的一席之地。
在範仲淹的強大影響力之下,他的子輩在仕途上也算頗為順暢。範仲淹在慶曆新政中提出「抑僥倖」,主張嚴格限制官員子弟蔭補,而他的四個兒子,卻均是通過蔭補而入仕的。不過,範氏兄弟雖為蔭補入仕,卻均是頗有才幹,範純仁入仕後又中了進士。在仕途上,範氏兄弟的升遷是頗為順暢的,純仁甚至官過乃父,位極人臣。就政治地位而言,範氏家族的發展,在範純仁兄弟時期便很快進入鼎盛時期。此時期範氏家族的迅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其人際關係網絡的建設,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由於範仲淹「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為子輩們在士人尤其是名士中構築了良好的社會關係;二是範氏家族廣泛與世家聯姻,在官僚隊伍中很快形成了一個姻親關係網絡。
至範仲淹的孫輩,成員已眾,入仕者亦多。同其父輩們相似,他們也多由蔭補入仕。但在官位方面,這兩代人卻是無法相提並論的,這一代的範氏族人,歷經新舊黨爭與北宋滅亡兩次政治事件的衝擊,已使他們不可能再像父輩們那樣在仕途上順利升遷,也使得範氏家族的發展受到較大衝擊。不過,南宋政權的建立和鞏固,雖只保有半壁江山,畢竟使趙家王朝得以延續,使趙宋統治者「與士大夫共天下」有了一定的舞臺。
本文摘編自《宋代世家個案研究》,圖片來自百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