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及時行樂,抓緊時間,讓我們的生命不同尋常!

2020-12-12 九兒撩電影

《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喬西·查爾斯等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89年6月2日在美國上映,於1990年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影片講述了1959年,故事發生在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學院。威爾頓學院是全美最優秀的預科學院,以傳統校訓「傳統、榮譽、紀律、卓越 」而著名,是一所典型的以嚴厲管制為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學校, 但新來的文學老師基廷卻突破常規、獨樹一幟,他通過自己的方式鼓勵學生尋找自我、發現自我、追求自我,爭取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生活。而他的教育方式也引發了一系列巨大的反響。

首先我想來談一談影片的具體情節,影片以威爾頓貴族學校建校100周年開學典禮開場,整個來場通過多個特寫和近景為觀眾營造出該校所特有的嚴肅呆板的氣氛。校長諾倫博士驕傲地回顧著學校的輝煌,也就在這一天,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廷回校出任英文教師,而他其實也是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新學期開始了,本該是高興喜慶的日子,可對於威爾頓學校的學生來說卻是沉悶,他們對學校陳腐的說教教育感到十分壓抑。私下裡他們咒罵威爾頓是地獄學校,篡改威爾頓四大信條以示嘲弄。

新來的基廷老師迎合了他們心中原始的渴望:哼著《揚基進行曲》、及時行樂的信條、撕去教科書上伊凡所·普利查矯作的詩歌分析。這種與眾不同離經叛道的上課方式,在同學們中掀起波瀾,同時也在威爾頓學生長期被窒息的心靈中引發了一場地震。不久之後,尼爾在學校圖書館裡意外發現了一本刊登著基廷簡歷的威爾頓年鑑,發現了基廷「死亡詩社」的秘密。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從此,「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在當年基廷聚會的地方和著優美的詩句,他們在這裡扭動著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著青春生命的激情。威爾頓學校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麻煩和不幸在這悄然的變化中也接踵而來。

尼爾參加《仲夏夜之夢》演出遭到父親的極力阻攔;納克斯暗戀上名花有主的克莉絲姑娘;「死亡詩社」發表主張招收女生的文章。《仲夏夜之夢》演出結束的那天晚上,尼爾用父親的手槍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尼爾的死震驚了威爾頓。校方認為基廷對於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負完全責任。又是一堂英語課,基廷前來告別。所有同學站上課桌大聲朗讀詩歌,目送著這位「靈魂導師」離開。在一個傳統的紀律嚴明的學校,卻有著這樣一個有思想的老師,這本身便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故事吧!

其次,我想來分析一下影片的兩個主要人物。第一個便是基廷,他是一位老師,卻是一位和其他老師有著不同教育理念的老師。在第一堂課,基丁老師哼著輕快的口哨,把學生帶出教室,足見他對常規教學鐵律的不敢苟同。他借用惠特曼寫給林肯的信,讓學生們稱他為「captain」並教導學生「及時行樂」,他還讓學生們撕去書上的導讀。都可以看出他與眾不同的教育觀念,這與威爾頓學校的壓抑沉悶形成鮮明對比,這也是他給人深刻印象的地方。影片還有一處鮮明對比——接替基廷的新任老師的講課方式與基廷老師的講課方式。 基丁老師說普利察博士的論文是「屁話」而新任老師說是出色的短論。顯然,基廷反傳統的教育方法,自由發散式思維,更能吸引和影響到學生,於是不可避免的在學校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把握自己的人生,這是他作為一個靈魂教師對另一些靈魂的影響力。

導演通過一個個情節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有著自己思想、打破常規的教師形象。說起來,基廷有著這樣的教育思想與他曾在威爾頓學校的學習經歷密不可分,正因為被壓抑過,所以想釋放,渡己渡已,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讓更多的人掙脫威爾頓學校這座思想的牢籠和束縛,去嚮往自由。但他的教育理念又與威爾頓學校形成了兩個極端,於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尼爾的悲劇。兩個完全相左的理念讓一群未成年人來承受,著實為難了些。

