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在現實與自由中採擷詩意的花朵,對教育的深度思考

2020-12-12 影視劇材優選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無需多做介紹,作為一部經典電影,歷久彌新,在時間的沉澱中,愈顯其時代精神的光輝,它所觸及到的有關教育,生命的話題,也不斷觸碰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

影片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領銜主演,全片沒有浮誇的電影技巧,用樸素的鏡頭娓娓道來,通過詩意哲理的臺詞,師生情感的交融層層抽絲剝繭,傳遞著關於生命的真諦。它讓我們明白,一部好的電影,從來都與華麗的場面無關,思想的深刻,情感的真實,便足以讓它充滿力量。

有關教育的永久命題

導演善於製造矛盾衝突,影片中極富戲劇張力的劇情,大開大合之間,感情的調動與撕扯無疑最牽動人心。影片以學校的入學儀式切入,短鏡頭的快速切換生動刻畫了孩子們初入校園的新鮮好奇,青澀稚嫩滿,溢青春氣息。

導演巧妙地將校長的演講穿插於中,"傳統、榮譽、紀律、優秀",在這場沉重肅穆的演講中,每一個字句都帶著威嚴冰冷的不可抗力,高懸在學生頭頂,所營造出的沉悶壓抑與孩子們的青春活力無疑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影片始,教育這一主題便已被輕輕揭開。

教育是一個永恆的問題,是一項"立人之事業"。誠如雅思貝爾斯所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的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外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外一個靈魂,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另外一個靈魂,未能引起靈魂深處的變革,那麼它就不稱其為教育。"

影片傳達出的教育的真諦,應該是培養一個學生的獨立人格,能夠對自我意欲有充分的認識,並能觸及到理想精神層面在扭曲的觀念下,如何引導孩子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追求就是育人者肩負的重擔。在另一部關於教育的電影《心靈捕手》中,天才少年威爾看似狂妄自大的外表下,心底卻懷藏著躲避與自卑,兩個截然不同的教育者出現了:一個在意他的天才與無限可能的教授,一個正真在意威爾內心世界的心理醫生,當然,心理醫生最終用自己的愛與真誠走進了威爾的內心,幫助他重新回到人生正軌。

在生活中我們遇到的人有兩類:一類人看中我們所創造的價值,一類人看中的是我們本身。而只有後者,才能實現心靈之間的貼近,這是這部影片傳達給觀眾的。當你無法真正走進一個人的內心,又如何影響並引領一個人呢?

在《死亡詩社》的劇情中,導演還製造了一個小衝突,將矛盾細化立體。展開男主人公尼爾佩裡與父親的第一次爭執:

"注意你自己的身份,不要公開和我頂撞!""你知道這對你媽媽來說意味著麼!"

話語的背後,是權威和現實的重壓。在無力徒勞的辯解後,尼爾選擇的是妥協:

"是的,父親"。

短短四個字後,這顆善良的心又負載著多少糾結和無力!當現實的壓抑由個體來承擔時,那種深刻的心痛悲哀便更加直擊心靈。

最勇敢而偉大的老師

當影片蒙上一層教育制度的壓抑色彩,令人唏噓慨嘆之時,鏡頭又以一個奇特的視角向我們重新注入了一抹鮮豔的色彩——基丁老師。他吹著口哨走進教室,走向孩子們,帶著春日的清涼之風。

"啊,船長!我的船長!"

這是基丁老師在第一堂課上開篇的詩句。"如果你們有膽量的話,可以叫我船長"。簡短有力的臺詞,初步塑造出基丁老師的獨特不凡。他摒棄了傳統的刻板與教條,以詩歌、學識和熱忱引領孩子們找到生命的意義,幫助他們在迷惘中突圍

《放牛班的春天》中,同樣塑造了一位經典的老師形象。不同點在於《放牛班的春天》中老師指引著一群頹廢,缺愛的孩子重新感受到溫暖,回歸社會,學會愛;而《死亡詩社》中的基丁老師則是引領一群在束縛和愛中長大的孩子,衝破現實的牢籠,學會鬥爭和反抗。截然不同的目的,但都將教師這一職業背後所蘊涵的巨大光環凸顯出來。

