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思想走在時代前面的人,且看是怎麼傳播熱情的

2020-12-17 小慄子娛樂站

「人生就應該是快樂的,要抓住每一天孩子們,讓你們的生活變得非凡起來。」《死亡詩社》中的那位老師,對於孩子們說的話,總是讓人刻骨銘心的。第一次聽可能平淡無奇,但是細細回顧,隨著長大,再去回頭看的時候,感覺就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像酒一樣,經歷時光歲月,才會更加的醇香一樣。電影中這位老師的話語,即使觀影幾年後的我,還是覺得是非常超越時代的意義,老師妙語連珠。在這部電影裡面,也許對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會有不一樣的理解了。那接下來就跟大家講解下,這個電影的劇情大概,抽幾個我感悟的細節。

在一所男校裡面,所有人都過著枯燥,呆板的生活,一切都被父母安排好了,所有的興趣愛好,夢想都被扼殺了。這是在社會某個時代裡面特定的環境的人群,他們的生活常態。所有的東西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些人的思想,總是超越時代的。就像一個人若只是依靠自己的想法或者,他要麼是個傳奇,要麼是個瘋子。就像曾經的藝術創新,印象畫派,最後還是得以名垂千古。時代裡面,也許是個瘋子,但是在時間軸上面看,這樣人,就是一個傳奇。教育解放,那就是個性解放,自由,追求自己喜歡,在那個時代的老師校長,家長的眼裡滿,就是一個瘋子。就像去明朝說攝影機,冰箱一樣的不可思議。就是這樣一個老師的突然來臨,讓一群孩子心中萌芽了自由的種子。

在平淡的學校生活中,以為只是人生中的一次換老師。開始,大家都很排斥新來的老師,屬於學生時期的叛逆吧!後來,老師的行為,給了大家很大的震撼,一場思想的碰撞。記得那個片段是,講到文學的時候。學生也都在乖乖做筆記,結果劇情反轉,老師推翻一切,去讓學生把書撕掉。剛開始大家接受不了,這是對權威的挑戰,但是他們的老師卻做了。最後他們深夜夜談做詩,做古詩社團,每個人都可以是詩人,可以作詩的理念告訴大家。慢慢的 ,大家開始喜歡這種上課模式和老師的新思路了。

有了新的思想,就會有反抗了。一個學生開始反抗家裡的安排,最終用生命抵抗。因為影響重大,老師被勒令離職,他是那個時代不被理解的時代先驅。依稀記得那一幕,孩子們在課桌上,淚流滿面的說:哦!船長,我的船長。看到他們的改變,為之落淚和感動。我相信即使他離去,那思想的種子離去是不會埋沒的。

當你感覺生活一成不變的時候,當你覺得自己想法奇特和周圍格格不入的時候,請別質疑自我,先看下這部電影《死亡詩社》,也許你的想法會更加的不一樣。點擊關注,更多精彩內容即將推薦。

