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的兩首送別詩,借景抒情,風格綺麗明朗,毫無感傷情調

2020-12-09 品詩賞詞

岑參是盛唐才子,也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很喜歡寫景,幾乎每一首詩都有寫景部分,語言明淨,工整秀麗。

岑參曾和杜甫同遊,杜甫在他的長篇歌行中評價岑參凡事皆好奇,喜歡用浪漫的筆調,描繪雲飛波湧、迷離變幻的景象。

岑參筆法簡淨,善於化靜為動,在他的筆下,山光水色,無不在變化;笛聲竿影,萬物無不在躍動,分明是一幅優美的圖畫。下面介紹岑參的兩首送別詩,借景抒情,風格綺麗明朗,毫無感傷情調。

送楊子

鬥酒渭城邊,壚頭耐醉眠。

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

惜別添壺酒,臨岐贈馬鞭。

看君潁上去,新月到家圓。

送別的場景一般都比較悽涼悲傷,尤其古代音信難傳、交通不便,別後就很難重逢。但岑參是一位經歷過生死考驗的詩人,面對分別的場景,他非常了解對方的心情,於是筆下更多的是鼓舞和安慰。

詩人在渭城邊為朋友餞行,一場酣飲,彼此都非常興奮。朋友似乎忘了即將分離,竟然在酒坊裡長醉,但一個「耐」字,透出他難以入眠。畢竟前途未卜,心裡終於還是不踏實。

頷聯運用了比喻手法,梨花喻雪,柳葉如煙,千樹梨花競相開放,柳葉新芽迎風搖曳。詩人以樂景襯哀情,春日的風光如此美好,卻無人陪伴自己欣賞。

即將分別,沒有溫婉的語言,也沒有依依的柔情,卻可以把一腔激情融入詩酒,「添壺酒、贈馬鞭」,既顯豪邁,又述真情,可謂畫龍點睛之句。最後兩句更是充滿了溫馨,詩人想像朋友在歸途中,和風徐徐、明月相伴,祝願他一路順暢地到達目的地。

這是一首出色的送別之作,特別是「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一聯,將春深花繁、楊柳煙濃的媚人春光,刻畫得穠豔無比,而且又和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別情互相映襯,顯得非常融洽。整首詩表現出一種綺麗明朗的風格,毫無感傷的情調。

送懷州吳別駕

灞上柳枝黃,壚頭酒正香。

春流飲去馬,暮雨溼行裝。

驛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懷人總喜,別駕得 王祥。

借景抒情,是岑參律體送別詩的又一特色。這首詩的前三聯全是寫景,只在末聯才道出對友人的祝願,點出別意。這種寫法和他的七古《白雪歌》等有些相似,而與他的大部分律詩講究結構、層次分明的寫法卻不相同,說明他的作品在寫法上也富有變化。

全詩無一句正面敘述離別,但作者借景物描寫,卻交代得非常清楚。首句點出送別之地,灞上送別,楊柳依依,酒香人醉,雖為送別,卻情意濃濃,意境甚佳。

三、四句寫分別時的季節和天氣,春水東流、飲馬備鞍,細雨濛濛、淋溼行囊。詩人不提惜別之情,卻在詩行中見出叮囑之意。萬語千言,都化作一個惆悵的眼神、一個遲疑的動作。

第六句交代吳別駕所去之地,第七句表達地勢險峻、羈旅艱辛。驛路崎嶇、一路跋涉,詩人希望朋友可以平安地到達函谷關。

最後詩人借用典故讚美朋友,覃懷,是指古代太行山附近的土地,王祥是24孝之一的主人公,他在魏文帝時擔任過徐州別駕。王祥曾率兵討伐盜寇,從此州內清靜無事,教化也推行無阻。

