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浪漫主義的悲劇

2020-12-17 靜塵電影

《死亡詩社》講述的是在一所嚴格而又刻板的預備學校中,一位新來的老師基丁,作為這所學校曾經走出的優秀畢業生,立志於用自由的教學理念去改變學生,鼓勵他們成為自由思考者的故事。

背景

該片在美國學院派中評價很高,斬獲多項嚴肅影展的獎項,但就美國大眾觀眾的評價而言卻遠不如中國。

主要原因在於,該片講述的是脫離美國大眾的校園生活。無論是從威爾頓預備學校的建設(戶外面積極大,古典風格的禮堂與食堂),師資力量(如基丁老師畢業於劍橋),悠久的歷史與傳統(1859年建成,集體活動中考究的禮儀和服裝),學生家長們的氣度不凡,都足以推斷出這是一所貴族學校。不同於那些免費的,紀律鬆散,混雜著大量有色族裔的公立高中。

(可參考電影《卡特教練》,此類高中大學升學率往往不足百分之四,一部分還是以優秀運動員身份升學,部分學生高中未畢業就生了孩子或是長期混跡街頭成為犯罪分子。)

而片中提到的全美第一的預備學校,以及學員構成中沒有有色族裔都印證了這一事實。(在美國有色族裔往往處於社會底層,這一細節的設置也反映了威爾頓學校的傳統,優越和刻板)

這一背景有助於我們理解,在影片的最後死亡詩社的新成員們目睹了尼爾的死,卻不得不指控基丁老師為尼爾的死承擔責任。因為,他們的家長必然付出了極大地財力和努力才將他們送入該校,這些孩子一方面畏懼父母的威嚴(越是有著社會地位的家族,往往越是階級分明。)又難以辜負他們父母深重的期望。當然也同樣是這種期望,才導致了尼爾的死亡。

Carpe diem

Carpe diem—seize the day一些翻譯中,將這句話翻譯成及時行樂的意思,但我認為是失準的,依據實際意義翻為抓緊時間,把握時機更為恰當。

因為對於一個自由思考者,抓緊時間是重要的,及時行樂不那麼重要。

什麼是自由思考者?通俗的說即,不迷信教條,不盲從跟風,勇於提出自己客觀辯證的思考的人。用中國話講,其實就是中庸。也就是不走極端,脫離從眾,秉持自己的道。就是既反對極端的一派人,又反對極端的另一派人。

因此孔子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而對於一個人的生活而言,要思考的最首要的問題是什麼呢?

其實就是最原始的哲學問題:我是誰?我來自哪裡,又要去向何方?其實也就是生命的差異。在這個世界,姓名相同的人都有成千上萬,而我們終會死去,僵硬,成為蠕蟲的食物。那我們的生命因為什麼而區別於他人?我們要追求什麼生活?以成為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其他人生活的複製。

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而一個自由思考者的產生,就在於將這一問題種在了心田。而從此以後,就無法再輕信大多數人口中的答案,因為一旦輕易採納了別人的觀點,繼承了他人的價值觀,就有成為他人生活的複製的危險,於是所能做的只有不斷進行更廣博深入的學習,承受更深刻的孤獨,終此一生將生命奉獻在探尋中。

而為了達成這一目的,作為一個終生的自由思考者,最根本的就是抓緊時間,把握時機,越早開始去探索,越是把握住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才能在生命的盡頭那一天,以求更接近問題的答案。

因此,一個自由思考者所做出的決定,絕不是及時行樂的,絕不是魯莽不顧後果的(因為魯莽的行為只會招致更大的悔恨),而應該是深思熟慮又絕不猶豫,時刻以生命作為跨度去思考,從死亡中吸取精華,非是如若不做,便會抱憾而終,非是只有做了,生命才因此而與眾不同。

詩與浪漫

「死亡詩社」的宣誓詞,來自於梭羅的《瓦爾登湖》。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我希望活的深刻,並且吸取生命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擊潰,以不至於使自己在臨終時,才發現自己從未活過。」

它為我們啟迪的實際上是人類生命的本質。

近代以來,自然科學的迅猛進步伴隨著理性主義的抬頭,促使唯物主義思想越發廣泛的傳播並影響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傳統封建觀念正逐步被取代,人們的思想不斷得到進步。

