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就是生活

2020-12-09 澎湃新聞

羅伯特·潘·沃倫 讀睡

羅伯特·潘·沃倫(Robert Penn Warren, 1905—1989),美國第一任桂冠詩人。早年為「新批評派」代表之一,晚年詩風發生重大轉變。被評論界稱為「我們最傑出的文學家」以及「二十世紀後半葉最重要的美國詩人」。

詩歌就是生活

文|羅伯特·潘·沃倫 譯|楊紹偉

在我成長期間,詩歌是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我父親是個小鎮上的買賣人,他在肯塔基的一個小村裡經營一家地方銀行。他總是給孩子們朗讀詩歌。我母親也常常這樣做。當我去同外公一起度暑假的時候,外公也時常給我引述詩句。我們的屋子裡到處都是書。

有一天,在靠牆的一個書架上,我見到一本式樣奇怪、黑封面裝訂的書。我把它拿下來。書名是《美國詩人》。打開一看,其中的一頁上有我父親的照片。照片上他很年輕,大約二十二歲左右。照片旁有他寫的幾首詩。我不等他回家,就把書拿去給他看。他把書拿過去,嘴裡說著「給我,給我」之類的話,然後就帶著那本書走了。從此我再也沒見到過那本書。他一生中曾學過法律和希臘語,寫過詩。他把這一階段的生活完全埋藏在心底。

他從不對我談論詩歌。不過有一次,他批評了我發表在雜誌上的一首詩。我的署名是「佩恩•沃倫」。他講那不是我的全名。他問我:「難道你不喜歡『羅伯特』這個名字嗎?」從那以後,我再也不用「佩恩•沃倫」的署名了。

在他年紀很老的時候——噢,一定有八十多歲了——我收到他的一封信。商業上用的新式信封裡面有一張黃色打字紙,是那種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同紫墨水一起使用的紙。這張紙都快成碎片了,上邊有一首小詩,是父親年輕時所做的一首三節四行詩。署名是老式的打字機印刷體「RFW」——他的名字叫羅伯特•富蘭克林•沃倫。在下邊,老人草草寫了一句話:「請勿回信」。

南方「真正蓬勃發展的時期」

我過去根本沒想到要做詩人。由於我祖父和外公都參加過內戰,所以我夢寐以求的是去當兵。我即將去安納波利斯當海軍軍官了。當然,為什麼沒去呢?我們的國會議員答應給我提供裝備,可是由於純屬偶然的事件:一塊胡亂丟過高籬的石頭正砸在我左眼上,我沒能通過必要的體檢。於是我就進了範德比爾特大學。

當時,南方正在覺醒。士兵們紛紛從第一次大戰戰場上返歸故裡,這是個真正蓬勃發展的時期。剛好範德比爾特大學的英語系中有幾位像約翰•克勞•蘭塞姆那樣非同凡響的教師,他當時教我們一年級英語,還有一些像艾倫•泰特那樣非同凡響的的學生。

在南方,人們對各種各樣新的和舊的看法都提出了疑問,當然,回答不總是意見一致的。可南方的確在那一代人中發生著變化。南方在許多方面覺醒了,在許多方面,有時是錯誤的方面發現了自己的過去。但這些方面一般都涉及實際的問題。

靈感的練兵場

我第一首詩是十七歲上發表的,當時我在範德比爾特大學,加入了民兵訓練隊,那是一種類似後備軍官訓練團的組織。範德比爾特大學裡沒有後備軍官訓練團。我們在肯塔基的諾克斯營練習摹擬戰,每天在步槍射擊場上度過幾個小時。我度過了一段美妙的時光。在訓練即將結束時,一位中尉走過來對我說:「我聽說你是個大學生,還寫過些東西。」我猜當時在他部下,我是唯一進過大學的人。他說:「我們在訓練期結束時要出一期雜誌,名字叫《野戰餐具》。我們每期上都發表一首詩,這期的詩你寫怎麼樣?」我回答說,試試看吧。詩的結尾描寫的是訓練後那空蕩蕩的練兵場。

回憶片斷

每當有人問起我,我那些詩的念頭是從何而來的,我總要努力把這個問題再想一遍,每次的回答也不一樣。

有時候你看到某件實際的事情,這件事不知怎麼就成了一行詩。有一次我曾驅車送我母親去參加一個葬禮。我就記住了那個場面。我感到非常奇怪,為了一個她幾乎不認識的婦女的葬禮,她竟然會跑數英裡路到鄉間去。然而許多年之後,這件事成了一首詩,是對自己當時那種疑問的答覆。