基丁老師站在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的交界口,他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繫點。在深刻洞悉這兩個世界後,他帶著雲淡風輕的詩歌指引著孩子,教會他們審視自己的內心。在此刻,教師已經理想化為一種精神的引領,任何能帶給你啟發對你人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存在。

電影的一開頭選擇這首詩便暗含深意:詩句引用自美國詩人沃爾特·惠特曼為林肯寫的一首詩,收錄於《草葉集》"紀念林肯總統"一章中。《啊,船長我的船長》這首詩基調悲壯,把當時的鬥爭比作一段艱險的航程。惠特曼的人生哲學中最突出的便是美國式的民主主義。影片在這裡便揭示出一個更深層的主題——生命與自我。

我們讀詩寫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生、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持人的一生。但詩、美、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生存,生活,生命是人生狀態的三個層次,多數人大部分的時間都停留在了生存階段,更可悲的是,當人可以跳脫生存,完全到達追求生活甚至生命的階段時,人往往已經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因為人都有一種被人接受的需要,這種強烈的群體意識將自我一點點磨滅殆盡,陷入平靜的絕望與空虛之中,最後打著生存的旗號,通過漫無目的忙碌的工作來掩蓋自己的空虛與平庸。

叔本華說: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識的貧乏,以及俗氣成正比。最後毫無信仰的人川流不息,城市充滿著愚昧。別陷入這種境地,衝出來,要敢於開拓自己的天地。

詩歌永存

基丁老師為孩子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浪漫,自由,釋放天性的夢中國度,孩子們心底冒險求知的渴望由此點燃。

在這裡,導演又安排了一次強烈的碰撞。孩子們組織的第一次死亡詩社活動,那是在一個清冷漆黑的夜晚,孩子們戴上兜帽,潛入黑夜去尋找那個未知的洞穴。以大面積的黑色渲染陰鬱可怖的氣氛,一個神秘,虛幻從未涉足的地方,勾起人無限的好奇與緊張。然而在山洞內卻上演著一場狂歡,詩歌從少年們的舌尖滑落,舞蹈、鼓掌、興奮、歡叫、跳躍,在這裡,放下一切偽裝,回歸原始的野性,享受生命與自我的真實存在。靈魂馳騁,超越凡俗。鏡頭拉遠,黑夜的迷霧中,是幾位少年結隊離去的身影,伴著節奏明快的詩句:然後我有了信仰,然後我有了想像,我被他們沉迷的嘲笑所感染,然後我看見剛果河,在黑土地上流過,在森林中劃下一道金色的溝壑……

少年們為詩歌所啟迪,然後飽含熱情的創作吟誦詩歌。詩歌的魅力可能大抵於此,無怪乎孩子們被她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藝術,更是生活靈魂的本質。它作為一種象徵深藏在每一個人的內心,與人同命運、共呼吸。詩歌作為一種載體,使人們內心最迫切的欲望得以抒發,同時喚起人們心底最原始的渴望。

然而,這樣浪漫的說法已經有些古舊了。現代社會,詩歌的氣息已經越來越弱,簡單字詞的排列組合,其中所蘊藏的寶藏又還有多少人能發覺呢?詩歌不能改變什麼,也不能消滅什麼,但卻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拭去我們的淚痕,撫平心中的傷口。然而還有多少人會流淚,會受傷?

尼爾的死無疑給人帶來巨大的心靈衝擊。帶著與生俱來的浪漫主義特質,他是藝術最虔誠的信徒,舞臺上的他耀眼,鮮活,熱烈。影片長達四分鐘的舞臺表演聚焦,融合迷離的燈光,舒緩的音樂將我們帶入夢境般的虛幻中舞畢,掌聲雷動。

尼爾站在舞臺中央,享受眾星捧月的光環,這也叫將電影推至最高潮,然而情節急轉而下,父親的反對將尼爾從自由高地拽落,這樣一個鮮活、驕傲的藝術精靈,又如何能說出"是的,父親"這樣的回答?呼應開頭的第一次回答,這一次帶著更深層的壓抑與絕望。

