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在一個月明之夜,範仲淹終於提起了筆,寫下了這幾句話,他的思緒如涼風掠過樹木,不曾停留,漸漸飛揚起來,他自己那艱苦而充實的人生又一一在眼前浮現。
過了一會兒,他將記憶收回,雖然身在河南鄧州,但對著一幅《洞庭晚秋圖》,他似乎能夠聽到洞庭湖的波濤之聲,筆走龍蛇,行雲流水,這一刻是「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悲憤,下一刻便是「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的安祥,登樓賞景,把酒忘懷,人之樂事啊!
範仲俺卻筆鋒一轉,他說,有一種古人並不是這樣的心情,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
寫到這裡,月光更柔和了,他的胸中一片澄明,窗外的秋蟲仿佛也屏住了呼吸,鳴聲忽歇,範仲淹微微一笑,這樣的人並非儘是憂慮,也有歡樂啊,但這種憂樂必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吧!
最後,他感嘆道,如果沒有志同道合者,我的歸宿又在哪裡呢?這一晚,範仲淹還不知道,他的這篇《嶽陽樓記》已經悄然有了不朽生命力,一直澎湃在無數追隨的仁人志士血脈之中。
其實,這並不是一時興起的文字,而是他一生言行的積澱。這一年,距離範仲淹去世,只有五年了。
電視劇《清平樂》範仲淹形象
一、出身貧寒修其學
範仲淹是個苦孩子,兩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不得已帶他改嫁。範仲淹早熟知學,在醴泉寺發憤讀書,不僅培養了生活自理能力,還為今後儉樸的生活習慣奠定了基礎。
究竟如何儉樸呢?他在每天晚上都只煮一鍋小米粥,經過一宿,粥便會凝成膠狀,範仲淹將其劃為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再配上一小點醃菜,這就成了他一天的全部食物,其餘時間都用來讀書,日復一日,如此生活他堅持了整整三年,這就是人們所讚譽的「劃粥斷齏」。
範仲淹人窮志不短,自小有大志。有一次,他遇到一個佔卦人,問道:「我以後能當宰相嗎?」佔卦人白眼一翻:「小小年紀,你咋不上天呢?」範仲淹臉一紅,再問:「那你看我以後能當醫生嗎?」這讓佔卦人一口氣沒上來,差點噎著,就好比是你誇一個人買的新衣服,真好看,應該值一千塊錢吧?別人說,沒有那麼多,你立馬接一句,十塊錢應該是值的,你叫人家的話怎麼回?佔卦人很好奇,「你這兩個志願差距咋那麼大哩?」範仲淹卻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兩者皆可救人啊。」佔卦人聽了感動的不行不行的。
範仲淹還很有定力。有一天,宋真宗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萬人空巷啊,都爭先恐後地一睹真容,惟獨一個學生閉門不出,依然沉浸在讀書中。有同學還特地來喊他:「快去看呀,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豈能錯過?」這個學生頭也不抬,來了一句:「將來再見也不晚。」接著專心致志地學習,他就是範仲淹。果然,第二年他就考中了進士,真是妥妥的高冷學神範兒啊。
二、救災興教煉其行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中年範仲淹任興化縣令,帶著數萬兵民進行扞海堤堰工程建設,誰知當年氣候反常,一場夾雪的暴風過後,又是一場大海潮,竟吞噬了一百多兵民。一時間,恐慌的輿論紛紛,說這是天意,快將工程停下吧。範仲淹卻認為,堤堰若是建不成,會使成千上萬的災民流離失所,必然要百折不撓做成這件利國利民的長遠大事。
在正在施工的堤堰第一線上,風助浪起,浪借風高,一波一波拍在範仲淹的腿上,兵民和官吏們紛紛驚惶失措,但範仲淹面不改色,神情自若,看著同年好友滕宗諒,對,就是重修嶽陽樓的那位滕子京,兩人談笑風生,從容不迫地評論著一段屹立不倒的堤堰,讓眾人大為心折,情緒也安穩了下來。由於範仲淹臨危不懼、身先士卒,用了三年才建成的扞海堤堰工程綿延數百裡,成為了守衛百姓家園的堅強屏障,人們感激範仲淹的功績,把這條海堰稱作「範公堤」。
天聖四年(1026年),其母謝氏病故,範仲淹在服喪期間,得到了晏殊的邀請,希望他參與應天府學教務。範仲淹將學風整頓一新,並注重接濟他人。一次,將一千文錢送給遊學乞討的孫秀才,又過了一年,孫秀才又來拜謁範仲淹,範仲淹又送錢於他,問他為何仍在乞討,不能靜心讀書。孫秀才慚愧地說,「家有老母,難以贍養,若有固定收入,便解後顧之憂。」範仲淹幫他謀了學職,並授以《春秋》。
十餘年後,朝野到處都傳誦著一位德高望重學者的學說,他就是當年的孫秀才,被後世譽為「宋初三先生」的孫復。範仲淹以提攜後輩,善於發現人才著稱,一代名將狄青、一代名相富弼、一代大儒張載等國之棟梁,皆受過他的知遇之恩呢。
三、不平則鳴成其德
