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詩|《出塞》

2020-12-24 騰訊網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裡徵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注釋:

【但使】只要。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願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裡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耐人尋味。

責編:楊曉君

相關焦點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有朋友問: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什麼是樂府詩?樂府是古代音樂機關,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為什麼朝廷會專門設置一個音樂機關來管理詩歌和音樂?是不是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廣電總局?
  • 《出塞》這首詩寫了什麼呢?
    《出塞》寫於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王昌齡處於盛唐時代,但當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全詩雖然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也表現了詩人渴望和平的心願。《出塞》的原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 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這首《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
    一、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王昌齡的《出塞》兩首,都是七言的絕句,不過這兩首有區別,第一首是近體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的《出塞》當然也是是樂府詩。「出塞」是樂府《橫吹曲》舊題 ,漢朝的橫吹曲是李延年因胡曲而改造的新聲。
  • 王昌齡《出塞》詩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王昌齡二十七歲,他赴河隴,出玉門關,漫遊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最著名的邊塞詩《出塞》,作於此時。詩歌賞析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一詩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 唐詩鑑賞:王昌齡·出塞·其二
    出塞·其二 王昌齡 騮馬新跨白玉鞍, 01 賞析 出塞·其二 王昌齡 騮馬新跨白玉鞍,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 騮馬:黑鬣黑尾巴的紅馬,駿馬的一種
  • 每日一詩丨致天使
    每日一詩丨致天使 2020-01-30 0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昌齡《出塞》深度解讀!
    【題解】詩, 唐·王昌齡作。王昌齡系唐代七絕聖手,而其「蓋言師勞力竭, 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 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息」的《出塞》(其一) 則被明代詩人李攀龍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詩一開篇就寫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
  • 未來講堂|王昌齡《出塞》 誦讀:田連元
    未來講堂|王昌齡《出塞》 誦讀:田連元 2020-10-30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典詩文名篇鑑賞《出塞》
    開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貶謫嶺南,途經襄陽時,孟浩然有詩送他(《送王昌齡之嶺南》)。經湖南岳陽,他有送李白詩《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嶺南北返長安,並於同年冬天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世稱王江寧。在江寧數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懷念。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
  • 【用日語讀唐詩】王之渙——出塞
    【用日語讀唐詩】王之渙——出塞 2016年04月11日11:08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人氣非常高。
  • 清朝詩人徐錫麟的這首《出塞》,堪稱近代經典之作!
    出塞,即遠出邊塞的意思,古人有很多關於出塞的古詩,例如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等等。今天,小編要向大家推薦一首非常霸氣的詩,那便是徐錫麟的《出塞》,這首詩寫得很是有氣勢,雖然只有寥寥的數語,但是同樣的不失為一首難得的佳作,讀來更是令人熱血沸騰。出塞清代:徐錫麟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 四年級上冊語文《21古詩三首——出塞》教學設計、手寫知識點筆記
    《出塞》教學設計一、複習導入,引出課題1.唐詩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奇葩。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積累了不少的古詩,現在看看這幾句古詩,試著填一填,把這幾句補充完整。3.解釋邊塞詩的含義我們把這種描寫邊塞軍旅生活和自然風光的詩,稱之為邊塞詩。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1.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出塞》這首詩。
  • 王昌齡《出塞》注音,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想起了誰
    王昌齡與高適、岑參、王之渙等人同為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擅長七言絕句,時有「七絕聖手」、「詩家夫子」之稱。有《王昌齡集》。樂府舊題《出塞》,其傳統寫法都是歌詠徵戍之事。原作共兩首,這是第一首。王昌齡這首邊塞詩歷來受到詩評家的高度推許,明人李攀龍讚許其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 《出塞》,唐詩中七絕的壓卷之作,出自著名王昌齡邊塞詩人之手
    一、原詩★讀準字音,再誦讀我推送的是帶拼音的原詩,這樣能夠讀準,避免讀錯音。凡事先入為主,一旦讀錯,再糾正要花上好幾倍的時間。這首詩要注意兩個多音字,具體見下圖:二、譯文★關鍵詞讀熟了之後,就來了解詩的內容。詩「胡」的意思是「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見上圖。
  • 【國學經典】唐詩《出塞》鑑賞
    出塞 唐代:王昌齡 《出塞》是樂府舊題,這首詩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 王昌齡,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
  • 鄭州小學必備古詩解析:《出塞》
    鄭州小學必備古詩解析:《出塞》   《出塞》——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①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經常用的題目。
  • 杜甫-《前出塞·其三》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前出塞九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這九首詩通過一個徵夫的訴說反映其從軍西北邊疆的艱難歷程和複雜感情。第三首,徵夫訴說一路之上心情的煩亂,時而低沉,時而高亢。杜甫·《前出塞·其三》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功名圖騏驎,戰骨當速朽。
  • 《出塞書》突破文體界限的意義
    著名文學評論家賀紹俊對梁曉陽的《出塞書》作出中肯的評價。(李航 攝)賀紹俊在發言中說,有人說《出塞書》是小說,有人說它是散文,也有人叫它非虛構。我首先要說,梁曉陽用一種特別的寫作姿態,擺脫了文體的束縛,65萬字打造了一種特別的文體。它文體上的突破,個人認為,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 四上語文:21課古詩三首《出塞》知識點教學
    四年級上冊語文(五四制部編教材)21、古詩三首★知識點教學(複習重點)一、原文背誦默寫:(必考)出塞(唐)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四、掌握多音字:將:jiàng(將領)jiāng(將來)五、原詩賞析:《出塞》是樂府舊題,也是詩人王昌齡所作的七言絕句,邊塞詩的代表作之一。內容主要是感慨邊塞戰事不斷,國中又無良將。體現出了詩人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與期盼和對將士們取勝的信心。
  • 唐詩解析之出塞,明月依舊照我心
    《出塞》王昌齡雖短短四句,卻意境雄渾深遠,高度概括了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耐人尋味。詩題「出塞」,即出關,就是到邊境去戍守關城要塞。在唐詩中,一般用來表示出徵,而「入塞」則表示凱旋歸來。「巧妙互文,靈活用典,精妙鍊字」是這首詩最突出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