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永遠的烏託邦

2020-12-10 麗天說娛樂

紅白黑格子衫配白色皮褲,騎著一輛美式經典單車,金髮少年在那個微風略起的秋日就這樣徑直往山坡下橫衝直撞的畫面給我留下永遠的記憶。但凡嘗試過騎行單車時無所顧忌的人,都難以忘懷那些風在耳旁呼嘯的感覺,這種感覺有個別稱:自由。

初初看到《死亡詩社》這個名字,腦子裡蹦出來的是鮮血與咒語兩個意象的絞纏。而電影的開篇卻證明我的猜想是錯誤的。開頭便是學校的教堂,雖說色調確實較為沉悶,但一張張年輕的臉龐卻為這個故事添加了不少青春熱血之感,一句「傳統 榮譽 紀律 優秀」的宣誓也的確是有關每一個人的學生時代。我們都是一樣的,都是在相似的教育氛圍下長大的,有時候還來不及長大,來不及在內心建立真正的自我,便被作業、升學、生存這些那些拉扯到了殘忍的成人世界。在這裡,夢想只能是空想,甚至不分對錯,只剩利弊:參加的社團是否浪費學習時間;認識的人是否足夠有權有勢;學校的升學率是否達到令家長滿意的程度……看起來這些只是電影裡男孩們所面對的問題,實則也映射了我們的現實生活。

比起我們,我想電影中的男孩更為幸運一些。那位名為Keating的老師,在午後陽光明媚的時候走進教室,也走進他們的心裡;隨後又不同尋常地走出課室,也就慢慢地帶他們走出了被封閉的自我。他不按套路出牌,常常不在教室裡上課,慫恿學生們將所謂的詩歌欣賞方法撕掉,是那麼地與眾不同,但卻將詩歌實實在在地帶進了年輕們的世界。「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浪漫、美麗、愛情……這些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或許也可解釋為學生們追求的高學分是通往光鮮亮麗的職業的道路;然而詩歌卻是生活不可缺少的意義,也正是靈魂深處的共鳴。

彷佛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只有好好讀書、好好讀書,去更好的學校,然後過更好的生活。然而一定得如此嗎?除去成績,除去金錢,除去世俗所追求的東西,我們的內心是否有更想要去得到去完成的事情呢?明明是純粹不已的年紀,是否又在心中為自己的夢留一片小空地呢?大家的答案都不一樣,但Keating的出現,他對生活的態度,他對詩歌的追求,對教育的熱愛,那種將啟蒙詩歌帶給學生的渴望,都使男孩們的生活多多少少發生了些變化。

Neil是所有人都會喜歡的乖孩子,他認認真真學習,憑藉努力和天賦的結合,成功拿到每門課都是A的成績。他笑起來也溫柔,如水般,接人待物都是最溫和的。他也不是完完全全的書呆子,並不是循規蹈矩只聽父母之言的工具人,出人意料的是他很熱愛表演。然而他父親對他從小就是強勢的,從不允許兒子說一句「不」,久而久之,Neil也喪失了拒絕和爭取的能力。舞臺出演後,他依舊沒有得到父親的認可,一次又一次疊加的否定和控制,他的靈魂被囚禁了,選擇用自殺的方式結束這痛苦的人生旅程。有人說,只是他太懦弱。我想並不是的,比起說Neil的不是,我更願意相信,他只是選擇去天堂追求他所熱愛的表演,去成為自己烏託邦的真正守衛,畢竟正如他說「我做得是這樣的好。」他與世界說再見,可我卻堅信他的靈魂永存;可不幸的是,有的人活著,但他早已經死去,在我心中早已死去的便是Cameron,第一個向學校領導層承認死亡詩社的告密者。

或許他是趨利避害的第一能手罷了,提前認清現實,選擇妥協,可在我心中,倘若不守護自己的烏託邦,或者心裡從來都沒有烏託邦的人是與行屍走肉並無不同的。我們之所以活著,正是因為我們靈魂的獨特。

那麼多個英俊的少年,Todd是最得我歡心的。他也正是我文章開頭所寫的,騎單車的金髮少年。他更像我們,平平常常的並不起眼,甚至會有些羞澀和靦腆,但也不妨礙他在Keating老師的引導之下,說出「牙齒流汗的人」這樣的詩詞。他是不一樣的,在特有的環境下,他雖選擇了一時的妥協,但依然堅持自己心中的意念,是最佳的結合體。也正是Todd這樣的不忘內心的詩歌,才給我們帶來經典告別畫面:Todd經過內心的掙扎,選擇無視課堂紀律,大聲向老師坦白道「我知道,這不是你的錯。」之後便是率先站上書桌上,正如Keating老師所言,去用不一樣的視覺,說這一句再見。然而值得我們深思的便是,這一次令人如此傷心的告別,便真是老師的責任嗎?難道如果沒有他的出現,就不會發生Neil的悲劇了嗎?老師被辭退是學校面對該事件為了平息家長怨氣和保障學校名譽的表面之舉,實則是教育體系之下人們唯分數論和罔顧心中夢想的殘忍後果。