全詩通過灞上柳黃、壚頭酒香,春流暮雨、駿馬行裝,這些刻畫無不滲透著詩人的感情。全詩筆調暢快,使人很明顯地看出,這次離別十分輕鬆並充滿希望。

相關焦點

  • 軍旅生活對岑參詩歌風格有什麼影響?
    「詩侯」高達夫以及「詩將」岑參,就是盛唐時期比較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的「邊塞」豪情與邊塞思想1. 出身官宦立志報國的岑參岑參是我國盛唐時期的一位大詩人,如果從整體詩歌成就這樣來講,他雖然沒有「詩仙」李白的灑脫,也沒有「詩聖」杜甫的悲涼,但是他所創作的「邊塞詩」,由於風格獨樹一幟,語言豪邁蒼涼、涵義意境深遠,所以在盛唐詩壇上也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 王維是詩的全才?他能將邊塞、送別、山水和禪詩寫得出神入化
    詩仙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既擅長寫遊俠詩,又擅長寫送別詩,比如他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在送別詩中算是極品了。李白甚至還擅長寫一些非常婉約的、綺麗的宮怨愛情詩。比如他的《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 寫下「青山一道同雲雨」的王昌齡,在鎮江寫過兩首很牛的送別詩!
    當這名中國同仁提出使用這句詩的時候,大家都點讚,認為詩裡恰如其分的表達了「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誼。兩地的青山同承雲朵蔭蔽、雨露潤澤,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這首詩通過想像來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它蘊涵著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
  •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何被後世廣為傳頌,甚至納入中學...
    詩是高度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今天我們所講的便是唐代邊塞詩人岑參,他工詩,長於七言歌行,其作品風格大多是浪漫主義色彩,現存詩三百六十首。 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滿懷為國奉獻的偉大報國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前後後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徵戰生活中所見所感的美輪美奐的塞外風光,為他此後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風格奠定了基調。
  • 岑參最簡短的一首邊塞詩,短短20個字,寫出了中華威風
    岑參的這首可謂邊塞詩中的經典之作。雖是為送別而寫,卻大開大合,豪情縱橫,這邊塞雪景壯麗無比,讀來令人逸興遄飛。 岑參是盛唐邊塞詩派的中流砥柱,在他的筆下,有「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的沙場雪海壯闊無比;有「劍河風急雲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的金戈鐵馬氣勢磅礴,還有「一生大笑能幾回,鬥酒相逢須醉倒」的豪情逸興。
  • 在車站送別朋友時,能記起這兩首詩的,都是有情之人
    人的一生中,難免經歷送別。無論是送別親人也好,朋友也罷,送別的心情都非常不好受。因為自己珍視之人就要離開自己,心情哪能會好?很多人在送別的時候,都會送朋友一些禮物,表示自己的懷念之情。在古時候,友人之間離別往往一般會作詩相贈,以訴不舍與之離別之意。編者想為大家分享兩首送別詩,在車站送別朋友時,能記起這兩首詩的,都是有情之人。第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 他只留下六首詩,字字珠璣!其中兩首流傳千古,小學生都會背!
    乾隆一生寫下四萬三千多首詩,要知道,《全唐詩》總共只收錄了四萬八千多首詩。   他一個人寫的詩的數量,差點趕上《全唐詩》了。   可是,寫得多並不意味著寫得好。
  • 送別詩數以萬計,陸龜蒙這首最為爽利,才是男兒該有的送別
    長亭送別,依依不捨,一片傷心畫不成。春風也知離別苦,不放柳條青,免使離人攀折,想要人間少些離別。而最著名的送別詩,當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又稱《陽關三疊》,詩云: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傷心的送別詩句,千千萬萬,除上文之外,還有,如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詩云:「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盧綸《送李端》詩云:「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溫庭筠《送人東遊》詩云:「何當重相見,樽酒慰離顏」、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詩云:「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等等,送別時,眼裡都滿含淚水。
  • 網友20字概括唐詩的精華,李白、王維、岑參都有詩為證
    詠古傷不起,送別滿基情。雖然是調侃,但是也不免令人會心一笑,覺得還是蠻準確的。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在唐詩的題材中,這幾種流派的詩確實非常出名,成就也高。田園有宅男。山水田園詩的創作關鍵是意象的選擇,意象選擇的得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詩歌的成功。有過農村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田園生活並不像詩一樣美好。我曾開玩笑說,如果王維寫獨坐豬圈裡,那用多麼優美的語言都無濟於事了。邊塞多憤青。這說的是邊塞詩派,邊塞詩派的代表詩人是岑參、高適。岑參最著名的邊塞詩是《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徵》。
