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詩歌興盛於唐朝,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

2020-12-14 張毅說歷史

今日話題討論:

為何詩歌興盛於唐朝,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

所謂「唐詩宋詞元曲」,古人把詩歌歸結於唐朝,足以彰顯詩歌在唐朝的偉大造詣,唐朝可謂是詩歌的「天堂」。據不完全統計:唐朝至少產生了兩千三百多位詩人,五萬多首詩作,這比西周至南北朝共一千六百多年遺留的詩歌總數還要超出兩到三倍,而作為我們兒時啟蒙的《唐詩三百首》只是管中窺豹,只能說是唐詩的冰山一角。那為什麼詩歌能比唐朝盛世「更盛」?為什麼秦能橫掃六國創建大一統卻沒有早就詩歌的輝煌?為什麼唐朝過後只以「詞」出名?而唐朝詩歌之所有能夠達到空前繁榮的局面,從古至今,眾說紛紜。而總結起來,就是唐朝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極為適合詩歌的發展,才使詩歌在唐朝達到了一個空前絕後的頂峰。

唐代上承亂世

眾所周知,在唐之前的隋朝,由於隋煬帝橫徵暴斂,生活極度奢淫,每日以酒作樂,朝廷腐敗;隋煬帝還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過分地削弱官員大權,這讓朝廷官員很是不滿;大運河的開鑿,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絲毫不體恤人民,稅賦極重,這早就激起了人民的不滿;再者就是不斷的武裝叛亂,戰爭頻繁,並且都是屢戰屢敗,隋煬帝便不斷地壓迫人民,來獲得自己一時地安穩快樂。

所以,腐敗的統治者,連年的戰亂,上層的壓迫,這就導致了人民對統一的極度渴望,人民都期待著統一局面的出現,能有著和平穩定的生活。所以。唐朝這時候應運而生了,唐朝統一了全國,這完成了人民一直的願望,大家都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穩定,這為詩歌的繁榮奠定了穩定的國內環境。尤其是感性的文人志士,更產生了一種心理上的歸屬感,這也成為他們日後創作詩歌靈感上的源泉。

南北文化再一次的融合

隋朝的統一,結束了三百年來南北分裂的局面,形成國家統一政權,這推動了南北無論在思想還是文化上的交流,但是後期連年的戰亂,又使這種南北的思想文化開始分裂。而唐朝的統一,使南北的思想文化再一次的融合,主要表現在語言、思想、藝術的交匯。唐朝初期的文人組成也呈現了北周、北齊等多元化的因素,南北的互通,也標誌著語言、文風等傳入新的地區,這恰恰促進了當時文學形式內容的創新。所以客觀來講,隋朝也成為了唐朝詩歌興盛的助推器。

穩固的政局

唐朝統一初期,結束了百年戰亂,形成了穩固的政局,疆域遼闊,政治清明,減輕稅賦,這都順應了民心。人民也開始向文化靠攏,開始有了文化生活。眾多的文人也有了相對穩定的讀書環境。使文學更加純粹,向著藝術的方向發展。

選官制度的支持

唐朝統一後,革除了前朝的舊制度。從歷屆的選官制來看,從夏商周的世襲制、漢朝的察舉制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做官的權力一直掌握在貴族手中,平民想做官簡直難如登天,片面上阻斷了人才的選拔。所以官員當時極度腐朽落後。而在隋唐終於被徹底瓦解,以公平健康的科舉制代替,開闢了選官制度的先河。

唐朝創立的科舉制,其考試的內容更是促進了詩歌的繁榮。唐朝以詩賦取士,往往憑藉一首詩歌便可得到皇帝的賞識,進宮為官。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李白,李白憑藉一首《烏夜啼》:「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得到了當時賀知章的賞識,推薦給了唐玄宗,走上仕途。

當時流傳著:「士、農、工、商」的說法,做官成為全民的追求,不少文人志士為了完成理想抱負,紛紛研讀詩書,每日的生活便是作詩,夢想有朝一日可以考取功名,走上仕途。這就形成了一種「全民皆詩歌」的風氣,這直接大大促進了詩歌的發展。《全唐詩》收錄了科舉考試的詩作490餘首,足以見證以詩取士的盛況。

軍事戰爭豐富了唐詩題材

當時唐朝雖然統一,但是還是少不了邊疆的戰亂,邊疆上不斷面臨著匈奴的侵擾,許多文人志士為了建功立業,完成抱負,紛紛攜筆從戎,奔赴戰場,但是往往都是幾十年如一日,自己的抱負往往不得志,想回朝廷卻心有不甘,身在沙場又完成不了抱負。這讓許多文人志士進退兩難,便產生了許多軍事題材的詩歌。比如邊塞詩的代表人物岑參「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王昌齡氣勢恢弘的「不破樓蘭終不還,不破樓蘭終不還」,直到今天都膾炙人口。

