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送別詞中極品,道盡人間萬千離恨、悽苦無比
01古人送別的苦與難
1000多年前的唐宋,因為交通、科技落後,古人們要跨越時空地域,往往走水路跋山涉水,在空闊、渺茫的江水孤舟上,歷經數月、數年,這就無形中豐富了很多羈旅或送別詩。
是時空,使得「相見時難」,其實「離別也艱難」。正當在青楓浦、楊柳岸邊相送,想起此去「山長水闊」,不由得害怕孤單,於是「持手相看淚眼」,還「無語凝噎」,依依難捨之情,可想而知。若在「落花時節」,「東風無力百花殘」,那更是傷感、悽涼。
因為戀人、朋友這一去,可能「有去無還」,想起生平經歷點滴,生離死別的感覺,真的是「楊柳岸、曉風殘月」,挺傷感。
這說的是泣別、哀別,也有闊別、謝別、壯別。如「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那般煙景絢麗;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那般瀟灑豪放;如「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那般豁達飄逸。
讀這些送別詩詞,詩情畫意、意境詩情俱佳,像極了一幅幅人物山水畫,傳遞出的情感略顯淺顯。要麼哀,要麼壯,總覺太單一。
02辛棄疾的痛與恨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綠樹聽鵜鴂tí jué,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蒙。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裡,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讀到辛棄疾的《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我瞬間被其複雜、濃烈的情感給電倒了,人微言輕的我說了,你肯定不信。畢竟主觀,看前人怎麼評價的。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評此詞:「沉鬱蒼涼,跳躍動蕩,古今無此筆力。」看,古今無此——筆力。
王國維說:「稼軒《賀新郞》詞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絕妙。且語語有境界,此能品而幾於神者。然非有意為之,故後人不能學也。」聽,章法絕妙,幾於神品。
鄙人因為喜愛,稍微分析下。
031.意象:人事物景情理都有,兼具各種表達方式
文章寫得好,肯定融合各種表達技巧,其中表達方式的運用是其一。如魯迅的文章,教科書常這樣評價,融抒情、議論、描寫於一爐,說的就是文章變幻多姿、異彩紛呈。
在古詩詞中,說表達方式不太好。表達方式對應的就是「人事物景情理」這個幾個內容要素。
細品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些詩詞,要麼是「人+物+景=情」、要麼是「景+人=情」,很少提到「理」,若有「理」,肯定很難「詩情畫意」,如帶有強烈議論的宋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這種議論性強的詩,裡面的景肯定是略有弱化了的。
辛棄疾這一首,就不一樣,既有畫意詩情、又有離別的悲憤恨之論,「人事物景情理」巧妙融合,帶來澀中有苦,苦裡有悲有恨,更有憤。
看、聽,「綠樹中,各種鳥鳴,鵜鴂、鷓鴣和杜鵑聲,一個比一個悽切。」這是景,也是物,當然也含情,其中鳥啼聲對比就論理;接著用典,馬上琵琶——王昭君,長門裡——阿嬌;看燕燕送歸妾——衛莊公之妾;是不是有人、有事?
細讀,慢品。你會懷疑辛棄疾這傢伙早年愛喝江小白,要不他哪來那麼多故事?
辛棄疾,絕對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042.創新:章法妙訣,寫法獨特、內容別樣
「文貴看山不喜平」這話說得夠多了,其實看人也一樣,看慣了苗條瓜子臉,突然一個微胖,你會目不轉睛、神不守舍,愛極了貴妃姐姐的雍容華貴。
辛棄疾寫送別也很有意思,大家不喜歡「平」的,那就來點「曲」吧,弄幾個懸念眩暈你。
整首詞,寫送別弟弟回到主題的,只末尾一句「誰共我,醉明月?」
他大爺,是不是有被騙的趕腳?
按照目前的高考閱卷模式,辛棄疾絕對不及格,會被扣上主題游離、偏題的標籤。
辛棄疾這麼玩,肯定有他的道理,送別詩詞,寫來寫去就是身邊人和景,抒發一點依依難捨之情,這哪裡能表達出辛棄疾這個把「欄杆拍遍」的老憤青博大情懷?
