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第一代皇帝「趙匡胤」不僅是歷史上的一位明君,而且戰功赫赫,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始入宦途,受柴榮(後周世宗)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大軍回京後,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趙匡胤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趙匡胤為宋朝第一代皇帝,公元927年3月21日,趙匡胤生於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庭,顯德七年(960)元月四日,發動「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宋王朝(史稱北宋),改元建隆。卒於976年10月20日,享年50歲,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建隆元年末(公元960年),在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進叛亂後,宋太祖趙匡胤召見丞相趙普,問道:「為什麼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無止?我要從此息滅天下之兵,建國家長久之計,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趙普精通治道,對這些問題也早有所考慮,聽了太祖的發問,便提出問題之癥結就在於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治理的辦法也無奇巧可施,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 趙普的話還沒說完,宋太祖就連聲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全明白了」。
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加上之後的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欽宗九位帝王將這個秘密口口相傳;從公元962年,到公元1127年北宋被金兵攻破宣告滅亡,這個秘密歷經165年漫長時光,那麼這究竟是什麼秘密呢?原來,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是謀朝篡位得來,趙匡胤本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心腹大將,擔任御前都點檢的重要職位。周世宗死後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從柴榮之子周恭帝柴宗訓手中奪得皇位,建立大宋王朝。因此趙匡胤自覺有愧於柴家,再加上宋朝承五代十國之亂,因此重文輕武,所以趙匡胤就在祭祀祖先的太廟寢殿的夾室中,立下了一塊石碑,「藝祖受命之三年(公元962年),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用銷金黃幔蔽之,門鑰封閉甚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