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很美的送別詞,比喻出彩,有溫度有情感的文字讓送別充滿祝福

2020-12-17 小話詩詞

「相見時難別亦難」,在交通信息不發達的古代,親人朋友之間從離別到再度相逢,往往就是很漫長的一段時間。親人朋友之間不能常見面,正像柳永說的「此去經年」那樣,他們只能依靠一封封的書信保持聯繫親友們。

或許是距離產生美的原因吧,所以古人就將送別格外地珍視起來。他們會在送別的時候寫首詩詞,藉以增添送別的儀式感,這一首首送別的詩詞也會將親人朋友間的感情加深。空間的隔離感、時空的距離感、心理的距離感讓送別詩詞具有獨特的藝術美麗。

像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一首送別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成為了傳誦了千年經久不衰的送別名句。

送別的詩詞,表面上看猶如一幅幅秀美的風景畫,並沒有用過多的筆墨觸及情感,但仔細一品味,便可以從中體驗到一股濃濃的、深沉的情愫。

北宋詞人王觀在送別朋友去浙東的時候,寫了一首《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的詞,將這種情愫體現到了極致,原詞如下: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東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題目中的鮑浩然是詞人王觀的朋友,浙東是友人要去的地方。這首詞分為兩片,上片寫友人回浙東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發作者對回歸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願。

開篇兩句「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兩句,就已經暗含送別之意,詞人用雙眼來比擬山水,把山水寫的有情有義。

水是眼波,也就是說眼中的淚水如波,如水波一樣的淚水沒有奪眶而出,恰恰表達出詞人為將行的朋友著想,在極力地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熱淚盈眶也強忍著不流出來,以免增添朋友的離別傷感。

山是眉峰,而此刻眉峰鬱結著不少離愁別恨。一個「聚」字,用的十分有力,將詞人胸中的離愁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兩句實際上是寫詞人對友人歸途的遠眺,詞人的視線與友人歸途的山水相連,目送著將要遠行的友人,通過形象的比擬,傳達出自己惜別的深情。

亞里斯多德像

比喻是文學作品中最常用的藝術手法之一。正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說的那樣:「比喻是天才的標誌。」

文學沒有國界,那麼情感也是不分國界的,因為情感是人類共有的,它能夠化平淡為神奇,使所描摹的對象變得生動鮮活起來

這首詞不同於一般的送別詞,開篇既沒有渲染離別的氣氛,不像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離別的場;也沒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抑制不住的傷感。

詞作中沒有出現把酒送別,也沒有折柳相送的 場景。一上來就是兩句新穎的比喻:「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詞人構思巧妙,讓人眼前一亮,仿佛一位美目傳情、秀眉微蹙的美女站在面前,是那樣的脈脈含情、楚楚動人。

更為巧妙的是,這兩個精妙的比喻清新脫俗,一掃因離別而帶來的傷感情調。「眉如春山」、「眼如秋水」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對美女眉目眼神的比喻,李白的《長相思》中有「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白居易《箏詩》中亦有「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

但詞人王觀卻反其意而用之,把山水比喻眼波眉峰顛倒過來用,水是眼波,山是眉峰,不寫情而情義自現。詞人把無情之山水,化為有情之美人,把景語變為情語,令人嘆為觀止

清代文學家王夫之說:「景語、情語名為二,實不可離,巧者則情中景,景中情。」王觀的非同凡響的兩句比喻,不僅把人們帶入景的世界,情的天地,而且情景交融,卻是是耐人尋味的藝術表現手法。

這兩句並沒有一般送別詞中常用的意象:長亭、楊柳、夕陽、美酒等,只是著眼於普普通通的山和水。為什麼詞人一開篇就用新奇的比喻描摹山水呢?

因為這裡的山水是送別時所見的山水,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眷戀之情。其實除過這一層之外,詞人還要表達的就是:友人一 路山水行程,路途遙遠,送行者的視線一直相隨,這將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含蓄地表達了出來。

接下來的兩句「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可以讓人恍然大悟,友人鮑浩然要去的地方就是那「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的景色優美、令人神往的好地方。

所以「眉眼盈盈處」理解起來就自然而然了,表現了秀美的浙東山水,就像是眉目傳情、風情萬種的美人,令人心旌搖蕩。這一句不但自然巧妙地順承了前面兩句妙喻,而且強化了比喻的意象,含蓄優美。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詞人巧設問句,從而引出友人出行的目的地。在開頭的兩句,詞人把山水合寫,寫出了友人歸路如同鬱結離愁的眉峰一般連綿起伏,由於歸路的山重水複,友人便走進了詞人的眉峰之中,也就是詞人的視線裡。