尼爾的自殺,象徵的是藝術化的理想對冰冷的現實主義的抗爭。在手術刀和詩人之中,多數人選擇前者,因為這條路早已被大多數人踏平,是安穩平坦的,它符合社會普遍價值,利己主義告訴我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躲在前人的蔭庇下不受非議排擠,但是這以犧牲個體存在的意識為代價。而後者,註定走上的是一條荊棘之路,腳下是無盡深淵,你仍是縱身一躍,體驗到生命的震顫與激烈,但這樣的選擇常常使得人生是落魄短暫的。而這份選擇,通常需要超乎常人的勇氣做支撐。

有人說尼爾選擇死亡是一種衝動,幼稚的表現,但我們是否有權去指責這是一種怯懦?誰都無法預測在冰冷絕望的現實面前,我們是否也會做出相同的選擇?我們更無法虛妄地指責這種行為的魯莽,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精神潔癖,是現代人精神的一塊空白缺失。他可能比我們之中的任何一個人都要熱愛生命,比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更接近生命的真諦,只是他們在面臨絕境時,選擇了一種自認為最好的方式去接近完美,在某種程度上,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勇氣呢?

影片結尾,基丁老師蒙冤離校,在他回教室取走自己的物品時,託德第一個站上了講臺,屈辱與青春的尊嚴化為極致的壓抑之情,他高喊著"啊,船長,我的船長!"而後,是一個一個孩子的覺醒,他們掙扎地站了起來,俯視這一切那一刻,他們挺拔的身姿裡,是自由的靈魂,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反抗權威,教條,威脅,捍衛著青春正義與人格自由。

電影於最強音處戛然而止,令人深思。每個人都會死,但不是每個人都活過。在那條無盡道路上追求的人會迷惘,在那片荊棘叢生的荒原上尋覓的人會失落。但筆者還是希望,當經過一片黑壓壓的人群,聽見整齊的腳步聲在大地迴蕩,我們無悔於自己的選擇。