因而Keating並無過錯,他將「自由」的概念帶進學校,「自由」僅僅是捍衛自己所想的權利,他只是個如普羅米修斯的存在,將那一點點「自我意識」的火種帶給了學生,以使他們更好地自由飛翔,以避免他們直至死去才發現自己未曾活過。

相關焦點

  • 周末觀影 | 《死亡詩社》告知父母,孩子不是實現自己願望的工具
    《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領銜主演的一部勵志電影。該片講述的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學生之間的故事。該片於1989年6月2日在多倫多首映。
  • 《死亡詩社》:學會獨立思考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裡,這些年輕的生命教會了我們如何去獨立思考獨立生活,又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中拼搏和掙扎。看到「死亡」這個詞,你也許會感到恐懼、害怕、和牴觸,可在《死亡詩社》裡卻是另一番風景,是對青春的吶喊、對夢想的執著、和對靈魂的解脫。充滿激情卻又沉重的令人深思。
  • 《死亡詩社》影片成為經典,而角色「基丁」會被永遠銘記於影史
    《死亡詩社》不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影片,它更應該被發現。因為有人覺得它虎頭蛇尾,有人覺得它前面的鋪墊太長顯得乏味,更有人說它只是一部窮酸至極的文藝片……但就是這樣一部影片,吸引著世界各國的觀眾,有時候,我們喜歡一部電影。只是因為我們在別人的故事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死亡詩社》: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
    當學生們從基丁老師那裡得知了「死亡詩社」,於是他們也組成了自己的死亡詩社。晚上的時候,學生們紛紛逃離宿舍,在一個山洞裡朗讀詩歌,各抒己見。在老師的幫助下,大家都變得勇敢了,都在「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有個學生叫尼爾,他喜歡演戲,競選上了《仲夏夜之夢》的主角,於是,努力練習。
  • 《死亡詩社》:死亡是命運,活下去是責任
    如果只看美國電影《死亡詩社》的前半段,許多人會以為這是一部充滿著青春活力、勵志的校園電影。基廷老師的到來,給壓抑的學生帶來了一股春風。當一切都朝向好的方向發展時,電影情節突然反轉,尼爾開槍自殺,成了一場悲劇。這時我才恍悟,為什麼看前半段的故事時,總覺得片名有點文不對題,還以為是年輕人以「死亡詩人」自詡的耍酷。
  • 《死亡詩社》:每一段青春對傳統的反抗都需要春風化雨
    電影《死亡詩社》又譯作《春風化雨》,是一部經典的美國校園勵志片。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末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這裡是家長眼中的百年名校,是全美最優秀的預備學院,它所推崇的是傳統、榮譽、紀律和卓越。片名的寓意影片片名「Dead Poets Society」直譯為《死亡詩社》。在影片中,死亡詩社是基丁學生時代學生自發的秘密團體,詩社的誓詞取自於梭羅的詩句「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的精華」,這也是詩社成員為之努力的方向。
  • 《死亡詩社》——浪漫主義的悲劇
    《死亡詩社》講述的是在一所嚴格而又刻板的預備學校中,一位新來的老師基丁,作為這所學校曾經走出的優秀畢業生,立志於用自由的教學理念去改變學生,鼓勵他們成為自由思考者的故事。(在美國有色族裔往往處於社會底層,這一細節的設置也反映了威爾頓學校的傳統,優越和刻板)這一背景有助於我們理解,在影片的最後死亡詩社的新成員們目睹了尼爾的死,卻不得不指控基丁老師為尼爾的死承擔責任。因為,他們的家長必然付出了極大地財力和努力才將他們送入該校,這些孩子一方面畏懼父母的威嚴(越是有著社會地位的家族,往往越是階級分明。)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一部刻在靈魂深處的電影
    如果以一句話來描述《死亡詩社》這部影片,那就是:一場心靈淨化之旅。這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影片,老師獨特的教育方式讓人如沐春風,學生們青春熱血都令人動容,值得反覆品味!他富有自己的想法,且重組了死亡詩人俱樂部。他們在黑夜裡穿過樹林,聚集到山洞裡朗頌詩歌,這個神秘的地方是這群內心躁動不安的小詩人們的秘密集結地。也許文學和詩歌的確能改變人的認知,尼爾最終在表演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理想。
  •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死亡詩社》讓我們懂得了
    《死亡詩社》上映距今已經31年了!在豆瓣上,有超50萬人為該影片打分,評分高達9.1分,位列豆瓣TOP250榜單第50位。對於很多人來說,該片是教育領域必看的影片,當然對於人生也是有著很大指導意義的一部影片。
  • 《死亡詩社》的激情和理想,在認清生活之後,依舊熱愛生活