繁榮的經濟充當物質基礎

文化的繁榮必定是以經濟作為基礎的。唐朝極其重視農耕,貿易還十分發達,這使唐朝的經濟發展迅速,白居易在《與九元書》中便描述了長安的盛況:「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 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 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而且開創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這樣的黃金時代。試著想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民生活富足,必定會考慮文娛活動。所以,在那個年代,詩歌變成了多數人的首選。

較為先進的技術設備

在當時的貞觀年間,由於經濟上的繁榮,也促進了科技的發展,雕版印刷術的興起,促進了詩歌的傳播發展,並且在八世紀時,在長安、洛陽這樣的大城市,還出現了書坊,相當於現在的圖書館。這更為人民閱讀詩歌提供了便利,開放了人民的思想境界。

歷朝文學的沉澱

唐朝詩歌的完成當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得益於前朝的積澱。漢魏六朝以來有無數文人對文體形式、題材、審美的不斷創新,還有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創的田園山水詩。典型例子就是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生動了描寫了田園的美麗和自己閒適的生活。這些都為唐朝文人志士作詩提供了靈感,有了前朝人的實踐,詩歌的形式內容便變得多元化,也促進了不同詩歌流派的產生。像豪放派詩人李白,山水派的王維,這都極大了豐富了詩歌的特色。

全民開放的思想

唐朝的統治者本身就來自於一個民族融合的家庭,從小就接受了不同文化的薰陶,所以唐朝對不同的思想文化有著極大的包容性,不管你是中原地區,還是少數民族文化,都可以互相借鑑,取長補短。不同文化間的交流碰撞出了別樣的火花,這就使人民在生活中接觸到不同的文化,所以人民對於不同形式的文化都持有相對寬容的態度,這也使文人志士可以無線發揮想像力,這活躍的思想也正促進了唐詩的千姿百態,豐富多彩。

民間書院和藏書制度的完備

唐朝也關注文化的發展,在中央地區還專設藏書閣,據統計,大概藏書近三萬多卷,還專門設人把守,以防丟失。並且由皇帝親設官職,當時李白被唐玄宗封為翰林供奉,就是相當於皇帝的御用文人,每天為皇帝寫詩。在民間地區,還專門設置書院,供人民使用,營造了濃厚的讀書氛圍,當時許多文人志士都是從中汲取靈感,寫出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巨作。

詩歌受眾的形成

隋唐的科舉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平民的文化素養。使得平民百姓有欣賞詩歌的能力。如果平民的文化素養得不到提高,那麼寫出再多的詩歌無人賞識接受,那終究是徒勞的。所以,被平民大眾所接受就為文人志士作詩提供了動力,也使各種文學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統治者的高度重視

唐朝的歷代統治者對詩歌都非常重視,自己也因為環境的薰陶,從小便學習吟詩作賦,他們也對詩歌非常的喜好,所以便極力的促進詩歌文學的發展。像唐太宗、唐玄宗,他們平常都以詩為樂,並且往往因為一首好詩便許以文人高官,雖然好詩不能代表一個人的政治能力,但在當時就是一個能力的代表。唐玄宗甚至將李白安排在身邊,每日與李白以詩作樂。

文人創作型的自我意識

文人自身的因素也是詩歌發展的一大重點,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文人的創作意識就在不斷地激發,他們開始有了創作的欲望。從此不再滿足於當時的文學,自己開始做文學創作的主導。隨著朝代的更替,他們更加注重文學的審美性。尤其是有的既是官員,又是文人,他們把政治跟文學廣泛結合起來。而民間文人,則是將自己的日常生活所得靠詩歌表達出來,甚至有的漫遊隱居,創作了許多題材新穎的詩歌。上層與下層的結合,為唐代帶來了文學的大繁榮。

女性文人登上文壇

從歷史來看,各個朝代都對女性持有歧視。但是就拿唐代來說,在詩歌的創作中並沒有發現這種現象,也存在眾多女性文人,比如:上官婉兒、劉採春等,他們都成為了唐代詩歌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更加豐富了詩歌的形式題材。從《全唐詩》來看,就收錄了近120多位女性文人,近五百多首詩。

總結

不論從任何角度來說,唐朝都是最適應詩歌發展的朝代,政治上的統一,經濟上的範圍,文化上的高度開放.....這些缺一不可,這才成就了當時的「盛唐氣象」。成為了詩歌的鼎盛時期。

