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是樂府舊題,這首詩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
王昌齡,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詩裡龍城飛將指西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
這是首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的願望。這首詩也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悽涼,慷慨而不淺陋。
詩人從描寫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裡長徵人未還」,「萬裡」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抒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複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緻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徵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畫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把複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裡,深沉含蓄,耐人尋味。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鍊明快。
我們需要您!
編排 孟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