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平樂》風雅頌的大宋美學
具有中華美學神韻的視覺藝術。
宋朝的古典美學。
劇中的名士天團。
具有中華美學神韻的視覺藝術。
【知識點】《清平樂》的「樂」字該念「yuè」還是「lè」?
《清平樂》是一個唐代教坊的曲子名,後來被用作詞牌。從起源來看,應當讀成「yuè」。儘管按照「清平」二字的詞意,也可以與「樂(lè)」組成詞組,但是在作詞牌名時,還是讀「yuè」更合適。
目前學界關於這個詞牌的發音,大致有三種說法。其一,《清平樂》源於李白的《清平調》,用的是古音律清調、平調的意思,應當讀「yuè」;其二,《清平樂》是唐朝教坊自創的舞曲名,後作詞牌名,從後代詞作的描述來看,應當讀「lè」;其三,「清平」二字得名於南詔樂曲,用的是南詔職官——「清平官」的名號,應當讀「yuè」。
第一種說法,既然曲子是按古代音律的分類方法來作的,那麼曲子的名字,自然就要按照古代音律的名稱來定了。因此,「樂」字當讀「yuè」。
也有人認為,《清平樂》並不是起源於李白的《清平調》。因為李白寫的三首詩,全都是七言絕句,句式和格律與詞牌完全不是一碼事。所以,關於這個詞牌發音,也不能按他的詩來解釋了。那麼,「清平樂」三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何光遠《鑑誡錄》引用古詩:「阿家解舞清平樂,新婦能拋白木球。」看來,它是舞蹈伴奏。北宋詞人仲殊說,「解舞清平樂,如今向誰說。」看來,它就是一種舞蹈。
第三種說法,《清平樂》是南詔樂官名,讀「yuè」。
民國翻譯家楊憲益則認為:這個詞牌名源於南詔國,南詔國官員中有一個職位名叫「清平官」,唐朝南詔與中原文化交流頻繁,南詔民樂傳到了唐朝宮廷中,就用「清平官」的官名來命名了。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麼《清平樂》的「樂」字,顯然就是「音樂之樂」。讀音當然要讀成「yuè」。不過《清平樂》這個詞牌的曲調早就失傳了。
《清平樂》是一個表現力極為強大的詞格。上闋長短錯雜,比較輕快,下闋則平順舒緩。兩闋之間,變化無窮,它可以包羅多種情感。因此,歷來受到詞人們的歡迎。對於音樂而言,歡樂是音樂,悲愁是音樂,痛苦是音樂,憤怒也是音樂。七情六慾,五味雜陳。如果只把《清平樂》的「樂」定義成「歡樂的樂」,就限制了它的表現力。
劇集看點「名士天團」走入人們視野
晏殊是劇集開篇第一位名臣名士。少年仁宗得知自己身世後直奔永定陵,執意要見在此守陵的生母李順容。旁人攔不住,晏殊策馬趕來規勸,幾番回合,他不是雨中吟唱「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婉約詞人,而是帝師晏殊、政治家晏殊。一幕戲交代人物關係,也透著幾分劇作的野心。
宋仁宗在位42年,幾乎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文學藝術最為璀璨的時間。除了晏殊之外,範仲淹、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文彥博、韓琦、呂夷簡、黃庭堅、米芾、包拯等青史留名的人物,都湧現在仁宗執政時。怎樣為這些青史留名者安排兼顧歷史真實與戲劇節奏的故事,頗為考驗劇作能力。
不妨看看劇中幾位名人登場的安排。歐陽修的出場意氣風發,鄉試、會試都是頭名,只待殿試之後「連中三元」。他對自己確信無疑,大筆一揮就在市集販售的袍子上題詞「狀元袍」,坊間對他、甚至晏殊對他都頗為推崇。可太后和呂夷簡卻旁敲側擊,寫了豔詞的狀元怕是有違朝堂體面。仁宗審度後一錘定音,把歐陽修摘出前三,判為十四名。文人的風流桀驁、太后與皇帝的暗流湧動,盡在歐陽公高開低走的初亮相裡。
範仲淹的第一幕戲也有反轉。他辭官為母守喪,受被貶為應天知府的晏殊提攜,往應天府執教。那天,站在學府小廝面前的範仲淹,真真是篳路藍縷的打扮。小廝只想將其打發走。爭執不下間,晏殊趕到為其正名。為後人所銘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潔之士,初露鋒芒。