即使最後沒能去到終點,至少,我們邁著自己的步伐而來,至少,我們的吶喊曾被世界聽到。

相關焦點

  • 《死亡詩社》:學會獨立思考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裡,這些年輕的生命教會了我們如何去獨立思考獨立生活,又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中拼搏和掙扎。看到「死亡」這個詞,你也許會感到恐懼、害怕、和牴觸,可在《死亡詩社》裡卻是另一番風景,是對青春的吶喊、對夢想的執著、和對靈魂的解脫。充滿激情卻又沉重的令人深思。
  •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死亡詩社》讓我們懂得了
    「趁時採下玫瑰的花蕾,往昔時光不停地疾飛,今日綻放笑容的花朵,明天就將枯萎!」《死亡詩社》上映距今已經31年了!在豆瓣上,有超50萬人為該影片打分,評分高達9.1分,位列豆瓣TOP250榜單第50位。對於很多人來說,該片是教育領域必看的影片,當然對於人生也是有著很大指導意義的一部影片。如此高的評分,《死亡詩社》是靠什麼徵服觀眾的呢?
  • 淺析電影《死亡詩社》:教會孩子自主思考,才是教育最終的目的
    《死亡詩社》——這部優秀的電影,沒看過的人單看這個名字,可能會認為這是一部恐怖分類的懸疑魔幻電影,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雖然名字聽起來有些嚇人,但這其實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教育電影。這是一個關於一群學生與一個老師的故事,這個故事平淡又深刻,讓人在看完這部電影後,能夠獲得相當的啟示與思考。
  • 《死亡詩社》——浪漫主義的悲劇
    《死亡詩社》講述的是在一所嚴格而又刻板的預備學校中,一位新來的老師基丁,作為這所學校曾經走出的優秀畢業生,立志於用自由的教學理念去改變學生,鼓勵他們成為自由思考者的故事。因為片中這種教育氛圍是中國教育的現狀,但必須說明的是基丁這種自由的教育方式如果真的進入中國,未必就會被擁護。在這部電影裡沒有通俗意義上的反派。尼爾父親的嚴厲,為他安排生活的獨斷,都來源於對於社會現實的屈服和或自身的經驗,來自於深重的期望。(他也說,尼爾從醫學院畢業,獨立了,就可以去做想做的事情。)
  • 《死亡詩社》:是道德扼殺了自由,還是靈魂拋棄了肉體
    《死亡詩社》、《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是三部我看過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經典教育電影。《死亡詩社》是自由意志有了覺醒;《三傻大鬧寶萊塢》是用智慧打破了墨守成規;《地球上的星星》是用愛發現孩子的潛能。
  • 育兒角度解析電影《死亡詩社》:別讓「教條」禁錮了年輕的生命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會發現這個看似平淡無奇的電影卻蘊含著非常深刻且引人發省的教育道理。今天就想和大家一起通過解析電影《死亡詩社》,來聊一聊教育中的"教條式育兒",以及孩子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一、《死亡詩社》:教育的根本在於學會自我思考在中國的教育環境裡,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普遍的場景:每個孩子都背著重重的書包,每天上8-9個小時的課程,然後放學後還要去各種晚託班、興趣班、培訓提升班;考試成績進行各種排名表彰,每個老師和家長都在和小孩說:"成績好才能考好大學,將來才能有好工作
  • 豆瓣9.0《死亡詩社》:在平靜中絕望,人要怎麼活才算真的活過?
    《死亡詩社》是澳大利亞導演彼得·威爾的名作,首映於1989年,曾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以及第47屆美國金球獎等多項國際大獎。電影改編自美國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的男子預備學校的真實故事。這部經典影片的經典之處在於,時間在流逝,然而影片中傳遞的思想時至今日依然深深擊打著人們的心靈!
  • 《死亡詩社》:死亡是命運,活下去是責任
    一、關於死亡「舊時光一去不回。今日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羅伯特·赫裡克電影一開始,正是1959年威爾頓預備學院開學典禮暨建校100周年華誕。在他的啟蒙下,尼爾和同學們重組「死亡詩社」,他們在山洞朗誦梭羅、惠特曼、雪萊的詩,感受詩歌藝術與自由思想的魅力。尼爾第一次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內心珍藏的對戲劇的熱愛和對演員事業的嚮往翻滾湧出。他偽造父親和諾蘭先生的批准信,獲得扮演《仲夏夜之夢》主角——精靈帕克的機會。
  • 電影 死亡詩社
    電影 | 死亡詩社 (又名:春風化雨) 2020-04-18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群高中生的學習和成長故事,青春歲月,雖是老話題,但是卻百聽不厭的美好時光,映射著我們每一個人青春年少時的迷茫和憧憬!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抓緊時間,讓我們的生命不同尋常!