還有一次,我正走在一條白雪覆蓋的小路上,一隻雄錐雉撲簌簌飛過我的肩頭。我回首觀看,只見它奮力飛入那落日餘暉中去。這也成了一首詩,就在原地一揮而就。當時是速寫式的勾勒,幾星期後才細細推敲的。

有時候,你只是挑選一定的詞語。你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比如說「佛蒙特一所房舍邊小溪中的一塊巨大鵝卵石」。這不是詩,只是一件物體。我見過它無數次了,然而有一天,我在溪中遊完泳,躺在那塊大鵝卵石上吹乾身體時,那塊石頭就啟迪我寫出了第一行詩句。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偶然。

我在水中長時間遊泳時,會產生不少想法。我感到有點似夢非夢。這是一種麻木、茫然的感受。這時上千種想法會湧進你的頭腦,有韻、沒韻的都有。你感覺自己超然於你自己之外,這種感受開闊思路,使你產生許多聯想。

幾乎所有的詩都是自傳的片斷。有時我可以循著一種想法追溯片斷的回憶。不過,我沒法使那些引起回憶片斷的事件具有意義。它得在多年以後自己產生意義。一、兩行逗留在你的頭腦中,突然它碰上了什麼。某種東西使它獲得成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一首詩都是一種象徵。其含義總比它向作者所表達的要豐富,也總比它向讀者直接闡明的要豐富。否則,它就不能成為一首詩。詩只是激發讀者進入自己的詩中的某種陳述。

「曾經浸遍鮮血的古老的石頭」

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停止寫詩,而寫小說,《龍的弟兄》那首詩除外。後來我結了婚。我們夫婦在義大利呆了很長時間。我妻子不知怎麼迷上了海邊上的一座要塞。那是座十七世紀龐大但已破敗的要塞。我們在那兒度過了不少時光。生活裡充滿了非常歡樂的事情。有一年,我們待在那裡,女兒才剛剛一歲。我試圖為那地方賦首詩,但不知促使你動筆的衝動是什麼。猛然間,我看見我女兒站在一片曾經浸遍鮮血的古老的石頭上。於是,我一天內就寫出了那首《西洛可風》。開始我打算把它寫成十四行詩,可突然當我突破十四行詩的格式後,這首詩像夢一樣出現了。從那以後,我出版了,我的天哪,十五部詩集。我的寫詩生涯是從那個時刻開始的。

「肉體的感受是詩歌的意義」

一首詩讀罷,如果你不是直到腳趾都有感受的話,那不是一首好詩。不過,它也需要一個知道如何使渾身有感受的人來讀。以亞歷山大•蒲柏的一首押韻詩為例。他說,被告被判決和絞死,那是因為陪審員們不願意再沉悶地坐上半天,他們要去吃午飯了。原詩是這樣的:那些倒黴蛋被絞死,陪審員們便可就餐。這裡有作者蔑視的態度。這行詩中的肉體感受,就是它的意義。我們對詩歌還有其它種種經驗,如意象等等。然而,你必須使自己知道,肉體的感受是最根本的。許多人並不清楚這一點。他們認為詩歌都是優美的。優美?見鬼去吧!詩歌就是生活,是充滿了活力的經歷。

理解詩歌的訣竅就是要讀,這樣讀的時候就聽到了。不一定要念出聲來,肌肉使所有的字句活動。我要知道的是它給人怎樣的感受,以及肌肉的運動是怎樣一直傳到腳趾的。詩歌的語言不應該僅僅是書寫在紙上的符號,而是應該聽的,作為一種肉體能夠理解的聲音聽的——而且是可以看的,這就是牢記和背誦詩歌的重要原因。

在我讀書時,我們是不是記住一首詩,是不是獲得詩的感受,都是要打分數的。在範德比爾特大學一年級的英語課上,我一學期至少得記住五百行詩。如今不要求年輕人這樣子了。我在耶魯大學任教時,常常問研究班的學生們誰能一口氣背出一首詩。只有那麼一次,有一個學生做到了。當代青年們沒有機會去學習任何關於詩歌的東西。在這個講究實用的世界中,教育不再教你怎樣生活,而僅僅是教你學會怎樣去掙錢維持生活。人類自我的一面已經全部消失了。