「黃河之水天上來」「天生我才必有用」,唐朝過後,再無那樣豪邁的詩歌,再無在詩歌上如此偉大的成就。我覺得唐詩是一種自然的美麗,任何詩歌都不能離開那個時代而單獨存在,是當時盛唐時代精神面貌,時代特徵的鮮明反映。那代表了一個創造性的時代,代表了人格的獨立和人性的豪放,代表了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代表了一種與時俱進、放飛青春的時代精神,是當時的文人志士給社會做出的值得驕傲的貢獻,也是一筆留給後人的最為寶貴的財富。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世詩歌產生深廣影響的現實主義風格
    它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風格,展現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將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詩經》是中國古代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形成於周代社會的春秋時期。《詩經》中描寫愛情的篇章佔了很大的比重,其中有歡樂的情歌,也有痛苦的吟唱。《詩經》中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愛情詩呢?這要從《詩經》產生的時代說起。
  • 軍旅生活對岑參詩歌風格有什麼影響?
    軍旅生活對岑參詩歌風格有什麼影響?唐朝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以及全體中國人的心目中,都是一個從開天闢地開始,就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偉大王朝。從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再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 大唐王朝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萬國來朝」的世界強國。從國家發展歷程的客觀規律來看,大唐王朝完全符合一個全國所具備的所有條件。
  • 唐代「四大女詩人」都寫過哪些膾炙人口的詩歌?
    唐代「四大女詩人」都寫過哪些膾炙人口的詩歌?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國力最強盛的王朝之一,也是封建社會歷史上經濟、文化、政治迅速發展時期。所以在國家形勢一片大好的前提下,唐詩在當時社會也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唐朝就是「詩歌國度」,唐詩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對我國文化和歷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 動漫《天寶伏妖錄》裡的大唐文化之詩歌、美食和繪畫
    一邊吃美食一邊看歌舞,聽音樂,這種消遣方式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都很流行,在動漫《天寶伏妖錄》第十集中,李龜年吟唱的那首《春江花月夜》可謂是異常的出彩。《春江花月夜》作者為張若虛,而這首詩更有「孤篇壓全唐」的美譽,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一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讓人感慨頗多。張若虛更是憑藉這「孤篇」,成為了詩中的大家。
  • 白浪情.詩詞講座第二課:中國現代詩歌寫作ABC與詩歌語言(上)
    如:詩歌接龍……2015年的夏天,由詩友盛孝源組織的一次12人讀詩會……讀詩過程中,由程維老師提議:到場每位一人一句(興詩接龍),依次展開:1、春風又綠江南岸/2、這是燃燒的花火/3、我要我至尊的信仰/4、從玻璃杯裡年到醉意/5、我騎著月光滑向海灘的小木屋/6、滴答的時光催我前行/
  • 唐朝時期,我國與朝鮮、日本的關係是怎樣的?
    導語: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唐朝,是一個十分繁榮鼎盛的朝代,並且與其他大一統王朝不同,唐朝非常熱衷於外交,也一直致力於與其他國家建立友好的外交關係。唐朝的經濟、文化與軍事等發展程度在當時的世界上都位居前列。唐朝國力強盛同時享有盛名,在這個基礎上,盛唐時期的外交,對比前代達到了前無未有的輝煌程度,唐朝敞開的大門對於傳播中華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獲得了當時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朝拜。唐朝在對外交往時期國力十分強盛,漢家文化也十分繁榮,是當時亞洲的文明中心之一,對亞非歐的其他國家和地區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 唐朝影響力最大的時期,不在「盛唐」,而在「中晚唐」
    目前對於唐朝階段的劃分大致分「初、盛、中、晚」四個階段。「初唐」大概為唐初一百年,到唐玄宗開元進入「盛唐」;公元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是盛唐轉折點,歷經八年,國力衰退,在公元766年左右進入「中唐」,持續70年修生養息,之後內外交困,進入「晚唐」階段。
  • 李白最霸氣的一首詩歌,上下五千年無人能比,讀起來令人熱血沸騰
    李白最霸氣的一首詩歌,上下五千年無人能比,讀起來令人熱血沸騰自古以來,詩人可以說是不管在哪個朝代都有非常多,有才能的詩人更是數不勝數,但是,能夠被大家所熟知卻為數不多。在我國的詩歌歷史上,無論什麼樣的風格的詩歌都應有盡有。但是,能夠流傳至今仍然被譽為經典的詩歌卻是不多。
  • 李煒《永恆之間》:一部「逆時間」的西方詩歌簡史
