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這首《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

2020-12-21 老街味道

前天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

前言

關于格律詩與樂府詩的問題,以前寫過類似的文章 。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老街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提出類似問題供大家比較:

梅西到底是巴薩的球星,還是阿根廷的球星?蘇東坡到底是一個詩人,還是一個書法家?

這兩個問題和題主的問題答案一樣:都是。

一、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

王昌齡的《出塞》兩首,都是七言的絕句,不過這兩首有區別,第一首是近體 :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一首平起平收,首句押韻的七言近體絕句,平仄、黏連、押韻都符合格律要求。

第二首是古體 :

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

熟悉格律詩的朋友可以看出,「黃河水流無盡時「中,河這個字出律,如果是仄聲就合律了。

七言詩盛行時,格律規則已經比較完備了。我們可以看到,唐朝七言絕句中的古體並不多,基本都是近體。

二、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與音樂相關的官署,漢樂府指漢時樂府機關所採制的詩歌。這些在民間流傳的時候,由樂府保存下來,漢人叫「歌詩」,魏晉時「樂府」或「漢樂府」。後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也叫做稱「樂府詩」。

王昌齡的《出塞》當然也是是樂府詩。

「出塞」是樂府《橫吹曲》舊題 ,漢朝的橫吹曲是李延年因胡曲而改造的新聲。漢橫吹曲流傳到魏晉以後有十八個曲調:

《黃鵠》、《隴頭》、《出塞》、《入塞》、《出關》、《入關》、《折楊柳》、《黃覃子》、《紫騮馬》、《驄馬》、《赤之揚》、《望行人》、《關山月》、《洛陽道》、《長安道》、《梅花落》、《雨雪》、《劉生》。

古人用《出塞》為題的詩太多了。例如南北朝·劉峻的《出塞》:

薊門秋氣清,飛將出長城。絕漠衝風急,交河夜月明。陷敵挫金鼓,摧鋒揚旆旌。去去無終極,日暮動邊聲。

詩仙李白有《折楊柳》傳世:

垂楊拂綠水,搖豔東風年。花明玉關雪,葉暖金窗煙。美人結長想,對此心悽然。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

唐人馬戴 的《出塞》: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衝雪度臨洮。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兒缺寶刀。

十八個曲調之一的《關山月》,也被李白用過: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在唐詩中,只用了樂府古題的詩,都會被歸類於《樂府詩》。至於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無所謂。

三、這些樂府詩也是格律詩

王昌齡的《出塞·一》、馬戴的《出塞》既是樂府詩又是格律詩(近體詩),這種現象並不少見。

例如最早的七言律詩之一,沈佺期的《獨不見》也是樂府詩: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徵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這首《獨不見》是初唐少見的標準七律,平仄押韻對仗黏連無一瑕疵。在《唐詩三百首》中,被歸於樂府詩一類中。

於鵠的《出塞》則是一首五言律詩:

蔥嶺秋塵起,全軍取月支。山川引行陣,蕃漢列旌旗。轉戰疲兵少,孤城外救遲。邊人逢聖代,不見偃戈時。

李益的樂府詩《江南曲》是一首五絕: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上面提到過李白的《關山月》,這首詩其實也是一首五言排律。大家知道,初唐時有不少不合律的律詩,如崔顥《黃鶴樓》等。還有不少不對仗的律詩,如李白《夜泊牛渚感懷》通篇無一對仗,相對來說,李白的《關山月》還算規矩,只是有兩聯不對仗。

當然,熟悉《唐詩三百首》的朋友知道,唐三百中的樂府詩也有很多古體詩,例如李白《蜀道難》、孟郊《遊子吟》、杜甫《麗人行》等等。

結束語

正如前言中的問題答案。

梅西是巴薩的球星,也是阿根廷國家隊的球星。姚明是nba火箭隊的隊員,也是咱們國家隊的隊員。

蘇東坡是一個詩人,也是一個書法家,也是一個畫家,還是一個美食家,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家,這些title並不矛盾。

@老街味道

幾首原創詩詞,高中生的作品,大家看看怎麼樣?