相關焦點

  • 《死亡詩社》——浪漫主義的悲劇
    《死亡詩社》講述的是在一所嚴格而又刻板的預備學校中,一位新來的老師基丁,作為這所學校曾經走出的優秀畢業生,立志於用自由的教學理念去改變學生,鼓勵他們成為自由思考者的故事。近代以來,自然科學的迅猛進步伴隨著理性主義的抬頭,促使唯物主義思想越發廣泛的傳播並影響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傳統封建觀念正逐步被取代,人們的思想不斷得到進步。但,任何思想的廣泛傳播也意味著庸俗化。即是將一種複雜辯證的思想體系,進行片面化和絕對化才足以方便大眾的傳播與理解。
  • 周末觀影 | 《死亡詩社》告知父母,孩子不是實現自己願望的工具
    《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領銜主演的一部勵志電影。該片講述的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學生之間的故事。該片於1989年6月2日在多倫多首映。
  • 《死亡詩社》:每一段青春對傳統的反抗都需要春風化雨
    片名的寓意影片片名「Dead Poets Society」直譯為《死亡詩社》。在影片中,死亡詩社是基丁學生時代學生自發的秘密團體,詩社的誓詞取自於梭羅的詩句「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的精華」,這也是詩社成員為之努力的方向。
  • 《死亡詩社》:死亡是命運,活下去是責任
    如果只看美國電影《死亡詩社》的前半段,許多人會以為這是一部充滿著青春活力、勵志的校園電影。基廷老師的到來,給壓抑的學生帶來了一股春風。當一切都朝向好的方向發展時,電影情節突然反轉,尼爾開槍自殺,成了一場悲劇。這時我才恍悟,為什麼看前半段的故事時,總覺得片名有點文不對題,還以為是年輕人以「死亡詩人」自詡的耍酷。
  • 《死亡詩社》:是道德扼殺了自由,還是靈魂拋棄了肉體
    《死亡詩社》、《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是三部我看過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經典教育電影。《死亡詩社》是自由意志有了覺醒;《三傻大鬧寶萊塢》是用智慧打破了墨守成規;《地球上的星星》是用愛發現孩子的潛能。
  • 《死亡詩社》講述人生永恆的難題:可望不可及的自由
    《死亡詩社》是一部非常非常經典的老電影,1989年上映,經過現在先進的電腦技術,在畫質和清晰度上都做了處理,視覺體驗和現在電影的視覺體驗相差不大,很值得推薦給大家再度觀賞,絕對是對自我的重新思考,我們活著為了什麼,怎麼活才能有意義和價值。
  • 豆瓣9.0《死亡詩社》:在平靜中絕望,人要怎麼活才算真的活過?
    《死亡詩社》是澳大利亞導演彼得·威爾的名作,首映於1989年,曾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以及第47屆美國金球獎等多項國際大獎。電影改編自美國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的男子預備學校的真實故事。這部經典影片的經典之處在於,時間在流逝,然而影片中傳遞的思想時至今日依然深深擊打著人們的心靈!
  • 電影《死亡詩社》的思想境界,你能達到嗎?
    總是感覺不好,但是不好在哪呢,我們總是和美國的教育做對比,這部電影《死亡詩社》,表達出來的東西,完全是我們的教育所不具備的。聽過這樣一個笑話,有一個羊官在放羊,路人問他,你放羊幹什麼,他說,放羊掙錢呀。路人又問掙錢幹什麼?他說掙錢娶媳婦。路人又問,娶媳婦幹什麼。他說娶媳婦生孩子。路人又問生孩子,孩子幹什麼?他說孩子放羊呀,放羊掙錢娶媳婦生孩子。
  •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死亡詩社》讓我們懂得了
    《死亡詩社》上映距今已經31年了!在豆瓣上,有超50萬人為該影片打分,評分高達9.1分,位列豆瓣TOP250榜單第50位。對於很多人來說,該片是教育領域必看的影片,當然對於人生也是有著很大指導意義的一部影片。
  • 《死亡詩社》:學會獨立思考
    要我說這份夢想是用生命都無法去衡量的,這是每個人心中最寶貴,最嚮往,和最值得拼搏的存在。《死亡詩社》這部影片裡,這些年輕的生命教會了我們如何去獨立思考獨立生活,又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中拼搏和掙扎。看到「死亡」這個詞,你也許會感到恐懼、害怕、和牴觸,可在《死亡詩社》裡卻是另一番風景,是對青春的吶喊、對夢想的執著、和對靈魂的解脫。充滿激情卻又沉重的令人深思。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一部刻在靈魂深處的電影
    如果以一句話來描述《死亡詩社》這部影片,那就是:一場心靈淨化之旅。這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影片,老師獨特的教育方式讓人如沐春風,學生們青春熱血都令人動容,值得反覆品味!接下來,請跟隨女先生的腳步,一起來康康這部影片~故事發生在威爾頓學院,這是一所歷史悠久且升學率不錯的封閉式學校。開學典禮上,全體學生齊聲朗誦校訓:紀律,傳統,榮譽,卓越。可回到寢室後,學校卻被學生們認為是地獄。