一個稱號不能夠改變社會

國會通過的一項議案規定,國會圖書館的詩歌顧問現在被稱為桂冠詩人。1944年和1945年間,我曾任過此職。當時是第二個擔任這個職務的人。

人們曾問我,設立桂冠詩人一事是否會對詩歌產生一些影響。我看不出會有什麼影響。你不能靠這樣的舉動去改變美國社會的性質。這個稱號不會引起絲毫明顯的或者可能的變化:人們對詩歌的鑑賞力將會改變,或詩歌將會愈發重要。問題並不這樣簡單,它的根源在社會本身。

「中心的革命運動」已不再存在

現在詩歌的閱讀也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一直以捐贈的基金在出版詩集,而且有人在買那些詩集,有人在閱讀它們。可他們讀的是些什麼呢?數量驚人的質量低劣的詩歌,有人在寫,也受到讚揚,不過也有一些作家如詹姆斯•迪基、理察•艾伯哈特、理察•韋伯和一位我剛讀了他的作品的年輕詩人愛德華•赫斯克寫出了好的和精彩的作品。然而,我們的時代已不像本世紀初那樣存在著以詩歌為中心的革命運動了,那時候,埃•龐德和託•斯•艾略特對詩歌進行改革。詩人們突然看到了同前人不同的世界。儘管我並不贊同龐德和艾略特的主要觀點,但我贊同他們對社會同語言之間關係的基本看法。

我們不能忘記愛德華•阿林頓•羅賓遜和羅伯特•弗羅斯特。他們兩人是有影響的詩人。羅賓遜是我們所見到的真正最符合桂冠詩人稱號的人。當特迪•羅斯福當總統時,他的兒子克米特在預備學校圖書館的書架上發現了一本難得有人閱讀的陳舊的書。那是羅賓遜的一本早年的詩集。克米特非常喜愛這本書,他讓他父親也讀讀。父親讀後覺得很好,他說:「想法找到這個人。」嗯,這個人當時沒出過幾本書,他卻在縱酒,挨餓,快要沒命了。羅斯福召見了他。他對羅賓遜說:「很遺憾,美國不及英國,英國有王室費用單——他們發現一些有特長的人,就給他們終生津貼,使他們繼續發揮專長。如果在一個文明的國家裡,我就會把你列入那張名單上。現在我不能那麼做。不過我可以在海關為你安排個工作。你將為美國政府服務。看在上帝的面上,如果有什麼困難,就哄哄政府,堅持自己的詩歌創作吧。」

【附】

羅伯特•佩恩•沃倫( Robort Penn Warren )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他1905年出生於美國南方肯塔基州的格思裡,1925年在範德比爾特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和耶魯大學繼續求學,1927年獲碩士學位,1930年或羅茲獎學金去牛津大學深造。從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沃倫先後在西南學院、範德比爾特大學、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任教,1962年起在耶魯大學任教。

沃倫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他共發表了幾十部各種體裁的作品,其中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評論和散文集。這些作品為他贏得了三十餘次包括全國圖書獎、普立茲獎金在內的褒獎,是美國得獎最多的作家之一。

沃倫被認為是福克納死後最有影響的南方小說家,他的小說大都取材於歷史事實,有的評論家認為,在這一點上他和著名美國作家多斯•帕索斯十分相似,只是多斯•帕索斯主要著眼於政治,而沃倫則著眼於道德和倫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夜騎》(1939)描寫一個忠厚的律師波西•曼恩被捲入農民和菸草公司的鬥爭,參預焚燒菸草公司倉庫,最後被人殺死。這是作者根據1909年發生在肯塔基的菸草戰爭寫成的。《在天堂的大門口》(1943)反映的是二十年代美國納什維爾的一次政治謀殺案。《國王的人馬》(1946)是沃倫的代表作,曾獲普立茲獎金,並被拍成電影,寫的是成為「獨裁者」的南方一州長威•斯塔克,斯塔克的原型據認為是1935年被暗殺的路易斯安那州的政客休伊•朗。《足夠的空間和時間》(1950)敘述肯塔基一個年輕的律師殺死了曾誘姦過他所愛的姑娘的男人,最後被處決,是作者根據被稱為「肯塔基悲劇」的一樁真實事件——有名的1825年兇殺案寫成的。他的《一群天使》(1955)和《荒野》(1961)反映的是美國內戰時期的事件,而《洞穴》(1959)則起始於二十年代廣為傳播的一個史實。沃倫的小說廣泛、深刻地表現人類的經歷和感受,注重人物內心活動的刻劃,語言富有有詩意。