友人走在詞人深情送別的目光中,越走越遠,身影越來越模糊,直至消逝,一路的山水承載著朋友的溫情,默默地替他送走那遠去的朋友。朋友在詞人的眼中走遠了,然而友情友情長存,它深深存封於詞人的心中。

正是這深厚的情誼讓詞人安排山水來送自己的朋友。從而上片便形成一種物我為一、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對遠去朋友的無限眷戀,和對朋友歸途艱辛生活的深切掛念。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正面寫「送」,點出了別友的時間正是暮春時節。「才始送春歸」的意思是剛剛送走春天,一層愁苦,為「又送君歸去」鋪墊。

詞人惜春情深,然而春天雖然美好,終究是無法挽留的,美好的春天終於不顧詞人的挽留流逝在季節的更替中。

不得不感嘆詞人情境的布局,朋友歸去的心情恰似這挽留不住的美好春天。暮春時節,春天的腳步正要遠去,鮑浩然也要歸去了。

詞人用了 兩個「送」字和兩個「歸」字,把季節同人輕輕搭上,是「送春歸」,一是「送君歸」言下之意,鮑浩然此行是愉快的,因為不是燕歸人未歸,而是春歸人也歸。

詞人想到鮑浩然要去的浙東,此時不僅有明秀的山容水色,還有明媚的春光,因而便寫出了「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春色既然還在江南,所以是能夠趕上的。

趕上了春,那就不要辜負這大好春光,一定要同它住在一起了。春歸江南,而家在長江邊的詞人卻不能隨同春光一同歸去。

可以想見,詞人這時的心情是不堪的。不堪之時,又要送別自己的友人,而友人恰好又是回江南的,對詞人來說,回不去的江南又正是春歸之地。一個「才」字,一個「又」字,將詞意層層遞進,感情越來越濃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這是詞人在友人臨行之際,從心底裡發出的深情祝願,願友人追隨著春天的腳印回到家鄉江南,和春光永駐一起。「千萬」二字表露心跡,將詞人殷切的叮囑和祝願和盤託出

這美好而深摯的祝願會使友人的心裡暖流奔湧,即使今天讀到這樣的詞句,我們也會讓這樣有情感有溫度的文字深深感動

這首詞,乍一看,「貌不驚人」,細細品味,卻別有一番情致。在唐宋詞家中,王觀也絕對算不上大家,但卻是具有鮮明的創作個性的詞家,這首送別詞就將這一點展現得淋漓盡致。

尤其是這首詞在寫法上的藝術特色,首先是它比擬新巧,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上片。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這新穎別致的比喻,將人的眉眼直接化為旅程山水,將人的感情直接賦予旅程山水。

讓也讓山光水色同詞人的目光一樣來送別友人,從而形成了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對將要離去的友人的無限眷戀,對友人風餐露宿的歸途的深切關注與牽掛。

其次就是這首詞抒情雖然深摯凝重,但運筆卻自然流暢,一點兒不刻板。詞中有的是臨別的不忍與惆悵,那「盈盈眉眼」間不正是充溢著惜別的淚水嗎?

但詞人卻沒有用「兒女共沾巾」的情調去刻意渲染那惆悵的淚水與離別的場面,詞人正苦於留春不住,再苦於送別友人,傷感失落之情雖然很明顯,他沒有去唱令人黯然銷魂的《渭城曲》,而是為將行的友人著想,抑制自己的情緒。

為友人發出了「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的衷心祝福,這就像一位劇情反轉的高手一樣,以熱情美好的憧憬來衝淡友人的離愁別恨

這雖然與詞人此時是送友人回家鄉有關,但更主要的是他的情感的克制在起作用,這是與對友人的細緻入微的體貼分不開。因為對友人情真,才能如此體貼,也因為詞人的心思如此細膩體貼,才更見友情的真摯與可貴。

這首詞的比擬十分新巧,意境也十分優美,有許多送別詩詞正面渲染淚水,這首詞卻代之以一往情深的美好祝願,詞人那深沉的思鄉之情,惜春之情,惜別之情,盡在不言之中,讀這首含蓄委婉的送別詞,給人帶來的是耳目一新的體驗。

