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臺灣詩歌:現實人生的詩意書寫

2021-01-22 中國詩歌網


臺灣編輯家封德屏在《我們種字,你收書》中說:「文學的年代不再黃金,更換不了白銀;但不管日升月落,在這裡,總還有一群老農,一字一句,種春風、種清泉、種暖流。」2017年的臺灣詩壇,幾代詩人默默耕耘,多角度書寫臺灣社會與現實人生,呈現出果實纍纍的豐收景象。


詩集出版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臺灣地區詩集出版至少在120部以上,這對於文學人口(作者和讀者)相對較少的臺灣社會而言,已相當亮眼。

老詩人如洛夫、余光中、蓉子、向明、張默、鄭愁予、朵思、古月等均有新作發表,還出版了一些有分量的詩集。碧果的《吶喊前後:後現代詩選集》是一部極具創新性的探索詩集。他始終堅持「不變」與「堅持」的藝術精神,獨自行進在超現實主義的詩學道路上,成為臺灣詩壇超現實主義僅存的碩果。近年,碧果將在直覺和潛意識中甦醒的語言蛻變為意象詞語,轉身進入後現代詩歌領域。作為轉型的重要成果,《吶喊前後:後現代詩選集》分為「已然發生」、「等待未死的等待」、「懸絲人的傳奇」、「裸體空間」和「絕非布偶」五卷,對存在、死亡、孤獨、時間等問題進行了哲學思考。此外,杜國清的《光射塵方,圓照萬象:杜國清的詩情世界》由兩篇詩學理論文章和300餘首詩作構成,體現出詩人理論和實踐互證、詩論和創作呼應的詩藝特色。另外,余光中的《守夜人》、向明的《向明截句》、葉維廉的《游離期間》、辛牧的《問魚》、張錯的《日夜咖啡屋》等詩集,都是2017年臺灣詩歌的重要收穫。

中生代詩人依然風頭正盛。詩集主要有白靈《白靈截句》、陳黎《藍色一百擊》、陳克華《你便是我所有詩或不能詩的時刻》、羅任玲《初生的白》、許悔之《我的強迫症》等。其中,蘇紹連《無意象之城》以無意象(即運用物象)方式並借用城的概念加以組構,突出特色是以無意象語言開創出嶄新的詩學體系。書末附有作者對無意象詩的理論闡釋,追求一種不需「意象」卻難以言喻的詩意和能深入咀嚼且不斷回味的語言,具有強烈的實驗性。林彧的《嬰兒翻》是其沉潛近30年後面對人生苦難、頓挫與危機寫出的生命之書。此詩集為多短制,題材大體為山水、親情、世情和疾病四類。2016年,詩人經歷中風、喪母、失去婚姻三重人生重創,遍嘗病痛、生離與死別的人生苦厄,無論抒情寫景,還是敘事感懷,皆情深意切,動人魂魄。尤其可貴的是,在劫後餘生中,詩人還能以平靜心態去面對生命和存在。《嬰兒翻》的情感深沉,語言樸實,哲理深刻,詩風也由後現代走向了現實主義。

晚生代和新生代詩人繼續高歌猛進。「70後」詩人丁威仁的《走詩高雄》、李進文的《更悲觀更要》、楊瀅靜的《很愛但不能》、猴子貓的《兔子的薯泥砸猴子》、林婉瑜的《愛的24則運算》、銀色快手的《曖昧來得剛剛好》;「80後」詩人崔舜華的《婀薄神》、蔣闊宇的《好想把你的頭抓去撞牆》、宋尚緯的《比海深遠的地方》;「90後」詩人陳繁齊的《那些最靠近你的》、葉雨南的《懸崖邊的舞者》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詩集。其中,18歲的女詩人何貞儀出版的第一部詩集《少女化》,接續了瓊瑤、席慕蓉的傳統,第一輯「少女」渴望愛情,是純真、善感和文藝化的思無邪;第二輯「女化」是創傷、疑問和「日子正當少女」的閒愁;第三輯「少女化」是體驗人情冷暖後重新相信愛情、生活和社會。這是《少女化》三種向度的人生思考。