沃倫也是重要的文藝批評家,早在範德比爾特大學求學期間他就與美國現代文學批評中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新批評派」建立了聯繫,後來成了該流派的主要成員。他是三十年代美國主要文學刊物《南方評論》的創建者和編輯者,撰寫並發表了大量評論作品。他和同是「新批評派」主要成員的克•布魯克斯合編過不少文藝批評作品,如《理解詩歌》(1938)、《理解小說》(1943)、《現代修辭學》(1949)等等,其中《理解詩歌》一書對詩作了嚴格和周密的分析、註解,是美國迄今最有影響的詩歌教材,自出版後一再重版,直到六十年代還在大學詩歌教材中佔統治地位。他的《古舟子詠》(1946)對柯爾律治詩歌中的象徵主義作了詳細探索,是詩歌評論中的名作。

沃倫和大多數「新批評派」成員一樣,既是聲譽卓著的批評家又是才氣橫溢的詩人。在大學一年級時,沃倫就參加了由教師、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蘭塞姆創建的「逃亡者」團體,在該團體的文學雜誌《逃亡者》上發表詩歌,並由此而成名。出版的詩集有《詩三十六首》(1935)、《同一主題的詩十一首》(1942)、《1923-1943年詩選》(1944)《龍的兄弟》(1953)等等。他的詩歌比喻生動,描寫優美,鄉土氣息濃厚,有很強的感染力。由於他在詩歌方面作出的重大貢獻,他在繼1947年獲普利茲小說獎後,又於1948年獲普利茲詩歌獎(在兩種文學題材中獲普立茲獎,這在美國作家中還是僅見的),並於1944至1946年和1986至1987年兩度擔任美國國會圖書館詩歌顧問,根據國會1985年決定(在任命國會圖書館詩歌顧問的同時,授予詩歌顧問以桂冠詩人稱號),成為美國第一位桂冠詩人。

沃倫榮獲桂冠詩人的稱號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記者採訪了他,本文就是沃倫在接受採訪時的談話錄,為我們了解這位詩人是怎麼走上詩歌創作道路的及他對詩歌的看法提供了材料。

讀睡官方微信圈子,歡迎點擊加入!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讀睡詩社創辦於2015年11月16日,詩社以「為草根詩人發聲」為使命,以弘揚「詩歌精神」為宗旨,即詩的真善美追求、詩的藝術創新、詩的精神愉悅。現已出版詩友合著詩集《讀睡詩選之春暖花開》《讀睡詩選之草長鶯飛》。詩友們筆耕不輟,詩社砥礪前行,不斷推陳出新,推薦優秀詩作,出品優質詩集,朗誦優秀作品,以多種形式推薦詩人作品,讓更多人讀優秀作品,體味詩歌文化,我們正在行進中!