相關焦點

  •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如何把「送別詞」寫得清新俏皮?
    送別的情緒通常應當是悲傷的,但也有例外,比如宋代詞人王觀就有一首詞,將送別表達的清新俏皮。這次我們就來讀一讀他這首《卜算子·水是眼波橫》: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哪)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 李叔同的《送別》原來是一首日文歌曲
    旅愁作曲: <美>J.P.奧德韋  填詞:犬童球渓譯配:金中
  •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送別詞中極品,道盡人間萬千離恨
    讀這些送別詩詞,詩情畫意、意境詩情俱佳,像極了一幅幅人物山水畫,傳遞出的情感略顯淺顯。要麼哀,要麼壯,總覺太單一。讀到辛棄疾的《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我瞬間被其複雜、濃烈的情感給電倒了,人微言輕的我說了,你肯定不信。畢竟主觀,看前人怎麼評價的。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評此詞:「沉鬱蒼涼,跳躍動蕩,古今無此筆力。」看,古今無此——筆力。王國維說:「稼軒《賀新郞》詞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絕妙。
  • 「送別」憑什麼讓樸樹演唱時3次哽咽,又在《城南舊事》出現5次
    文 |若水前幾天搜小視頻,無意間看到歌手樸樹在2017年的一段視頻,44歲的他唱了一首「送別」。在唱到歌曲的某些詞時,他忍不住情緒失控,3度哽咽,掩面轉身而泣,這個反應讓喜歡他的粉絲很心疼,而讓他開始哽咽的是「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這句。
  • 蘇軾寫下一首送別詞,短短幾句,寫盡人生,後兩句盡顯豁達灑脫
    每一次的分離,也會有不同的傷心與痛苦。離別的詩詞在我國有很多的詩人曾經進行過描述。所有的離別詩詞都會有很多的傷感情分在裡,因為不論是送誰畢竟分離都是一件傷心的事情。還有很多的離別詩詞中,在離別的傷感之情外還包含著詩人對所送之人的殷切盼望與祝福。
  • 辛棄疾筆下最為悲壯的一首送別詞:誰共我,醉明月?
    其詞風獨特,題材廣闊,善於化用前人典故,風格沉穩豪邁又兼具細膩柔情之美。今天來品讀辛棄疾著名的代表作品《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綠樹聽鵜鴃,更那是、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蒙,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裡,故人長絕。
  • 歐陽修最深情的送別詞,三四句是千古寫情佳句,美得令人心醉
    歐陽修北宋的詞壇大家,他的詞,在五代詞人的基礎上,有了更多對於人生的關注,他沿著南唐後主李煜開闢的道理,更多地將人生的感受寫入詞中,擴大了詞的抒情功能。今天我推薦一首歐陽修的送別詞《玉樓春》,這首詞的三四句,是寫情的千古名句。
  • 唐詩:賞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這首詩雖然名字叫渡荊門送別,但是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送別詩,它並不是為了送別某個友人而寫的,而是李白在出去旅遊之前寫的告別自己家鄉的詩!詩仙就是詩仙,沒有送別,也要創造送別!那為什麼偏偏在渡荊門的時候寫這首詩呢?荊門,就是荊門山,位於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之稱。
  • 送別朋友時,蘇軾寫了一首離別詞,寫盡人生聚散無常,令人感傷
    不知道有沒有人體會過,與摯友在寒風雨夜中分離、送別,希望你們一生不曾有。而在我國浩瀚的名家雅士詞人文學家中,「離別愁」是最常用的題目之一,也是比較能深及作者心靈,反應作者風格的主題。北宋蘇軾寫過的離別思緒不下少數,真正惹人傷懷的並不多,了解蘇軾一生風骨的人,才是真正能讀懂其送別的真意。其中有一首名為《臨江仙·送錢穆父》的詞,風格果然異於其他庸詞,無謂離別的苦澀。
  • 1340年前,一位花甲老人在易水邊送別友人,寫下一首詩,氣貫古今
    從題目看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內容重在詠古懷今,故又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在送別友人之際,觸景生情,借古之英雄事跡抒今之悲慨苦悶。首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的「此地」就是題目中的易水,也稱易河,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