第二個人是尼爾,他是一個渴望自由但始終被束縛的人。影片不久,就有父親對尼爾的嚴厲「教導」以及尼爾無奈地接受所有的安排,從中便可看出父親是一個對孩子控制欲極強的人,而尼爾在父親的掌控下,變得懦弱膽怯。尼爾非常喜歡表演,即便拿到了當男一號的機會,父親的否定也令他不得不放棄。影片有一處細微鏡頭:尼爾在基丁老師的鼓舞之下偷偷完成了演出,並取得了完美成功。但在謝幕時,尼爾看到父親微妙的表情變化時開始惴惴不安起來。尼爾是渴望內心的自由,但又擺脫不掉父親的束縛,他是怯懦的,所以在父親的嚴厲責備和轉學的勒令下,心灰意冷的尼爾只能選擇了自殺來衝破束縛。要說尼爾悲劇的釀造者,不得不說是來自於家庭和學校教育對其精神自由的壓抑,基廷幫助他掙脫束縛,可是未能成功,沒有長出羽翼的鳥是逃不出大鳥的掌控的,所以怯懦的尼爾選擇死亡這條路。

最後,我想談一談電影的教育觀。影片圍繞著孩子、父母、學校、老師之間的關係交錯展開,這是一部探討教育真諦的影片,更是對傳統教育的抨擊和對未來教育的喚醒。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生命個體,而不是機器或工具。凡是將其作為工具去掌控的必然受其反噬,就像影片中尼爾的父親一般,他將尼爾視為自己的所有物,任憑自己擺弄,結果釀成悲劇。詩人紀伯倫在《論孩子》一詩中寫道「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父母常常忽視了教育最為重要的目標之一——培養獨立人格。他們總喜歡幹預子女的一切重大人生選擇。

這首詩告訴我們孩子是獨立的,是與父母平等的個體,父母只能給孩子以愛,卻不能代替他們思想、靈魂的形成。正確的教育方法是引導和喚醒,而不是規訓和服從。壓迫只能讓他們形體屈服,卻不能讓他們的內心馴服,反而易激起逆反心理,從心而教便是喚醒。在基廷老師給孩子們的課程當中,我們看到了如此本質而執著地對人的尊重和對天性的釋放,也觸摸到了象徵孩子真正成長的認知真諦。這些超越常規的課程,是對人性的尊重,是對生命意義的開啟和對生命無限可能性的開掘。人性本就是充滿自由行、可能性、創造性的,順天性而為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整部電影充滿詩意和激情,讚揚了自由的可貴,批判了傳統的束縛。同時也給教育帶來了深刻的啟迪!