相關焦點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有朋友問: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什麼是樂府詩?樂府是古代音樂機關,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為什麼朝廷會專門設置一個音樂機關來管理詩歌和音樂?是不是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廣電總局?
  • 王昌齡《出塞》注音,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想起了誰
    王昌齡,字少伯。世稱王江寧、王龍標。王昌齡與高適、岑參、王之渙等人同為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擅長七言絕句,時有「七絕聖手」、「詩家夫子」之稱。有《王昌齡集》。樂府舊題《出塞》,其傳統寫法都是歌詠徵戍之事。原作共兩首,這是第一首。
  • 王昌齡《出塞》深度解讀!
    《出塞》.[唐].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注釋】①長徵:長途出徵。②還:回來。③但使: 假如。④飛將: 指漢朝名將李廣(前?《出塞》舊題,內容多寫將士的邊塞生活。這類詩大都含有非戰意味。王昌齡依此舊題,寫了二首詩,此為第一首。這首詩,秉承傳統題意,借士兵思歸而嗟嘆久戍不返的方式,來表達詩人關心國家、同情士兵,渴望邊將任用得人和平息邊患的迫切願望。因此,它是一首具有諷刺性的「非戰詩」。
  • 王昌齡《出塞》詩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聞道龍標過五溪」中的「龍標尉」就是王昌齡。詩歌創作背景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後,文人掀起了從軍熱以求邊功。
  • 【國學經典】唐詩《出塞》鑑賞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是樂府舊題,這首詩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 王昌齡,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
  • 解讀詩詞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歌名|出塞,來源|群星  《出塞》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文以載道,言為心聲。喵咪文學,帶你品味生活。
  • 未來講堂|王昌齡《出塞》 誦讀:田連元
    今天,由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老師為大家誦讀和賞析的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作品《出塞》。點擊收看出塞作者|王昌齡(唐) 誦讀|田連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作品賞析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著稱,世稱「詩家夫子」「七絕聖手」。著有《王江寧集》六卷。《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當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使民間不堪重負,渴望和平,此詩反映了百姓對和平的共同願望。詩中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大寫意地描畫了一輪明月照耀著古老關塞的蒼涼景象,暗示著戰事自秦漢以來從未停歇。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李廣嗎?
    唐朝詩人王昌齡在他的七言絕句《出塞》中寫下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這首詩因為選入了中小學語文教程,可謂是家喻戶曉。作者的觀點很明確,龍城飛將要是在,胡馬就不敢度過陰山,那麼,龍城飛將說的是誰,不少人可能認為是漢武帝時期的飛將軍李廣,事實上,龍城飛將真的是指李廣嗎?恐怕未必,至少不單純指李廣。飛將軍李廣李廣綽號飛將軍,是漢朝對抗匈奴的得力幹將,曾經鎮守邊疆,打得匈奴破膽,聽見李廣名字就犯怵。
  • 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齡
    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詞文本從《唐詩鑑賞辭典》
  • 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下句才是重點
    出塞 [1]秦時明月漢時關 [2] ,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 [3] ,不教胡馬度陰山 [4] 。【注釋】[1]原作共兩首,這是第一首。[2]秦時句:秦月、漢關是互文見義,即秦漢時的明月照臨秦漢時的關塞。關:關塞,指秦漢時在比鄰匈奴地區所設的邊防要塞。
  • 讀詩人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出塞》唐·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原是漢樂府與古代軍歌的題目。「塞」即關塞、邊關。此詩乃盛唐詩人王昌齡的代表作,曾被明代詩人李攀龍推獎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 《出塞》這首詩寫了什麼呢?
    《出塞》寫於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王昌齡處於盛唐時代,但當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全詩雖然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也表現了詩人渴望和平的心願。《出塞》的原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 邊塞詩人的磅礴大氣:王昌齡的《出塞》體現了怎樣的家國情懷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出塞》(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唐開元進士。詩作多寫邊塞軍旅生活。有「七絕聖手」之稱。注釋:1.龍城飛將:指漢代「飛將軍」李廣。龍城,指盧龍城(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 唐詩鑑賞:王昌齡·出塞·其二
    出塞·其二 王昌齡 騮馬新跨白玉鞍, 01 賞析 出塞·其二 王昌齡 騮馬新跨白玉鞍,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 騮馬:黑鬣黑尾巴的紅馬,駿馬的一種
  • 10首精美絕倫的七絕詩,跨越千年而來!
    七言絕句,簡稱七絕,是我國傳統詩歌體裁,源於南北朝樂府民歌,成熟於唐代。由於篇幅短小,所以語句多精煉含蓄,聲律抑揚頓挫,非常適合誦讀吟詠。 從軍行 說起七絕詩,就不能不提王昌齡,這位盛唐時代的七絕聖手。
  • 每日一詩|《出塞》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注釋: 【但使】只要。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 2012青島小升初語文古詩詞考點解析:出塞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藉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古詩賞析   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 鄭州小學必備古詩解析:《出塞》
    鄭州小學必備古詩解析:《出塞》   《出塞》——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①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經常用的題目。
  • 古典詩文名篇鑑賞《出塞》
    出 塞唐 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①。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②。[作者簡介]王昌齡(?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懷念。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注釋]①這兩句詩含意較深,有許多言外之意:詩人由月夜的關塞,想到強大的秦漢時代與匈奴貴族統治者鬥爭的歷史。那時明月象眼前一樣照臨關塞,但鬥爭取得了勝利;作者的時代,長城依然如故,但戰爭失利,遠徵的將士不能凱旋。
  • 四年級上冊語文《21古詩三首——出塞》教學設計、手寫知識點筆記
    這三首詩前兩首是邊塞詩。對於古詩的理解,要從「解詩題」開始,然後到「知作者」,接著是「明詩意」,最後是「悟詩境」。學生要多了解詩的創作背景,感悟作者豐富的情感。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1.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出塞》這首詩。要仔細地讀四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詩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生字讀得字正腔圓。2.學習本課生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