而對蘇舜欽、富弼等人,劇本借一幕女人戲引出。曹皇后曹丹姝仍在閨閣時,她和三名官宦家小姐插花聊天。看畫面,眼前是一幅仕女圖,精緻的服化道裡透著那個文星璀璨時代的詩情畫意。仔細聽她們的對話,小兒女情腸裡,隱藏著的分明是一個「文學天團」的開端。
劇情「太慢」?歷史的溫潤沉澱細節中
新劇剛開播時,不少觀眾嫌它太慢。那個年代為何能溫潤安寧、海晏河清,這與宋仁宗一直遵循的「寬柔以教,不報無道」不無關係,而他的「仁」也是在歲月裡洗鍊出的。
前兩集講到了少年皇帝與一碟蜜餞果子的故事。仁宗對生母唯一的記憶,是幼時她親手製作的蜜餞果子。他示意皇后妃嬪在後宮大量炮製,送給太后品嘗,暗暗宣戰。「蝴蝶的翅膀」輕輕在宮內扇了扇,幼稚的小把戲不久後就付出了代價。當年,李順容做蜜餞的手藝來自宮外的梁家鋪子,秘方是在醃漬過程中添加藥材。就因為後宮為討好皇帝大量製作蜜餞,而宮外高門貴戶家的女眷爭相仿效,一時間,本是民間小食的藥材和果子,都被抬成了天價。梁家負擔不起,承載著仁宗對生母悼念的梁家鋪子反而因他家破人亡。
蜜餞果子引發的蝴蝶效應,讓仁宗領悟到了「忍」,領悟到了自己強大之後的責任。「一言可福萬民,一言可禍四海」的命運判詞,早在那時就已寫下。多年後親政,他會做出一些在當代語境裡頗為「善解人意」、具有共情的事。比如議事間感到口渴,他會默不作聲一直忍耐,只因為擔心那天值班負責備水的內侍會因此受罰;半夜餓得想吃燒羊,他也會忍住口腹之慾,擔心自己開口索要,會帶壞風氣使得內侍從此連夜宰殺牲畜;看到民間歌舞昇平,仁宗會說:「正因我宮中如此冷落,外面人民才會如此快樂,如果我宮中像外面如此快樂,那麼民間就會冷冷落落也。」
這些看似與故事主線無關,卻又與主角性格環環相扣的細節,豐滿了人物,也讓那段時間為何能湧現如此多「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有章可循。如果說精緻的服化道是古裝劇審美的初級門檻,那麼字裡行間透出濃濃骨氣和品性、各色人物都肩負文化承載與故事講述的雙重使命,這樣的作品才是具有中華美學神韻的視覺藝術,才能不負中華文化吾土吾鄉。 據文匯報
美術指導是「老搭檔」曾參與電視劇《知否》
在《清平樂》的先導片放出後,觀眾詞窮了,只能接連感嘆「太美了!」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北宋那個年代。該劇美術指導王競在採訪中透露,這部劇他把中國傳統的美感,投入到了每一個場景中,無論是從宏觀還是微觀,一直在堅持對稱、大氣,來襯託那個年代皇家的威嚴,最大限度地還原了大宋的情景。
《清平樂》的美術指導王競,名列中國100位美術指導中,他曾指導過的作品有《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小歡喜》《歡樂頌》《外科風雲》等等,他是正午陽光的老搭檔,配合得一直非常有默契,在《清平樂》之前,他們二位就在《外科風雲》中合作過。
美術指導王競說,《清平樂》的場景布置,就在於擁有「大歌劇」一般宏大厚重的氣質。《清平樂》中的人物服裝也是下過一番功夫的。以素雅為主,顏色厚重有質感,並且樣式也遵照了宋朝的制式。宋朝等級制度十分嚴格,在不同的場合,著裝也有所不同。在文化高度繁榮發展的宋朝,審美上的極致,不得不引人注意,這也是這部電視劇,一定要突破的難關。
劇中的宋代衣冠依照傳世宋室皇家肖像、臣民像,結合多年研究經驗,嚴謹還原,獲得極好的效果。《清平樂》的服裝造型基本無槽點,劇中的妝發為了貼近歷史,採用了畫風柔和的淡妝,美觀大氣。宋朝對女子妝飾的審美從熱烈奔放向溫婉、雅致過渡,女性的內斂和含蓄美被廣為推崇,在色彩飽和度的選擇上比前朝更低,更欣賞素雅的美感。
比如女演員們日常戲份的髮型基本以簡單的盤發搭配素雅髮簪點綴為主,清新內斂,但又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很自然地美成了一幅畫。妝容也走清淡路線,沒有原來宮廷劇中花花綠綠的打扮,粉豔濃鬱的妝容,《清平樂》中的女性角色基本以淡粉色、桃紅色、粉橘色唇妝為主。
無論是溫柔無爭的苗娘子,還是美豔受寵的張貴妃,在妝容方面的體現並無過多落差。眉眼也是重清秀,以柔霧感平眉為主,眼妝以拉長勾勒輪廓的眼線配以淡色的暈染,宛如畫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