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是盛唐才子,也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很喜歡寫景,幾乎每一首詩都有寫景部分,語言明淨,工整秀麗。
岑參曾和杜甫同遊,杜甫在他的長篇歌行中評價岑參凡事皆好奇,喜歡用浪漫的筆調,描繪雲飛波湧、迷離變幻的景象。
岑參筆法簡淨,善於化靜為動,在他的筆下,山光水色,無不在變化;笛聲竿影,萬物無不在躍動,分明是一幅優美的圖畫。下面介紹岑參的兩首送別詩,借景抒情,風格綺麗明朗,毫無感傷情調。
送楊子
鬥酒渭城邊,壚頭耐醉眠。
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
惜別添壺酒,臨岐贈馬鞭。
看君潁上去,新月到家圓。
送別的場景一般都比較悽涼悲傷,尤其古代音信難傳、交通不便,別後就很難重逢。但岑參是一位經歷過生死考驗的詩人,面對分別的場景,他非常了解對方的心情,於是筆下更多的是鼓舞和安慰。
詩人在渭城邊為朋友餞行,一場酣飲,彼此都非常興奮。朋友似乎忘了即將分離,竟然在酒坊裡長醉,但一個「耐」字,透出他難以入眠。畢竟前途未卜,心裡終於還是不踏實。
頷聯運用了比喻手法,梨花喻雪,柳葉如煙,千樹梨花競相開放,柳葉新芽迎風搖曳。詩人以樂景襯哀情,春日的風光如此美好,卻無人陪伴自己欣賞。
即將分別,沒有溫婉的語言,也沒有依依的柔情,卻可以把一腔激情融入詩酒,「添壺酒、贈馬鞭」,既顯豪邁,又述真情,可謂畫龍點睛之句。最後兩句更是充滿了溫馨,詩人想像朋友在歸途中,和風徐徐、明月相伴,祝願他一路順暢地到達目的地。
這是一首出色的送別之作,特別是「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一聯,將春深花繁、楊柳煙濃的媚人春光,刻畫得穠豔無比,而且又和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別情互相映襯,顯得非常融洽。整首詩表現出一種綺麗明朗的風格,毫無感傷的情調。
送懷州吳別駕
灞上柳枝黃,壚頭酒正香。
春流飲去馬,暮雨溼行裝。
驛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懷人總喜,別駕得 王祥。
借景抒情,是岑參律體送別詩的又一特色。這首詩的前三聯全是寫景,只在末聯才道出對友人的祝願,點出別意。這種寫法和他的七古《白雪歌》等有些相似,而與他的大部分律詩講究結構、層次分明的寫法卻不相同,說明他的作品在寫法上也富有變化。
全詩無一句正面敘述離別,但作者借景物描寫,卻交代得非常清楚。首句點出送別之地,灞上送別,楊柳依依,酒香人醉,雖為送別,卻情意濃濃,意境甚佳。
三、四句寫分別時的季節和天氣,春水東流、飲馬備鞍,細雨濛濛、淋溼行囊。詩人不提惜別之情,卻在詩行中見出叮囑之意。萬語千言,都化作一個惆悵的眼神、一個遲疑的動作。
第六句交代吳別駕所去之地,第七句表達地勢險峻、羈旅艱辛。驛路崎嶇、一路跋涉,詩人希望朋友可以平安地到達函谷關。
最後詩人借用典故讚美朋友,覃懷,是指古代太行山附近的土地,王祥是24孝之一的主人公,他在魏文帝時擔任過徐州別駕。王祥曾率兵討伐盜寇,從此州內清靜無事,教化也推行無阻。
全詩通過灞上柳黃、壚頭酒香,春流暮雨、駿馬行裝,這些刻畫無不滲透著詩人的感情。全詩筆調暢快,使人很明顯地看出,這次離別十分輕鬆並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