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說唐朝是最強大、最文明、最進步的。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唐朝被中國和西方許多歷史學家稱為最輝煌的朝代。」
唐朝繼承的是隋朝的基本盤,在整個隋朝和唐朝前期,周邊除了高麗,都沒崛起什麼有實力的國家,就說突厥吧,相比較當年的匈奴,無論是人口還是組織力,都看不到質的變化,而中原王朝從秦漢發展到隋唐,人口至少增加了2000萬,差距太大。唐貞觀年間有朝散大夫王玄策,四使印度,在其二次出訪期間,竟遭中天竺二千伏兵伏擊。玄策大怒,北上吐蕃、尼泊爾,提精兵七千一路攻入中天竺、東天竺,滅一國、臣一國,押中天竺國王阿羅順那班師回朝。
從三國內戰、五胡亂華到隋末胡塵,無一徹底翻轉,直到唐太宗廢墟仗劍,六師盡出,全部掃滅,山川壯麗天下大治。無論孤軍安內,削平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突厥傀儡軍閥,還是登基攘外,橫掃東突厥(滅國)、西突厥(驅逐)、鐵勒(滅國)、吐渾(滅國)、高昌(滅國)、焉耆(滅國)、龜茲(滅國)、吐播(驅逐)、印度(滅國)、高句麗(驅逐),無一例外全勝,真正做到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武則天的乾陵前,排著一大排外國使臣畢恭畢敬的雕像,昭陵陪葬的名臣大將裡,一大堆高鼻深目的胡人,長安城的各國使臣恨不得早點拿到長安戶口,以能寫唐詩為榮,王維的詩歌裡寫道:「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大唐雖然是武功赫赫,但向來是以德服人的。
李隆基上臺,朝堂風氣為之一新,戒奢從簡,任用賢能,勸課農桑,而後唐軍在河湟大破吐蕃,在西域威孚河中,在北方滅亡後突厥。開元之武功可謂盛也,而四面開戰的同時,「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唐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屬於古代各王朝各階段裡百姓生活好的時期。 唐朝貞觀年間、開元年間百姓生活在古代屬於好的。天寶年間前期也還好。天寶年間百姓生活雖然不如開元年間,但是比中國古代其他時期的大部分時期好。
大唐在鼎盛時期有安東、安西、安南、安北四方都護府,安史之亂後尚能守住賀蘭山、陰山、燕山等戰略要地,後來還收復了河西走廊。後來宋朝在其極盛時期也不能收復寧夏,更離譜的人後來甚至有人忘了寧夏本是大唐故土,以賀蘭山當時在党項人手裡為由質疑嶽將軍《滿江紅》一詞為偽作。
唐朝長安城西邊的開遠門是隋唐絲綢之路起點,門外豎有裡程碑「立堠」,上題「西極道九千九百裡」。據《資治通鑑》記載,「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裡」。從唐朝波斯大酋長上柱國阿羅憾的墓志銘記載裡看,唐朝疑似曾與東羅馬議定邊界,並立下界碑。而從長安城到黑海,也差不多一萬裡。
安史之亂後唐是衰弱了,但想想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經歷了這麼大的動亂,唐朝還能再挺了一百五十年,這期間還有過中興,甚至拖垮了周邊,沒有給異族機會,最後自爆了,總得來說王朝末期能有這種表現,也是因為強大的基礎盤,底子夠厚的結果。