    開篇從20世紀出發,一路回溯,十個篇章如同十個站點,讓人先後駐足於1930年代西班牙語詩歌、20世紀初法國詩歌、19世紀末美國詩歌、普希金時期俄語詩歌、歌德時期德語詩歌、莎士比亞時期英語詩歌、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語詩歌、西方迻譯中世紀波斯語和阿拉伯語詩歌、古羅馬和希臘化時代詩歌,直至古希臘時期詩歌。
  • 唐朝為什麼被稱為巨唐?你看唐朝的領土有多大?
    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說唐朝是最強大、最文明、最進步的。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唐朝被中國和西方許多歷史學家稱為最輝煌的朝代。」 武則天的乾陵前,排著一大排外國使臣畢恭畢敬的雕像,昭陵陪葬的名臣大將裡,一大堆高鼻深目的胡人,長安城的各國使臣恨不得早點拿到長安戶口,以能寫唐詩為榮,王維的詩歌裡寫道:「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大唐雖然是武功赫赫,但向來是以德服人的。
  • 含蓄婉轉VS纖細穠麗:齊、梁時代相鄰,為何詩歌卻相差萬裡?
    二、齊梁時期文化發展迅猛作為魏晉風骨的繼承者,齊梁時期在當時南北對峙的政局下突破了當時傳統文化發展的界限,詩歌的內容與體式發生變化,成為中國歷史上文學發展的一段重要時期。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永明體」與「宮體」詩派的產生,還有駢體文的成熟均是在這段時間內完成。
  • 音樂,詩歌的翅膀
    音樂與詩歌從產生伊始便結下了不解之緣,因為最早的詩歌都是可供吟唱的。我國古代音樂曲籍《樂》中寫道:「故歌之為言也,長言長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積壓故不知手之舞足之啃。」
  • 論李白詩歌中描寫的江河(一)
    關鍵詞:李白詩歌 江河意象 地位作用 審美意蘊山水景物是人類生存環境的基本要素,與人們的生活朝夕相關,但進入文學作品還比較晚,儘管《詩經》中就有一些描寫南山、淇水與江漢的詩歌或詩句,楚辭、漢賦中有大量山水的描寫,然而山水詩的誕生還要等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人們要在山水中悟道或安放心靈,所以在隱居談玄
  • 寶塔詩:古代詩歌藝術的一朵奇葩
    「寶塔詩」是利用方塊漢字的特點創造的一種詩歌形式,是中國古代詩歌藝術的一朵奇葩。它一般從一字起句,逐句增加字數。除第一行外,每行兩句,由一組對仗構成,結構整齊,聲韻和諧,讀來琅琅上口。第一字(也是第一句),通常就是題目,規定全詩描寫的對象和範圍。
  • 魏晉南北朝與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
    農學: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古代農業科學著作。 數學:南朝祖衝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七位數字。 醫學:西晉王叔和《脈經》,唐孫思邈著《千金方》是我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被譽為「藥王」。
  • 中國古代最奇特的一首詩,順著讀是天亮了,倒著讀是天黑了
    眾所周知,我國人說話較多的是喜歡委婉含蓄,而在上古時期,詩歌並已經出現,《詩經》則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 詩歌鑑賞:帶你走進詩歌之美,揭開詩歌藝術技巧的神秘面紗
    詩歌是我們古代文學的瑰寶,簡短的幾十個字極盡抒發之能事。我們可以將詩歌的主題劃分為邊塞詩、山水田園詩和即事感懷詩等幾大類別,本系列文章精講古代詩歌常考題型,分析歷年考試試題和經典的詩歌作品。從詩歌形式的源起,詩人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等方面探討詩歌的主題、品味詩歌的語言、歸納總結最實用的應考策略。
  • 漲海聲中萬國商:海上絲綢之路為何在宋朝達到鼎盛?
    一條海上絲綢之路,跨越近兩千年時光,為何偏偏在宋朝達到鼎盛?這絕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3、隋唐: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伴隨隋朝統一全國,我國進入第二個大一統時期。隋唐時期的長久統一,直接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特別是唐朝中期以後,受國內外因素影響,陸上絲綢之路衰落,而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使得海上絲綢之路取而代之,成為對外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 「珍藏級課件展映」詩歌鑑賞·第三節·核心脈絡(上)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核心脈絡】,領略中國古代詩歌的獨特魅力另,詩歌鑑賞·第二節·宏觀會意(十三題材),公開下載渠道即將關閉,請還未及時保存下載的朋友們抓緊時間。我們也可以 山水田園、詠史懷古···以題材聚詩,對號入座猜讀詩歌主旨但是,詩歌究竟是什麼?
  • 創作詩歌如何使用「賦比興」?
    今天趣歷史小編為大家帶來創作詩歌如何使用「賦比興」?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詩歌中「賦比興」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在詩歌創作中如何使用,請舉例說明?前言說起《詩經》,大家都知道風、雅、頌、賦、比、興,合稱"六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