原標題:《詩歌就是生活》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汨羅「詩歌周」|吉狄馬加:到汨羅來就是來追尋中國的詩歌傳統
    「大家都知道,汨羅和偉大浪漫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有密切的聯繫,到汨羅來就是來追尋偉大的中國詩歌傳統,因為汨羅是詩歌很重要的源頭,我想所有的中國詩人來到汨羅都有一種憑弔的心情,去感受偉大的詩歌傳統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一切。」
  • 吉狄馬加:到汨羅來就是來追尋中國的詩歌傳統
    大家都知道,汨羅和偉大浪漫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有密切的聯繫,到汨羅來就是來追尋偉大的中國詩歌傳統,因為汨羅是詩歌很重要的源頭,我想所有的中國詩人來到汨羅都有一種憑弔的心情,去感受偉大的詩歌傳統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一切。"這幾年,汨羅市委市政府致力推動詩歌的發展和繁榮,將詩歌引進公眾生活,詩歌已成為人們很重要的精神生活方式。
  • 軍旅生活對岑參詩歌風格有什麼影響?
    軍旅生活對岑參詩歌風格有什麼影響?唐朝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以及全體中國人的心目中,都是一個從開天闢地開始,就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偉大王朝。從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再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 大唐王朝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萬國來朝」的世界強國。從國家發展歷程的客觀規律來看,大唐王朝完全符合一個全國所具備的所有條件。
  • 一種有質量有意味的生活,總是與詩歌有關
    對我來講,詩歌就是處理時代 媒體在談到詩歌接受現狀的時候,出發點往往是讀者,但作為一個寫作者,我要說,詩歌存在的好與壞以及它未來的可能性,責任主要在寫作者身上,但媒體幾乎不發表關於詩歌寫作現狀(而不是接受現狀)的內行的討論,而寫作者,當然同時也是詩歌讀者。那麼不寫詩的人是否就與詩歌無關了呢?不是。
  • 在一個詩歌邊緣的時代讚美詩歌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詩歌邊緣化的時代,但熱愛詩歌的人依然熱愛詩歌、讚美詩歌。三秋一覺莊生夢滿地新霜月乍寒  觀看講述葉嘉瑩詩詞人生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大概是這幾天最文藝的事。葉嘉瑩研究古詩詞,講解古詩詞,推廣古詩詞,無論是她深厚的學識還是優雅的風範,都讓人信服,她就是中國古詩詞的代言人。葉嘉瑩與詩歌結緣頗早,但成為今天我們所熟悉的葉嘉瑩卻歷盡坎坷。
  • 詩歌是人類靈魂的召喚者,詩歌延伸了生命,人類不死詩歌不亡
    詩歌,是人類靈魂的勾勒者,也是生命的延伸方式,可以說,人類不死,詩歌不亡,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中,詩歌能夠舒緩心靈,釋放壓力,表達情懷,生活中不要老是壓力、競爭,還要有點浪漫的東西。首先,現代人生活中離不開詩歌,疫情期間,中日兩國互送抗疫物資時用到了古詩詞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 踐行美育,從心開始|「追尋詩意的生活」詩歌寫作講座舉行
    12月7日,「《追尋詩意的生活》——零基礎入門寫詩」講座活動在新圖書館南洋書齋舉行。周老師講述了他與楊志彪老師共同創作「校園映畫」專欄的起點,用「雪」這一經典詩歌題材引出楊老師的講座。楊志彪是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教師、上海交通大學首屆(2017)「教書育人」一等獎獲得者,也是上海交通大學教職工致遠文藝協會副會長、東方藝術中心會員、上海詩詞學會會員、《上海交大報》「思源湖」副刊「校園詩畫」專欄作者。
  • 為何詩歌興盛於唐朝,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
    而唐朝詩歌之所有能夠達到空前繁榮的局面,從古至今,眾說紛紜。而總結起來,就是唐朝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極為適合詩歌的發展,才使詩歌在唐朝達到了一個空前絕後的頂峰。唐代上承亂世眾所周知,在唐之前的隋朝,由於隋煬帝橫徵暴斂,生活極度奢淫,每日以酒作樂,朝廷腐敗;隋煬帝還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過分地削弱官員大權,這讓朝廷官員很是不滿;大運河的開鑿,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絲毫不體恤人民,稅賦極重,這早就激起了人民的不滿;再者就是不斷的武裝叛亂,戰爭頻繁,並且都是屢戰屢敗,隋煬帝便不斷地壓迫人民
  • 現代主義詩歌為什麼不受歡迎
    聽歌之餘,忽然想到現代主義詩歌,想到現代主義詩歌的創作。對現代主義詩歌,可能大多數人的感受是看不明白,看不出名堂來。現代主義詩歌創作與大眾的距離越來越遠。許多詩人認為詩歌是高雅藝術,他們鑽在自己的象牙塔中,脫離開生活實際,擠牙膏一樣在內心擠出一些自以為高明的詩句。他們鑽在自己的象牙塔中,像說夢話一樣的在構築詩歌的大廈。