詩刊運作

臺灣詩刊屬同仁刊物,由同仁自籌經費運作,因此「創刊」與「停刊」經常發生。2017年,繼《秋水》後,《衛生紙》《海星》陸續停刊。而堅持出刊的《創世紀詩雜誌》《葡萄園詩刊》《笠詩刊》《乾坤詩刊》《吹鼓吹詩論壇》《好燙詩刊》《兩岸詩》等,呈現出鮮明的個性與共性特徵。

首先,堅持專題化的運作方式。1954年創刊的《創世紀》運行已超一甲子,這是中國當代期刊史上的一個奇蹟。《創世紀》以內外兼修的獨有藝術審美風範,成為臺灣地區目前影響最大和品位最高的詩刊。2017年,《創世紀》的「特輯」、「專輯」和「專欄」依然有聲有色,很多舊有欄目依舊保持較高水準,此外,新增設專欄,挖掘和培養「數位」和「在野」的詩歌新人,給職場寫作人提供舞臺,擴大詩歌寫作版圖,為臺灣詩歌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在詩歌創作方面,《創世紀》新推出的四期「青春物語」、「退稿信」、「書店的獨立時代」和「大自然的語法」等主題徵稿專輯均別具特色。

與老成持重的《創世紀》相比,《吹鼓吹詩論壇》是一份具有活力、激情與創造力的新潮詩刊,宗旨為「我們期待表演,我們期待對話,我們期待遊戲,我們期待創造」,目標是「詩腸鼓吹,吹響詩號,鼓動詩潮」,每期重點推出一個極富創意的專輯。2017年四期共推出——「告解回聲:懺情詩專題」、「歌詞的一半是詩:歌詞創作專輯」、「心想詩成:許願池專輯」、「思辨變詩:論述詩專輯」,每一專題配發相關評論。另外,《海星詩刊》的「主題徵詩」專題、《好燙詩刊》第11期的「精神/運動」專集,都各展身手。《兩岸詩》第三期的「我寫我詩:詩人手稿系列」專欄,推出余光中、紀弦、葉維廉等手寫詩句,讓讀者重溫「手書時代」的溫馨與親切。

其次,注重兩岸交流,拓展全球視野。臺灣詩人雖身居島嶼,卻擁有開放的胸襟和全球化眼光,他們重視兩岸的文化交流,通過民間的文學和文化交融方式,努力踐行「立足臺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的文學理想。《兩岸詩》的宗旨是以開闊的視野審視漢語詩歌的全球地貌。今年第三期依然由兩岸詩人共同編輯,在「中堅詩人」板塊,主打詩人是臺灣的陳黎和大陸的王家新;在「詩浪潮」板塊,刊發鄭愁予、向明、臧棣等兩岸15位詩人新作;在「兩岸校園詩社」部分,介紹了臺灣大學的「現代詩社」和北京大學的「五四文學社」。《創世紀》則推出了「杭州詩人群像」、「天津詩人詩作展」和「瀏陽河詩群作品展」等專輯。同時,臺灣詩人還具有開闊的世界性視野,《葡萄園詩刊》譯介當代國際優秀詩人作品,包括巴基斯坦、波蘭等國詩人的詩作;《笠詩刊》的「翻譯詩專輯」和「評論、翻譯、隨筆」欄目,譯載了孟加拉國、古巴、法國、美國、日本、烏克蘭、哥倫比亞、義大利等國詩人的詩作。全球化大視野為讀者提供了別樣的審美空間,同時也將促進臺灣詩歌較大格局的形成。


詩歌活動

2017年的臺灣文學活動異彩紛呈,就詩歌而言,主要包括詩歌節、詩歌獎評選、詩歌研討會、詩歌朗誦會、詩歌講座、詩歌跨界演出和詩畫展等多種形式。臺灣的文學獎包括詩歌獎很多,幾乎遍布所有市縣。重要獎項有《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和「臺灣文學獎金典獎」,但在本年度評選中,新詩無一獲獎,這在歷史上非常罕見。