範仲淹服喪結束,經晏殊推薦,他榮升秘閣校理,實際屬於皇帝的文學侍從。日子久了,他發現劉太后掌握著朝中軍政大事,並要宋仁宗與百官一起,在前殿給她叩頭祝壽。範仲淹認為,家禮和國禮,不能混為一談,於是上奏直諫。這可把晏殊嚇壞了,他指責範仲淹,你這不是連累我嗎?範仲淹公私分明,沉言道:「我正是受了您的舉薦,常怕自己未能盡職,有愧於您,沒想到今天竟因為錚言而獲罪於您!」晏殊無言以對,範仲淹被貶出京。
幾年後,範仲淹被召回京師,出任右司諫,就是專職的言官,範仲淹所作所為堪比唐朝魏徵。當時,江淮和京東遭遇了旱災和蝗災,範仲淹請求宋仁宗迅速派人去賑災,宋仁宗沒有答覆,範仲淹心急如焚,質問宋仁宗:「宮廷中的人若是半日不吃飯,情形會如何呢?」宋仁宗幡然醒悟,就讓範仲淹前去安撫災民,範仲淹圓滿完成了任務。在歸來時,還給宋仁宗帶回了幾把災民充飢的野草,真乃一面亮鋥鋥的人鏡啊。
範仲淹是一個敢於鬥爭的人,看到不良現象必會批判,在被貶至饒州時,妻子病死,自己又患上了肺疾,他的朋友梅堯臣於心不忍,寫了一篇《靈烏賦》給他,勸範仲淹要學報喜之鳥,不要像烏鴉那樣,報兇訊而「招唾罵於裡閭」。範仲淹心中完全沒有小我,只有為國為民的大我,他回了一篇《靈烏賦》給梅堯臣,斬釘截鐵地表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範仲淹的一腔熱血從未冷卻,正如魯迅所說的:「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四、固守邊關建其功
如果範仲淹僅做了幾次「忠言逆耳」之事的話,也不過只是一介名臣,但宋代邊關的風雲變幻,讓範仲淹又平添了幾份英雄氣概。
寶元元年(1038年),党項族建西夏國,對北宋的邊關進行多次侵擾,範仲淹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趕赴前線,經過深入視察,範仲淹發現宋軍戰陣、後勤及防禦工事等存在諸多問題,需要下大力氣去整頓,他建議以戰略防禦為主。他的同僚韓琦卻不這樣看,採取了冒進的戰略,於好水川口遇伏被圍,宋軍大敗,韓琦悔之不及。
範仲淹的戰略防禦,並非是單純或消極的防守措施。他對軍旅大刀闊斧地裁汰和改編,並調整了應變戰術。最妙的是,有一次,範仲淹引大軍出發,在快要深入西夏軍防地時,他卻突然下達命令,僅用十天,平地修建了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順城,像一個楔子鑲在宋夏夾界間,構成了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相互呼應的堅固戰略體系。
此時的範仲淹,已年過半百,兩鬢斑白了。但他為了邊關局勢的安定,仍然長年奔波,不敢有絲毫懈怠。看著徵雁南來北往,他深夜無眠,填下了數闕《漁家傲》,只保留下來這一首: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此詞雄渾不減唐聲,且開創了邊塞詞先河,為北宋豪放詞一派做出了有益探索。
五、勇於改新堅其志
「亦餘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尤未悔。」這句話用在範仲身上恰如其分。慶曆三年(1043年),北宋朝廷決定實施改革,範仲淹總結多年來的執政經驗,呈上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針對時弊,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大舉措,宋仁宗極為贊同,頒布全國,史稱「慶曆新政」。
範仲淹對貪汙腐敗和為官不為者最是痛恨,通過考察,對貪官、壞官及不稱職官「一筆勾之,以次更易」,樞密副使富弼對此有點擔心,提醒他說:「你這大筆一勾,被你處置後,『焉知一家哭耶?』」範仲淹卻回答說:「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世事有是非,得失看民心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與發展是歷史的主流,但這個過程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範仲淹的改革觸動了部分人的利益,守舊派們反對連連,範仲淹又一次被貶出京。這一次,他再也沒有回來。
皇祐三年(1051年),範仲淹在調任途中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宋仁宗親書「褒賢之碑」,諡號文正。後世對他高山仰止,南宋朱熹稱他為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範仲淹並沒有給子孫留下什麼物質遺產,他的所有俸祿都用來興建了範氏義莊,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慈善機構。他的子孫後代也繼承了他的仁德高義,家風純良,人才輩出,世代經營義莊,範氏義莊維持達900年之久。
一個人,生在世間,不過區區百年,本來是渺小的,但因為有了光輝的人格,就變得高大起來,進而成為了亙古不滅的精神,與泰山、黃河一樣,永遠滋養著一個民族的靈魂氣息。( 蔡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