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送別詞中極品,道盡人間萬千離恨

2020-12-15 鐵無綿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送別詞中極品,道盡人間萬千離恨、悽苦無比

01古人送別的苦與難

1000多年前的唐宋,因為交通、科技落後,古人們要跨越時空地域,往往走水路跋山涉水,在空闊、渺茫的江水孤舟上,歷經數月、數年,這就無形中豐富了很多羈旅或送別詩。

是時空,使得「相見時難」,其實「離別也艱難」。正當在青楓浦、楊柳岸邊相送,想起此去「山長水闊」,不由得害怕孤單,於是「持手相看淚眼」,還「無語凝噎」,依依難捨之情,可想而知。若在「落花時節」,「東風無力百花殘」,那更是傷感、悽涼。

因為戀人、朋友這一去,可能「有去無還」,想起生平經歷點滴,生離死別的感覺,真的是「楊柳岸、曉風殘月」,挺傷感。

這說的是泣別、哀別,也有闊別、謝別、壯別。如「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那般煙景絢麗;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那般瀟灑豪放;如「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那般豁達飄逸。

讀這些送別詩詞,詩情畫意、意境詩情俱佳,像極了一幅幅人物山水畫,傳遞出的情感略顯淺顯。要麼哀,要麼壯,總覺太單一。

02辛棄疾的痛與恨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綠樹聽鵜鴂tí jué,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蒙。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裡,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讀到辛棄疾的《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我瞬間被其複雜、濃烈的情感給電倒了,人微言輕的我說了,你肯定不信。畢竟主觀,看前人怎麼評價的。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評此詞:「沉鬱蒼涼,跳躍動蕩,古今無此筆力。」看,古今無此——筆力。

王國維說:「稼軒《賀新郞》詞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絕妙。且語語有境界,此能品而幾於神者。然非有意為之,故後人不能學也。」聽,章法絕妙,幾於神品。

鄙人因為喜愛,稍微分析下。

031.意象:人事物景情理都有,兼具各種表達方式

文章寫得好,肯定融合各種表達技巧,其中表達方式的運用是其一。如魯迅的文章,教科書常這樣評價,融抒情、議論、描寫於一爐,說的就是文章變幻多姿、異彩紛呈。

在古詩詞中,說表達方式不太好。表達方式對應的就是「人事物景情理」這個幾個內容要素。

細品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些詩詞,要麼是「人+物+景=情」、要麼是「景+人=情」,很少提到「理」,若有「理」,肯定很難「詩情畫意」,如帶有強烈議論的宋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這種議論性強的詩,裡面的景肯定是略有弱化了的。

辛棄疾這一首,就不一樣,既有畫意詩情、又有離別的悲憤恨之論,「人事物景情理」巧妙融合,帶來澀中有苦,苦裡有悲有恨,更有憤。

看、聽,「綠樹中,各種鳥鳴,鵜鴂、鷓鴣和杜鵑聲,一個比一個悽切。」這是景,也是物,當然也含情,其中鳥啼聲對比就論理;接著用典,馬上琵琶——王昭君,長門裡——阿嬌;看燕燕送歸妾——衛莊公之妾;是不是有人、有事?

細讀,慢品。你會懷疑辛棄疾這傢伙早年愛喝江小白,要不他哪來那麼多故事?

辛棄疾,絕對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042.創新:章法妙訣,寫法獨特、內容別樣

「文貴看山不喜平」這話說得夠多了,其實看人也一樣,看慣了苗條瓜子臉,突然一個微胖,你會目不轉睛、神不守舍,愛極了貴妃姐姐的雍容華貴。

辛棄疾寫送別也很有意思,大家不喜歡「平」的,那就來點「曲」吧,弄幾個懸念眩暈你。

整首詞,寫送別弟弟回到主題的,只末尾一句「誰共我,醉明月?」

他大爺,是不是有被騙的趕腳?

按照目前的高考閱卷模式,辛棄疾絕對不及格,會被扣上主題游離、偏題的標籤。

辛棄疾這麼玩,肯定有他的道理,送別詩詞,寫來寫去就是身邊人和景,抒發一點依依難捨之情,這哪裡能表達出辛棄疾這個把「欄杆拍遍」的老憤青博大情懷?

他看不慣,不喜歡人間最悲切的鳥啼,說這些啼到嘴爛出血的杜鵑鳥的傷感、悲痛,也比不上「人間的離別」。開首3句即婉曲、轉折,直陳人間的離別,這離別他不寫真實的「送別」弟弟場景,而是蕩開一筆,用典來虛寫,側面渲染、烘託送別的離恨。

上片用美人不遇、美人被棄的場面寫離別,悲中有恨;下片用壯士之典,寫英雄末路、壯士難酬壯志,恨中有憤。

整首詞就在這人間離恨中寫悲、寫恨,進而抒發憤怒悲痛之情。讀來一波三折、盪氣迴腸,這些離恨泣別不正像「我送別弟弟的此刻」嗎?