而舉辦多年的「五大詩歌節」可稱得上臺灣的年度文化盛事,在多個詩歌節中,「臺北詩歌節」時間最長、規模最大、活動最多,並且極富創意。

2017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十八屆臺北詩歌節舉行,主題為「時代之眼,城市之光」,希望透過詩人之眼抓住時代精神,展現臺北的城市文化之光。詩歌集包含13場講座、4場演出以及2場跨領域詩行動。開幕的「詩演出」《心の鏡——跨越語言的詩歌風景》,除詩歌朗誦外,邀集多位知名音樂家,以林亨泰、陳秀喜、詹冰等從日據時期到戰後跨越語言寫作的詩人為譜曲對象,透過音樂的形式,重新感受特定年代歷史書寫的藝術張力。 「詩講座」有:奈及利亞詩人阿奇諾《愛的革命——詩與文化行動》、日本詩人平田俊子《寫詩的空間》、越南詩人鄧紳《越南的文學與美麗》等。義大利聲音藝術家波賽堤的《聲音詩工作坊暨演出:池與湯》,徵約多位普通人扮演多種角色,運用不同語言,並巧妙調整為音樂的結構形式,此次塑造臺灣社會的鮮活圖景。


兩位詩人

2017年是臺灣詩歌日常的一年,也是非常的一年。1月18日羅門逝世;12月14日余光中離世。同為1928年出生的兩位詩人的離去,是中國詩歌界的極大損失,兩岸文學界以多種形式舉行追思活動。

羅門,原名韓仁存,海南文昌人。被譽為臺灣「現代詩的守護神」、「都市詩及戰爭詩的巨擘」。羅門一生痴迷詩歌並視其為宗教信仰,出版詩集《曙光》《曠野》《羅門詩選》等十餘部,論著《現代人的悲劇精神與現代詩人》《我的詩國》等多部,結集《羅門創作大系》10卷。羅門的詩以現代氣質和前衛精神著稱。藝術上想像力超群,善於運用繁複意象之間的張力,採取象徵、暗示等手法,傳達出心靈與現實的碰撞,展現現代人的精神風貌,進而形成陽剛雄健、冷峻深邃的藝術風格。在內容上,強調人的心靈、生命和精神,主張詩和藝術是「美」和「精神深度」的結合,常常對時間、存在、生命、死亡、戰爭等主題進行哲學思考。如詩作《麥堅利堡》是關於戰爭與死亡的作品,而《第九日的底流》則是對生命本質和人類存在的深層探索。

羅門是臺灣「都市詩」寫作的先驅者之一。「人類活在都市文明極度發達的環境中,除了忙於工作,忙於飲食,忙於找娛樂性的刺激,究竟還有幾個人能面對『心靈』兩字,能向心靈的深處作探索?當內心空間失落,『人』將在哪裡飛與飛向哪裡呢?」這是羅門的「都市觀」。《都市之死》《都市的落幕式》《咖啡廳》《流浪人》等一系列作品,對都市文明既有深切的人文關懷,又有深刻冷冽的批判,體現了羅門對現代文明的理性思考。同時,羅門建構出一套系統化詩學理論,其中,「存在主義式的悲劇精神」和「第三自然螺旋形架構」的詩學理論尤為引人關注。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一生從事詩、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詩風與文風多變,作品高產多樣。他對現代文學的影響既深且遠,遍及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世界。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武陵少年》《白玉苦瓜》《太陽點名》等20餘部,散文集《左手的繆斯》《逍遙遊》《望鄉的牧神》《聽聽那冷雨》等30餘部,評論集《掌上雨》《藍墨水的下遊》等多部,兩度擔任《中國現代文學大系》總編輯,著作合計70餘種。

在余光中所有文類中,詩歌與散文創作成就最大。梁實秋贊其「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二」。在散文方面,余光中構建了自己的散文理論,提出了現代散文必須具備彈性、密度和質料三要素,注重整體氣勢,表現出力量、速度和運動的磅礴浩蕩。其散文作品音節鏗鏘,語言華美,筆調隨情景轉移而多巧變,較多活化古典佳句,意境優美。余光中的詩歌講究結構,多通過節奏的變化和意象的暗示表現主題。詩作多抒發悲憫情懷、對土地的熱愛、對環保的關心以及對社會現象和歷史文化的省思等,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其中,以故園之戀和文化鄉愁書寫最具特色。

2017年,余光中生前出版的最後一本詩集《守夜人》,是從他13本詩集和尚未集結的詩作中,精選85組詩作,英漢對照,堪稱經典選本。除收錄《白玉苦瓜》《與永恆拔河》等代表作,新增《江湖上》《大哉母愛》等14首詩作。余光中在《三版自序》中說:「這第三版該是最新的也是最後的《守夜人》了。」不料一語成讖。