但,任何思想的廣泛傳播也意味著庸俗化。即是將一種複雜辯證的思想體系,進行片面化和絕對化才足以方便大眾的傳播與理解。可任何思想都是有固定的適用範圍和使用方法的,超過了範圍,用錯了方法,真理就變成了謬誤,而庸俗化的傳播,就可能與本義背道而馳。

後果就是,兩百年前,人們愚昧的深陷宗教的崇拜中,兩百年後,人們又愚昧的深陷自然科學和工具理性的崇拜之中。將自然科學一絲不苟的嚴肅,工具理性注重結果而輕視過程的觀念肆意濫用在社會生活中,融入進社會意識中。

但是一絲不苟,追求結果至上並非人類應有的價值。

正如基丁所說:「我們為什麼學詩,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

只有機器才一絲不苟,注重結果,而非過程。可人是思辨的,是主觀能動的,是幽默的,是有豐富情感的。片中基丁說,語言的發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追女人!我不認為這是一個笑話,這應該才是人類。他們思考,他們富有情感,他們寫詩,他們具有自然的審美,他們不顧一切的相愛。

強健,我們不如猛獸,精確,我們不如工具,嚴謹而高效,我們不如機器。但是人類生命的偉大在於,人的世界裡並不是只有優勝劣汰,對或是錯,0或是1,而在於人類的世界在兩個極端之間還有無限的希望,有幽默,有愛,有對自由的追求。那是我們賴以為生的東西。

改變角度獨立思考

Just when you think you know something, you have to look at it in another way. Even though it may seem silly or wrong, you must try! Now, when you read, don't just consider what the author thinks. Consider what you think。「一旦覺得自己懂得了什麼,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有些荒唐,或者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同樣讀書的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想想你自己怎麼看。 」

是誰規定了桌子的用途只能用來放置書本,為什麼就不能用來站到更高的地方看到更遠的風景呢。又是誰規定了書本就是絕對正確的,而不能被質疑呢。當基丁老師讓所有學生站在了桌子上,我想深刻的意義即在於自由的思考,首先就要打破規則的桎梏。

而打破規則的桎梏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站在新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思考的目的絕不是為了得到和他人一樣的認知,而是為了得到不一樣的認知才對。因為每個人出身自不同的家庭,得到了不同的教育,看過不同的書,有著不同的經歷,愛過不同的人。對於一個現象,理應不該有相同的角度,也自然不該有完全相同的看法。

但是實際上,人們往往更加偏愛於待在桎梏中,過著相同的生活,接受既定的認識。

因為默守陳規,或說是從眾是具有吸引力的,隱匿於集體之中的安全感會消除人類個體因為自身弱小而產生的恐懼(群體分擔)。這源於人類的發展史,因為集群生活,人類才得以得到一個較長的腦部發育周期,變成了今天的高級動物,因此社會屬性是人類的根本屬性,參與集體帶來的安全感和脫離集體而失去認可所必須背負的恐懼,都迫使人類趨向於從眾。

就像基丁老師在庭院裡的授課,學生們不自覺的打起拍子。也因此基丁才鼓勵學生們走出自己的步子和節奏,因為從眾的誘惑會讓人失去思考,失去自己。所以哪怕那些節奏和想法被外人看來是愚蠢的,哪怕得不到認可,也要進行與眾不同的生活,因為只有與眾不同的思考可以區別你的生命與其他人的生命,也因為不同的思考才能改變世界。

後記:浪漫主義的遺憾

《死亡詩社》為什麼能在中國經久不衰。因為片中這種教育氛圍是中國教育的現狀,但必須說明的是基丁這種自由的教育方式如果真的進入中國,未必就會被擁護。

在這部電影裡沒有通俗意義上的反派。尼爾父親的嚴厲,為他安排生活的獨斷,都來源於對於社會現實的屈服和或自身的經驗,來自於深重的期望。(他也說,尼爾從醫學院畢業,獨立了,就可以去做想做的事情。)

拉丁文教師麥亞勒斯特對基丁的教育方式的規勸和校長諾倫先生對基丁的戒告,也都出自於希望學生能夠接受嚴格的教育,取得好的成績,從而能進入好的學校,過上好的生活。甚至是最終逼走基丁,我想更多也是為了給家長的交待,為了保護學校的聲譽,事實上,他們都沒有錯。