虛寫亦真,亦真亦幻中,想起此一別,「誰共我、醉明月」,直陳送別弟弟的傷感。

053.情感:深沉複雜,有「美人別棄」,亦有「壯志難酬」

很多賞析文章,只點出「美人不遇」、「英雄名裂」和「壯志難酬」,沒分析,更沒點明這一切典故與辛棄疾的身世關係。

閱讀詩詞,最可靠,也最繞不開的是分析意象。辛棄疾此詞中的重點「意象」就是典故。

他用典,肯定不是亂用,一定是借古懷念,用古抒情,既含蓄蘊藉,又典雅詩意。

上片典故:「馬上琵琶關塞蒙。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前面已指出,此處典故涉及3位女性,他們均與皇帝有關,都是屬於被皇帝拋棄的人。

如,王昭君,若毛延壽把畫畫美了,漢元帝帝說不定就那啥,——後悔了。陳阿嬌,曾經也是漢武帝身邊的得寵人,金屋藏嬌的故事你肯定聽說?那為什麼後來被幽閉長門宮?不管什麼理由,王昭君和陳阿嬌是被皇帝遺棄、拋棄的,聯繫辛棄疾的生平,一生力主抗金的他,此刻是不是也被苟且偷安的皇帝拋棄了?

用什麼典,心裡肯定有事,隱晦曲折表達而已;表面用典,其實辛棄疾是在罵皇帝,茂嘉弟、還有他自己是不是和美人一樣——被貶?

上片最後一個典故,因為皇帝丈夫(一說是兒子)死了,被丈夫正妻送別,這種悽哀傷感和被拋棄有啥區別?反正、橫豎一個「美人遲暮」、「美人不遇」,大白話就是「美人被棄」,用「美人」來抒發辛棄疾「懷才不遇」之情,而這「懷才不遇」不僅僅指自己,也同情被貶的茂嘉弟,為其悲憤。(注釋寫得很清楚,送別的茂嘉弟,因事貶官)

若這樣說牽強附會,那用「香草美人」比喻象徵的「離騷」傳統,可是事實吧?

下片典故:「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裡,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這些典故,好理解。

「身名裂」「向河梁」指的是悲情英雄李陵訣別蘇武,那種英雄末路、被人誤解,孤絕不再回頭的倔強,實在令人悲恨難當、長嘆不已:同人不同命。問人間誰是英雄?是英雄是壯士,為何壯志難酬?人生有多少可惜、可嘆,自古皆然,無盡痛楚與遺恨,盡在酒醉中。

寫完李陵的悲情,繼續鋪寫「荊軻刺秦」之典,同是登天難事,一個比一個悲痛、憤恨,怒砸在肝上,淚難流,唯有長嘆、長嘯、長抑鬱、長愁悶!

且讀「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西風吹,本就冷,而在易水邊的這一別,滿座都穿了白衣、戴了白帽。我的乖乖,白衣冠,這還用說嗎?仿佛壯士已不再,唯有悲傷、痛恨,再憤怒!

這些典,就是自古以來,最慘烈的人間離恨。回應開頭,那些啼鳥若懂得這些恨,恐怕他們流的就不是清淚,而是長長久久的啼血了。

最後,點明送別的主題,文章看似沒有寫送別弟弟場景,但無時無處不在用典故、意象渲染、烘託,以「美人」、「壯士」的「不遇遭棄」和「壯志難酬」來寫自己內心的萬千離恨,悽苦無比。

若你有點經歷,有點故事,讀一讀,你也會感同身受,人間最深沉的離情別恨,莫過於辛棄疾的《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實是送別詞中極品。