詩學研究

2017年的臺灣詩歌研究與詩學理論研究,除在臺灣各種詩刊、學術刊物、大學學報上發表的論文以及碩博論文外,還有多部詩學研究專著出版,從不同視角對臺灣詩歌進行了學理闡釋。

學者陳義芝《風格的誕生:現代詩人專題論稿》是一部關於臺灣現代詩人風格研究的專論。從新詩的現代傳承和典範意義出發,重點論述了余光中、周夢蝶、覃子豪、瘂弦等詩人的個人風貌和總體成就;從代際更迭和詩學潮流演變視角入手,闡釋了詩人楊牧、張錯、席慕蓉、夏宇等的作品風格,展示臺灣現代詩不同時區詩風發展及不同年代創作的意義。劉志宏的《詩,役:一九五O、一九六O年代臺灣軍旅詩歌空間書寫》以「空間」概念切入,以戰後軍旅詩人洛夫、瘂弦、商禽為考察對象,結合「詩歌」與「空間」關係的分析,為凝固的歷史時間另闢一條新的思路,使其成為臺灣第一部研究軍旅詩歌空間書寫的著述。楊宗翰的《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分為「文學史想像」和「現代詩異語」兩卷,提出對臺灣新詩史書寫與敘述方式的一些個人化主張,包括文學歷史回顧、現象剖析觀察和詩歌意見表達,論述了余光中、洛夫、林燿德、羅智成等與「80後」新銳詩人的創作。學者蕭蕭的「新詩學三重奏」《空間新詩學》《物質新詩學》和《心靈新詩學》也是2017年臺灣詩歌研究的重要收穫。《空間新詩學》以商禽、瘂弦、張默、林亨泰、隱地等的作品為研究對象,審視現代詩歌所書寫的空間與視角、空間與情意之間的關係。詩意空間研究從具體的實物、實境入手,深入個人靈魂的隱蔽處、隱匿處和隱密處。《物質新詩學》從「物質」導入新詩學研究,解讀了周夢蝶、鄭愁予、白靈、杜十三、焦桐、詹澈等詩歌的文化審美意蘊。而《心靈新詩學》的研究範疇則須兼攝時間與空間,兼顧靈與物。

在臺灣詩歌史料挖掘整理方面,《文訊》月刊貢獻很大。2017年第1至6期開闢《風起雲湧的七十年代:臺灣現代詩社與詩刊》系列專題;第7至11期開闢《雨後的燦爛:臺灣戰後現代詩社與詩刊》系列專題;12期推出《無域時代·世紀之跨:臺灣詩學季刊社25周年》專題。每期深度回顧一個詩社:《龍族》《風燈》《秋水》《陽光小集》《草根》《後浪》《月光光》《漢廣》《掌門》《曼陀羅》《噴泉》和《臺灣詩學季刊》。每個詩社的內容都由綜論與回顧、今夕詩作、封面輯、座談會記錄幾個板塊構成,隨後在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辦詩刊特展。《文訊》的「詩社與詩刊」專題帶有總結回顧性質:就單個詩社而言,是其「小史」;從整體來看,就是臺灣戰後詩社和詩歌「簡史」,具有重要的文學史和史料學價值。