相關焦點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一部刻在靈魂深處的電影
    如果以一句話來描述《死亡詩社》這部影片,那就是:一場心靈淨化之旅。這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影片,老師獨特的教育方式讓人如沐春風,學生們青春熱血都令人動容,值得反覆品味!他富有自己的想法,且重組了死亡詩人俱樂部。他們在黑夜裡穿過樹林,聚集到山洞裡朗頌詩歌,這個神秘的地方是這群內心躁動不安的小詩人們的秘密集結地。也許文學和詩歌的確能改變人的認知,尼爾最終在表演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理想。
  • 《死亡詩社》——浪漫主義的悲劇
    當然也同樣是這種期望,才導致了尼爾的死亡。Carpe diemCarpe diem—seize the day一些翻譯中,將這句話翻譯成及時行樂的意思,但我認為是失準的,依據實際意義翻為抓緊時間,把握時機更為恰當。因為對於一個自由思考者,抓緊時間是重要的,及時行樂不那麼重要。
  • 豆瓣9.0《死亡詩社》:在平靜中絕望,人要怎麼活才算真的活過?
    《死亡詩社》是澳大利亞導演彼得·威爾的名作,首映於1989年,曾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以及第47屆美國金球獎等多項國際大獎。電影改編自美國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的男子預備學校的真實故事。這部經典影片的經典之處在於,時間在流逝,然而影片中傳遞的思想時至今日依然深深擊打著人們的心靈!
  • 周末觀影 | 《死亡詩社》告知父母,孩子不是實現自己願望的工具
    基廷哼著的《揚基進行曲》、及時行樂的信條、撕去教科書上伊凡所·普利查矯作的詩歌分析,在威爾頓學生長期被窒息的心靈中引發了一場地震。不久,尼爾在學校圖書館裡意外發現了一本刊登著基廷簡歷的威爾頓年鑑。原來基廷曾是橄欖球隊的隊長,參加過一個名叫「死亡詩社」的組織。       何謂「死亡詩社」,基廷給同學們講述了詩社的秘密。
  • 《死亡詩社》:學會獨立思考
    要我說這份夢想是用生命都無法去衡量的,這是每個人心中最寶貴,最嚮往,和最值得拼搏的存在。《死亡詩社》這部影片裡,這些年輕的生命教會了我們如何去獨立思考獨立生活,又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中拼搏和掙扎。看到「死亡」這個詞,你也許會感到恐懼、害怕、和牴觸,可在《死亡詩社》裡卻是另一番風景,是對青春的吶喊、對夢想的執著、和對靈魂的解脫。充滿激情卻又沉重的令人深思。
  • 豆瓣評分9.1的《死亡詩社》|「卡匹迪恩」,是開啟人生的第一步
    這是我在看《死亡詩社》時,聯想到的第一畫面,電影中的約翰·基丁老師也是這樣做的。圖片來自優酷截圖《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映的電影,男主角基丁老師的扮演者是羅賓·麥羅林·威廉士,他於2014年8月去世。
  • 《死亡詩社》講述人生永恆的難題:可望不可及的自由
    然而,我們同時又具有社會性,這就代表我們要遵從社會規則、估計人際交往、符合他人預期,這也就限制了我們並不能隨心所欲的聽從內心所想而行事,窮人們的主要問題是受經濟制約,而富人們的主要問題則可能是家族制約,你得為了家族事業、家族榮譽去承擔可能並不是自己所想要背負的事業,自己的理想、夢想與愛好,在家族事業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自由」向來全人類共同的追求。
  •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死亡詩社》讓我們懂得了
    《死亡詩社》上映距今已經31年了!在豆瓣上,有超50萬人為該影片打分,評分高達9.1分,位列豆瓣TOP250榜單第50位。對於很多人來說,該片是教育領域必看的影片,當然對於人生也是有著很大指導意義的一部影片。
  • 育兒角度解析電影《死亡詩社》:別讓「教條」禁錮了年輕的生命
    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部豆瓣9.1分的經典電影——《死亡詩社》,聽到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以為是不是高分驚悚恐怖片魔幻片,也有很多人被它的名字"勸退",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其實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教育電影。題材也很普通,是關於一群學生和一位老師的故事。
  • 《死亡詩社》:死亡是命運,活下去是責任