因為作為一個自由的思想者,是需要成本的。

其一,古往今來,沒有幾個思想家來自於窮苦家庭。因為自由的思考需要他的家庭為此支付自由所需的風險預期。對基丁的自由思考的教學方式最好的貫徹者是兩個人,尼爾和查理。也是片中較多著墨的兩個人,但是結局卻完全不同。尼爾的家境不能支持他選擇自己的自由,但家庭中越是深重的期盼對他而言越是沉重的心理壓力和負罪感,以及對未來的恐懼,因此最終走向了他的悲劇,而查理家境寬裕,因此可以拒絕籤字指控基丁,可以換一家優秀的貴族學校繼續上學。而其他的多數人則必須接受脅迫趕走基丁。

其二,自由的思考需要天賦。對於中國教育的批評者總是說中國的應試教育抹殺了孩子的想像力,教出了只會墨守成規的機器。但事實上,開放的教育,自由思考的教育是需要天賦的。

智商高低,家庭環境的差距,實際上都是教育中不公平但卻無法避免的一面,自由思考的教育確實可以教出天才,但是天才只有極少數,而對於那些天賦不足的學生卻是不公平的,那讓他們失去了接受更好教育,改變命運的機會。而中國的教育,用勤奮和技巧彌補著天賦和家庭環境的差距,在廣泛的程度上選拔的實則是天賦與努力綜合分更高的學生,顯然更加公平。

而在本片中這些學生的身份,本身就體現著教育的不公平,他們有好的家世,就也會有優秀的智商,他們終會長大,然後繼續維持他們祖祖輩輩的社會地位,然後他們的孩子又可以繼續接受更好的教育。

其三,自由的思考需要良好的家教,和成熟的思想約束。

在片中的最後,諾倫校長對基丁的指控是,利用自己教師的身份施加了對學生進行魯莽行為的影響。

許多人看到這裡都由衷的感到為此而憤慨。但以諾倫為代表的威爾頓的教師們,絕非不知道自由的思考的重要性,而只是懷疑17歲的學生是否足以理解自由的思考,有生命力的生活的真實含義。他們的自由思考,又是否是有著正確引導的思考。

我們感到憤慨是因為故事中諾克斯追求克麗絲的方式是,只求一次看戲的機會,如果不喜歡,就不再打擾她的克制。是查理在校報上刊登了需要女生入校後接受處罰時的敢作敢當的擔當。是陶德向基丁解釋,並站在桌子上表達對他支持的勇敢。這些我們看到的,正直的品質。但是遺憾的是,我們看不到的是,這些都來源於他們良好的家教,和對自身道德的約束。

但任何思想的廣泛傳播都意味著必須採用庸俗化的方式,如果自由思考的教育方式普及,那麼無人可以保證,這種自由和浪漫不會墮落為一種外表華麗下的肆意妄為和損人利己。

因此

我們為《死亡詩社》這個故事而感到悲哀,為尼爾,為基丁而感到悲哀。在角色分明的戲劇裡,有好人有壞人,那樣的生死離別讓我們為之感到悲傷,但那份悲傷會很快過去。

而在這部電影裡,這種悲劇更加深刻,因為在這個故事裡沒有壞人,只有被命運擺布的無力感,每個人只是從自己的價值出發,選擇了各自正確的方式。

這種個人對於社會的無力感,這種浪漫主義者的勢弱,才讓人發自心底的悲哀。真正優秀的悲劇,事實上是讓你不斷看到它的美好,但又不得不看到了這種美好的不斷消亡,而你所能做的,不過就是看著它,卻無能為力。

還是一貫的習慣,我只將優秀作品中對於生活的問題剖析給你們看,而不解答。我們應該怎樣生活?解答自在每一個閱讀這篇文章的人你們的思考之中。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你們進行思考,因為這是你們的生活而非我的。