    這種與眾不同離經叛道的上課方式,在同學們中掀起波瀾,同時也在威爾頓學生長期被窒息的心靈中引發了一場地震。不久之後,尼爾在學校圖書館裡意外發現了一本刊登著基廷簡歷的威爾頓年鑑,發現了基廷「死亡詩社」的秘密。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從此,「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在當年基廷聚會的地方和著優美的詩句,他們在這裡扭動著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著青春生命的激情。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一部刻在靈魂深處的電影
    如果以一句話來描述《死亡詩社》這部影片,那就是:一場心靈淨化之旅。這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影片,老師獨特的教育方式讓人如沐春風,學生們青春熱血都令人動容,值得反覆品味!在學校的普通班級中有一位英語老師基廷,他提倡自由思想,用獨特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們打破常規教條和傳統的教學模式。他要求學生們撕掉課本,重拾內心的真實情感。他以詩歌、音樂、運動、和深厚的學識,撼動一顆顆真誠的心靈,激勵每個學生發出自己內心的聲音,及時行樂。
  • 《死亡詩社》被譽為影史百大經典之一,豆瓣評分9.1
    《死亡詩社》這個名字容易讓人誤以為這是一部陰暗驚悚的電影。其實,這部電影不僅是一部深入探討教育的優秀電影,也是羅賓·威廉士的代表作。被譽為影史百大經典之一,豆瓣評分9.1。對於這部啟迪心靈探討教育的電影,或許《春風化雨》這個譯名更貼切些。電影劇本根據作者託馬斯·舒曼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該片榮獲奧斯卡最佳電影原創劇本獎。主演羅賓·威廉斯賦予了角色基丁老師鮮活的形象,使之成為影史經典的教師角色。
  • 《死亡詩社》:每一段青春對傳統的反抗都需要春風化雨
    片名的寓意影片片名「Dead Poets Society」直譯為《死亡詩社》。在影片中,死亡詩社是基丁學生時代學生自發的秘密團體,詩社的誓詞取自於梭羅的詩句「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的精華」,這也是詩社成員為之努力的方向。
  • 《死亡詩社》講述人生永恆的難題:可望不可及的自由
    《死亡詩社》是一部非常非常經典的老電影,1989年上映,經過現在先進的電腦技術,在畫質和清晰度上都做了處理,視覺體驗和現在電影的視覺體驗相差不大,很值得推薦給大家再度觀賞,絕對是對自我的重新思考,我們活著為了什麼,怎麼活才能有意義和價值。
  • 中國學生必看的《死亡詩社》:能從新的角度看問題,才能突破思維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還是我在大學時期,上英語課的時候老師給我們放映的,我還記得英語老師在知道我們沒有看著這部電影的時候,說了一句話"這部電影說實話你們應該早些時候看,不過現在也不晚。"《死亡詩社》是一部向引導者致敬的影片,在上映31年後的今天,其中的引導方式依然如新,當然,也依然備受著爭議。但這並不影響多年來的好評,更不影響人人都渴望,有一位基丁那樣的老師。在各種類型的作品如春筍般不斷出現的多年後,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和排名一直都穩定在高段,這已證明影片內容歷久彌新,依舊符合現在社會人的判定標準和理念。
  • 《死亡詩社》:永遠的烏託邦
    但凡嘗試過騎行單車時無所顧忌的人,都難以忘懷那些風在耳旁呼嘯的感覺,這種感覺有個別稱:自由。初初看到《死亡詩社》這個名字,腦子裡蹦出來的是鮮血與咒語兩個意象的絞纏。而電影的開篇卻證明我的猜想是錯誤的。我們都是一樣的,都是在相似的教育氛圍下長大的,有時候還來不及長大,來不及在內心建立真正的自我,便被作業、升學、生存這些那些拉扯到了殘忍的成人世界。在這裡,夢想只能是空想,甚至不分對錯,只剩利弊:參加的社團是否浪費學習時間;認識的人是否足夠有權有勢;學校的升學率是否達到令家長滿意的程度……看起來這些只是電影裡男孩們所面對的問題,實則也映射了我們的現實生活。
  • 三句對白震撼你的內心,《死亡詩社》那些經典臺詞
    《死亡詩社》在很多人心中的經典程度絕不亞於《肖申克的救贖》,其在教育方面引起的思考不亞於《肖申克的救贖》中對自由的思考。尤其是那句「船長,我的船長」不知道震撼了多少觀影者,對於這部電影很多影評人已經進行過詳細的解析,從對白到演技,從燈光到陰影……可大多都是對正面人物不斷的解析,但其中最震撼人心的臺詞,卻應該是屬於《死亡詩社》中三位反面角色所說的臺詞。
  • 周末觀影 | 《死亡詩社》告知父母,孩子不是實現自己願望的工具
    此時,同學們怎麼也不會想到,新來的基廷老師和他們心中原始的渴望一樣,與眾不同離經叛道的上課方式,立刻在同學們中掀起波瀾。基廷哼著的《揚基進行曲》、及時行樂的信條、撕去教科書上伊凡所·普利查矯作的詩歌分析,在威爾頓學生長期被窒息的心靈中引發了一場地震。不久,尼爾在學校圖書館裡意外發現了一本刊登著基廷簡歷的威爾頓年鑑。原來基廷曾是橄欖球隊的隊長,參加過一個名叫「死亡詩社」的組織。
  • 《死亡詩社》|另類老師的另類教法,給孩子插上美麗翅膀
    ——基丁「沒有人喜歡被教育,但都需要被提醒」,孩子們身處教育環境中,不得不接受或好運、或厄運的教育。他們心中真正渴望的,是那些可以引導自己的人。《死亡詩社》是一部向引導者致敬的影片,在上映31年後的今天,其中的引導方式依然如新,當然,也依然備受著爭議。
  • 《死亡詩社》的激情和理想,在認清生活之後,依舊熱愛生活
    今天要推薦的這一部《死亡詩社》就是一部這樣的經典佳片。《死亡詩社》的名字聽起來好像很恐怖,其實只是因為在翻譯過程中選擇了直譯而已,同一部影片在香港的上映譯名是《暴雨驕陽》,而在臺灣的上映譯名是《春風化雨》,很多人如果因為名字錯過了這部不能不看的好電影的話,現在正是放下偏見的好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