    如果只看美國電影《死亡詩社》的前半段,許多人會以為這是一部充滿著青春活力、勵志的校園電影。基廷老師的到來,給壓抑的學生帶來了一股春風。當一切都朝向好的方向發展時,電影情節突然反轉,尼爾開槍自殺,成了一場悲劇。這時我才恍悟,為什麼看前半段的故事時,總覺得片名有點文不對題,還以為是年輕人以「死亡詩人」自詡的耍酷。
  • 《死亡詩社》的激情和理想,在認清生活之後,依舊熱愛生活
    十歲時所看見的死亡詩社是對於教育體制的反抗,是對於權威的挑戰,但是當我現在再來看這部電影,我意識到《死亡詩社》最終並不會是一部關於學校、詩歌或體質的電影,它是非常直白地去討論死亡、或者說是討論生命的一部電影。在電影一開場的場景中,出現的是一個小男孩正在為上學做準備,再他的上方則懸掛著一幅早逝的學生的畫作。
  • 《死亡詩社》:每一段青春對傳統的反抗都需要春風化雨
    但是這一切隨著基丁老師的到來而改變:他告訴學生珍惜時間,珍惜現在,做最好的自己;他讓學生將教科書中刻板的說教撕掉,鼓勵學生做自己的思想者;他讓學生站在講臺桌上,從不同的視角審視周圍的世界;他推崇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鼓勵學生做不一樣的自己。基丁感染著每個學生。
  • 電影 死亡詩社
    電影 | 死亡詩社 (又名:春風化雨) 2020-04-18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群高中生的學習和成長故事,青春歲月,雖是老話題,但是卻百聽不厭的美好時光,映射著我們每一個人青春年少時的迷茫和憧憬!
  • 《死亡詩社》|另類老師的另類教法,給孩子插上美麗翅膀
    《死亡詩社》是一部向引導者致敬的影片,在上映31年後的今天,其中的引導方式依然如新,當然,也依然備受著爭議。但這並不影響多年來的好評,更不影響人人都渴望,有一位基丁那樣的老師。豆瓣評分9.1分,62屆獲得四項奧斯卡提名及最佳原創劇本獎,這已證明了觀眾們的心聲。
  • 《死亡詩社》:遺憾中迸發的溫情更打動人心
    可能我們想過要偷偷摸摸的發展一下小小的愛好,但又總是被父母和老師掐死在搖籃裡,我們知道父母總是難以違抗和勸說明白的,所以一直渴望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用愛來包容引導我們的老師。這是一個小小的、美好的夢想。《死亡詩社》就圓了咱們這樣一個夢。
  • 電影《死亡詩社》的思想境界,你能達到嗎?
    我們現在已經是普遍的九年義務教育了,甚至大學都快普及了。但是我們的教育好像還缺少點什麼?我們常常念叨的應試教育。總是感覺不好,但是不好在哪呢,我們總是和美國的教育做對比,這部電影《死亡詩社》,表達出來的東西,完全是我們的教育所不具備的。聽過這樣一個笑話,有一個羊官在放羊,路人問他,你放羊幹什麼,他說,放羊掙錢呀。
  • 《死亡詩社》: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
    他告訴同學們,「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基丁老師給大家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 《死亡詩社》影片成為經典,而角色「基丁」會被永遠銘記於影史
    《死亡詩社》不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影片,它更應該被發現。因為有人覺得它虎頭蛇尾,有人覺得它前面的鋪墊太長顯得乏味,更有人說它只是一部窮酸至極的文藝片……但就是這樣一部影片,吸引著世界各國的觀眾,有時候,我們喜歡一部電影。只是因為我們在別人的故事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死亡詩社》:是道德扼殺了自由,還是靈魂拋棄了肉體
    《死亡詩社》、《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是三部我看過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經典教育電影。《死亡詩社》是自由意志有了覺醒;《三傻大鬧寶萊塢》是用智慧打破了墨守成規;《地球上的星星》是用愛發現孩子的潛能。
  • 《死亡詩社》:在現實與自由中採擷詩意的花朵,對教育的深度思考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無需多做介紹,作為一部經典電影,歷久彌新,在時間的沉澱中,愈顯其時代精神的光輝,它所觸及到的有關教育,生命的話題,也不斷觸碰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在生活中我們遇到的人有兩類:一類人看中我們所創造的價值,一類人看中的是我們本身。而只有後者,才能實現心靈之間的貼近,這是這部影片傳達給觀眾的。當你無法真正走進一個人的內心,又如何影響並引領一個人呢?在《死亡詩社》的劇情中,導演還製造了一個小衝突,將矛盾細化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