相關焦點

  • 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如約而至
    詩祖和詩聖,使汨羅江積厚流光;2005年,著名臺灣詩人余光中在汨羅江邊抒懷:「那淺淺的一灣汨羅江水啊,灌溉著天下詩人的驕傲。」2017年,汨羅與世界許下「三年之約」,即2020年起航「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而今,「三年之約」如期而至——2020年12月11日至14日,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正式啟航。
  • 踐行美育,從心開始|「追尋詩意的生活」詩歌寫作講座舉行
    12月7日,「《追尋詩意的生活》——零基礎入門寫詩」講座活動在新圖書館南洋書齋舉行。二十四節氣的大雪之日,傳統風韻滿載的書齋之中,交大首屆教書育人一等獎獲得者、教職工致遠文藝協會副會長楊志斌老師帶領同學們暢尋詩意、漫遊詩海、入門學詩。活動由校園映畫網絡文化工作室主辦,黨委宣傳部和圖書館指導支持。
  • 成為孩子的生命領路人——獻給孩子家長的詩歌沙龍
    與孩子一起寫詩——第十堂課: 用詩歌書寫人生解藥: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 與孩子一起寫詩——疑似坑十二:讓孩子自己做人生選擇不現實
  • 杜甫詩歌的當下「喚醒」
    可是進入1990年代後,情況卻悄然發生了變化,即和向西方詩歌大師們學習並行不悖,古典詩人杜甫在新詩場域中倍受推崇,他被熱愛的程度甚至遠超李白。詩人們紛紛將其作為書寫資源,肖開愚、周瑟瑟分別用長詩、組詩《向杜甫致敬》,黃燦然、梁曉明、廖偉棠、西川等不約而同地以《杜甫》為題,與之做跨時空的精神對話,至於通過文本鑲嵌或題材選擇的方式書寫杜甫的作者、作品更難以計數。
  • 天水市印象系列之六:隴上江南詩意天水,詩歌的青年,詩歌的城
    天水市印象系列之六————————————詩歌的青年,詩歌的城文:甘肅 鍾文八十年代中後期的天水市,與全國所有城市一樣,是一座詩歌的城這一年,一張影響中國半個世紀的先鋒詩報橫空出世,它讓中國的詩歌出現了萬木爭榮、萬壑爭流、萬馬奔騰的局面。這張命名為《詩歌報》的報紙,讓數以千計的天水青年成為詩人。與全國的詩歌流派相映成趣,天水雨後竹筍般誕生了幾百個詩歌(文學)社團,每個工廠有,每個技校有,每個大專院校有。
  • 詩歌隨筆|琉璃姬:塗鴉詩的詩意肌理
    《詩隨筆:塗鴉詩的詩意肌理》 文| 琉璃姬習慣把自己寫的分行稱為塗鴉詩,並不是因為謙虛,而是再沒有比塗鴉更準確的詞語來概括個人的寫作理念,塗鴉不是一種新的詩歌流派,只是個人形成的寫作風格,文氣,創意。雖然十分小眾,但也是有我自己的想法和十多年嘗試與創作經驗在裡面。
  • 《詩意旅行詠歸聖城》大型詩歌研學線路喜獲二等獎
    由中國曲阜詩歌論壇組委會、曲阜市風光旅行社有限公司報送的《詩意旅行·詠歸聖城》大型詩歌研學線路獲得2020首屆山東省研學旅行創新線路設計大賽二等獎。經過統一報名參賽、網絡投票、專家評審、組委會審核等程序,「詩意旅行·詠歸聖城」大型詩歌研學線路在1000多個參賽作品脫穎而出,並榮獲二等獎。
  • 第六屆武漢詩歌節舉行 詩意火花閃耀英雄之城
    12月20日,第六屆武漢詩歌節在武漢卓爾書店開幕。本屆詩歌節由卓爾書店、《中國詩歌》編輯部主辦,聞一多基金會、湖北長江文化發展基金會聯辦。葉延濱、舒婷、李少君、楊克、傅天琳、張清華、胡弦、陳仲義、劉向東等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位詩人、評論家匯聚江城,讓詩意火花在英雄之城閃耀,以詩歌傳遞溫暖和力量。
  • 人生需要詩意的沉澱和升華
    人生沒有彩排,每一次都是現場直播。沒有沉澱的酒不是好酒,沒有沉澱的人生不值得回味。歷經歲月的淘洗,滄海也有可能變成桑田。歷經詩意的沉澱,憂患深重的人生,也有可能詩意盎然。當我們受過的傷,結成了痂,後來經歷時光的沉澱,變成了美麗的花朵。
  • 詩仙李白一生桀驁不馴才華橫溢,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詩意人生?
    文·段宏剛李白(701年——762年)是我國有史以來文學界最有代表性的曠世奇才,他之所以被冠以「詩仙」的美譽,是因為他的詩歌飄逸奇崛,奔放灑脫,大氣磅礴,字裡行間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烈火一樣的情感,他在詩歌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情懷和價值觀念跟芸芸眾生不大一樣,仿佛不食人間煙火,自有一股「仙氣」,
  • 心魂無盡頭,我們詩意地棲居在人間
    而精神虛無飄渺,像風、像雲、又像霧,說出來顯得矯情,埋在心底又悶得慌,於是有個叫「藝術」的粉墨登場,以詩歌、繪畫、文章、戲劇等諸多形式展示出來。好的作品好像有無數個觸手,莫名地就被它感動、折服,甚至淚流滿面。藝術上的某一部分與你的心靈相通契合,引起共鳴,讓你有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覺。