  • 電影 死亡詩社
    電影 | 死亡詩社 (又名:春風化雨) 2020-04-18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群高中生的學習和成長故事,青春歲月,雖是老話題,但是卻百聽不厭的美好時光,映射著我們每一個人青春年少時的迷茫和憧憬!
  • 《死亡詩社》的激情和理想,在認清生活之後,依舊熱愛生活
    很多時候人們講求第一眼印象,無論是對待人或事,其實對於電影也是這樣。第一次看某一部電影的年紀和人生閱歷決定了對一部電影的印象究竟是如何,有些電影適合在年少時看,有些電影適合經歷了一些人生的起伏以後再看。真正經典的電影是經得起每個年齡段的觀眾去推敲的。
  • 《死亡詩社》被譽為影史百大經典之一,豆瓣評分9.1
    《死亡詩社》這個名字容易讓人誤以為這是一部陰暗驚悚的電影。其實,這部電影不僅是一部深入探討教育的優秀電影,也是羅賓·威廉士的代表作。被譽為影史百大經典之一,豆瓣評分9.1。每個人都希望學生時代的自己,能遇到一位基丁這樣的老師。他是封閉環境中的叛逆者,是靈魂的啟迪者。他的課堂拒絕死氣沉沉,而是充滿自由的氣息、思想的碰撞。他為一幫青春迷茫中的孩子,帶去追求自由的勇氣。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抓緊時間,讓我們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喬西·查爾斯等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89年6月2日在美國上映,於1990年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影片講述了1959年,故事發生在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學院。
  • 《死亡詩社》:遺憾中迸發的溫情更打動人心
    《死亡詩社》就圓了咱們這樣一個夢。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特立獨行的老師和一群滿懷希望的少年們的故事,他們在一座死寂沉沉的校園裡面組建了「古詩社」,感受什麼是詩的藝術,什麼是愛,每個人逐漸活出了自我,但其中一個少年尼爾因為來自家庭的壓力而選擇了自殺,學校為了撇清關係,追責老師將其開除了。
  • 電影《死亡詩社》中可以感受到華晨宇的《瘋人院》
    聽完之後我立刻想到了前段時間剛看過的電影《死亡詩社》,音樂給我的畫面感很強,以至於在結尾部分,當華晨宇半躺在鋼琴上唱到「讓我重獲新生」時,居然很想流眼淚。這部影片講述了在威爾頓預備學院,每個學生都是學習任務下的機器 他們本就是帶著升學的目的而來,日復一日只為「求學」。
  • 《死亡詩社》O Captain!My Captain!
    可能與工作內容有關,最近做夢總是夢到自己回到高中時代,夢見面對本來就很差的數學,不知如何做解,且即將要重新面對高考,我不知能否考上已經畢業的大學。 仔細想想,我們在校園當中的生活不過十幾年,而我們真正的生活是開始於畢業之後,未來的很多東西要重新學習,未來的路要自己去走,走好走壞和分數高低並沒有什麼關係。那些強調贏在起跑線上的人,實際上是和自己過不去,非要想像出來個起點,結果氣喘籲籲地跑完了校園生涯,發現人生才剛剛開始,就非常不值得了。
  • 影一部高分影片《死亡詩社》:每個人都應該尋找自己內心的聲音
    影片《死亡詩社》講述了,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其平靜而莊重的教學風格和高畢業率而聞名,因此受到家長的歡迎。然而,在這些成就的背後是學校的「四大支柱」:傳統、榮譽、紀律、優秀,這些讓學生們倍感壓抑。無視學校的明確規定,以打破常規的教育方式,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內心,解放他們被壓抑的思想。在電影《死亡詩社》中,基汀就是這樣一個老師,他永遠不會根據固定的規則來判斷好壞,也不會被學生的越軌行為激怒,反而會因為個別學生的固守成見而大發雷霆由於基汀老師的到來,預備學院的學生變得充滿活力,掃除了以前僵化的學習方法。
  • 中國學生必看的《死亡詩社》:能從新的角度看問題,才能突破思維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還是我在大學時期,上英語課的時候老師給我們放映的,我還記得英語老師在知道我們沒有看著這部電影的時候,說了一句話"這部電影說實話你們應該早些時候看,不過現在也不晚。"而在前不久,我又一次觀看了這部影片,可能是受到了年齡和閱歷的不同吧,對於這部電影的理解我發掘曾經的自己真的是認識的太淺薄了,細細琢磨後才知道這部電影真正想要給人說的,應該是打破思維定式的重要性。《死亡詩社》是一部向引導者致敬的影片,在上映31年後的今天,其中的引導方式依然如新,當然,也依然備受著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