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白黑格子衫配白色皮褲,騎著一輛美式經典單車,金髮少年在那個微風略起的秋日就這樣徑直往山坡下橫衝直撞的畫面給我留下永遠的記憶。但凡嘗試過騎行單車時無所顧忌的人,都難以忘懷那些風在耳旁呼嘯的感覺,這種感覺有個別稱:自由。
初初看到《死亡詩社》這個名字,腦子裡蹦出來的是鮮血與咒語兩個意象的絞纏。而電影的開篇卻證明我的猜想是錯誤的。開頭便是學校的教堂,雖說色調確實較為沉悶,但一張張年輕的臉龐卻為這個故事添加了不少青春熱血之感,一句「傳統 榮譽 紀律 優秀」的宣誓也的確是有關每一個人的學生時代。我們都是一樣的,都是在相似的教育氛圍下長大的,有時候還來不及長大,來不及在內心建立真正的自我,便被作業、升學、生存這些那些拉扯到了殘忍的成人世界。在這裡,夢想只能是空想,甚至不分對錯,只剩利弊:參加的社團是否浪費學習時間;認識的人是否足夠有權有勢;學校的升學率是否達到令家長滿意的程度……看起來這些只是電影裡男孩們所面對的問題,實則也映射了我們的現實生活。
比起我們,我想電影中的男孩更為幸運一些。那位名為Keating的老師,在午後陽光明媚的時候走進教室,也走進他們的心裡;隨後又不同尋常地走出課室,也就慢慢地帶他們走出了被封閉的自我。他不按套路出牌,常常不在教室裡上課,慫恿學生們將所謂的詩歌欣賞方法撕掉,是那麼地與眾不同,但卻將詩歌實實在在地帶進了年輕們的世界。「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浪漫、美麗、愛情……這些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或許也可解釋為學生們追求的高學分是通往光鮮亮麗的職業的道路;然而詩歌卻是生活不可缺少的意義,也正是靈魂深處的共鳴。
彷佛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只有好好讀書、好好讀書,去更好的學校,然後過更好的生活。然而一定得如此嗎?除去成績,除去金錢,除去世俗所追求的東西,我們的內心是否有更想要去得到去完成的事情呢?明明是純粹不已的年紀,是否又在心中為自己的夢留一片小空地呢?大家的答案都不一樣,但Keating的出現,他對生活的態度,他對詩歌的追求,對教育的熱愛,那種將啟蒙詩歌帶給學生的渴望,都使男孩們的生活多多少少發生了些變化。
Neil是所有人都會喜歡的乖孩子,他認認真真學習,憑藉努力和天賦的結合,成功拿到每門課都是A的成績。他笑起來也溫柔,如水般,接人待物都是最溫和的。他也不是完完全全的書呆子,並不是循規蹈矩只聽父母之言的工具人,出人意料的是他很熱愛表演。然而他父親對他從小就是強勢的,從不允許兒子說一句「不」,久而久之,Neil也喪失了拒絕和爭取的能力。舞臺出演後,他依舊沒有得到父親的認可,一次又一次疊加的否定和控制,他的靈魂被囚禁了,選擇用自殺的方式結束這痛苦的人生旅程。有人說,只是他太懦弱。我想並不是的,比起說Neil的不是,我更願意相信,他只是選擇去天堂追求他所熱愛的表演,去成為自己烏託邦的真正守衛,畢竟正如他說「我做得是這樣的好。」他與世界說再見,可我卻堅信他的靈魂永存;可不幸的是,有的人活著,但他早已經死去,在我心中早已死去的便是Cameron,第一個向學校領導層承認死亡詩社的告密者。
或許他是趨利避害的第一能手罷了,提前認清現實,選擇妥協,可在我心中,倘若不守護自己的烏託邦,或者心裡從來都沒有烏託邦的人是與行屍走肉並無不同的。我們之所以活著,正是因為我們靈魂的獨特。
那麼多個英俊的少年,Todd是最得我歡心的。他也正是我文章開頭所寫的,騎單車的金髮少年。他更像我們,平平常常的並不起眼,甚至會有些羞澀和靦腆,但也不妨礙他在Keating老師的引導之下,說出「牙齒流汗的人」這樣的詩詞。他是不一樣的,在特有的環境下,他雖選擇了一時的妥協,但依然堅持自己心中的意念,是最佳的結合體。也正是Todd這樣的不忘內心的詩歌,才給我們帶來經典告別畫面:Todd經過內心的掙扎,選擇無視課堂紀律,大聲向老師坦白道「我知道,這不是你的錯。」之後便是率先站上書桌上,正如Keating老師所言,去用不一樣的視覺,說這一句再見。然而值得我們深思的便是,這一次令人如此傷心的告別,便真是老師的責任嗎?難道如果沒有他的出現,就不會發生Neil的悲劇了嗎?老師被辭退是學校面對該事件為了平息家長怨氣和保障學校名譽的表面之舉,實則是教育體系之下人們唯分數論和罔顧心中夢想的殘忍後果。
因而Keating並無過錯,他將「自由」的概念帶進學校,「自由」僅僅是捍衛自己所想的權利,他只是個如普羅米修斯的存在,將那一點點「自我意識」的火種帶給了學生,以使他們更好地自由飛翔,以避免他們直至死去才發現自己未曾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