    今天要推薦的這一部《死亡詩社》就是一部這樣的經典佳片。《死亡詩社》的名字聽起來好像很恐怖,其實只是因為在翻譯過程中選擇了直譯而已,同一部影片在香港的上映譯名是《暴雨驕陽》,而在臺灣的上映譯名是《春風化雨》,很多人如果因為名字錯過了這部不能不看的好電影的話,現在正是放下偏見的好時候。
  • 《死亡詩社》講述人生永恆的難題:可望不可及的自由
    《死亡詩社》是一部非常非常經典的老電影,1989年上映,經過現在先進的電腦技術,在畫質和清晰度上都做了處理,視覺體驗和現在電影的視覺體驗相差不大,很值得推薦給大家再度觀賞,絕對是對自我的重新思考,我們活著為了什麼,怎麼活才能有意義和價值。
  • 《死亡詩社》:是道德扼殺了自由,還是靈魂拋棄了肉體
    《死亡詩社》、《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是三部我看過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經典教育電影。《死亡詩社》是自由意志有了覺醒;《三傻大鬧寶萊塢》是用智慧打破了墨守成規;《地球上的星星》是用愛發現孩子的潛能。
  • 影一部高分影片《死亡詩社》:每個人都應該尋找自己內心的聲音
    影片《死亡詩社》講述了,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其平靜而莊重的教學風格和高畢業率而聞名,因此受到家長的歡迎。然而,在這些成就的背後是學校的「四大支柱」:傳統、榮譽、紀律、優秀,這些讓學生們倍感壓抑。在電影《死亡詩社》中,基汀就是這樣一個老師,他永遠不會根據固定的規則來判斷好壞,也不會被學生的越軌行為激怒,反而會因為個別學生的固守成見而大發雷霆由於基汀老師的到來,預備學院的學生變得充滿活力,掃除了以前僵化的學習方法。他們撕掉了象徵著束縛的書。試著站在桌子上,享受難得的自由。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抓緊時間,讓我們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喬西·查爾斯等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89年6月2日在美國上映,於1990年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影片講述了1959年,故事發生在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學院。
  • 三句對白震撼你的內心,《死亡詩社》那些經典臺詞
    《死亡詩社》在很多人心中的經典程度絕不亞於《肖申克的救贖》,其在教育方面引起的思考不亞於《肖申克的救贖》中對自由的思考。尤其是那句「船長,我的船長」不知道震撼了多少觀影者,對於這部電影很多影評人已經進行過詳細的解析,從對白到演技,從燈光到陰影……可大多都是對正面人物不斷的解析,但其中最震撼人心的臺詞,卻應該是屬於《死亡詩社》中三位反面角色所說的臺詞。
  • 電影《死亡詩社》的思想境界,你能達到嗎?
    總是感覺不好,但是不好在哪呢,我們總是和美國的教育做對比,這部電影《死亡詩社》,表達出來的東西,完全是我們的教育所不具備的。聽過這樣一個笑話,有一個羊官在放羊,路人問他,你放羊幹什麼,他說,放羊掙錢呀。路人又問掙錢幹什麼?他說掙錢娶媳婦。路人又問,娶媳婦幹什麼。他說娶媳婦生孩子。路人又問生孩子,孩子幹什麼?他說孩子放羊呀,放羊掙錢娶媳婦生孩子。
  • 《死亡詩社》被譽為影史百大經典之一,豆瓣評分9.1
    《死亡詩社》這個名字容易讓人誤以為這是一部陰暗驚悚的電影。其實,這部電影不僅是一部深入探討教育的優秀電影,也是羅賓·威廉士的代表作。被譽為影史百大經典之一,豆瓣評分9.1。一位獨樹一幟教育方式的基丁老師,一部深入探討教育的優秀電影,《死亡詩社》值得被譽為影史百大經典之一,更是值得豆瓣評分9.1分。
  • 電影 死亡詩社
    電影 | 死亡詩社 (又名:春風化雨) 2020-04-18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群高中生的學習和成長故事,青春歲月,雖是老話題,但是卻百聽不厭的美好時光,映射著我們每一個人青春年少時的迷茫和憧憬!
  • 《死亡詩社》:遺憾中迸發的溫情更打動人心
    《死亡詩社》就圓了咱們這樣一個夢。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特立獨行的老師和一群滿懷希望的少年們的故事,他們在一座死寂沉沉的校園裡面組建了「古詩社」,感受什麼是詩的藝術,什麼是愛,每個人逐漸活出了自我,但其中一個少年尼爾因為來自家庭的壓力而選擇了自殺,學校為了撇清關係,追責老師將其開除了。
  • 育兒角度解析電影《死亡詩社》:別讓「教條」禁錮了年輕的生命
    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部豆瓣9.1分的經典電影——《死亡詩社》,聽到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以為是不是高分驚悚恐怖片魔幻片,也有很多人被它的名字"勸退",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其實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教育電影。題材也很普通,是關於一群學生和一位老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