關注我的公眾號還有更多原創精彩影評

相關焦點

  • 《死亡詩社》的激情和理想,在認清生活之後,依舊熱愛生活
    今天要推薦的這一部《死亡詩社》就是一部這樣的經典佳片。《死亡詩社》的名字聽起來好像很恐怖,其實只是因為在翻譯過程中選擇了直譯而已,同一部影片在香港的上映譯名是《暴雨驕陽》,而在臺灣的上映譯名是《春風化雨》,很多人如果因為名字錯過了這部不能不看的好電影的話,現在正是放下偏見的好時候。
  • 《死亡詩社》:死亡是命運,活下去是責任
    如果只看美國電影《死亡詩社》的前半段,許多人會以為這是一部充滿著青春活力、勵志的校園電影。基廷老師的到來,給壓抑的學生帶來了一股春風。當一切都朝向好的方向發展時,電影情節突然反轉,尼爾開槍自殺,成了一場悲劇。這時我才恍悟,為什麼看前半段的故事時,總覺得片名有點文不對題,還以為是年輕人以「死亡詩人」自詡的耍酷。
  • 《死亡詩社》:學會獨立思考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裡,這些年輕的生命教會了我們如何去獨立思考獨立生活,又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中拼搏和掙扎。看到「死亡」這個詞,你也許會感到恐懼、害怕、和牴觸,可在《死亡詩社》裡卻是另一番風景,是對青春的吶喊、對夢想的執著、和對靈魂的解脫。充滿激情卻又沉重的令人深思。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抓緊時間,讓我們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喬西·查爾斯等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89年6月2日在美國上映,於1990年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影片講述了1959年,故事發生在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學院。
  • 《死亡詩社》:每一段青春對傳統的反抗都需要春風化雨
    電影《死亡詩社》又譯作《春風化雨》,是一部經典的美國校園勵志片。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末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這裡是家長眼中的百年名校,是全美最優秀的預備學院,它所推崇的是傳統、榮譽、紀律和卓越。片名的寓意影片片名「Dead Poets Society」直譯為《死亡詩社》。在影片中,死亡詩社是基丁學生時代學生自發的秘密團體,詩社的誓詞取自於梭羅的詩句「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的精華」,這也是詩社成員為之努力的方向。
  • 《死亡詩社》:永遠的烏託邦
    初初看到《死亡詩社》這個名字,腦子裡蹦出來的是鮮血與咒語兩個意象的絞纏。而電影的開篇卻證明我的猜想是錯誤的。開頭便是學校的教堂,雖說色調確實較為沉悶,但一張張年輕的臉龐卻為這個故事添加了不少青春熱血之感,一句「傳統 榮譽 紀律 優秀」的宣誓也的確是有關每一個人的學生時代。
  • 《死亡詩社》: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
    當學生們從基丁老師那裡得知了「死亡詩社」,於是他們也組成了自己的死亡詩社。晚上的時候,學生們紛紛逃離宿舍,在一個山洞裡朗讀詩歌,各抒己見。在老師的幫助下,大家都變得勇敢了,都在「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有個學生叫尼爾,他喜歡演戲,競選上了《仲夏夜之夢》的主角,於是,努力練習。
  • 三句對白震撼你的內心,《死亡詩社》那些經典臺詞
    《死亡詩社》在很多人心中的經典程度絕不亞於《肖申克的救贖》,其在教育方面引起的思考不亞於《肖申克的救贖》中對自由的思考。尤其是那句「船長,我的船長」不知道震撼了多少觀影者,對於這部電影很多影評人已經進行過詳細的解析,從對白到演技,從燈光到陰影……可大多都是對正面人物不斷的解析,但其中最震撼人心的臺詞,卻應該是屬於《死亡詩社》中三位反面角色所說的臺詞。
  • 《死亡詩社》影片成為經典,而角色「基丁」會被永遠銘記於影史
    《死亡詩社》不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影片,它更應該被發現。因為有人覺得它虎頭蛇尾,有人覺得它前面的鋪墊太長顯得乏味,更有人說它只是一部窮酸至極的文藝片……但就是這樣一部影片,吸引著世界各國的觀眾,有時候,我們喜歡一部電影。只是因為我們在別人的故事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一部刻在靈魂深處的電影
