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詩數以萬計,陸龜蒙這首最為爽利,才是男兒該有的送別

2020-12-24 聆思贅言

古人極重離別,在詩賦文章中可見一番,《楚辭》云:"悲莫悲兮生別離",江淹《別賦》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李商隱詩云:"人生死前唯有別"。在古人看來,人生最悲傷的事,除了死亡,莫過於離別。古時不同於今日,那時交通不便,通信也不便,親友一旦分別,就將經歷漫長的歲月,消息不通,歸期難卜。送別時,難免傷心斷腸,常以詩文相贈,訴說離悲,給予祝福,表達深厚的情誼。

男女情人之間送別,纏綿悱惻、分外難以割捨,也就罷了,男兒之間也常常少不得流連和眼淚。長亭短亭,送罷一程又一程,直至十八相送。未行先問歸期,折盡柳條,唱罷離歌,痛飲別離酒,真是滿滿的深情。如李白《勞勞亭》詩云: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長亭送別,依依不捨,一片傷心畫不成。春風也知離別苦,不放柳條青,免使離人攀折,想要人間少些離別。

而最著名的送別詩,當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又稱《陽關三疊》,詩云: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別在美好的春天,最教人斷腸。此地一別,天各一涯,山高路遠,兩地孤單。大好春光,誰與同賞?相思處,兀不教人傷心。故人啊,何時再見?再飲最後一杯酒吧,讓深情寄托在酒裡,讓酒澆滅心裡的愁緒。

傷心的送別詩句,千千萬萬,除上文之外,還有,如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詩云:「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盧綸《送李端》詩云:「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溫庭筠《送人東遊》詩云:「何當重相見,樽酒慰離顏」、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詩云:「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等等,送別時,眼裡都滿含淚水。更有離人船已出發,送者江岸踏歌,如李白《贈汪倫》詩云:「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或者船行已遠,岸上人注目遠送,直到看不見,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云:「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也有傷心而醉,醒來人已去了半天,如許渾《謝亭送別》詩云:「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亦有馬上送別,倏忽人遙,如李白《送友人》詩云:「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雖帶有一種瀟灑,卻也有掩不住的濃濃悲傷。

離別的詩,還有一些不同的調子,雖脫離不了離悲,卻也與眾不同,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以及高適《別董大》詩云:「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首詩不是一味傷別離,而是都帶有慰藉勉勵之意,所以有異於大多數寫悲傷的送別詩。

讀慣了送別的傷心詩句,及讀到陸龜蒙的《別離》,頓覺詫然,原來送別還可以這樣的豪爽,真令人耳目一新。其詩云: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杖劍對尊酒,恥為遊子顏。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好男兒志在四方,區區離別,何足感傷。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裡程。我去追逐建功立業的志向,好去也,不須遠送,且只待,聽我春雷第一聲。何等的爽利、灑脫,豁達直白,豪氣幹雲,真有俠士之風。讀罷陸龜蒙的這首詩,再看他人的送別詩,真不免覺著有暱暱小兒女之態。如陸龜蒙《別離》詩中所云,才是男子漢大丈夫之間該有的送別,教人忻慕,佩服其為人。

