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喬西·查爾斯等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89年6月2日在美國上映,於1990年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影片講述了1959年,故事發生在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學院。威爾頓學院是全美最優秀的預科學院,以傳統校訓「傳統、榮譽、紀律、卓越 」而著名,是一所典型的以嚴厲管制為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學校, 但新來的文學老師基廷卻突破常規、獨樹一幟,他通過自己的方式鼓勵學生尋找自我、發現自我、追求自我,爭取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生活。而他的教育方式也引發了一系列巨大的反響。
首先我想來談一談影片的具體情節,影片以威爾頓貴族學校建校100周年開學典禮開場,整個來場通過多個特寫和近景為觀眾營造出該校所特有的嚴肅呆板的氣氛。校長諾倫博士驕傲地回顧著學校的輝煌,也就在這一天,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廷回校出任英文教師,而他其實也是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新學期開始了,本該是高興喜慶的日子,可對於威爾頓學校的學生來說卻是沉悶,他們對學校陳腐的說教教育感到十分壓抑。私下裡他們咒罵威爾頓是地獄學校,篡改威爾頓四大信條以示嘲弄。
新來的基廷老師迎合了他們心中原始的渴望:哼著《揚基進行曲》、及時行樂的信條、撕去教科書上伊凡所·普利查矯作的詩歌分析。這種與眾不同離經叛道的上課方式,在同學們中掀起波瀾,同時也在威爾頓學生長期被窒息的心靈中引發了一場地震。不久之後,尼爾在學校圖書館裡意外發現了一本刊登著基廷簡歷的威爾頓年鑑,發現了基廷「死亡詩社」的秘密。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從此,「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在當年基廷聚會的地方和著優美的詩句,他們在這裡扭動著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著青春生命的激情。威爾頓學校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麻煩和不幸在這悄然的變化中也接踵而來。
尼爾參加《仲夏夜之夢》演出遭到父親的極力阻攔;納克斯暗戀上名花有主的克莉絲姑娘;「死亡詩社」發表主張招收女生的文章。《仲夏夜之夢》演出結束的那天晚上,尼爾用父親的手槍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尼爾的死震驚了威爾頓。校方認為基廷對於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負完全責任。又是一堂英語課,基廷前來告別。所有同學站上課桌大聲朗讀詩歌,目送著這位「靈魂導師」離開。在一個傳統的紀律嚴明的學校,卻有著這樣一個有思想的老師,這本身便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故事吧!
其次,我想來分析一下影片的兩個主要人物。第一個便是基廷,他是一位老師,卻是一位和其他老師有著不同教育理念的老師。在第一堂課,基丁老師哼著輕快的口哨,把學生帶出教室,足見他對常規教學鐵律的不敢苟同。他借用惠特曼寫給林肯的信,讓學生們稱他為「captain」並教導學生「及時行樂」,他還讓學生們撕去書上的導讀。都可以看出他與眾不同的教育觀念,這與威爾頓學校的壓抑沉悶形成鮮明對比,這也是他給人深刻印象的地方。影片還有一處鮮明對比——接替基廷的新任老師的講課方式與基廷老師的講課方式。 基丁老師說普利察博士的論文是「屁話」而新任老師說是出色的短論。顯然,基廷反傳統的教育方法,自由發散式思維,更能吸引和影響到學生,於是不可避免的在學校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把握自己的人生,這是他作為一個靈魂教師對另一些靈魂的影響力。
導演通過一個個情節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有著自己思想、打破常規的教師形象。說起來,基廷有著這樣的教育思想與他曾在威爾頓學校的學習經歷密不可分,正因為被壓抑過,所以想釋放,渡己渡已,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讓更多的人掙脫威爾頓學校這座思想的牢籠和束縛,去嚮往自由。但他的教育理念又與威爾頓學校形成了兩個極端,於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尼爾的悲劇。兩個完全相左的理念讓一群未成年人來承受,著實為難了些。
第二個人是尼爾,他是一個渴望自由但始終被束縛的人。影片不久,就有父親對尼爾的嚴厲「教導」以及尼爾無奈地接受所有的安排,從中便可看出父親是一個對孩子控制欲極強的人,而尼爾在父親的掌控下,變得懦弱膽怯。尼爾非常喜歡表演,即便拿到了當男一號的機會,父親的否定也令他不得不放棄。影片有一處細微鏡頭:尼爾在基丁老師的鼓舞之下偷偷完成了演出,並取得了完美成功。但在謝幕時,尼爾看到父親微妙的表情變化時開始惴惴不安起來。尼爾是渴望內心的自由,但又擺脫不掉父親的束縛,他是怯懦的,所以在父親的嚴厲責備和轉學的勒令下,心灰意冷的尼爾只能選擇了自殺來衝破束縛。要說尼爾悲劇的釀造者,不得不說是來自於家庭和學校教育對其精神自由的壓抑,基廷幫助他掙脫束縛,可是未能成功,沒有長出羽翼的鳥是逃不出大鳥的掌控的,所以怯懦的尼爾選擇死亡這條路。
最後,我想談一談電影的教育觀。影片圍繞著孩子、父母、學校、老師之間的關係交錯展開,這是一部探討教育真諦的影片,更是對傳統教育的抨擊和對未來教育的喚醒。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生命個體,而不是機器或工具。凡是將其作為工具去掌控的必然受其反噬,就像影片中尼爾的父親一般,他將尼爾視為自己的所有物,任憑自己擺弄,結果釀成悲劇。詩人紀伯倫在《論孩子》一詩中寫道「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父母常常忽視了教育最為重要的目標之一——培養獨立人格。他們總喜歡幹預子女的一切重大人生選擇。
這首詩告訴我們孩子是獨立的,是與父母平等的個體,父母只能給孩子以愛,卻不能代替他們思想、靈魂的形成。正確的教育方法是引導和喚醒,而不是規訓和服從。壓迫只能讓他們形體屈服,卻不能讓他們的內心馴服,反而易激起逆反心理,從心而教便是喚醒。在基廷老師給孩子們的課程當中,我們看到了如此本質而執著地對人的尊重和對天性的釋放,也觸摸到了象徵孩子真正成長的認知真諦。這些超越常規的課程,是對人性的尊重,是對生命意義的開啟和對生命無限可能性的開掘。人性本就是充滿自由行、可能性、創造性的,順天性而為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整部電影充滿詩意和激情,讚揚了自由的可貴,批判了傳統的束縛。同時也給教育帶來了深刻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