  • 第1164期 【詩意語文·董一菲專欄】我的詩意語文觀
    誦讀詩歌,靜讀小說……我痴迷而又貪婪的閱讀著,感性的年齡,詩意的收穫,有書的日子,時間在詩意的成長。中國有句古話「萬物靜觀皆自得」,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與書相伴,與繆斯結緣,是文學積澱了我的靈魂,我的人生也在不斷充實,充實則充盈,充盈則飽滿,飽滿則充溢,在充溢中流露,感染身邊的人。
  • 都市女性的情感書寫
    在當代女性主義寫作中,城市這一符號的出現使得女性書寫具備了更多突圍的可能。作家們擅長利用溫和客觀的筆觸去描繪女性所處的現實世界,並且試圖在自我認知的高度中完成對兩性關係的書寫與拯救。在這種探索中,都市語境下的女性書寫往往具備更現代和顛覆性的視角,成就了更為多元的寫作。
  • 民警原創詩歌《山村暮韻》,書寫美好田園時光
    民警原創詩歌《山村暮韻》,書寫美好田園時光 2020-05-13 04: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臺灣詩人楊牧的詩歌《雪止》《黑衣人》《水之湄》賞析
    鄙人孤陋寡聞,因為詩人去世,才從媒體上知道臺灣有這麼一位詩人,於是百度詩人的作品,品讀一番。粗覽其作品,覺得楊牧深受中國古典詩歌影響,講究詩歌意境美,其語言溫柔優美輕緩,情感含蓄細膩深沉。為你印證 晨昏氣溫的差距若是 你還覺得冷 你不如把我放進壁爐 為今年楊牧《雪止》描述的梅花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林逋《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詩意流淌
  • 成都國際詩歌周|外國詩人紛紛打call:成都是一座詩意之城
    對於本次活動,外國詩人一致予以高度評價,認為成都是一座詩意之城,成都國際詩歌周對於促進中外詩歌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哥倫比亞詩人李戈今年是哥倫比亞詩人李戈來中國的第13年,作為一位成都女婿,李戈對於受邀參加成都國際詩歌周很感動。
  • 《死亡詩社》:在現實與自由中採擷詩意的花朵,對教育的深度思考
    影片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領銜主演,全片沒有浮誇的電影技巧,用樸素的鏡頭娓娓道來,通過詩意哲理的臺詞,師生情感的交融層層抽絲剝繭,傳遞著關於生命的真諦。它讓我們明白,一部好的電影,從來都與華麗的場面無關,思想的深刻,情感的真實,便足以讓它充滿力量。
  • 「紅葉季·雙慶詩歌音樂會」在天津大學「詩意」舉行
    新華網天津10月19日電(記者周潤健)紅葉、碧水、錦鯉……10月18日,一臺「紅葉季·雙慶詩歌音樂會」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內的澄心池畔「詩意」上演,慶祝天津大學125周年校慶和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15周年院慶。
  • 用詩歌激活的拼音、標點、字母、漢字
    出版詩歌、散文集《爸爸小時候》《詩歌魔方》等十多本。詩歌《一支鉛筆的夢想》入選統編本小學語文課本(三年級下冊)。榮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冰心兒童文學獎、齊魯文學獎、泰山文學獎。到「……」,從漢字「春」「夏」到漢字「歲」,張曉楠用生命經驗對語文元素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力,這是一個非常具有難度的童詩創作,可謂是「戴著腳鐐在跳舞」,若作家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其作品容易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
  • 臧棣|辛辣的詩意與得體的救贖——談露易絲·格麗克的詩
    其實,諾貝爾授獎詞裡使用的「普遍性」一詞,已非常明確地提示了格麗克的詩歌格局:「那毋庸置疑的詩意聲音所具備樸素之美,讓每一個個體的存在都獲得了普遍性。」這契合荷爾德林對詩歌的本質的認定,也暗合艾米莉·狄金森的做法。可貴的是,格麗克也充分意識到這個世界的複雜性;比如,她並無打算用這「高貴的生活」來取締充滿喧囂的現實世界本身。那樣的做法,對一個有責任感的詩人來說,太草率,也太簡單。格麗克遵循的是她的前輩美國詩人華萊斯·史蒂文斯的想法:我們面對的世界,無論有多少沉重的陰影,在本質上,它是「不完美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