相關焦點

  • 陸龜蒙一首《別離》|原來離開也可以如此灑脫
    這首詩,一拋離愁別恨,儘是慷慨激昂之詞。原來離別也可以這般灑脫。《別離》陸龜蒙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杖劍對尊酒,恥為遊子顏。這就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男兒有淚不輕彈。02:杖劍對尊酒,恥為遊子顏。離別怎麼能沒有酒,但是更多的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流露出的對離別之後的擔憂。而陸龜蒙面對離酒,更多的是像「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因此,作者覺得那些面對離別哭哭啼啼,滿臉憂愁的遊子。
  • 辛棄疾筆下最為悲壯的一首送別詞:誰共我,醉明月?
    臨別之際,鵜鴂在綠樹枝頭聲聲哀鳴,令人心生悲切,更難以忍受的是,鷓鴣聲才剛剛停下,杜鵑又悲傷地叫了起來。這些鳴聲悽涼的鳥兒,似乎是為了春日將近而終日啼鳴,一聲聲都像是在哀嘆百花的凋零。但如何悲涼的鳥鳴聲又怎麼比得了人間的離愁別恨呢?
  • 一首很美的送別詞,比喻出彩,有溫度有情感的文字讓送別充滿祝福
    或許是距離產生美的原因吧,所以古人就將送別格外地珍視起來。他們會在送別的時候寫首詩詞,藉以增添送別的儀式感,這一首首送別的詩詞也會將親人朋友間的感情加深。空間的隔離感、時空的距離感、心理的距離感讓送別詩詞具有獨特的藝術美麗。
  • 三疊陽關唱 千古送別曲
    ……這些其後的詩人詞手都清晰地勾畫出這首詩的影響軌跡。同時,這首詩也是一首傳唱千古、催人腸斷的送別歌曲的歌詞。早在唐代就被譜上曲調,成為一首送別歌曲而廣為傳唱。後來,又收入《伊卅》大曲,流傳的範圍更加擴大,區域亦愈見廣闊,幾乎哪裡有離別,哪裡就有它的演唱。
  • 在車站送別朋友時,能記起這兩首詩的,都是有情之人
    編者想為大家分享兩首送別詩,在車站送別朋友時,能記起這兩首詩的,都是有情之人。第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首詩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別詩,是王勃在長安時所作。王勃的友人是一位即將到四川去上任的杜姓少府,在送別友人時,王勃寫了這首詩。這首詩開篇兩句「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交代了離別地點與友人即將要去的地方。
  • 古詩賞析第十二首: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文學常識1、賦得體:古人作詩如借前人固定詞句為題作詩,則詩題前一般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人學習作詩、文人聚會分題作詩以及科舉考試命題作詩的常見方式,這種詩體稱為「賦得體」。如唐·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
  • 唐詩:賞李白《渡荊門送別》
    這首詩雖然名字叫渡荊門送別,但是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送別詩,它並不是為了送別某個友人而寫的,而是李白在出去旅遊之前寫的告別自己家鄉的詩!詩仙就是詩仙,沒有送別,也要創造送別!那為什麼偏偏在渡荊門的時候寫這首詩呢?荊門,就是荊門山,位於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之稱。
  • 白居易的成名之作,《賦得古原草送別》
    當顧況看到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的時候,連連高呼,「這首詩寫得太好了。你這麼有才華,在長安生活沒有任何困難。」有了顧況的誇讚,白居易在長安城裡的日子順遂安穩,而後他參加科舉考試,晉身朝堂之上,和顧況成了同僚。這首詩就成了白居易的成名之作,是他步入長安的「敲門磚」。白居易很灑脫,詩名中的「賦得」二字原本是「應試詩」的意思,不過他沒有按照「應試詩」的格律寫,詩風更接近古代樂府詩風格。
  • 送別歌曲哪個最經典,非李叔同送別歌曲莫屬!
    送別歌曲有很多,要說哪個比較陳舊和經典,非送別歌曲莫屬!《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歌已是學聲樂必唱的一首歌,特別是初學者,朗朗上口,容易入門。
  • 岑參的兩首送別詩,借景抒情,風格綺麗明朗,毫無感傷情調
    下面介紹岑參的兩首送別詩,借景抒情,風格綺麗明朗,毫無感傷情調。送楊子鬥酒渭城邊,壚頭耐醉眠。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惜別添壺酒,臨岐贈馬鞭。看君潁上去,新月到家圓。送別的場景一般都比較悽涼悲傷,尤其古代音信難傳、交通不便,別後就很難重逢。但岑參是一位經歷過生死考驗的詩人,面對分別的場景,他非常了解對方的心情,於是筆下更多的是鼓舞和安慰。詩人在渭城邊為朋友餞行,一場酣飲,彼此都非常興奮。朋友似乎忘了即將分離,竟然在酒坊裡長醉,但一個「耐」字,透出他難以入眠。
