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討論:
為何詩歌興盛於唐朝,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
所謂「唐詩宋詞元曲」,古人把詩歌歸結於唐朝,足以彰顯詩歌在唐朝的偉大造詣,唐朝可謂是詩歌的「天堂」。據不完全統計:唐朝至少產生了兩千三百多位詩人,五萬多首詩作,這比西周至南北朝共一千六百多年遺留的詩歌總數還要超出兩到三倍,而作為我們兒時啟蒙的《唐詩三百首》只是管中窺豹,只能說是唐詩的冰山一角。那為什麼詩歌能比唐朝盛世「更盛」?為什麼秦能橫掃六國創建大一統卻沒有早就詩歌的輝煌?為什麼唐朝過後只以「詞」出名?而唐朝詩歌之所有能夠達到空前繁榮的局面,從古至今,眾說紛紜。而總結起來,就是唐朝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極為適合詩歌的發展,才使詩歌在唐朝達到了一個空前絕後的頂峰。
唐代上承亂世
眾所周知,在唐之前的隋朝,由於隋煬帝橫徵暴斂,生活極度奢淫,每日以酒作樂,朝廷腐敗;隋煬帝還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過分地削弱官員大權,這讓朝廷官員很是不滿;大運河的開鑿,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絲毫不體恤人民,稅賦極重,這早就激起了人民的不滿;再者就是不斷的武裝叛亂,戰爭頻繁,並且都是屢戰屢敗,隋煬帝便不斷地壓迫人民,來獲得自己一時地安穩快樂。
所以,腐敗的統治者,連年的戰亂,上層的壓迫,這就導致了人民對統一的極度渴望,人民都期待著統一局面的出現,能有著和平穩定的生活。所以。唐朝這時候應運而生了,唐朝統一了全國,這完成了人民一直的願望,大家都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穩定,這為詩歌的繁榮奠定了穩定的國內環境。尤其是感性的文人志士,更產生了一種心理上的歸屬感,這也成為他們日後創作詩歌靈感上的源泉。
南北文化再一次的融合
隋朝的統一,結束了三百年來南北分裂的局面,形成國家統一政權,這推動了南北無論在思想還是文化上的交流,但是後期連年的戰亂,又使這種南北的思想文化開始分裂。而唐朝的統一,使南北的思想文化再一次的融合,主要表現在語言、思想、藝術的交匯。唐朝初期的文人組成也呈現了北周、北齊等多元化的因素,南北的互通,也標誌著語言、文風等傳入新的地區,這恰恰促進了當時文學形式內容的創新。所以客觀來講,隋朝也成為了唐朝詩歌興盛的助推器。
穩固的政局
唐朝統一初期,結束了百年戰亂,形成了穩固的政局,疆域遼闊,政治清明,減輕稅賦,這都順應了民心。人民也開始向文化靠攏,開始有了文化生活。眾多的文人也有了相對穩定的讀書環境。使文學更加純粹,向著藝術的方向發展。
選官制度的支持
唐朝統一後,革除了前朝的舊制度。從歷屆的選官制來看,從夏商周的世襲制、漢朝的察舉制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做官的權力一直掌握在貴族手中,平民想做官簡直難如登天,片面上阻斷了人才的選拔。所以官員當時極度腐朽落後。而在隋唐終於被徹底瓦解,以公平健康的科舉制代替,開闢了選官制度的先河。
唐朝創立的科舉制,其考試的內容更是促進了詩歌的繁榮。唐朝以詩賦取士,往往憑藉一首詩歌便可得到皇帝的賞識,進宮為官。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李白,李白憑藉一首《烏夜啼》:「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得到了當時賀知章的賞識,推薦給了唐玄宗,走上仕途。
當時流傳著:「士、農、工、商」的說法,做官成為全民的追求,不少文人志士為了完成理想抱負,紛紛研讀詩書,每日的生活便是作詩,夢想有朝一日可以考取功名,走上仕途。這就形成了一種「全民皆詩歌」的風氣,這直接大大促進了詩歌的發展。《全唐詩》收錄了科舉考試的詩作490餘首,足以見證以詩取士的盛況。
軍事戰爭豐富了唐詩題材
當時唐朝雖然統一,但是還是少不了邊疆的戰亂,邊疆上不斷面臨著匈奴的侵擾,許多文人志士為了建功立業,完成抱負,紛紛攜筆從戎,奔赴戰場,但是往往都是幾十年如一日,自己的抱負往往不得志,想回朝廷卻心有不甘,身在沙場又完成不了抱負。這讓許多文人志士進退兩難,便產生了許多軍事題材的詩歌。比如邊塞詩的代表人物岑參「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王昌齡氣勢恢弘的「不破樓蘭終不還,不破樓蘭終不還」,直到今天都膾炙人口。
繁榮的經濟充當物質基礎
文化的繁榮必定是以經濟作為基礎的。唐朝極其重視農耕,貿易還十分發達,這使唐朝的經濟發展迅速,白居易在《與九元書》中便描述了長安的盛況:「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 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 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而且開創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這樣的黃金時代。試著想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民生活富足,必定會考慮文娛活動。所以,在那個年代,詩歌變成了多數人的首選。