他看不慣,不喜歡人間最悲切的鳥啼,說這些啼到嘴爛出血的杜鵑鳥的傷感、悲痛,也比不上「人間的離別」。開首3句即婉曲、轉折,直陳人間的離別,這離別他不寫真實的「送別」弟弟場景,而是蕩開一筆,用典來虛寫,側面渲染、烘託送別的離恨。
上片用美人不遇、美人被棄的場面寫離別,悲中有恨;下片用壯士之典,寫英雄末路、壯士難酬壯志,恨中有憤。
整首詞就在這人間離恨中寫悲、寫恨,進而抒發憤怒悲痛之情。讀來一波三折、盪氣迴腸,這些離恨泣別不正像「我送別弟弟的此刻」嗎?
虛寫亦真,亦真亦幻中,想起此一別,「誰共我、醉明月」,直陳送別弟弟的傷感。
053.情感:深沉複雜,有「美人別棄」,亦有「壯志難酬」
很多賞析文章,只點出「美人不遇」、「英雄名裂」和「壯志難酬」,沒分析,更沒點明這一切典故與辛棄疾的身世關係。
閱讀詩詞,最可靠,也最繞不開的是分析意象。辛棄疾此詞中的重點「意象」就是典故。
他用典,肯定不是亂用,一定是借古懷念,用古抒情,既含蓄蘊藉,又典雅詩意。
上片典故:「馬上琵琶關塞蒙。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前面已指出,此處典故涉及3位女性,他們均與皇帝有關,都是屬於被皇帝拋棄的人。
如,王昭君,若毛延壽把畫畫美了,漢元帝帝說不定就那啥,——後悔了。陳阿嬌,曾經也是漢武帝身邊的得寵人,金屋藏嬌的故事你肯定聽說?那為什麼後來被幽閉長門宮?不管什麼理由,王昭君和陳阿嬌是被皇帝遺棄、拋棄的,聯繫辛棄疾的生平,一生力主抗金的他,此刻是不是也被苟且偷安的皇帝拋棄了?
用什麼典,心裡肯定有事,隱晦曲折表達而已;表面用典,其實辛棄疾是在罵皇帝,茂嘉弟、還有他自己是不是和美人一樣——被貶?
上片最後一個典故,因為皇帝丈夫(一說是兒子)死了,被丈夫正妻送別,這種悽哀傷感和被拋棄有啥區別?反正、橫豎一個「美人遲暮」、「美人不遇」,大白話就是「美人被棄」,用「美人」來抒發辛棄疾「懷才不遇」之情,而這「懷才不遇」不僅僅指自己,也同情被貶的茂嘉弟,為其悲憤。(注釋寫得很清楚,送別的茂嘉弟,因事貶官)
若這樣說牽強附會,那用「香草美人」比喻象徵的「離騷」傳統,可是事實吧?
下片典故:「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裡,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這些典故,好理解。
「身名裂」「向河梁」指的是悲情英雄李陵訣別蘇武,那種英雄末路、被人誤解,孤絕不再回頭的倔強,實在令人悲恨難當、長嘆不已:同人不同命。問人間誰是英雄?是英雄是壯士,為何壯志難酬?人生有多少可惜、可嘆,自古皆然,無盡痛楚與遺恨,盡在酒醉中。
寫完李陵的悲情,繼續鋪寫「荊軻刺秦」之典,同是登天難事,一個比一個悲痛、憤恨,怒砸在肝上,淚難流,唯有長嘆、長嘯、長抑鬱、長愁悶!
且讀「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西風吹,本就冷,而在易水邊的這一別,滿座都穿了白衣、戴了白帽。我的乖乖,白衣冠,這還用說嗎?仿佛壯士已不再,唯有悲傷、痛恨,再憤怒!
這些典,就是自古以來,最慘烈的人間離恨。回應開頭,那些啼鳥若懂得這些恨,恐怕他們流的就不是清淚,而是長長久久的啼血了。
最後,點明送別的主題,文章看似沒有寫送別弟弟場景,但無時無處不在用典故、意象渲染、烘託,以「美人」、「壯士」的「不遇遭棄」和「壯志難酬」來寫自己內心的萬千離恨,悽苦無比。
若你有點經歷,有點故事,讀一讀,你也會感同身受,人間最深沉的離情別恨,莫過於辛棄疾的《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實是送別詞中極品。
喜歡就多讀幾遍,在這個漫漫長夜,你肯定也是壯志難酬的主。
註:本文屬鐵無綿原創,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