  • 王維一首經典送別詩,前幾句很平淡,讀完最後兩句令人拍案叫絕
    其最為經典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寫春天清晨雨後柳色青青,客舍為之一新的情景,寫景清新明麗,令人幾乎察覺不到離別之傷。後兩句寫離情也舉重若輕,千般深情萬般厚誼都傾注在一杯酒裡。而在他的另一首送別詩中,結尾兩句也非常經典而有意境,令人讀之心胸為之開闊。馬勒《大地之歌》將之用在樂曲的最終章,為整首交響曲畫上「終止符」,迴蕩無盡之音。這首詩即是王維的《送別》。詩前面四句讀來平淡,但層層鋪墊而下,至最後十字,卻給人以餘韻無窮之感。
  • 他能將邊塞、送別、山水和禪詩寫得出神入化
    王維和另外一個盛唐詩人孟浩然並稱為田園山水詩派別的大師,與孟浩然專業隱居、專業寫山水田園詩歌不同,王維詩歌體現了豐富多彩的風格和形式,可以說,當時盛唐流行的邊塞詩、送別詩、遊俠詩、山水田園詩等形式中,王維都有絕佳的作品,可以說,王維算得上是盛唐時代最為全面的、天才的詩人。
  •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如何把「送別詞」寫得清新俏皮?
    送別的情緒通常應當是悲傷的,但也有例外,比如宋代詞人王觀就有一首詞,將送別表達的清新俏皮。這次我們就來讀一讀他這首《卜算子·水是眼波橫》: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哪)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 40首送別詩詞,首首經典,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
    歐陽修說,「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這是人生常態。可隱娘還是喜歡李白的,「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就要分別了,就讓我們飲中杯中的酒,最後再豪邁的喝一杯。曠達、豪邁永遠是人生積極的主題。40首送別詩詞,首首經典,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別董大二首》唐代:高適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 「送別」憑什麼讓樸樹演唱時3次哽咽,又在《城南舊事》出現5次
    在書中,「送別」這首歌是英子學校畢業典禮上必唱的驪歌。1983年,當這本書被拍成同名電影,導演將「送別」作為影片的插曲,並讓它反覆在片中出現5次。因為該音樂與故事情節,作品情緒融合得天衣無縫,讓這部影片獲獎不斷,其中就有最佳音樂獎。
  • 寫下「青山一道同雲雨」的王昌齡,在鎮江寫過兩首很牛的送別詩!
    舞鶴市港口振興國際交流課課長小島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這句詩是一名在該機構進行交流的中國人想出來的,來自大連。當這名中國同仁提出使用這句詩的時候,大家都點讚,認為詩裡恰如其分的表達了「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誼。
  • 劉長卿的這首詩,送別友人歸去深山草堂,訴盡了依依惜別之情
    離別之時總是充滿了傷感,令人思緒萬千,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劉長卿的送別詩《送靈澈上人還越中》送別友人回越中。禪客無心杖錫還,沃洲深處草堂閒。身隨敝屨經殘雪,手綻寒衣入舊山。獨向青溪依樹下,空留白日在人間。
  • 李叔同的《送別》原來是一首日文歌曲
    這首歌曲後來在美國已基本被遺忘,但於明治時期傳入日本。1905年,詞作家犬童球溪在新潟縣立高等女學校任教,按其旋律填寫了日文歌詞「旅愁」。李叔同先生於1905至1911年留學日本期間,接觸到了「旅愁」。
  • 《賦得古原草送別》,詩中的「原」是草原嗎?
    歡迎收聽由小馬童書出品的節目《繪本中華故事,水墨古詩,小學必背古詩80首》。我是你們的小屋姐姐。今天,咱們來學《賦得古原草送別》。這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大家都聽過這首詩嗎?下面,咱們來一起讀一讀。
  • 魚水深情動人心——品讀油畫《送別》
    送別(油畫)靳尚誼作每當品讀靳尚誼的油畫《送別》時,我總會想起那段波瀾壯闊的長徵歷史,耳畔也仿佛會響起那首婉轉悠揚的江西民歌《十送紅軍》:「一送紅軍下南山,秋風細雨撲面寒,樹樹梧桐葉落完靳尚誼的油畫《送別》反映的正是這一感人場景,成為中國美術史上表現紅軍長徵的重要作品之一。這幅油畫創作於1959年。彼時,靳尚誼畢業於中央美院繪畫系不久,又結業於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他接到創作任務後,便深入到井岡山、瑞金等革命老區體驗生活、尋找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