較為先進的技術設備
在當時的貞觀年間,由於經濟上的繁榮,也促進了科技的發展,雕版印刷術的興起,促進了詩歌的傳播發展,並且在八世紀時,在長安、洛陽這樣的大城市,還出現了書坊,相當於現在的圖書館。這更為人民閱讀詩歌提供了便利,開放了人民的思想境界。
歷朝文學的沉澱
唐朝詩歌的完成當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得益於前朝的積澱。漢魏六朝以來有無數文人對文體形式、題材、審美的不斷創新,還有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創的田園山水詩。典型例子就是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生動了描寫了田園的美麗和自己閒適的生活。這些都為唐朝文人志士作詩提供了靈感,有了前朝人的實踐,詩歌的形式內容便變得多元化,也促進了不同詩歌流派的產生。像豪放派詩人李白,山水派的王維,這都極大了豐富了詩歌的特色。
全民開放的思想
唐朝的統治者本身就來自於一個民族融合的家庭,從小就接受了不同文化的薰陶,所以唐朝對不同的思想文化有著極大的包容性,不管你是中原地區,還是少數民族文化,都可以互相借鑑,取長補短。不同文化間的交流碰撞出了別樣的火花,這就使人民在生活中接觸到不同的文化,所以人民對於不同形式的文化都持有相對寬容的態度,這也使文人志士可以無線發揮想像力,這活躍的思想也正促進了唐詩的千姿百態,豐富多彩。
民間書院和藏書制度的完備
唐朝也關注文化的發展,在中央地區還專設藏書閣,據統計,大概藏書近三萬多卷,還專門設人把守,以防丟失。並且由皇帝親設官職,當時李白被唐玄宗封為翰林供奉,就是相當於皇帝的御用文人,每天為皇帝寫詩。在民間地區,還專門設置書院,供人民使用,營造了濃厚的讀書氛圍,當時許多文人志士都是從中汲取靈感,寫出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巨作。
詩歌受眾的形成
隋唐的科舉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平民的文化素養。使得平民百姓有欣賞詩歌的能力。如果平民的文化素養得不到提高,那麼寫出再多的詩歌無人賞識接受,那終究是徒勞的。所以,被平民大眾所接受就為文人志士作詩提供了動力,也使各種文學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統治者的高度重視
唐朝的歷代統治者對詩歌都非常重視,自己也因為環境的薰陶,從小便學習吟詩作賦,他們也對詩歌非常的喜好,所以便極力的促進詩歌文學的發展。像唐太宗、唐玄宗,他們平常都以詩為樂,並且往往因為一首好詩便許以文人高官,雖然好詩不能代表一個人的政治能力,但在當時就是一個能力的代表。唐玄宗甚至將李白安排在身邊,每日與李白以詩作樂。
文人創作型的自我意識
文人自身的因素也是詩歌發展的一大重點,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文人的創作意識就在不斷地激發,他們開始有了創作的欲望。從此不再滿足於當時的文學,自己開始做文學創作的主導。隨著朝代的更替,他們更加注重文學的審美性。尤其是有的既是官員,又是文人,他們把政治跟文學廣泛結合起來。而民間文人,則是將自己的日常生活所得靠詩歌表達出來,甚至有的漫遊隱居,創作了許多題材新穎的詩歌。上層與下層的結合,為唐代帶來了文學的大繁榮。
女性文人登上文壇
從歷史來看,各個朝代都對女性持有歧視。但是就拿唐代來說,在詩歌的創作中並沒有發現這種現象,也存在眾多女性文人,比如:上官婉兒、劉採春等,他們都成為了唐代詩歌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更加豐富了詩歌的形式題材。從《全唐詩》來看,就收錄了近120多位女性文人,近五百多首詩。
總結
不論從任何角度來說,唐朝都是最適應詩歌發展的朝代,政治上的統一,經濟上的範圍,文化上的高度開放.....這些缺一不可,這才成就了當時的「盛唐氣象」。成為了詩歌的鼎盛時期。
「黃河之水天上來」「天生我才必有用」,唐朝過後,再無那樣豪邁的詩歌,再無在詩歌上如此偉大的成就。我覺得唐詩是一種自然的美麗,任何詩歌都不能離開那個時代而單獨存在,是當時盛唐時代精神面貌,時代特徵的鮮明反映。那代表了一個創造性的時代,代表了人格的獨立和人性的豪放,代表了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代表了一種與時俱進、放飛青春的時代精神,是當時的文人志士給社會做出的值得驕傲的貢獻,也是一筆留給後人的最為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