  • 向陽生長,向「甜」生活,「走向小康詩歌輕騎兵」走進古藺向田村
    11月13日,由瀘州市人民政府、中國作協《詩刊》社主辦,中國詩歌網、瀘州老窖(000568,股吧)股份有限公司等承辦的國際詩酒文化大會第四屆中國酒城·瀘州老窖文化藝術周"走向小康詩歌輕騎兵"來到瀘州古藺向田村。
  • 讀書|詩歌的起源及流變
    詩歌的起源及流變 詩歌起源自20個世紀以來,便有勞動說、巫術說、模仿說、宗教說、遊戲說、移情說、衝動說、 原始的詩歌與人類的勞動生活緊密相連。所謂「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也」。 勞動產生了詩歌活動的需要,勞動還構成了詩歌描寫的主要內容。由於勞動的需要,產生了人類最早的文學形式——詩歌。 詩歌起源與宗教活動也有密切的關係。
  • 翟永明的詩歌《渴望》賞析
    ,那就是詩歌遠遠滯後生活,無論是詞彙還是內容,以及氣質氣氛,都和現代社會相隔遙遠,詩人不再真誠於生活,而是痴迷於構築一套虛偽的仿古的言辭和情感,裝模作樣地宣稱追求「詩和遠方」。好在也有一些先知先覺的詩人向詩歌的「現代性」靠攏,比如于堅、翟永明,等等。他(她)們的詩歌語言是現代性的,包括言說方式、詞彙;內容、情感也具有現代性,于堅的口語入詩,內容夠龐雜,一些篇幅非常長。翟永明的詩歌內容以女性視角剖視社會性下的女性內心世界,往往以特定場景下的人物身體語言為切入點。
  • 詩歌的春天還有多遠?
    但是,與唱衰純文學的論調相反,現在依然有許多青年熱愛詩歌,依託於高校、媒體、出版機構的詩歌類活動依然有不少受眾。尤其在繁重的都市生活壓力面前,讀詩、寫詩似乎又成了一些人尋求心靈寧靜的途徑,海子的「詩歌門徒」始終存在。
  • 白浪情.詩詞講座第二課:中國現代詩歌寫作ABC與詩歌語言(上)
    語言和意境對現代詩歌起關鍵的作用。如要鑑賞一首現代詩歌,這兩個因素是必不可少,也是不能忽略的。語言來自於生活,這一點我們都知道,但任何體裁文章使用的語言,都不是真正在生活裡的語言。「藝術來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作為一種詩意化的文學體裁,在語言這方面,就更有著不可言說的重要作用和魅力了。
  • 用音樂吟唱美麗城鎮幸福生活 蘇溪詩歌音樂節熱情上演
    為了讓蘇溪的山水風光、人文故事被更多人所熟悉和吟誦,助推蘇溪鎮美麗城鎮建設,探索詩路蘇溪文化品牌,帶動旅遊精品線路的發展,今年5月份開始,由義烏市文明辦、美麗城鎮辦、文廣旅體局、農業農村局、市文聯、蘇溪鎮黨委、政府共同主辦,商城房產·蘇溪印象獨家冠名,中國義烏網承辦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美麗城鎮 蘇溪印象」詩歌文化節系列活動持續展開。
  • 情懷和胸懷:詩歌藝術的溫暖
    在詩人的內心活動日益活躍和豐富的時候,我們一定會看見這樣的一種形象:他是熱愛生活的,他就是生活本身,他所有變化的語言就像秋天無數繽紛的落葉,他不需要創造任何華麗的詞彙,他不會依賴詞典或者坊間所謂的詩人的葵花寶典。他怎麼會需要這些障礙他表達對於生活感情的東西啊!
  • 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詩人閻安:詩歌是文化...
    一直積極參與成都國際詩歌周,我感到很榮幸,我覺得成都國際詩歌周對中國現代漢語詩歌、中國現代詩人深度的現代化成長起了重要的建設作用。記者:您如何看待詩歌周對成都這座城市的意義?閻安:詩歌的文體屬性決定了在任何時代,詩歌都代表著精神上的成長、覺醒。詩歌要在每個時代憑藉詩人超越哲學思想的創造性思維,先知先覺地發現並賦予每一個存在以詩意。中國的城市化是與現代化相伴隨的,帶來了一種全新的人的生存現實、生存經驗、生存境遇,人的成長要與物的成長想伴隨。
  • 詩歌:耶和華是我的力量
    (我心旋律音樂事工 創作詩歌 版權所有) 詩歌的歌詞改寫自詩篇: 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我心裡倚靠他就得幫助
  • 「朗讀成名」後:詩歌、生活和被撕扯的農民工李小剛
    而這,只是一個平凡人的生活方式。妻子不懂他的詩歌,她在接受央視新聞的採訪時有點不好意思的說「朗誦這個事情挺麻煩的。」但她也沒有阻礙李小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談戀愛的時候唱歌給她聽,她說唱的特別好聽。」李小剛和他的妻子在直播間直播 圖/視頻截圖李小剛不讓妻子外出工作,留在家照顧孩子,認為自己無法給心愛的妻子好的生活,至少不要讓她在外打工受苦。
  • 成都國際詩歌周|張予佳:詩歌傳遞的人文星火,跨越文明斷層
    今日(12月9日)上午,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主題活動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詩歌表達」對談會在成都新華賓館開啟。對《上海文學》副社長、著名詩人張予佳來說,這是他第一次參加成都國際詩歌周。成都國際詩歌周是現代詩歌和傳統文化傳承的一種對話,是實打實的挖掘,而非表面上的泛泛之談,在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過程中,能起到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張予佳紅星新聞:您覺得成都的詩歌氛圍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