  • 岑參和高適,同為大唐邊塞詩高手,到底誰更牛
    要說起唐朝的邊塞詩人,大家肯定要想到兩位齊名的大詩人,那就是岑參和高適,他們兩都曾投身於邊塞的軍旅生活,對邊塞的風土人情都有著珍貴的體驗,這給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但是,由於各自人生際遇不同,家庭背景各異,兩個詩人在寫作風格上也有一些不同。岑參的詩瑰麗雄奇,充滿著浪漫主義特色;而高適的詩悲壯蒼涼,渾厚深沉,體現出戰爭對於百姓所帶來的憂患。那麼,這兩位詩人都寫邊塞詩,誰更厲害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 岑參「胡天八月即飛雪」中「胡天」到底何意?八月飛雪是不是胡說
    關於唐詩中的爭議,其實爭得最久的應該是岑參的「胡天八月即飛雪」。在各類貼吧裡,不少南方的學生讀到此詩都會問:「八月怎麼可能下雪」,而北方的同學又各種曬雪景來證明當年岑參沒胡說。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只有認真理解了原詩,了解詩中「胡天」到底是何意,才能明白岑參的意思。
  • 三疊陽關唱 千古送別曲
    ……這些其後的詩人詞手都清晰地勾畫出這首詩的影響軌跡。同時,這首詩也是一首傳唱千古、催人腸斷的送別歌曲的歌詞。早在唐代就被譜上曲調,成為一首送別歌曲而廣為傳唱。後來,又收入《伊卅》大曲,流傳的範圍更加擴大,區域亦愈見廣闊,幾乎哪裡有離別,哪裡就有它的演唱。
  • 王昌齡送辛漸,寫了兩首詩,只有一首成為佳作流傳千古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做的送別詩,由兩首詩歌組成的組詩,作者採用倒敘的寫作手法,送別的時刻寫的一首收錄在部編教材中,其實,在頭天晚上他就寫了一首,但沒有出名,主要寫了頭天晚上在芙蓉樓為友人辛漸餞行時的情景。
  • 王昌齡送別友人後,寫下一首七言絕句,千年後成了高考作文題
    王昌齡的七絕題材不算廣泛,大多是邊塞、閨怨和送別,但是質量卻是少有人能及的。 後世很多文人總愛評「壓卷之作」,各有各的看法,而其中入選最多的自然是王昌齡。 他的《從軍行七首·其四》、《出塞》、《長信怨》等都曾被評為「七絕壓卷之作」。
  • 岑參邊塞壓卷之作,唐詩裡一根硬氣的骨頭,讓八月飛雪離別成絕響
    然而盛唐因有邊塞詩人岑參的出現,給離別帶來了慷慨豪邁、豪爽勁朗,也因岑參的一支生花妙筆,給廣渺孤寒的邊塞帶來了壯懷與豪情。《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好男兒志在四方,為實現理想和抱負,為建功立業、實際報國宏願而奔走四方,岑參便是其中的一個。岑參一生曾兩度出使邊塞,邊塞乃苦寒極地,誰都不願意離開妻兒溫暖、穩定生活而駐守邊塞的,除非岑參比其他人更有建立功勳的渴望。岑參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曾為宰相。
  • 劉長卿送別僧人時寫下一首詩,詩作美如畫卷,畫裡畫外都流動著美
    唐代有一位叫劉長卿的詩人,善於在詩中描繪自然景物,並以五言詩著稱,被世人稱為「五言長城」。他曾寫過一首精美如畫的小詩,這首詩所呈現出來的畫面不僅山水、人物動人,而且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更是形象生動。讀這首優美的小詩,就如同在欣賞一幀令人回味不盡的畫卷。這首詩就是《送靈澈上人》,原詩如下: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
  • 詩詞欣賞:「邊塞詩人」高適10首詩
    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這是一首送別詩,是詩人為送兩位被貶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勸慰鼓勵之意。勸藉二人盡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還,全詩情感不悲觀,也不消極。 4、塞上聽吹笛 唐代:高適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鑑賞:該詩寫於輪臺,是一首歌詠邊地雪景的詩歌,寄託了送別的感情。雖然寫雪中的離別,但詩人緊扣題目來勾勒邊塞大雪飄飛的壯麗景色,句句寫雪。天寶十三年(754),岑參再次出塞,擔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在給前任武判官送行之時,詩人寫了該詩。該詩圍繞「雪」展開。
  • 岑參的這首詩,辭藻華麗,寓貶於褒,綿裡藏針,有尋思不盡之妙
    寄左省杜拾遺①岑參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②。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註:①杜甫任左拾遺,屬門下省即左省,與任右補闕(屬中書省即右省)的岑參同為諫官。②紫微,星官名,此指朝會時皇帝所居的宣政殿。1.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 40首送別詩詞,首首經典,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
    世間有聚就有散,聚的時候,固然是歡樂的,可離別的時候,總是讓人感傷。歐陽修說,「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這是人生常態。可隱娘還是喜歡李白的,「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就要分別了,就讓我們飲中杯中的酒,最後再豪邁的喝一杯。曠達、豪邁永遠是人生積極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