    如果以一句話來描述《死亡詩社》這部影片,那就是:一場心靈淨化之旅。這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影片,老師獨特的教育方式讓人如沐春風,學生們青春熱血都令人動容,值得反覆品味!他富有自己的想法,且重組了死亡詩人俱樂部。他們在黑夜裡穿過樹林,聚集到山洞裡朗頌詩歌,這個神秘的地方是這群內心躁動不安的小詩人們的秘密集結地。也許文學和詩歌的確能改變人的認知,尼爾最終在表演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理想。
  •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死亡詩社》讓我們懂得了
    《死亡詩社》上映距今已經31年了!在豆瓣上,有超50萬人為該影片打分,評分高達9.1分,位列豆瓣TOP250榜單第50位。對於很多人來說,該片是教育領域必看的影片,當然對於人生也是有著很大指導意義的一部影片。
  • 育兒角度解析電影《死亡詩社》:別讓「教條」禁錮了年輕的生命
    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部豆瓣9.1分的經典電影——《死亡詩社》,聽到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以為是不是高分驚悚恐怖片魔幻片,也有很多人被它的名字"勸退",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其實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教育電影。題材也很普通,是關於一群學生和一位老師的故事。
  • 《死亡詩社》講述人生永恆的難題:可望不可及的自由
    《死亡詩社》是一部非常非常經典的老電影,1989年上映,經過現在先進的電腦技術,在畫質和清晰度上都做了處理,視覺體驗和現在電影的視覺體驗相差不大,很值得推薦給大家再度觀賞,絕對是對自我的重新思考,我們活著為了什麼,怎麼活才能有意義和價值。
  • 周末觀影 | 《死亡詩社》告知父母,孩子不是實現自己願望的工具
    《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領銜主演的一部勵志電影。該片講述的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學生之間的故事。該片於1989年6月2日在多倫多首映。
  • 《死亡詩社》:在現實與自由中採擷詩意的花朵,對教育的深度思考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無需多做介紹,作為一部經典電影,歷久彌新,在時間的沉澱中,愈顯其時代精神的光輝,它所觸及到的有關教育,生命的話題,也不斷觸碰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在《死亡詩社》的劇情中,導演還製造了一個小衝突,將矛盾細化立體。展開男主人公尼爾佩裡與父親的第一次爭執:"注意你自己的身份,不要公開和我頂撞!""你知道這對你媽媽來說意味著麼!"話語的背後,是權威和現實的重壓。
  • 電影《死亡詩社》的思想境界,你能達到嗎?
    總是感覺不好,但是不好在哪呢,我們總是和美國的教育做對比,這部電影《死亡詩社》,表達出來的東西,完全是我們的教育所不具備的。聽過這樣一個笑話,有一個羊官在放羊,路人問他,你放羊幹什麼,他說,放羊掙錢呀。路人又問掙錢幹什麼?他說掙錢娶媳婦。路人又問,娶媳婦幹什麼。他說娶媳婦生孩子。路人又問生孩子,孩子幹什麼?他說孩子放羊呀,放羊掙錢娶媳婦生孩子。
  • 《死亡詩社》:是道德扼殺了自由,還是靈魂拋棄了肉體
    《死亡詩社》、《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是三部我看過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經典教育電影。《死亡詩社》是自由意志有了覺醒;《三傻大鬧寶萊塢》是用智慧打破了墨守成規;《地球上的星星》是用愛發現孩子的潛能。
  • 《死亡詩社》被譽為影史百大經典之一,豆瓣評分9.1
    《死亡詩社》這個名字容易讓人誤以為這是一部陰暗驚悚的電影。其實,這部電影不僅是一部深入探討教育的優秀電影,也是羅賓·威廉士的代表作。被譽為影史百大經典之一,豆瓣評分9.1。一位獨樹一幟教育方式的基丁老師,一部深入探討教育的優秀電影,《死亡詩社》值得被譽為影史百大經典之一,更是值得豆瓣評分9.1分。
  • 電影 死亡詩社
    電影 | 死亡詩社 (又名:春風化雨) 2020-04-18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群高中生的學習和成長故事,青春歲月,雖是老話題,但是卻百聽不厭的美好時光,映射著我們每一個人青春年少時的迷茫和憧憬!
  • 浪漫主義死亡的憂傷:品舒伯特《美麗的磨坊女》
    這位年輕的磨坊工只有在死亡之中,才能追求到自己永恆的愛。三、舒伯特是藝術歌曲大師,所謂的藝術歌曲,一般是指用樂器伴奏、有專業性和室內樂特點的抒情性獨唱歌曲。十八世紀後半葉至十九世紀上半葉的歐洲,經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掀起了一股浪漫主義的文藝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