喜歡就多讀幾遍,在這個漫漫長夜,你肯定也是壯志難酬的主。

註:本文屬鐵無綿原創,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辛棄疾筆下最為悲壯的一首送別詞:誰共我,醉明月?
    今天來品讀辛棄疾著名的代表作品《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綠樹聽鵜鴃,更那是、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蒙,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裡,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
  • 詞中之龍辛棄疾,一腔熱血寫春秋
    這兩千多位詞人中,哪些能進入第一梯隊呢?下面這些名字應該是沒問題的:蘇軾、柳永、李清照、晏殊、歐陽修……有一位詞人也可以進入這個名單,他和蘇軾並稱「蘇辛」,和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他就是小仙今天要和大家聊的南宋著名將領、有「詞中之龍」名號的著名詞人辛棄疾。唐詩按照時期分類,大約可以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曾賦《賀新郎》詞贈李綱,後秦檜聞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幹爾後漫遊江浙等地,客死他鄉,卒年約七十,歸葬閩之螺山。能詩文,詞慷慨悲憤,開南宋愛國詞先聲。有《蘆川歸來集》,《蘆川詞》。張元幹與張孝祥一起號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
  •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作為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婉約詞其實寫得也非常好,只是由於他本人的性情,也很少會有人將他與婉約詞人掛鈎,但就像英雄也有鐵漢柔情般,辛棄疾也有著屬於他的細膩心思。不過辛棄疾的《鷓鴣天》雖是婉約詞,卻是「代人賦」,站在女子的角度來傷春悲秋,又頗有閨怨詞的韻味了。
  • 一首很美的送別詞,比喻出彩,有溫度有情感的文字讓送別充滿祝福
    這首詞不同於一般的送別詞,開篇既沒有渲染離別的氣氛,不像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離別的場;也沒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抑制不住的傷感。詞作中沒有出現把酒送別,也沒有折柳相送的 場景。一上來就是兩句新穎的比喻:「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 品讀蘇軾的《賀新郎夏景》,夏日的午覺,原來可以睡得如此銷魂
    《賀新郎夏景》蘇軾的詩詞中,有一首寫夏日景色的詞,我特別地喜歡,喜歡蘇軾營造出來的意境,喜歡那樣場景,每一次讀來,就感覺自己能穿越時空,走進古代的庭院,在那清風吹拂的夏日裡,感受唯美的意境。《賀新郎夏景》全文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漸困倚、孤眠清熟。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又卻是,風敲竹。
  • 她雙眉緊鎖凝聚著離恨,好似春天朦朧的遠山
    《蝶戀花·幾度鳳樓同飲宴》中出現的忽今忽昔,忽喜忽悲的跌宕起伏,體現了極度的複雜和矛盾情感。 難忘的舊情,離別的痛苦、長久的思念,意外的重逢,這些複雜的經歷和情感在某個時間地點如果突然交織在一起,自然會觸發情感的猛烈撞擊和引起思維的紛繁擾亂。
  •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如何把「送別詞」寫得清新俏皮?
    送別的情緒通常應當是悲傷的,但也有例外,比如宋代詞人王觀就有一首詞,將送別表達的清新俏皮。這次我們就來讀一讀他這首《卜算子·水是眼波橫》: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哪)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 歐陽修最深情的送別詞,三四句是千古寫情佳句,美得令人心醉
    歐陽修北宋的詞壇大家,他的詞,在五代詞人的基礎上,有了更多對於人生的關注,他沿著南唐後主李煜開闢的道理,更多地將人生的感受寫入詞中,擴大了詞的抒情功能。今天我推薦一首歐陽修的送別詞《玉樓春》,這首詞的三四句,是寫情的千古名句。
  • 他能將邊塞、送別、山水和禪詩寫得出神入化
    詩仙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既擅長寫遊俠詩,又擅長寫送別詩,比如他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在送別詩中算是極品了。李白甚至還擅長寫一些非常婉約的、綺麗的宮怨愛情詩。比如他的《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 古詩詞中描寫友情的經典名句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王維《送別 / 山中送別 / 送友》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我今因病魂顛倒,唯夢閒人不夢君。
  • 匯嘉時代:第五屆董事會第十二次會議決議公告
    證券代碼:603101 證券簡稱:匯嘉時代 公告編號:2020-064        新疆匯嘉時代百貨股份有限公司        第五屆董事會第十二次會議決議公告        本公司董事會及全體董事保證本公告內容不存在任何虛假記載
  • 辛棄疾經典送別詞,寫盡人生艱難險惡,最後兩句,引發無數人共鳴
    雖然如此合稱,但兩個人的詞作風格卻迥然不同,李清照是和柳永等人被詞家尊為婉約派代表人物的,而辛棄疾則和蘇軾等人被稱為豪放派的領軍人物。不同於李清照生活於南北宋交會的年代,稼軒生長於南宋,特殊時代背景和個人命運下,造就了他別樣的詞風。
  • 1340年前,一位花甲老人在易水邊送別友人,寫下一首詩,氣貫古今
    文|丁十二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駱賓王迎來仕途的巔峰,成功升任侍御史。從題目看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內容重在詠古懷今,故又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在送別友人之際,觸景生情,借古之英雄事跡抒今之悲慨苦悶。首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的「此地」就是題目中的易水,也稱易河,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
  • 晏幾道很傷感的一首詞,他將傷離別與思念寫進詞中,很唯美很動人
    如晏幾道的這首詞作《鷓鴣天》,流露出的感傷情愫也是十分明顯的,原詞如下:醉拍春衫惜舊香。天將離恨惱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雲渺渺,水茫茫。徵人歸路許多長。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少年時期的晏幾道生活環境優渥,學習之餘,他會來到朋友沈廉叔和陳君龍的家中做客。
  • 1.273極品野豬,十二技能犧牲群法!
    近期各種極品全紅神寵紛紛亮相寶寶們是否有點看膩了呢?咱們不妨來看看未成型的神寵換個口味,換種心情今天小樓就給寶寶們帶來了幾隻神寵胚子一起康康吧~1.273極品野豬成長1.273,這樣的野豬夠靚嗎?一條龍、抓鬼……在日常任務中,這樣的野豬絕對可以吸足眼球!神威玩家照樣可以享受個性寵的樂趣!大家給這隻小豬打幾分呢?9技能靈符吉裡吉裡吉裡吉裡現在是各個組別最沒有爭議的神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