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文人的天堂。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而宋朝最平安最寬鬆的年代就是《清平樂》展示的宋仁宗時期。歷史學家陳寅恪就說,自己最嚮往的是宋朝。那麼,宋朝好在哪裡?當下宋文化大熱的當下,我們對對宋朝的迷戀藏著怎麼的秘密呢?
故事從來都是白日夢,電視劇常常也是社會集體心理的潛意識表達。
一、《清平樂》不要帝王傳奇,要君臣共勉的平穩,要在位者對權力的敬畏。
主少國疑,多事之秋,仁宗能夠平穩親政,這是一個時代的智慧和體面。
前六集主線是宋仁宗的身世之謎和平穩親政。朝堂依然暗流湧動,八大王的真假「陽狂病」,垂簾聽政的太后與少年仁宗之間矛盾正在激化,最後在宰相呂夷簡和帝師晏殊的共同努力下這場朝堂風波得以化解。最愛老謀深算的呂夷簡在太后宮前猶疑後的那一轉身,然後一路狂奔去晏府。最終是晏殊皇陵解圍,勸返「輕狂」尋母中的「官家」。
士大夫晏殊勇於擔當,他收拾行裝,主動求貶;而他的這份聰明太后也懂,她說:「晏殊不愧是被先帝看中,留給官家的相才」。的確,宋代文化的妙處就在於這份大家都懂的優雅。晏殊那首雨中吟詠的《浣溪沙》裡:「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闌幹影入涼波。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大時代的一粒塵落在晏殊頭上就是外貶出京,而讀書人晏殊卻只以「燕過」、「涼波」輕描淡寫而過。
達摩克利斯之劍:對於權力的敬畏。言官存在的意義:言官就是君主頭上懸著的一把劍。這是大眾借官家之口講出了百姓之心聲,希望權力受到管控,這樣天下人才也會心安,這也是《清平樂》最最難得的藝術良知。
身周睜著無數眼。於是時刻警醒,不敢瀆職,不敢懈怠。克制一切的情和欲持身中正。朕亦須天下百姓看著。兩府三司乃至朕,時時刻刻在天下人的注視之下,讓他們心安。
二、《清平樂》傳「中正」之道,發「憂國憂民」之思,表達時代對有為知識分子的渴望。
《清平樂》寧做「背書」天團,不惡搞歷史,不做「爽劇」,而是傳「中正之道」,發「憂國憂民」之思,表達時代對正義的渴望,這是中國電視劇難得的進步。
晏殊、範仲淹、歐陽修、韓琦、蘇舜欽、夏竦等等,許多都是婦孺皆知、青史有傳的大文豪。這類歷史人物並不好寫,這也是宋代歷史故事影視改編較少的原因。
1.不能做官,就去辦學。
無緣做官,那就講學。這也是中國千百年來讀書人的夢想,在宋朝尤為流行。北宋初年,廣開科舉,鼓勵辦學。天聖五年(1027年),晏殊從刑部侍郎貶到宣州做知府,後來又改為到應天府做知府。在貶期間,他積極辦學,重視並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的發展,力邀範仲淹到書院講學,培養了大批人才。宋代天下有四大書院,應天書院為首。應天書院在晏殊、範仲淹等人的引導下,很快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盡顯博雅學風和恢弘氣勢,《清平樂》裡把皇后的德行和能力都歸功於皇后曾女扮男裝去聽範仲淹講課,其實去的就是這個應天書院。
皇后少年時女扮男裝應天書院聽學
不過,宋代被貶的官員能去教書育人,我們現在那些被貶的官員那是夠嗆。他們平日裡寫稿都是秘書,他們被貶了,估計教書是不能的。不過,現在豬肉這麼貴,乾脆國家多建些養豬場,派他們去養豬或許也可以。
2.被貶外地,那就修堤建亭,造福一方。
蘇子美建「滄浪亭」, 歐陽修被貶滁州,開發了幽谷泉,興建了豐樂亭、醉翁亭、醒心亭。滕子京被貶,修嶽陽樓。只是苦了公主和後來的讀書郎,因為他們每修一個亭子,就做一篇亭記,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歐陽修《醉翁亭記》,曾鞏的《醒心亭記》、蘇舜欽的《滄浪亭》,難怪《清平樂》被認為是「背書」天團。
由於文人光芒,宋代君臣之間,真是星星亮過月亮,我們的宋仁宗真是有大胸懷,包容了這一波多情多才的文人,而且每每不得不貶他們時,還記得給他們挑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最最重要的是他有自知之明,沒有學乾隆寫詩。
三、《清平樂》以「清平」為調,寫文人體面,寫「士」人閒趣,寫出對寬鬆社會語境的期待。
宋朝是文人的天堂,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大約是那個時代能容下士大夫文人對獨立品格的內心追求,好比一邊是天子調兵查母喪去流言,一邊是晏殊拉著好友範仲淹去清風樓嘗新菜品,再大的事反正要等明天上朝了再說,不如趁還在這繁華之地,該聽的去聽了,該飲的酒飲了。人格的獨立、內心的自由,也難怪湯因比想穿越到中國宋朝。
說到士人之間的惺惺相惜,呂夷簡病危,天子派夏竦前去探望,晏殊卻急邀範仲淹同去探望。呂相臨終見到範仲淹也不忘調侃,然而再諄諄告誡對改革的慎重。他們一生政見不同,相爭只為國事,都乃坦蕩蕩真君子也。可惜這些爭鋒相對的橋段在《清平樂》裡並沒能轉換成戲劇的場景,而是以對白的形式成了,算是白玉微瑕。
《清平樂》因為要對史實保有的那份敬畏,部分地犧牲了劇作的邏輯主線,結構略顯鬆散。一些網友大呼《清平樂》的追劇有門檻,因為這些歷史人物本身經歷的豐富性,有如詩中的硬核典故,需要觀眾自己回到歷史的文本裡去尋找註解,這多少是超越了當前一些觀眾的觀劇習慣和欣賞水平。在劇作結構《清平樂》不及《琅琊榜》的地方,必須承認。水過《清平樂》若搭配史宋閱讀,或也能樂在其中。
寫在最後
重要的不是歷史所講述的年代,而是講述歷史的年代。帝王宮廷劇在中國大眾的接受史很有輿情的風向標作用。近年來無論暢銷書、網絡小說,還是影視戲,大眾對於文治宋史的興趣大增,而《清平樂》裡有關「士」文化的大眾想像,隱約見出這個時代對於憂國憂民、經世致用的知識分子的渴求吧!
《清平樂》在豆瓣的評分從開始的8.3落到了7.1,估計還會下沉,毫無意外這是一部對「追劇有門檻」的好劇。正午出品的品質保證,拒絕「戲說」的歷史嚴謹,在長期惡俗宮鬥霸屏的古裝劇系列裡,《清平樂》無疑是一股清流。更為難得的是《清平樂》對北宋「士」階層展示,以及由此道出的大眾對於法度秩序與社會平寧的渴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