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 別陷入這種境地,衝出來。別像老鼠逃跑似的, 看看你的周圍, 要敢於開拓自己的天地。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還是我在大學時期,上英語課的時候老師給我們放映的,我還記得英語老師在知道我們沒有看著這部電影的時候,說了一句話"這部電影說實話你們應該早些時候看,不過現在也不晚。"
聽著老師說的這句話,我雲裡霧裡的,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還沒有太多的感悟,頂多也就是在老師的解說總結下得出:一個良師對人生的引導作用是非常大的,知人善任和因材施教在教育方面起到極大的影響,同時也是教育的精髓所在。
而在前不久,我又一次觀看了這部影片,可能是受到了年齡和閱歷的不同吧,對於這部電影的理解我發掘曾經的自己真的是認識的太淺薄了,細細琢磨後才知道這部電影真正想要給人說的,應該是打破思維定式的重要性。
《死亡詩社》是一部向引導者致敬的影片,在上映31年後的今天,其中的引導方式依然如新,當然,也依然備受著爭議。但這並不影響多年來的好評,更不影響人人都渴望,有一位基丁那樣的老師。在各種類型的作品如春筍般不斷出現的多年後,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和排名一直都穩定在高段,這已證明影片內容歷久彌新,依舊符合現在社會人的判定標準和理念。
通過這部電影,向大家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能從新的角度看問題,才能突破思維。
一:打破舊傳統的基丁老師
這部電影的背景是有著百年歷史的威爾頓貴族學校,開學典禮暨建校100周年華誕正隆重舉行。校長諾倫博士驕傲地回顧著學校的輝煌,為學校一百年來始終堅持傳統、榮譽、紀律和卓越四大信條並因此成為美國最好大學預備學校而驕傲。
學校的校風在外人看來是非常好的,"符合"理想中的教育聖地認知,然而在嚴格傳統的教育機制下,學校裡卻沒有半點"生氣",呈現出死寂一般的靜默。
在傳統、榮譽、紀律、卓越的校訓下,學生們無奈的接受著模具式的學習生活,直到一位引導者的出現。
在"唯分數、唯名牌大學"的腐朽教學氛圍中,基丁老師的出場便是體現出與眾不同來,他吹著口哨從講臺走到教室後面,讓大家走出課堂,在歷屆學生的展廳上課,並且讓學生皮茲讀了詩句"花開堪折直須折,時光易逝,今日輕綻淺笑的花朵,明日便將凋零"。
他讓學生去了解和正視自己:"因為我們都是凡人,孩子們,信不信由你,這個房間裡的每個人,總有一天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
他強調學生們需要更多的去關注自身的發展,通過認識並接納自身,對人生進行更深一步的認知。
可以說,基丁老師就是象徵著打破舊傳統的新勢力。
二:新的角度帶來新的認知
英語老師基丁那與眾不同的教學風格,改變了學生們枯燥機械的學習方法,顛覆認知的思想引導,讓他們喜歡上了學習,更找到了與眾不同的自己。
他們摘掉的,不僅是身上的束縛,也不止是學校的管理,而是心靈上厚重的枷鎖。
基汀老師其實並不是去改變了他們,只是通過引導讓他們重新找回了自己,找回了真實而朝氣蓬勃的靈魂。
電影中有一個片段讓我記憶深刻:學生們在聽說基丁老師準備為他們講解莎士比亞的時候,頓時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樣。
但是基汀老師肯定是受過這種單調乏味教育的荼毒,所以才懂得如何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走進文章,去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和理解文字中所掩涵的思想。
當學生們開始聚精會神地聽基丁老師講解莎士比亞的時候,他們聽到的是從未認識過的全新的莎士比亞,他們眼中迸發出對知識的渴望。他們會因為有趣的對白放聲大笑,也會會沉迷於詩歌的瑰麗世界無法自拔。
"沒有人喜歡被教育,但都需要被提醒",孩子們身處教育環境中,不得不接受或好運、或厄運的教育。他們心中真正渴望的,是那些可以引導自己的人。
這句話其實就是揭示了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就如電影中的基丁老師,他所做的不過是通過示範,引導學生們從新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問題,從而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學生因此得到滿足,並且沿襲這種新的思考方法。
學院的制度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無論是身體還是思想。而基丁天性崇尚自由,他的教學風格自然獨樹一幟。無視學校的明文規定,以打破常規的教育方式,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內心,解放他們被壓抑的思想。
基廷先生和校方測矛盾衝突未曾消弭,故事的最後並不是皆大歡喜,而是以悲劇收尾,這也是折射出一個現實狀況,也就是腐朽封閉對創新勢力的阻礙,引人深思。
三:我們要懂得突破思維
我們現實生活,存在的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很容易被禁錮在一個已有圈子裡,貪圖享樂坐享其成。
當然,也會因為受到這方面的影響,從而得不到創新和更大的突破。
這個圈子就是人的慣性思維。
什麼叫慣性思維?即指思維定勢,習慣性思維,指人們在考慮研究問題時,用固定的模式或思路去進行思考與分析,從而解決問題的傾向。
哥德爾定理告訴我們:"任何形式邏輯的公理系統,如果長期不改變前提,總是在一個限定的範圍內思維,由於解決問題的手段有限,最終都可能導致走向"常規"的誤區。而人們一旦被思維的慣性和依附性所束縛,遇到新問題往往就會習慣於從常規中尋找答案,並在固化思維中徘徊,不注重去開闢新思路,解決新問題。"
過去的經驗總結確實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成熟性,但同樣成為約束我們的牢籠。
很多時候我們思考問題,總是固執的採用以前舊的思想去進行分析,卻忽略了一些細微變化所引發的"蝴蝶效應"
一成不變的思想和看待分析問題的角度,勢必會不符合一直發生變化的世界,所以我們要學會從新的角度看問題,這樣才能突破思維。
四:在育兒方面產生的感悟
孩子的成長也是不斷向前的,他們與這個時代一起在不斷地發展,所以更要懂得靈活變通重要性,身為引導者的家長們要記住以下幾點:
· 不要過多的幹涉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決定
· 在進行問題商討時,家長要注意給予孩子發言權,鼓勵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很見解。
· 家長不要總是以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孩子身上所出現的問題,同時也要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從新的角度看問題。
· 在日常生活中,多創造機會引導孩子對問題進行多方面的思考。
· 鼓勵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並接納自己,更多的以自身想法為主,家長亦是如此。
最後,在家閒暇期間,家長們也可以在空閒時間和孩子們一起看一下這部影片,相信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
我是孫璐璐茗,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和分享育兒經驗,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關注我,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