  • 白居易晚年送別愛伎樊素,一首《長相思》盡顯老年人的豁達與包容
    他寫自己的情感時,也能寫得婉約動人。相傳白居易蓄養家妓,家伎個個能歌善舞,吹拉彈唱無所不能。其中最出名的兩個樊素和小蠻,唐孟棨《本事詩·事感》記載:「白尚書(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樊素擅長唱歌,她的嘴小巧鮮豔,如同櫻桃;小蠻擅長跳舞,她的腰柔弱纖細如同楊柳。此文介紹的是他晚年寫給樊素的一首小詞。
  • 送別歌曲哪個最經典,非李叔同送別歌曲莫屬!
    送別歌曲有很多,要說哪個比較陳舊和經典,非送別歌曲莫屬!《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歌已是學聲樂必唱的一首歌,特別是初學者,朗朗上口,容易入門。
  • 劉長卿送別僧人時寫下一首詩,詩作美如畫卷,畫裡畫外都流動著美
    人們可以畫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獨具沙漠特色的壯麗風光,也可以根據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畫出一幅充滿詩意美的月夜松間清泉圖。在一首詩中能呈現出美如畫卷的效果,對於景色描摹的成功自然是其中一個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景色的描摹蘊含了詩人抒情的精湛技藝,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於景。
  • 他能將邊塞、送別、山水和禪詩寫得出神入化
    像王勃、李白、杜甫、王昌齡等詩人,都非常擅長寫送別詩,而王維更是其中的高手,他的人這一首送別詩,可謂是送別詩歌中的絕唱。《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王昌齡送別友人後,寫下一首七言絕句,千年後成了高考作文題
    在他之前的「閨怨詩」尤其是「宮怨」,大多擺脫不了六朝綺麗浮豔的色彩,而他的詩歌有一種洗盡鉛華之美,他也因此被譽為「成功地用七言絕句寫宮詞的第一人」。 至於他的送別詩,也許不如邊塞詩有名,也不如「閨怨詩」成就高,但是也不乏傳世名句。
  • 「古詩詞」小學生必讀《塞下曲》《望洞庭》《賦得古原草送別》
    和諧的美。詩歌第一句描寫了皎潔的月光下,洞庭湖水清澈空靈。明月的清輝流瀉在波瀾不驚的湖面上,湖光與月色交融在一起,水天一色,渾然一體。朦朧的美。第二句描寫月光下的洞庭湖平靜而迷濛,如同未經打磨的鏡面,使得映照的景物若隱若現,宛如仙境降臨人間。想像的美。
  • 岑參的兩首送別詩,借景抒情,風格綺麗明朗,毫無感傷情調
    他很喜歡寫景,幾乎每一首詩都有寫景部分,語言明淨,工整秀麗。岑參曾和杜甫同遊,杜甫在他的長篇歌行中評價岑參凡事皆好奇,喜歡用浪漫的筆調,描繪雲飛波湧、迷離變幻的景象。岑參筆法簡淨,善於化靜為動,在他的筆下,山光水色,無不在變化;笛聲竿影,萬物無不在躍動,分明是一幅優美的圖畫。
  • 辛棄疾一首送別宋詞,前半段引用詩經名句,最後8字乃是1個成語
    比如今天我們所談到的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一首悲涼宋詞。在這首宋詞的前半段,我們可以看得出陶淵明的詩句,也能夠看得出《詩經》當中的名句。而在這首宋詞的最後,我們甚至還可以發現隱藏在其中的一個八字成語。且看:獨立蒼茫醉不歸。日暮天寒,歸去來兮。探梅踏雪幾何時。今我來思,楊柳依依。白石岡頭曲岸西。一片閒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 一首精美的送別唐詩,一句「青山萬裡一孤舟」,情意悠悠韻味十足
    古典詩詞區別於現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非常講究練字,注重語言的凝練性(當然現代文學也講究這些,但終究有差距)。試想一下,一首古詩只用20個字、28個字就能構成一篇構思奇妙的短文章,就要求每一個漢字背後都有無窮無盡的意味。
  • 在車站送別朋友時,能記起這兩首詩的,都是有情之人
    人的一生中,難免經歷送別。無論是送別親人也好,朋友也罷,送別的心情都非常不好受。因為自己珍視之人就要離開自己,心情哪能會好?很多人在送別的時候,都會送朋友一些禮物,表示自己的懷念之情。編者想為大家分享兩首送別詩,在車站送別朋友時,能記起這兩首詩的,都是有情之人。第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